|
楼主 |
发表于 2020-5-10 09:36:52
|
显示全部楼层
罗锡文院士:无人农场有望5至10年内大面积推广
2020-05-10 07:01 来源:南方网 钟哲
9日上午,烈日灼人,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研科学基地,7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站在田垄上。在他背后,一台无人驾驶的播种机正在地里往复工作,进行中稻播种。
他向公众隆重介绍了团队的“无人农场”项目。
“希望为我国的智慧农业提供一种样板,一个实现方式。”罗锡文表示,无人农场有望在5到10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
无人驾驶播种,误差不超2.5厘米
无人农场的演示开始了。一台无人驾驶的拖拉机从机库中开出,精确穿过并不宽的小门,在田垄上轻巧转弯,开到旱田里。遇到斜坡和田埂,它还懂得自行减速。
无人农场是现代农业建设最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农作物生产全程无人自主作业、作业环节自主完成和农作物生长全程自动监控。
罗锡文介绍,农作物生产全程无人自主作业包括耕整、种植、田间管理和收获各环节;生产环节无人化包括从机库到田间及完成作业后回到机库的全过程,需要无人驾驶耕整作业机械、无人驾驶种植机械、无人驾驶田间管理机械和无人驾驶收获机械的支撑;农作物生长全程自动监控包括从耕整到收获各阶段作物的生长状况及需水、施肥和喷药的监测及决策。
“我们用五句话总结了无人农场的概念。”顶着烈日,罗锡文额头上冒出汗珠,仍如数家珍,“一是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二是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三是自动避障,遇况停车保安全;四是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五是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
为实现这些功能,罗锡文团队从2004年开始进行长期科研攻关,实现了三个创新——
实现精准定位,采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和融合定位算法,农机上还配有姿态传感器,突破了复杂农田环境下农机自动导航作业高精度定位和姿态检测技术,定位精度小于2厘米。
探索路径规划,规划拖拉机出入农机库、机库与田块间运移和田间自主作业,田间作业路径跟踪控制精度小于2.5厘米。
实现自动作业,通过分布式农机自主作业系统,将转向控制、油门调节、机具升降、动力换挡自动操纵控制装置有效集成,实现了水稻无人农场自主旋耕作业。
科研工作“要把样机变成商品”
在烈日下交流了两个多小时,罗锡文话语间提得最多的就是农户、农民。
介绍无人农场的优点时,他提起在新疆开展试验的经历。“过去,开拖拉机开得直的人特别‘牛’,工资很高,因为这是核心技术。现在,如果拖拉机上没有装北斗系统,农户们就不买账,因为人开得再直也没有定位来得直。”
“今天演示的场地是14亩,有64米宽,我们的机器作业宽度是2米,刚好要走32圈,对行误差要控制在2厘米。”罗锡文笑着,“不精确不行!农民会拿尺子跟在机器后面量,误差小才能节约土地。”
罗锡文透露,他和团队在新疆开展无人农场试验和“水稻旱直播”技术推广,连续三年亩产量超1000公斤。
“中国人在高端农业领域要有自己的发言权。”在他的构想里,无人农场“在5年内可以逐步推广,10年后可以加快推广,这是基本路径”。
此前,罗锡文团队“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项目已获得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但他远未满足。“科研成果不能满足于做实验室里的‘样机’,要和企业合作,转化成‘产品’;要向农户推广,把成果变成‘商品’。”
针对我国南方,比如广东地区存在农地小而分散、农民经营规模小、水田作业难度大等特点难点,罗锡文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广东要把智慧农业做好,一是要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农田连片,二是要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