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1-22 15: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对晋祠明仙峪内古村落、古遗址进行文物性质评估和鉴定的提案
晋祠是我省旅游景点的一面招牌,在全国享有盛名,称其为“三千年皇家祭祀祠堂园林”。晋祠(唐叔虞祠)最早记载于北魏,然而晋祠博物馆内,没有宋代以前的祠堂建筑实物,没有宋代之前的祠堂建筑遗址,也没有发现宋代之前的祠堂建筑遗物。这些问题历史上长期聚讼,近代也有很多本地、外地专家学者提出质疑。我省曾启动晋祠申遗工作,2004年晋祠申遗落选。世界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项目必须保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个双重原则要求,晋祠如果按西周3000年历史申报,我们需提供相应证据,如按自北魏1500年历史申报,也需要提供相应证据。晋祠博物馆现存实物只能提供自北宋1000余年历史证据。晋祠第一次申遗失败,在历史证据完整性方面的欠缺,是一个重要因素。
晋祠究竟有没有宋前实物遗存?北魏、北齐、唐代诸多文献对晋祠的记载让我们无可怀疑它在当时存在的真实性。晋祠博物馆里没有宋前祠堂建筑遗迹、遗物,晋祠在北魏、北齐、隋唐时期的遗迹在哪里?
晋源区有一群民间地方文化研究者,近年有一个重要研究成果,即“宋朝之前的古晋祠在明仙峪内”,这个论点经新媒体传播,在当地引发强烈反响。这个观点的依据有:最早记录唐叔虞祠的北魏《水经注》原文、唐太宗李世民《晋祠铭并序》原文、宋太宗赵光义《新修晋祠铭并序》原文、金代郝俣残碑原文、太原县志记载“滴沥泉在古晋祠下”以及历史上众多游晋祠的古诗文。结合实地考察,这些文章里记录描述的晋祠环境和明仙峪内相符合。如李世民《晋祠铭》里“悬崖,飞泉,石镜,孤岩”遗迹及名称至今仍存;赵光义《新修晋祠铭》,对比宋代《新修会圣宫铭》、《新修唐太宗庙碑》、《新修后汉光武帝庙碑》,这些“新修”都是“新建”;金代郝俣残碑“…深山穷谷间……民尚事之…而此地山明水秀…今殿傍诸屋,倾废如此…汝等坐享其利,不知所报…”更表明古晋祠曾从深谷中迁到现在位置。
“宋前古晋祠在明仙峪”这个论点,有坚实有力的历史文献论据支持,也有明仙峪内的建筑实物证据支撑。
1、明仙峪内古村落概况:
明仙峪口在晋祠博物馆北300米,主峪深约5000米,西北~东南走向。峪内有明仙村、瓦窑村两个自然村、明仙寺遗址一处、民间研究者发现的古大坝及夯土墙遗址一处,泉水若干处。新中国成立后,明仙村、瓦窑村及一山之隔的马坊村,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明马村。在2010年左右,明马村人员全部搬迁到晋祠镇,现三个自然村无人居住。
明仙村现遗留独立石碹窑洞院二十多处,从结构、所用石材规格、风化程度比较,规制和年代都不亚于风峪店头古村(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瓦窑村现遗留三层梯田式石碹窑洞群一处,另有十余处独立石碹窑洞小院。从所用石料规制看,等级更高于明仙村。瓦窑村主要建筑群坐东朝西,面向悬崖,南侧紧贴高崖,北侧临深涧,整体背阴,窑洞内终日终年不进日光,其选址非常奇特。瓦窑村对面山崖之半,有佛教石窟三穴,年代在北魏~北齐之间。
明仙村瓦窑村之间,有明仙寺遗址一处。据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明仙寺至晚北宋就存在,有北宋名臣吕惠卿和苏过(苏东坡的儿子)的碑刻。碑刻现已不存。现寺内留存有北齐圆雕石佛一躯(高约一米八),泥塑道教人物一躯(高约两米),泥塑小像若干。建筑所用砖瓦有唐代特征。
瓦窑村,明仙寺在高山之半,在它们脚下的明仙峪底,留存有横亘山谷两岸的古大坝一通,出露部分高约五米,厚度几米到十几米不等,中间有历史上挖开的断口两处。其中一处断口为现在峪内通道,另一处断口底部有年代久远的石砌修复痕迹。在大坝上面,还留有夯土墙,长数十米,高度在两米以上。
2、关于明仙峪的历史文献记载:
明嘉靖《太原县志》记载有立于明仙寺内的北宋吕惠卿的《明仙寺三圣堂铭》碑,碑文有“明仙之山,群真隐焉”;有镶于明仙寺墙壁的北宋《双林大士碑》,落款表明是河南开封来的佛教信徒立碑。这两通碑记表明,明仙峪及明仙寺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尚待考证挖掘。
清末民国晋祠地方文化学者刘大鹏先生著有《明仙峪志》,详细记录了明仙峪内的山水,村落,矿产,风俗。其中有重要几条记载:一,古悬瓮山及悬瓮地貌在明仙峪内岔沟~白云沟内;二,明仙峪内有多处古墓葬区。现经晋源区地方文化研究者实地考察,刘大鹏先生记载与实际相符,这些遗存至今还在。
3、明仙峪内历史遗存现状:
由于古村人员搬空,古村建筑及附属遗存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状态,古建构建面临风化、盗卖风险,古迹遗存里蕴含的历史信息正在逐日消失,明仙峪古村落建筑及附属遗存亟待保护,其蕴含的历史价值亟待挖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