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ockybear 于 2017-11-10 12:36 编辑
她,连接两大江河。长江自青藏高原奔流而来,流经安徽段416千米。淮河自桐柏山滚滚东流直下,流经安徽段430千米。引江济淮工程,就犹如一支巨大的水笔,连接这两条著名的大江大河,穿越长江经济带、合肥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三大发展战略区,润泽皖豫两省,辐射中原大地,工程建设意义堪比京杭大运河。
她,备受各界关注。自工程规划设想提出以来,历经五十余年,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安徽省对工程规划建设,始终未改初心。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安徽视察,听取工程相关汇报,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来安徽进行过专题调研。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察看引水线路,组织研究会商,省领导多次赴国家部委衔接,研究推进前期工作。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格外关注,历次会议均有联名建议和代表团提案,积极呼吁中央和安徽省推进工程实施。
她,投资体量巨大。可研阶段工程估算总投资913亿元,是国内基础设施领域的标志性重大工程。在水利业界,这是继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之后,当代最具综合性和战略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按新世纪以来的基础工程同比,投资相当于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投资的两倍还要多,约可建设39个鸟巢体育馆。
她,技术线路复杂。输水线路总长723公里,既要保证城乡供水,还要发展江淮航运、改善淮河水生态环境。具体到工程建设上,江淮分水岭段切岭工程处理,水质如何保障,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难题。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和群众利益的导向,环境影响评价、移民风险以及社会稳定问题不容忽视,亦需要妥善安排解决。
她,终将熠熠生辉。在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工程名称几经变换,但三代水利人矢志不渝、接力推动,历经时间沉淀,最终破茧成蝶,迎来了正式开工的庄严时刻,引江济淮工程补短板、增后劲,强基础、利长远,促发展、惠民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将不断呈现。
---------------------------------------------------------------------------------------------------------------------------------------------------------------
早在1800多年前,曹操为攻打东吴而南运粮草,命令将士开凿江淮分水岭,以沟通东淝河和南淝河。因为地质复杂、工程浩大,工程历经数年被迫中断。当年留下约7公里古运河遗迹,至今历历可辨。这是古人关于江淮沟通的梦想,也是当代引江济淮的雏形。
翻开中国的版图,在安徽这片状若心脏的热土上,长江、淮河两条大河横跨安徽省境,巢湖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其中,构成了江淮大地如诗如画的山水版图,也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和淮河文化。
翻动时光的记忆,自古以来,长江和淮河就以滔滔流水哺育了江淮儿女,也因随之而来的洪旱灾害,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更为复杂的情感和记忆。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气象条件,使得淮河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在雨季集中的7、8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的70%-80%。而汛期之后,淮河流域水资源又极为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仅靠节约用水和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连续两年大旱年份多次出现,旱灾损失极为严重。特别是1958年至1959年,淮河流域连续大旱,烈日炎炎,赤地千里,千万亩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在靠天吃饭的年代,尤其在皖北缺水地区,水成了粮食收成重中之重的因素。
缺水—少粮—贫困,这些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摆在现实,直指问题源头。上承古代沟通江淮的梦想,下接缺水少粮的现状,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引江淮工程开启了世纪之梦的源点。
从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上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是修建水库等蓄水工程,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手段是跨流域或跨区域调水。而沿淮淮北地区地处平原,缺少新建大型水库的地理条件。唯有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才能满足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安徽省水资源南多北少的分布状况,使得水利专家们把目光投向了长江。这条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年均水资源总量约90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
从水量丰沛的长江,引调一定的过境水,向淮河中游地区进行跨流域补水,解决沿淮淮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尤其是枯水年份缺水问题。这个设计思想,犹如一道耀眼的光芒,照亮了茫茫暗夜。它又像一星闪烁的火种,吸引几代水利人投身其中,立志奋斗,让星星之火绽放异彩。
-----------------------------------------------------------------------------------------------------------------------------------------------------------------
在长达几十年的研究论证过程中,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情况和国家政策导向,引江济淮主要目标几经调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淮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巢湖、淮河水质污染状况严重,引江济淮工程供水目标逐步确定。
——保障城乡供水。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两省15个市55个县区,规划人口5117万人,其中安徽13市46个县区,供水人口4131万人;河南周口、商丘2市9个县区,供水人口986万人。
——发展江淮航运。工程建成后,将结束淮河中游与长江中下游水运不畅的历史,构建淮河水系第二入江通道,并与正在建设的沙颍河、合裕线、芜申运河航道,共同形成国家第二条绵延千公里的南北大运河,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平行。
——实施农业灌溉补水。通过保障工业用水,进而改善输水沿线农业灌溉补水条件,退还被长期挤占的农业灌溉用水,让江淮大地稻麦飘香,让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有保障。
——改善巢湖和淮河环境。巢湖和淮河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河”和“三湖”。依托引江济淮工程布局,一方面,促进巢湖水环境改善,让巢湖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新焕发夺目的光彩;另一方面,维护淮河河道生态基流,抑制淮北中深层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用水条件。
历经半个多世纪论证和研究,引江济淮工程终于赶上中国跨越发展的时代大潮,开工建设恰逢天时、地利、人和。
---------------------------------------------------------------------------------------------------------------------------------------------------------------
有人质疑,引江济淮工程从长江调水,是否会减少长江下游用水量。而水文监测数据表明,工程每年引入30多亿立方米的调水量后,仅占长江铜陵大通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的0.4%左右,安徽省用水总量仍然在国家分配的控制指标之内。而在大通水文站流量降至10000立方米每秒时则停止引江,以保障下游生态基流。
巢湖西部湖区水体对入淮水质的影响,是输水安全的关键所在。工程利用西兆河和菜子湖两条线路调引江水,避开污染水体的干扰。更为关键的是,针对水质变化情况,工程采用了灵活的调水线路。当巢湖水质好的时候,江水和巢湖水体进行一定的交换;如果水质达不到要求,则江水不经过巢湖,直接翻过江淮分水岭直至汇入淮河。再配合沿线治污、避污、导污、控污、截污等措施,可力保一江清水北上入淮。
移民安置历来是水利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建设的关键。移民搬迁采取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式。沿线的5个集中安置点,全部进行了典型设计,妥善解决了水、电、路等问题,保障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例如冬天鹤类将在长江两岸及湖泊群的湿地栖息觅食,引江济淮工程对方案进行了调整,专门安排资金,用于西移航道、控制水位,以降低噪音、保证湿地面积不减少,为候鸟留下一方乐土。除为候鸟让路外,工程还为鱼类洄游而增设鱼道,增设过鱼设施,尽力维护生态平衡。
在引江济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主报告及近百个技术专题就数易其稿,历经了上百次讨论、审查和评估,凝聚了千余名水利、航运、环保、生态、移民、经济、管理等方面专家的心血和智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