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2016,淮南市的城市变化。
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1,南北分界线以淮河,秦岭为界。民风民俗上的差异碰撞,或者说包容,不南不北,尤为明显。
抗战时期,省内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寿县),彪悍的民风,都和地缘与经济就业形态有关。
2,1982年,国务院审批了共计19个较大的市,因重庆升级为直辖市而退出,实际存在18个。
第一批,淮南,大连,青岛,唐山,齐齐哈尔,包头,洛阳,随后,苏州,宁波,徐州加入。
今天看看这个名单里的城市,多半本地人都会脸红,差距。
非要找原因,前任4位书记,真的是一桌麻将牌可以打。耽误了20年,博物馆里本地记忆展挂着呢。
省内,也是除合肥外拥有唯一地方立法权的城市。
3,潘集,寿县新城,山南,注意看地图大小,变化明显。
主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省内次于合肥(市人口和市区人口,对于商业投资形态,评判是两个概念)。
市区的东进,南扩,也是必然。未来的市政资源投放,衔接合肥,蚌埠(长丰县和水家湖可能未来并入,人口过500万)。
横竖轴你对着目前可开发的建设用地画一下。洞山中路,淮河大道,必然成为重金打造的脸面。
4,现在互联网的声音太大,闷声发财的制造业和工业,远远被低估重要性。能源产业的技术,谈不上革命,比如高铁相对绿皮车,但是对于特高压,工矿地表天然气资源等,城市打底的就有了。
二产转三产,全靠安理工附近这片地了。2020年,如果片区产出超过450亿,对于只唯煤的惨痛教训,整个社会的共识形成,产业加速,是很好契机。
吃碗面,该上班了。希望家乡未来更美好。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2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