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25 12: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ijijuechen 于 2016-10-25 12:52 编辑
一座城市的发展仅仅依靠自身本土资源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现在连一线城市都在积极争取各类发展政策和资源,加强和巩固其地位。圈钱(招商引资)、圈人(引进人才)、圈地(建城扩城)、圈政策(城市定位)、圈都市圈(区域资源整合)。别人不重视,自己再不争取那就只有继续被边缘和没落!
下面是百度百科上关于一些淮海的内容,摘录部分了解一下:
据《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
2001年修订版《新华词典》:淮海指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河以北及连云港(旧称海州)以西的地区。包括苏、皖、豫、鲁四省的各一部分。
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淮海在全国经济总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区域人口多、密度大,形成大城市的可能大,建立淮海省或经济区城市群,适当引导,可以促进淮海区域的城市和经济发展。
清朝光绪年间,状元、学者、实业家张謇(1853-1926,南通人)提出了《徐州应建行省议》,主张在“以徐州为众星之月,东到海州,西至商邱,南起泗州,北迄沂水,包括苏、皖、鲁、豫四省交会之区的四十五州县”建立行省,他认为,在徐州设省可以二便四要(便于裁漕督、便于练兵;“四要”是“训农、勤工、通商、兴学”)。张謇一生经营实业、出资办学,在徐州设省和将陇海铁路延长至南通、崇明,是他的两个愿望,但都未实现。
设省,用张謇的话来说,是“变散地为要害”;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更是“变边缘为中心”,在四省边缘地带构造经济中心,改变淮海的相对落后局面,实现新亚欧大陆桥东段的崛起。
1931年张我华等提交给中政会的缩小省区案中,主张在徐州设立“归德省”。
1940年民国省制问题设计委员会胡焕庸(地理学家)提出的分省案中,也主张设立“徐淮省”,面积66872平方公里。
1944年1月13日,汪伪"中央政治委员会"第131次会议决定撤销 "苏淮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设立"淮海省",省会徐州,任命郝鹏举为省长。1944年2月1日,"淮海省"政府正式成立。
"淮海省"下辖徐州市及铜山县、萧县、丰县、沛县、夏镇、砀山县、宿迁县、邳县、睢宁县、淮阴县、淮安县、涟水县、泗阳县、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县、沭阳县、阜宁县,并将安徽的亳县、宿县、灵璧县、泗县划入共23个市县,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
政府机构以原苏淮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为基础升格扩充而成,其辖区划为6个行政督察区,各区成立专员公署和绥靖主任公署,合署办公,各专员兼任绥署主任。
1948-1949年,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区域爆发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改革开放以来,淮海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成立了“淮海经济区”。许多行政区划专家都认为,根据地理交通、人文风俗、经济联系、城市发展等因素,应该建立“淮海省”,实现淮海地区的腾飞,实现东部的共同繁荣并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推动中西部开发。
1984年深秋,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正在南昌参加一个经济研讨会,殊不知,远在千里之外的徐州,时任市委书记孙家正和市长何赋硕,正在谋划联名写信邀请于光远会后亲临彭城,就徐州经济如何从低谷中隆起把脉问诊。尽管于光远最后未能成行,但答应适当时候在北京组织一次由淮海区域内地市参加的会议。1986年1月20日,“关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会上,在于光远的倡导下,决定成立“淮海经济区”,并设立一个组织联络的常设机构,每年的市长(专员)联席会议由经济区成员地市轮流坐庄。当年的3月15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15个地市的市长(专员)聚首徐州,自此,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经济区宣告成立。
其实,淮海经济区的破蛹而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朱传耿看来,淮海经济区的横向联合至少有三个一致性:自然资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区都有煤炭资源,地理上都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人文积淀的一致性,风俗习惯、文化认同感都是相近的;产业结构的一致性,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资源加工型产业,有合作的平台。用淮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正平教授的话说,一个大的经济区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中心城市和出海口,而淮海经济区恰好有区域中心城市徐州和连云港、日照两个天然深水良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