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地铁1号线建设纪实 苦干巧干工程难点成亮点
2016-09-29 | 来源: 吉林日报
长春地铁一号线施工现场。孙磊 记者 丁研 摄
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长春地铁一号线红咀子项目施工现场。孙磊 记者 丁研 摄
从繁华的街道步入地下深处,搭一班飞驰的列车,分秒不差地到达目的地——生活在长春的市民,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愿望即将实现。
经过5年多的建设,长春市数万名地铁建设者开拓创新、执著奉献,在“机关”重重的封闭空间里辗转腾挪,挑战了无数个“不可能”。9月30日,长春地铁1号线将迎来试通车,同时,按照国家地铁建设通车标准,经过相关的联调联试,预计2017年3月1日实现空载运行,6月份实现载客试运营。
近日,记者走进长春地铁1号线,向读者展示地铁建设过程中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聆听每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人文地铁 承载长春人的梦想与故事
长春,一座车轮上的城市,国内最先进的地铁均产于此。然而,作为副省级城市的长春,却不得不面对没有地铁乘坐的尴尬。
多年来,春城人追寻地铁梦想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息。上世纪90年代,市区人口不断增加,公交日益拥挤,长春市开始谋划地铁与轻轨的建设。经过10多年的精心规划、争取和努力,2011年,作为长春地铁1号线向国家申报审批的最后一个程序——《长春地铁1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这标志着长春地铁1号线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喜讯传来,不仅使魂牵梦绕几十年的众多市民激动不已,更令殷小烽感慨万千:“每个站点的设计方案都不容易,是几百张设计草图和几百个工作日凝聚在一起的结晶。”
殷小烽,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是长春地铁1号线一匡街站点、人民广场站点和南湖大路站点设计图的主要设计者之一。两年间,他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共120多人组成联合组,不分昼夜布局谋划,最终将一匡街站点、人民广场站点和南湖大路站点设计成精品。
“因为我们团队是两地办公,经常开着电视电话会议就争论起来,最后争论到脑袋都快炸了。”回忆起当时确定设计方案时殷小烽至今记忆犹新。
殷小烽介绍说,长春地铁建设一个突出的理念就是人性化。在未来,长春地铁既是一种交通工具,又同时兼具过街通道的功能。另外,从车站到车辆的选用都充满了人性化设计理念。15座车站共设置电梯和扶梯200余部,为残障人士设置了无障碍通道等,地铁列车内空调、暖风、电视信息、电子地图等,处处体现着高科技对交通的贡献。
而在人性化的基础上,打造长春地铁的人文景观更是设计理念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地铁站点文化定位,设计团队达成了一个共识:每个地铁站点的设计都要体现长春的历史特色和浓厚的地域文化。依据这个设计理念,各个车站的装修将融汇时尚、欧风、仿古、关东文化等各种风格,力争体现长春的地域文化和特色。设计团队将长春的文化记忆植入其中,设计出了既接地气,又带有历史符号的关于老长春的故事。
苦干巧干 工程难点成亮点
8月10日,被长春市民亲切称为“小雪豹”的长春地铁首列车,顺利运抵地铁1号线永春车辆段,标志着地铁向9月30日试通车总目标再迈进一步;
8月11日,地铁1号线工程最后一个盾构区间——长春站南北广场区间左线盾构机破土而出,实现全线洞通,比计划提前4天;
8月25日,为地铁提供用电保障的地铁1号线解放大路66千伏主变电站完成送电,距离试通车又迈进一步,这也是长春市首座地下66千伏变电站;
随着地铁1号线试通车在即,各标段都开始加班加点进行最后的建设。
8月31日,尽管天空不作美,受“狮子山”台风影响,长春的雨一直下个不停。在1号线人民广场站铺轨基地,一台大型龙门吊缓缓移动,25米长的轨排被平稳吊装到平板车上。“长春地铁1号线轨道施工采用轨排架轨法,就是在地面将组装好的长钢轨和短轨枕,通过各种配件组装成25米长的轨排,再吊运至地下隧道,在隧道内进行架轨、调轨、钢筋绑扎和浇筑。”中铁一局集团长春地铁1号线轨道工程项目经理李伟,尽管一脸疲惫,但是他对试通车信心满满。
长春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自2011年5月实验段开工以来,万余名地铁建设者经过5年多的日夜奋战,在人们视线不及的地下深处,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艰难跋涉,用智慧和汗水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把一个个工程难点变成工程亮点。
“要在深达20多米至40米的地下挖通一条能跑地铁的隧道绝非易事,在建设过程中,潜在风险‘如影随形’。”中铁建大桥局六公司02标段项目经理张志刚说,地质条件复杂、建筑密集、施工区域狭窄……这些都是1号线建设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
在02标段北环路站至长春火车站北广场站区间,部分接收井中上部为粗砂层,地下水丰富,极易产生涌水、涌砂现象。为确保工程进度,工程人员在施工之初对风险源制订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并聘请专家进行缜密、细致的评审论证。最终,通过采取盾构施工、明挖、暗挖等多种施工技术,圆满完成这一区间的建设。
解放大路站是长春地铁1号线与2号线的换乘车站,也是我国高寒地区规模最大、地质条件和施工工艺最复杂的地铁暗挖换乘车站。
“在07标段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不是‘最难’就是‘最险’。”回忆建设中最困难的时刻,07标段项目经理部工程部部长王志强心有余悸,在30米的施工深度内,有3种土层、3层地下水,其中还包括施工难度很大的粉质黏土。更为重要的是,一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地质断裂带从该区域斜穿而过,只能采用PBA工法进行小导洞施工,在工期比较紧的情况下,其建设难度可想而知。
绿色施工 将对市民的影响降到最低
地铁施工难,但同时还要兼顾城市交通的顺畅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将修建地铁造成的交通影响降到最低?长春地铁的建设者们想出了好点子。
“地铁1号线施工主要采用暗挖法、盖挖法和明挖法,明挖虽然有加快工程进度和节省资金的优势,但对环境和市内交通影响很大,因此在长春站至卫星广场这一区域,主要采用暗挖法和盖挖法。”长春市地铁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秀岩介绍说,采取暗挖法、盖挖法时,不占用主干路、辅路、人行道,而是在距路口一段距离的地方施工。
据初步统计,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累计挖掘土方约180万立方米,运输渣土约15万车。地铁1号线建设采用了地铁建设所有工艺工法,再通过标准化管理,沿线街路建筑、环境与卫生得到很好保持。在交通部门和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交通导改,人民大街交通一直保持通行状态。
经过18个月的努力,为地铁提供用电保障的地铁1号线解放大路66千伏主变电站8月25日完成送电,使得地铁1号线向9月30日试通车又迈进一步,这也是长春市首座地下66千伏变电站。
前不久,记者在中铁十八局项目部院内看到3座距离很近的建筑。“这3座建筑物就是主变电站的地上部分,建筑面积172平方米,地下还有3层,深度达19.6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解放大路主变电站主体设在地下,地上仅保留出入口和通风口等必要设施。据介绍,设计者为地铁1号线设计了两座66千伏主变电站,除解放大路变电站外,中央商务区还有一座主变电站。“实际上,一座变电站就可以实现对地铁1号线的电力输送和管控,但为了确保线路安全,我们设计了‘双保险’。”该负责人表示,地铁1号线投入使用后,两座主变电站将分别供应一部分线路,并互为对方的热备变电站,一旦遇到设备故障等特殊情况,系统可自动进行切换。
据介绍,解放大路66千伏主变电站的电来自平泉变电所和正阳变电所的两条线路,而中央商务区66千伏主变电所也将有两条线路供电。由于是独立供电出口,并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用电。
“为减少地铁运行对线路周边建筑物、医院、学校及居民楼的影响,轨道铺设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此种道床形式工艺复杂,难度大,施工时间长。”李伟说,目前项目部采用的是世界最先进的工艺,能够有效地起到降噪、减震的效果,至少能减少25分贝的噪音,整个施工过程中噪音都会控制在50分贝以下。
地下施工热火朝天,地上生活未受影响,长春地铁建设中的种种贴心举措令人印象深刻。
地铁建设代表着长春城市交通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是公交优先原则的进一步落实,地铁的开工建设和最终完成,将标志着长春市初步形成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一个属于长春人民的地铁时代正徐徐走来,畅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将彻底打通城市的三维空间,当开往美好未来的地铁发出振奋人心的轰鸣声时,长春,必将变得更加生机勃勃、活力迸发。
吉林日报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孙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