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735|回复: 9

[春城新闻] 百年大马路:浓缩的长春历史文化符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6 09: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kyfan 于 2016-8-6 10:53 编辑

2016-08-06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大马路商店(1918年左右,民国时期) 本组照片由房友良及长春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大马路老天合(1937年左右,伪满时期)

大马路振兴合(1937年左右,伪满时期)

旧市街大马路(上世纪30年代)

坐落在大马路上的永康庄全景(伪满时期)

大马路景象(伪满时期)
  引子:
  大马路,长春历史文化的缩影,记录着长春商业的繁荣和沧桑,承载着长春城百年的岁月沉浮,述说着长春由一个乡间集市演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历史往事。早年曾有“窥大马路而小长春”的说法。
  相约著名文化学者、吉林省文联副主席曹保明,听曹老师侃侃而谈,仿佛穿越百年,一幅幅史志画面跃然眼前。
  大马路,先从历史说起
  “要说长春的大马路,得先从历史说起。”曹保明说,大马路是长春历史文化的缩影,长春是东北近代历史的缩影。
  近代中国东北的历史首先要从清军入关说起。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统一了中国,把东北用柳条边(一条用柳条篱笆修筑的封禁界线)来划分保护起来,从辽宁的威远堡,一直到现在舒兰的亮甲山。“柳条边的外面就是现在的长春市,当时划给了蒙古王爷,变成了他的附属地,为的是感谢他帮助清朝推翻了明朝,就在今日净月潭、新立城一带。道光和咸丰年间,柳条边就被中原‘闯关东’给突破了。”其实,在大量的突破之前,也就是嘉庆元年就有很多中原人到这里来种地,一条南北向的小路慢慢形成,出现了农贸市场,主要交易东北、松花江产的大豆、粮食。这就是长春的第一个“市儿”,就是长春的前身“宽城子”,就是现在的大马路。
  史料记载,长春以“马路”命名街路的方法,始于1907年长春正式开埠通商。时年1月14日,长春的一块新城区——商埠地,在“满铁”长春附属地和长春老城之间开建。1912年,南北向贯穿整个商埠地的“商埠大马路”建成,始为沙石路,称为“北门外大街”,今天的大马路正是脱胎于此。后来,在大马路沿途,自北门开始陆续修建了6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与大马路交叉,并分别命名为二马路(现长春大街)、三马路,直至七马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埠大马路不断拓展和延伸,1930年改建成柏油马路,并延伸到旧城,将旧城的南大街、北大街连起来。此时的商埠大马路北越七马路(现在的上海路)直通火车站,全长2584米,宽20米。
  老呔帮入关,称雄东北
  清朝乾隆末年,一场30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波及整个中国东部,持续3年之久。迫于生计,直隶河间府乐亭县农民刘新亭决定闯关东,搞长途贩运。此前,刘新亭只是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没有人想到,他的这个决定改变了家族百余年的发展轨迹,成为中国东北商业史上最重要的开端。他的后人,以及乐亭周边的商贩所形成的“老呔帮”,沿着刘新亭的路线不断向东北腹地延伸,乐亭刘家称雄东北,成为名震天下的“京东第一家”,宽城子则成了“老呔儿”们的大本营和各地商旅聚集地。极盛时期曾有10万多“老呔儿”在此立足。他们的益发合、东发合、金发合、成发合、文发合、涌发合等字号在长春赫赫有名,涵盖了粮栈、大车店、草市、杂货、钱庄、茶店、烧锅等诸多行当。后来著名的益发银行和商埠地最大的商场泰发合(一商店)就是多家“发”字号合资设立的。当时吉林商会董事会的19人中,“老呔帮”就占了9人,东三马路上的乐亭胡同也被老百姓俗称“老呔儿胡同”。
  光绪元年(1875年),第二次大旱灾降临,持续4年之久,逃荒人数达2000万,宽城子变得更加热闹。
  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直隶连续14年发生洪涝灾害,史上罕见,越来越多的“河北老呔儿”走出山海关,经辽西走廊向东北腹地发展。因此,河北人的势力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一带最大。
  忆往昔繁华岁月
  “大马路的繁荣是从长春厅衙署由新立城迁到宽城子开始的,特别是长春开埠之后。”曹保明说。
  道光五年(1825)年,清政府把长春厅衙署从新立城长春堡移到了宽城子,大马路就开始越来越繁华了,以这条街为轴线,辅以东西横向、南北平行的几条小街,形成了长春厅的政治、经济中心。
  到了近代的1840年鸦片战争和1894年甲午战争,大马路成了粮油加工的重要地盘。空前的繁荣让帝国主义列强也盯上了长春,所以到后来外国列强修中东铁路的时候,就经过了宽城子,那时的长春就有火车站了。1903到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人打胜了,长春五公里以外的地方成为日本的附属地。日本人为扩大侵占长春,又建立了头道沟火车站和宽城子火车站。清政府急了,为了跟日本人抗争,开始扩建大马路,安路灯,吸引了大量商号,商业空前繁荣。银号、钱庄、百货、日杂、药店、丝绸、布匹、鞋帽、建材、陶瓷、鲜货、水产品、饭馆、客栈、粮店、油坊等行业的店铺达400余家。
  一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3年溥仪来长春当皇帝时候开始,这个地方已经繁华到可以跟日本人抗争。晋商、鲁商、徽商都到这来做生意,老字号都集中在此,比较出名的是茶叶老字号东发合,还有玉沧源、鼎丰真、郑发菜刀、李连贵大饼、董氏药膏、老韩头豆腐串儿统统在这有买卖,非常繁荣,与哈尔滨的塞尔维亚大街齐名。很多粮油加工店用的都是德国西门子的水泵,繁荣程度可见一斑。
  20世纪30年代,商埠大马路上有3家闻名远近的大型百货店——玉茗魁、泰发合、振兴合。玉茗魁百货店商品价格低廉,颇受广大农户的喜爱;而泰发合的销售对象主要是中上层的居民,其货品齐全、质量上乘、价格适中;振兴合也就是后来的“东北商场”,则以经营小商品为特色。
  几度沉浮待新生
  伪满洲国“定都”长春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日本人大批涌入,也改变了商业格局。
  日伪当局一边大肆掠夺资源,一边倾销日本商品。由于日商控制进出口,中国商户只能为日本企业代工代购。
  在日本政治掌控和日本商品的冲击下,长春的民族工商业陷入畸形发展怪圈,粮栈、杂货店、车店和旅店迅速增多,其他行业则日渐萧条,大批店铺、商号因缺少货源纷纷倒闭,或惨淡经营。原本三层楼的泰发合百货店只剩一层维持营业;著名商号鼎丰真、稻香村食品不得不“关门上板”,叱咤一时的玉茗魁也只能无奈停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此时长春的百行百业,除水、电和粮食加工业外,全部停产。为了谋生,很多长春人都当起了小商小贩,大马路又热闹起来。泰发合、玉茗魁、振兴合、南世一堂等商号陆续恢复营业。
  国民党占据长春后,接管了日伪遗留的工厂、物资和银行,时局动荡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居民购买力下降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城区仅有的五十几家商铺还在惨淡经营。许多工商业者把大笔资金转移,以至于长春解放后,民营商业恢复发展举步维艰。
  长春解放后,铁路运输、供电供水和公共交通陆续恢复,人口逐渐增长,很多企业也相继走入正轨,一些小手工作坊和饭店重新开张。
  1951年,泰发合百货商店被长春市百货公司收购,变为长春市第一百货商店,人称“一商店”。几十年来,这里曾是长春人购物的首选之地。
  从1953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大马路逐渐形成了以国营单位为主体的商业街,主要经营日杂、鞋帽、服装等,饭店、旅店、照相、理发等饮食服务行业也兴盛起来。
  然而,随着商业活动被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大马路再次陷入了被动。
  改革开放后,大马路又出现了新的生机,轻工大厦、科文公司、东风照相馆等相继新建、扩建,一些店铺恢复了老字号,如东发合茶庄、鹿鸣春饭店。1979年,大马路上的老字号“鼎丰真”摘掉使用了十几年的“工农兵食品厂”招牌,刻有“鼎丰真”三个大字的牌匾被重新悬挂起来。真料、真技、真品、真味,“正是一直坚持这四真,鼎丰真这个百年老字号一直发展到今天。”鼎丰真第六代传人王放说。
  经济交易活跃的大马路一路高歌,甚至跻身于全国十条著名商贸街之列。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庆路、长春站前、红旗街、桂林路四大商业集聚区逐步转变为中心商贸区,曾经称霸百年的大马路,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至今仍保留着相当数量的近代、现代文化建筑。
  新世纪,长春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中提出,保留大马路传统风貌及店铺经营特色,配以原有老字号店铺和国内知名的老字号,增加古玩店铺以及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戏楼、茶楼、棋社等休闲娱乐场所,把大马路建设成为展示长春市传统民俗文化的走廊。
  曹保明说,对于大马路这样富有群体记忆与情感依赖的公共场所,进行拯救与合理再利用,已成为城市发展建设进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今年,长春决定实施旧城更新改造,“打造大马路示范街路”赫然入目。我们期待,百年商街焕发新的青春。
  专家顾问:曹保明 著名文化学者、吉林省文联副主席
  参考资料:《发现长春》、《长春历史话题》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09: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kyfan 于 2016-8-6 09:39 编辑

长春记忆:大马路记录着大小商号商海沉浮
2014-04-30 12:38 来源: 新文化网

核心提示:长春大马路修建完工于1908年。1907年清朝的吉林西路兵备道决定开始建设商埠地,这条马路和道台府衙的建设成为了最重要的两项公共设施工程。大马路工程的名称为“商埠地大马路”,建成时称为“北门外大街”,后更名为大马路。这些道路系统,像人的骨架一样,构造了长春商埠地的城市框架。

今天的大马路包括历史上南大街﹑北大街及商埠大马路,1957年后统一名称为大马路。

  长春大马路修建完工于1908年。1907年清朝的吉林西路兵备道决定开始建设商埠地,这条马路和道台府衙的建设成为了最重要的两项公共设施工程。大马路工程的名称为“商埠地大马路”,建成时称为“北门外大街”,后更名为大马路。这条马路南起长春老城的北门口,北至满铁附属地的日本桥,为长春商埠地贯穿南北的交通干线。后来,在大马路沿途,自北门开始陆续修建了六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与大马路交叉,并分别命名为二马路(现长春大街)、三马路……直至七马路。

  1905年,为适应对外开埠的条约,清政府颁布《劝办商会谕帖》,令各地组建商会,意在为未来的开埠和商业竞争有所准备。1906年,吉林省也成立了吉林商务总会,随之长春也有了商会。西路兵备道动员高管和巨商出资成立“兴业公司”,在东三马路一带开设市场,并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吸引老城区的商业、剧院、妓院的设施集中到商埠地发展,几年时间内就把北门外以往的荒凉之地变成了长春当时最热闹的繁华之地。到1913年左右,就像前文提到过的那样,满铁附属地还只是一些孤零的公共建筑,可大马路已经是一个很繁华的商业区了。以下三张照片,见证的是初期到后期的变化……

  左手边的商号为绸缎庄宝泰昌,一楼的小平房,造型也是蛮漂亮的!

  右手边的宝泰昌已经变成二层的洋楼,同一个地点,同有一台马车,明显发展了!

  这是上述两片拍摄地点再往右前方走几步,镜头左移后的结果,仔细分辨宝泰昌的橱窗和白条幅广告!旁边的商铺是老天合分号的百货店,就是上述三张的第一张中标着“东兴百货商店”的那个楼!两边长长的飘带广告条上只辨认了“老天合分号……”几个字!
  在商埠地建设之前,长春老城就有了一些形成一定规模的商贾。最大的商帮是来自河北乐亭的“老呔儿帮”,他们的益发合、东发合、金发合、成发合、文发合、涌发合等字号在长春赫赫有名,涵盖了粮栈、大车店、草市、杂货、钱庄、茶店、烧锅等诸多行当。后来著名的益发银行和商埠地最大的商场泰发合(一商店)就是多家“发”字号合资设立的。当时吉林商会董事会的19人中,“老呔儿帮”就占了9人,甚至在东三马路上有一个乐亭胡同,被老百姓俗称“老呔儿胡同”。另外,有像专营绸缎的宝泰昌、经营布料生意的老天合、经营小百货的振兴和(后来的东北商场)、面向农村市场的玉茗魁小杂货、粮油作坊出身的鼎丰真等等。在商埠地成立之后,他们纷纷登场、洋洋洒洒数十年。在清末、民国、伪满洲国、解放后等不同年代里,这些大小商号在商海沉浮、几番蹉跎,描绘了长春城市发展画圈中浓重的一抹!就是在伪满洲国时代,日本人在此也不敢造次,那种华人商圈的氛围是外人绝不敢轻易撼动的……

大马路

大马路
  遗憾的是,当年的影像存留不多,目前可见的大部分是日本人当年留下的。这几张有限的照片,你也完全可以体会到商埠地大马路从初建到成熟,从砂土到柏油,从平房到楼房、从破烂到繁华的发展过程,那种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景象,见证着一个商圈的成长。

  这些道路系统,像人的骨架一样,构造了长春商埠地的城市框架。


  新文化报 综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09: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3: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3: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大马路人行道被待售电动车占据 盲道也被摆上车
资讯 >吉林 >长春 来源:【东亚经贸新闻】作者:朱晓云时间:2014-06-11 16:30:00编辑:王洪森




长春大马路人行道被待售电动车占据 盲道也被摆上车

“二马路到四马路之间的人行道被卖车的给摆上摩托车了,导致行人过往不便。”11日,长春市民徐先生说,二马路到四马路之间的大马路人行道上摆了不少商家要出售的电动车,过往行人得绕着走,甚至到机动车道上走。
现场:连盲道都被待售车辆占据
11日中午,记者来到大马路与东三马路交会处,路口处的大马路人行道出现不少摆放的待售车辆,而摆放的车辆旁还放着几辆旧车,仅给行人留下一人通行的空间。路口处的东三马路上,商家把约十余辆的电动车摆成一排,车正好跨在盲道上。沿着大马路向西北方向走,还有多个售车商家,多数都把车摆在店门前的人行通道上。沿着大马路再向东南方向走,凡是经营电动车的商家基本都把车摆出来,门前人行通道、人行道都占,人行道上的盲道也在占据范围内,而人行道上,不光摆着待售的车辆,还有一些旧车。
路人:路走得憋心   常被挤到机动车道上走
反映人徐先生说,他天天从这里经过,感觉路走得很憋心,“走人行道吧,上面隔一段就会摆着电动车,得绕着车走,或者从车之间挤过去,要是赶上人行道上车多,就得到机动车道上走了。”陈先生说,有的来换配件的车也随便停在人行道上,横七竖八的,根本就不管是不是人行道,还是盲道。
记者在现场观察,路人们从这一侧人行道经过时,基本都不顺畅,“停放的车太多了,大家都知道这块的路比较乱,好象已经好多年了。”路人齐女士说。
部分商家:门前摆车除了室内小外   还为防外来车辆停靠
记者在走访中,也询问了多个商家,店主们听说有人反映摆车占道,感觉挺奇怪的,“大家不都摆出来嘛,我们家已经留出一条过道了,你看别家都把车摆哪去了”,“店里面积小,不摆出来屋里也放不下呀”,“门前不摆上车,就得就外来车停这,以前有一辆车说临时放这,但一下停了半个月”,“车不摆出来,咋卖呀,房租花着,车卖不出去,我们咋整”……店主们各说着自己的理由。
部门说法:没处罚权力    劝说效果并不好
记者联系到长春市南关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新春大队,一位负责人介绍,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按照规定商家门外属于公共用地,不允许占道经营。他们也多次清理,但效果并不好,“目前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我们没处罚权,只能说服教育,最多就是暂扣一些车辆,但期限一到就得返还。商家考虑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行人考虑的是出行便利,各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些矛盾,比如应该是店内经营,但经营面积不够。也需要多个部门一起来解决。”
记者同时把情况反映给南关区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将把情况上报给领导来处理。
记者 朱晓云 张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3: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春大马路史话
      于祺元

      长春大马路,说它是长春城市演变的起点一点也不为过,因为长春的城市建设始于此路,长春的经济、文化建设是从这里起步。谈起长春的沿革史和发展史,总也离不开这条古老的街路。这条路的历史文化底蕴太厚重了,是我们先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用血和汗开拓出来的。我们只有把大马路的历史点点滴滴地发掘、整理出来,才能真正更深刻地了解长春的过去及其发展变化的脉络。
      长春大马路的最初路段只有南大街和北大街。南、北大街比后来的商埠大马路早形成84年。它们既是老长春唯一的主干道,又是城区建设和形成道路网络的中轴线。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真正反映了长春由一个乡间小镇演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写照和发展规律。

一、南、北大街的形成与发展
      当1825年长春厅从新立城刚刚北迁至宽城子时,这里只是一个农村集镇,乡民称之为“宽庄”。农田与农舍交错,作坊与店铺相间。这里只有一条穿插于农舍之间的杂草丛生的乡间小路。随着农民对生活与生产资料交换的需求,在这条小路的两侧便自发地形成路边交易市场。
      长春厅衙署建成后,这里逐渐繁荣起来。宽城子更名长春后,便成为政治经济中心。为了将乡镇扩大,建设成城镇,为了发展贸易往来,官府与商民共同努力,先把当时这条唯一的土路经过拓宽、取直和整平,修成砂土路,长约2584米,宽约20米。在路旁逐渐增加了一些店铺、手工业作坊,还开设了钱庄和银号,从此宽城子不仅借助这条道繁荣了经济,长春厅也以这条干道走向进行规划和建设城镇。就这样形成“无城之城”,走过了40来年。
      1865年(清同治四年),流窜为寇的马振隆(马傻子)、王起等率农民起义军不断对富商进行“骚拢”,并扬言欲进攻宽城子。官府出于防卫需要,动员商民捐款筑城。最初,由于时间紧迫,并缺少银两,只能修筑一座中间夹泥土的木板城墙,有的墙段还是用砖石与商民的院墙连接起来的。城墙按地势起伏和伊通河的走向,呈不规则的九角形,并设了6大6小1 2个门。这样一座简陋而粗糙的木板墙却抵挡了马振隆等于1865年9月3日和1866年2月1 5日的两次攻城。到1897年各城门楼才改建成砖瓦结构的。
      长春自筑城后,这段南、北大街才定型为唯一贯穿长春老城南北的主干道。这条通衢南、北的大街,由全安门起至三道街口的路段称南大街,而由三道街口至二马路口(永兴门,即北门)的路段称北大街,其二者连起来称南、北大街。

      南、北大街的形成与发展,使城市的结构布局具有我国封建后期社会城市规划的特点。城市街路不再是采用平整的“井”字形骨架格局,而是在市中心以南、北大街为中轴线,形成东西向与南、北大街成直角的四条街道,即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另外,还有几十条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街坊巷道互相连通,形成适应发展商品经济和设置手工业作坊的格局。
      除了在四道街一带设置官府,如县政府、法院、公安局、监狱、蒙王征租局、农会和商会等机构外,南、北大街的商贸活动已形成网络。南、北大街两侧日杂、百货、粮栈、马县、银钱业等店铺十分兴隆。由于南门外(今全安农贸市场东南侧)外出现艾家店等10多个大车店,直接加速了南、北大街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
      后来,这些横穿南、北大街东西走向的几条街道,逐渐形成了专业市场。如东头道街至南门外河塘子带(原南关大桥小学以南)的柴草市场;头道街铁器业较多,称铁器街市;二道街日用小百货店较多,称百货街;东三道街为瓜果市场;西三道街为银钱业市场,此外,火神庙道东有全城最大的菜市场,南门关帝庙附近还有规模较大的牛马市场。
      1877年吉林世一堂药店在头道街与二道街之间路东,开设了分号长春世一堂,后称“南世一堂"经营至今。1899年在南世一堂南侧的玉茗斋北侧又开设了玉茗魁百货商店和玉茗北杂货店。两家店铺都经营零售兼批发业务,所售商品都是面向农民需要的布匹、鞋帽、日用杂品等。
      1904年益发合在西三道街开设了益发钱庄,对当时东北各地都有影响。1898年至1909年还开设了许多银钱号,如吉林永衡官银钱号长春分号、东三省官银钱号长春分号、黑龙江省官银钱号长春分号、中国银行长春分行、交通银行长春分行、奉天商业银行长春分行、惠华银行等。
      在1905年之前,南、北大街两侧各种店铺林立,商业空前繁荣。银号、钱庄、百货、日杂、药店、菸麻、丝绸、布匹、鞋帽、建材、陶瓷、鲜货、水产品、饭馆、客栈、粮店、油坊等行业的店铺达400余家。
      南、北大街的发展,对长春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使长春由一个行政管理中心进而发展为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

二、商埠大马路的形成与发展
       商埠大马路的形成晚于南、北大街84年。它是因开辟商埠地而形成的。早在1904年,沙皇俄国与日本殖民主义者为争夺在我国东北的权益进行了一场日俄战争。1905年俄国战败,作为战败国一方,为了赔偿,不得不把长春以南的东清铁路支线及其所享有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段支线后来改称南满铁路。
      日本为保证它获得权益的落实,又于1905年12月22日逼迫清政府与其签定《中日会议东三省善后事宜条约》正约和附约。这个不平等条约,除使清政府承认日本在南满(包括长春)享有俄国原享有一切权益和特权外,又迫使清政府同意开放东北三省包括长春在内的16座城市(凤凰城、辽阳、新民、铁岭、通江口、法库、长春、吉林、哈尔滨、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珲春、三姓(黑龙江省依兰县)、齐齐哈尔、瑷珲、满洲里、海拉尔),实行“开埠通商”,以便加紧对我国东北和长春地区的经济资源掠夺。
      1906年吉林将军达桂奉命筹办开商埠事宜,1909年,由西路兵备道道台颜世清主持开商埠工作。几经策划后,确定只能在旧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建立商埠地。商埠地的范围,北起七马路,南至旧城的北门外(二马路口),东到永长路,西至大经路,占地约5.3平方公里。
      在开放商埠地之后,首先修通了北门(二马路口),至日本桥通(胜利大街口)的一条大路,叫商埠大马路。还聘请英国工程师邓芝伟主持规划:以连接城内与满铁附属的商埠大马路为主干道,两侧由南向北与其交叉修成二马路、三马路直至七马路。据传颜世清是瘸子,为避讳他只有一条好腿,所有街路都不准从“一”排列。
      商埠地南北窄,东西宽,四周伸出几条马路,像个螃蟹,所以民谣说:“蟹子形状马路七,数来数去没有一……”商埠大马路是长春第一条以大马路命名的街路,并与南北大街相连。1957年以前,人们常说的“大马路”,只指的是商埠大马路。1957年政府在整顿街路名称时,将南、北大街与商埠大马路合二为一,统称为“大马路”。
      商埠大马路初建时,依然是一条砂土路,路面低洼不平,雨天积水。这样的路况不能满足发展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商会于19l3年投资了12万大洋,维修了商埠大马路(也包括南、北大街的一段)。将高地削平,填平洼地,在路旁两侧挖了排水沟,有明沟和暗沟,污水和雨水可以合流排入伊通河,大大改善了雨天积水和行路难的交通状况。
      随着商埠地的开发和扩展,在商埠大马路的两则,各种店铺不断增加,老城区的一些商铺也由南向北转移,商埠大马路逐渐发展成商贸中心。与商埠大马路两侧相连的街路也相继形成一些商贸活动繁华的街区。其中,东三马路因建有平康里妓院区、燕春茶园、升平茶园和崇德茶园,并由它们带动发展起来各种大小饭馆、果子铺、药铺、医院、产院、牙社、理发店,而成为长春最热闹的路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3: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1919年的商埠大马路
      1912年,商人马秉虔、解富之、刘乃刚等从长春开埠局(后改称商埠局)租领了26亩建立市场用地,并集资在商埠大马路东三、四马路之间建立了商埠市场,即后称“老市场”。这条南北走向的街路,在《长春县志》中曾记载为“燕春茶园东胡同”。1912年3月老市场开业后,这条街则更名为“老市场胡同”。老市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布匹、估衣、日用百货等商品,间杂服务行业,如饭馆、酒馆、旅馆、理发铺等。“估衣”是指旧衣服或原料较差、加工粗糙的新衣服。
      老市场中业户的房屋多为一家挨一家的砖木结构平房。业户们的营业、吃住都在一间房内。前面临街的铺面为营业门部,屋后半部为居住、做饭的生活区。家家都烧炉子,业主经营的商品又多为易燃品,他们缺乏消防意识。1920年8月,老市场发生火灾,一家起火,火烧连营,根本无法营救,整个市场建筑全部焚毁。后来经过修复,又恢复营业,其繁华状况,仍不亚于前。但,过了不久,老市场又再次发生火灾,虽再经修复,而经营状况大不如前。东北沦陷后,民族资本工商业、外国资本工商业、医药业纷纷云集商埠地。大百货商店和洋货严重地冲击着本不景气的老市场,使它逐渐淡出竞争,被新兴商业所代替。
      1918年,道尹兼商埠督办陶彬为繁荣经济,在西四五路与西五马路之间又开辟一商埠新市场,并由开埠局设市场事务所负责管理。由开埠局派员经地皮捐,凡摆地摊者日纳捐吉钱5吊。设新市场后,将原“王氏胡同”改为新市场胡同,解放后才改为新民胡同。开辟新市场时,将原有的鸿升烧锅(现一商店原址)及菜园地(现新民胡同区)全部买下,作新市场的开发区,以发展商业、服务业。开始,新市场较小,范围仅限于回宝珍饺子馆后身,方圆不过百米,商业、服务业较少,是一条不太显眼的街巷。主要有荣家粥铺、贾家粥铺,杨家馆子、丁家馆子和一部分摊床、杂货、干鲜果地摊。随着四周商业的发展和集中,就像一块磁铁,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各行各业开始向这里集聚。房阀赵虎臣(绰号赵谷瘪子)看准了这块宝地,在这里大兴土木,搭棚建房,连租带卖,从中盘剥。但也给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方便条件。
      在新民胡四周盖起了一圈青砖瓦平房,中间形成一个泥土地的大院,当地人称为“院内”。这个大院是练场的地儿,有变戏法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耍杂技的、撂地摊说相声的、真刀真枪耍把式卖艺的、卖王麻子膏药的、算挂的、代写书信的、游医拔牙的、赌博押宝的等等。
      1918年夏季,新市场正式开业。街两侧商号、店铺鳞次栉比,主要行业有酒馆、茶馆、食品店、浴池、理发店、鞋铺、药店。尤其长春著名的小吃多集中于此。这里又是贫苦市民用餐之地,人们习惯把这里的一些小吃店统称为“六国饭店”。这也是劳动人民用幽默语言而“自嘲”的一种表达方式。
      1920年,房主赵段宸在新民胡同路北、回宝珍饺子馆对面又建起了“爱国茶园”,又演戏又卖茶座。1921年租给侯景轩、陈广义等人,更名为新民戏院。因其票价低,演出剧种多,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市内风靡一时的戏院。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童芷苓、周信芳、裘盛戌、评剧演员爱莲君、筱桂花、河北梆子演员云笑天、金刚钻等名角都先后在这里演出过。新民戏院占地1200平方米,二层楼,砖木结构,有700多个座位。
      后来,新市场又相继出现了“四海茶社”、“百花茶社”、“三江茶社”、“富海茶社”等茶馆,每个茶馆都聘请有专业说书人,以吸引顾客,各茶馆还各有固定的票友,自娱自乐,也给茶馆增加不少收入。同时还建有东北“蹦蹦戏”(二人转原称)剧场。庆长胡同以西30多家妓院,还开设有专治性病的翠华医院。这就使新民胡同又由一般的商业区变成了一个闹市。网点规模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庆长胡同以东,大马路以西、西四马路以北,西五马路以南这样一个范围的商业区域。到上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市场的庆长胡同又新增设了“长月旅社”(解放后为会宾旅社)、德庆钰药房和1926年由刘子羽经营的新民浴池,饮食业网点增加到280个,各种网点、地摊多达5 00多个。
      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吉林省政府决定改修商埠大马路和南、北大街,并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19日公布405号指令:“即日如数拨款各处,以便流用,即日动工”。同时决定为改修商埠大马路和南、北大街向商户进行一次捐款。向每个商户征收补助修路费2 0元。另外,马路修成后,各商户应自行出资装修门前洋灰砖便道及安装门前排水沟的铁盖。为了整齐划一,由市政筹备处统一计算工料若干,再核定各户应摊钱款数额,连同修路费一并征收。这就是在长春城内最早修筑的第一条沥青柏油马路。

三、沦陷时期的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马路
      东北沦陷时期,南北大街只是一条老商业街,在大街两侧的主要行业有百货批发商店、日用杂货批发零售商店、中西药店、皮毛马具商店,以及饭店、金店、银行、钱庄、当铺等。南、北大街的特点主要还是一些老字号,如玉茗魁、玉茗斋、玉茗北、南世一堂、达仁堂药家老铺、会通达、协和商场、益智书局等老店,新兴的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到商埠大马路。
      银行和钱庄多数集中在西三道街。当时北大街路东的协和商场(原橡胶八厂的办公室)颇有影响,三层营业楼,百货俱全。南大街上的会通达(原南街日杂商店)专营日用杂品,经营品种有200多种。
      商埠大马路仍为城市的商业中心。虽然日货大量涌入长春,遏制着民族商业的发展,也限制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出于对日货的抵制心态和生活上的限制,仍然愿意出入民族商业市场,所以民族商业和服务业仍保持着原有不衰的势头,闹市范围越来越大,吸引着市区的中国居民、进城农民,以及社会上的中下层游客来此消费、游玩。
      1934年,伪满政府将新民胡同的妓院迁至欢乐地(东西圈),这里的商业曾一度“不景气”,后来伪政府又修了翠华园,允许妓女招客,这里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
长春大马路史话③
1937年的商埠大马路
      1934年,益发合投资15万元(伪币)在大马路的四马路口西北角建成泰发合百货店(原长百一商店)。同年开业,当时从业人员达120人,后发展到500人。是当时长春中国人经营的最大的百货商店。早在1933年,商人刘明远投资开办的振兴合百货商场(原大马路百货商店),在1937年后又建成新楼(原东北商场),大楼三层。
      1935年,在泰发合百货商店对面由中国人开办了一个丹凤理发烫发店,是当时最高级的理发店之一。大商人王荆山于东五马路口以投资8万元修建的国泰电影院在1937年2月8日开业。1938开业的西域城(回族饭店)是长春最大的回族饭店。在商埠大马路和东西两侧的二马路与四马路之间仍然是商业最集中之地。百货商号有源泰、同兴茂、源昌号、恒顺昌、第一百货商场、中原洋行、文记号、同和长、荣发长、天益成、鸿源合、天顺昌、协成号、福盛长、顺记等;服装店有正丰号、兴顺昌、国华、德永祥、义唯泰、森泰、同兴号、祥发等;新衣估衣店有振兴东新衣部和公记衣店;鞋店有长记、丹凤、集升斋、同大、美昌、孔雀公司、中原等;钟表眼镜行有慎昌、亨达利;珠宝金店有物华、天宝、振兴、世兴等;药店有北世一堂、义和谦(原中草药店)、泰和大药房;茶庄有东发合茶庄;食品店有鼎丰真、稻香村、春生和等。
      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加剧对中国经济掠夺。1941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因在侵略战争中耗尽了本国资源,为加紧掠夺东北的物质资源,实行《价格等临时措施法》(即《七·二五价格停止令》),限制中国人的经济活动。同时严格实行物资统制,大米、白面变成禁卖品,不准中国人买卖、食用和储存。一旦违禁,便被视为经济犯或国事犯。这一时期,大批店铺、商号因无货源而纷纷倒闭,既或不倒闭者也难于维持营业。泰发合百货店原有三层楼的营业室,最后只剩一层营业,营业员由500人减少到100人。新民胡同的繁荣景象也早已不见。著名的鼎丰真、稻香村食品店因无原料供应,不得不停业。北京的稻香村分店撤离后,从此再未回到长春。
      “八·一五”东北光复后,泰发合、振兴合、东发合等几家大商号和南、北大街两侧的玉茗魁、玉茗斋、南世一堂、达仁堂等老字号商店和其它一些商铺陆续恢复营业。南大街的二、三道街一到晚上在路旁自发地形成夜市,游人成群,各种小吃的摊床琳琅满目,一片祥和景象。
      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占领长春,特别是1947年以后,随着国民党政治上的反动和作风上的腐败,出现了物资全面匮乏,通货膨胀,加之受解放战争经济封锁的影响,经济不断衰落、崩溃。解放前夕,工商业、服务业全部倒闭,人民群众都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6 13: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19年的商埠大马路
      1912年,商人马秉虔、解富之、刘乃刚等从长春开埠局(后改称商埠局)租领了26亩建立市场用地,并集资在商埠大马路东三、四马路之间建立了商埠市场,即后称“老市场”。这条南北走向的街路,在《长春县志》中曾记载为“燕春茶园东胡同”。1912年3月老市场开业后,这条街则更名为“老市场胡同”。老市场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布匹、估衣、日用百货等商品,间杂服务行业,如饭馆、酒馆、旅馆、理发铺等。“估衣”是指旧衣服或原料较差、加工粗糙的新衣服。
      老市场中业户的房屋多为一家挨一家的砖木结构平房。业户们的营业、吃住都在一间房内。前面临街的铺面为营业门部,屋后半部为居住、做饭的生活区。家家都烧炉子,业主经营的商品又多为易燃品,他们缺乏消防意识。1920年8月,老市场发生火灾,一家起火,火烧连营,根本无法营救,整个市场建筑全部焚毁。后来经过修复,又恢复营业,其繁华状况,仍不亚于前。但,过了不久,老市场又再次发生火灾,虽再经修复,而经营状况大不如前。东北沦陷后,民族资本工商业、外国资本工商业、医药业纷纷云集商埠地。大百货商店和洋货严重地冲击着本不景气的老市场,使它逐渐淡出竞争,被新兴商业所代替。
      1918年,道尹兼商埠督办陶彬为繁荣经济,在西四五路与西五马路之间又开辟一商埠新市场,并由开埠局设市场事务所负责管理。由开埠局派员经地皮捐,凡摆地摊者日纳捐吉钱5吊。设新市场后,将原“王氏胡同”改为新市场胡同,解放后才改为新民胡同。开辟新市场时,将原有的鸿升烧锅(现一商店原址)及菜园地(现新民胡同区)全部买下,作新市场的开发区,以发展商业、服务业。开始,新市场较小,范围仅限于回宝珍饺子馆后身,方圆不过百米,商业、服务业较少,是一条不太显眼的街巷。主要有荣家粥铺、贾家粥铺,杨家馆子、丁家馆子和一部分摊床、杂货、干鲜果地摊。随着四周商业的发展和集中,就像一块磁铁,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各行各业开始向这里集聚。房阀赵虎臣(绰号赵谷瘪子)看准了这块宝地,在这里大兴土木,搭棚建房,连租带卖,从中盘剥。但也给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方便条件。
      在新民胡四周盖起了一圈青砖瓦平房,中间形成一个泥土地的大院,当地人称为“院内”。这个大院是练场的地儿,有变戏法的、说大鼓书的、拉洋片的,耍杂技的、撂地摊说相声的、真刀真枪耍把式卖艺的、卖王麻子膏药的、算挂的、代写书信的、游医拔牙的、赌博押宝的等等。
      1918年夏季,新市场正式开业。街两侧商号、店铺鳞次栉比,主要行业有酒馆、茶馆、食品店、浴池、理发店、鞋铺、药店。尤其长春著名的小吃多集中于此。这里又是贫苦市民用餐之地,人们习惯把这里的一些小吃店统称为“六国饭店”。这也是劳动人民用幽默语言而“自嘲”的一种表达方式。
      1920年,房主赵段宸在新民胡同路北、回宝珍饺子馆对面又建起了“爱国茶园”,又演戏又卖茶座。1921年租给侯景轩、陈广义等人,更名为新民戏院。因其票价低,演出剧种多,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市内风靡一时的戏院。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童芷苓、周信芳、裘盛戌、评剧演员爱莲君、筱桂花、河北梆子演员云笑天、金刚钻等名角都先后在这里演出过。新民戏院占地1200平方米,二层楼,砖木结构,有700多个座位。
      后来,新市场又相继出现了“四海茶社”、“百花茶社”、“三江茶社”、“富海茶社”等茶馆,每个茶馆都聘请有专业说书人,以吸引顾客,各茶馆还各有固定的票友,自娱自乐,也给茶馆增加不少收入。同时还建有东北“蹦蹦戏”(二人转原称)剧场。庆长胡同以西30多家妓院,还开设有专治性病的翠华医院。这就使新民胡同又由一般的商业区变成了一个闹市。网点规模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形成了庆长胡同以东,大马路以西、西四马路以北,西五马路以南这样一个范围的商业区域。到上世纪20年代以后,在新市场的庆长胡同又新增设了“长月旅社”(解放后为会宾旅社)、德庆钰药房和1926年由刘子羽经营的新民浴池,饮食业网点增加到280个,各种网点、地摊多达5 00多个。
      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吉林省政府决定改修商埠大马路和南、北大街,并于1930年(民国十九年)5月19日公布405号指令:“即日如数拨款各处,以便流用,即日动工”。同时决定为改修商埠大马路和南、北大街向商户进行一次捐款。向每个商户征收补助修路费2 0元。另外,马路修成后,各商户应自行出资装修门前洋灰砖便道及安装门前排水沟的铁盖。为了整齐划一,由市政筹备处统一计算工料若干,再核定各户应摊钱款数额,连同修路费一并征收。这就是在长春城内最早修筑的第一条沥青柏油马路。

三、沦陷时期的南、北大街和商埠大马路
      东北沦陷时期,南北大街只是一条老商业街,在大街两侧的主要行业有百货批发商店、日用杂货批发零售商店、中西药店、皮毛马具商店,以及饭店、金店、银行、钱庄、当铺等。南、北大街的特点主要还是一些老字号,如玉茗魁、玉茗斋、玉茗北、南世一堂、达仁堂药家老铺、会通达、协和商场、益智书局等老店,新兴的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到商埠大马路。
      银行和钱庄多数集中在西三道街。当时北大街路东的协和商场(原橡胶八厂的办公室)颇有影响,三层营业楼,百货俱全。南大街上的会通达(原南街日杂商店)专营日用杂品,经营品种有200多种。
      商埠大马路仍为城市的商业中心。虽然日货大量涌入长春,遏制着民族商业的发展,也限制了中国人民的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出于对日货的抵制心态和生活上的限制,仍然愿意出入民族商业市场,所以民族商业和服务业仍保持着原有不衰的势头,闹市范围越来越大,吸引着市区的中国居民、进城农民,以及社会上的中下层游客来此消费、游玩。
      1934年,伪满政府将新民胡同的妓院迁至欢乐地(东西圈),这里的商业曾一度“不景气”,后来伪政府又修了翠华园,允许妓女招客,这里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
长春大马路史话③
1937年的商埠大马路
      1934年,益发合投资15万元(伪币)在大马路的四马路口西北角建成泰发合百货店(原长百一商店)。同年开业,当时从业人员达120人,后发展到500人。是当时长春中国人经营的最大的百货商店。早在1933年,商人刘明远投资开办的振兴合百货商场(原大马路百货商店),在1937年后又建成新楼(原东北商场),大楼三层。
      1935年,在泰发合百货商店对面由中国人开办了一个丹凤理发烫发店,是当时最高级的理发店之一。大商人王荆山于东五马路口以投资8万元修建的国泰电影院在1937年2月8日开业。1938开业的西域城(回族饭店)是长春最大的回族饭店。在商埠大马路和东西两侧的二马路与四马路之间仍然是商业最集中之地。百货商号有源泰、同兴茂、源昌号、恒顺昌、第一百货商场、中原洋行、文记号、同和长、荣发长、天益成、鸿源合、天顺昌、协成号、福盛长、顺记等;服装店有正丰号、兴顺昌、国华、德永祥、义唯泰、森泰、同兴号、祥发等;新衣估衣店有振兴东新衣部和公记衣店;鞋店有长记、丹凤、集升斋、同大、美昌、孔雀公司、中原等;钟表眼镜行有慎昌、亨达利;珠宝金店有物华、天宝、振兴、世兴等;药店有北世一堂、义和谦(原中草药店)、泰和大药房;茶庄有东发合茶庄;食品店有鼎丰真、稻香村、春生和等。
      1937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加剧对中国经济掠夺。1941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因在侵略战争中耗尽了本国资源,为加紧掠夺东北的物质资源,实行《价格等临时措施法》(即《七·二五价格停止令》),限制中国人的经济活动。同时严格实行物资统制,大米、白面变成禁卖品,不准中国人买卖、食用和储存。一旦违禁,便被视为经济犯或国事犯。这一时期,大批店铺、商号因无货源而纷纷倒闭,既或不倒闭者也难于维持营业。泰发合百货店原有三层楼的营业室,最后只剩一层营业,营业员由500人减少到100人。新民胡同的繁荣景象也早已不见。著名的鼎丰真、稻香村食品店因无原料供应,不得不停业。北京的稻香村分店撤离后,从此再未回到长春。
      “八·一五”东北光复后,泰发合、振兴合、东发合等几家大商号和南、北大街两侧的玉茗魁、玉茗斋、南世一堂、达仁堂等老字号商店和其它一些商铺陆续恢复营业。南大街的二、三道街一到晚上在路旁自发地形成夜市,游人成群,各种小吃的摊床琳琅满目,一片祥和景象。
      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占领长春,特别是1947年以后,随着国民党政治上的反动和作风上的腐败,出现了物资全面匮乏,通货膨胀,加之受解放战争经济封锁的影响,经济不断衰落、崩溃。解放前夕,工商业、服务业全部倒闭,人民群众都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6 18: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就是文化,长春就是一块福地,建国初国内好多行业初始都是在长春,希望长春这座城市重新振兴起来,引领东北亚发展,成为东北亚贸易、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型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7 08: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那一片很多老建筑,火车站那边也是,都是长春的历史。希望政府好好弄一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0-2 17:23 , Processed in 0.06214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