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4-25 21: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春秋时期的吴国都城。千年城廓,不但与生俱来浸染了江南风物的清丽和灵秀,更以水陆平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式的市廛格局而闻名天下。这种人间不二无双的路(河)网结构是自然和人工巧妙结合的产物。它既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市规划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在水乡泽国建城的创造性思维,是吴地先人遵循天人合一思路,充分顺应自然环境的特点并加以合理利用而取得的杰出成果,堪称中国城建史上的光辉典范。
虽然自上世纪中叶以来,迭经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苏州古城早已不是完璧,然而残损的古城肌体,却仍有相对完整的局部区域。这些幸存下来的区域,不但依然保存了古城的框架结构,保存了古城的原有风貌,而且还维护着生活功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地处古城东北隅的平江路就是这类区域的代表,因而备受世人瞩目。
从北宋政和三年(1113)至元末(1367)的250余年间,苏州城先后成为平江府和平江路(元代把直属“道”管辖的国家第三级行政区划称为“路”,这里的“平江路”为苏州在元代的行政名称,而非道路名称)的治所,苏州城亦称为平江城。很显然,平江路的名称来自苏州历史上的这一旧称。
平江路南起干将路,北至华阳桥,是平江历史街区的主要道路,其西侧的平江河是城内主干河道“三横四直”之第四直河。据清道光年间《吴门表隐》一书记载,平江路古称“十泉里”,因沿线有十口古井而得名。从《平江图》上可以看到,早在宋代平江路就已经是城东地区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和其相临的平江河也是城东地区的重要河道。清乾隆十年绘制的《姑苏城图》标有“平江路”字样,这是现存古地图上首次出现平江路这一路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绘刻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的《平江图》碑,真实、直观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格局和规模,对全面认识苏州古城的历史面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照《平江图》,可以清晰地看到平江路及其周边历史街区内现有的街巷、河道、桥梁和《平江图》的标示大体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这一区域近800年来基本保持、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是苏州古城内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堪称古城的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