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领创新是长三角当仁不让责任
——访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
合肥在线 2014-11-18 07:19 稿源: 合肥在线
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资料照片
这个阶段,提出新一轮长三角合作,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正是解决当下发展要素受行政边界壁垒制约矛盾的关键,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其意义和定位不亚于当年的浦东开发开放
-今天不能“就长三角谈长三角”,一定要从世界经济格局、从国家战略、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及创新转型发展的高度,从实现民族复兴百年梦来重新定位长三角,来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和研究规划定位问题。特别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注重顶层设计与规划,真正实现由市场决定要素的分配
-加强新一轮长三角合作的深刻内涵,是要真正从创新的角度,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探索出新的区域发展体制机制,真正打破行政边界障碍,把长江之龙舞起来
-用“一体化”的概念强化“都市圈”的意识。长三角若按“都市圈”概念规划,上海有很多可以不做,苏浙皖也有很多可以不做;如果按单个城市理解,就都要做,一体化发展就很难实现同频共振
-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要仅仅谈经济,更重要的是谈创新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以及环境建设规划及社会管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只重视眼前的发展,还要重视谋划可能出现的挑战及问题
-长三角要明确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和任务,做到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的龙头
-长三角其他城市对上海是有期望的,上海发展得更好,我们更沾光;上海上不去,我们也很难上得去。从宏观上看,龙头城市腹地越大,辐射发展空间才越大,舞台才越大
吴存荣1963年5月生,在水利系统工作10多年,曾担任过县长、县委书记。2005年起,在合肥市担任领导职务,历任市长、市委书记。2011年10月任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
-本报记者孔令君张杨
世界看东方,东方有巨龙。
今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布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指出,伴随长三角明显的区域广化与深化,一个覆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合肥与杭州、南京并驾齐驱,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
合肥,安徽省会,也是安徽省率先加入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城市,如何在长三角发展中参与分工合作?合肥的决策者,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着怎样的见解?长三角要一体化发展,做“世界超级经济区”,还有哪些障碍需要破题?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对此都有自己的思考。
不能“就长三角谈长三角”
记者:国务院公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后,有观点把新一轮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当年浦东开发开放并提为“历史新起点”,您怎么看?
吴存荣:我非常赞同。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深刻转型时期。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边界往往是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鸿沟,这种影响尚未真正消除。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实迫切需要真正实现资源的更高效配置,通过深化改革,让产业合理布局,让资源自由流动,让各地优势充分发挥。所以,在这个阶段,提出新一轮长三角合作,加强区域联动发展,正是解决当下发展要素受行政边界壁垒制约矛盾的关键,要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其意义和定位不亚于当年的浦东开发开放。所以今天不能“就长三角谈长三角”,要从全国大格局,从民族复兴来认识和研究规划定位问题。
记者:新一轮长三角合作最需突破的是什么?
吴存荣:落实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一定要从世界经济格局、从国家战略、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及创新转型发展的高度来重新定位长三角,来统一大家的思想。特别要重视体制机制的创新,注重顶层设计与规划,真正实现由市场决定要素的分配。这方面,上海自贸区的破冰带了个好头,但还需进一步触及到区域经济联动。我理解,加强新一轮长三角合作的深刻内涵,是要真正从创新的角度,从改革开放的角度,探索出新的区域发展体制机制,真正打破行政边界障碍,把长江之龙舞起来,真正让中国龙崛起于世界。这个战略意图,诚可谓用心良苦,确实是寄予厚望。
担好全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角色
记者:现在有一个词很热,叫做“区域创新体系”,具体到长三角区域,这“体系”该怎么打造?
吴存荣: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国家核心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过创新,我学习以后深受教育,这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所以要讲“区域创新体系”,就是要突破画地为牢、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区域创新,不能搞各自的“小而全”,而应以区域协同,来推动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关键问题在于整个长三角的区域创新怎么协同起来。我个人建议,一是用“一体化”的概念强化“都市圈”的意识。长三角若按“都市圈”概念规划,上海有很多可以不做,苏浙皖也有很多可以不做;如果按单个城市理解,就都要做,一体化发展就很难实现同频共振。二是交通、人口边界、土地利用、环境建设等规划,都要从国家战略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高度去研究,去统筹协调。
记者:有观点认为区域一体化的重点是产业转移和布局,但您并未在核心要素资源中提及,那么该怎么看待产业规划?
吴存荣: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来指导产业规划。因为,长三角区域只要创新搞好了,环境搞好了,经济发展肯定是稳健向前走的。现在恰恰是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方面等负面因素,我们思考得不够、应对得不够。因此,思考长三角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担当什么角色,我觉得责任重大。特别是,长三角区域要担负起创新引领产业率先升级的重任,不能再只讲速度,要率先重视发展质量、发展水平。比如,看上海不仅要看经济总量,更重要的是看上海科学技术水平与美、欧、日的差距,看上海的品牌影响力是否在世界前列,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新一轮长三角合作一定要注意到,各地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体现出各地发展特色和发展水平,在区域内形成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具体到每个城市,发展产业也应该有所取舍。比如合肥,多年来把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以增量优化存量,以增量促进转型。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坚持不懈地搞创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已初见成效。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是创新,这也是长三角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如果长三角的创新没能站在世界的制高点,必然会对全国创新有影响。当务之急就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更高层次发展。
明确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定位
记者:有人说,发达国家经济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如果到了“明天”,我们该怎么办?
吴存荣:现在就要考虑。到了“明天”我们应该要更美好,要比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更好,人民生活更好。谈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不要仅仅谈经济,更重要的是谈创新能力、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以及环境建设规划及社会管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只重视眼前的发展,还要重视谋划可能出现的挑战及问题。就像我们现在讲科技创新,一旦出现颠覆性的技术,就会拉大发展差距,造成新的落后。所以,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划,要从世界发展格局着眼。要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关键在于今天,不能走跟随式的路子,应该走创新之路。
记者:上海最近一直强调,要正视自身的“不适应”,技术革命、业态变化,会让我们既有的优势一钱不值,还可能成为负担。
吴存荣:落后的产能和技术很明显会成为负担,这已被事实所证明。在传统行业方面我们进步很快,一些国外人士认为,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最终竞争不过中国,所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投资生命科学、智能技术、大数据等,我们与他们的差距较大;同时,在传统产业领域,他们注重把研发放在本国,把生产放在亚洲,市场却面向全球,我们辛辛苦苦打工赚的钱,又被他们通过其他方式给赚回去了。所以,在新技术、新业态方面,长三角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不久前,上海宣布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样的发展定位非常精准。现在,长三角要明确在国家创新战略中的定位,明确努力方向和任务,做到未雨绸缪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的龙头。
其他城市对上海有期望
记者:我们注意到,合肥有个口号叫“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在上海科创中心和合肥创新高地之间,怎么联动?
吴存荣:首先应有这样一种认识,科技创新必然需要体制机制创新,进而推动区域创新。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和研发中心,国际领先的新科技、新技术,最新商业模式,一般都先转移到上海,这是上海的独特优势。第二,上海要成为一个吸引国际高科技人才研发中心、创新要素聚集的中心。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商务成本低,可以从上海吸引一些产业人才来发展。其次,可以发挥好服务优势创造好一个好的小环境。上海可以成为研发中心、辐射中心;合肥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先进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记者:合肥和上海,可形成怎样的新型关系?
吴存荣:应该是竞合关系,是互惠互补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合肥等城市参与人才竞争对上海也不是坏事,也会倒逼上海进一步改善人才环境,不能只是有钱人到上海,更要吸引创新人才、科技人才到上海。最新的研发成果,也不一定非要在上海转化,可以在合肥或周边其他城市转化,上海可以成为技术源头,而不是一般的加工制造中心;上海是人才中心、创新中心,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平台都集中在一起,生产平台可以放在内陆城市。在这一点上,长三角其他城市对上海是有期望的,上海发展得更好,我们更沾光;上海上不去,我们也很难上得去,实际是这样一种关系。从宏观上看,龙头城市腹地越大,辐射发展空间才越大,舞台才越大。从全国看,长三角区域发展好了,也能“可复制、可推广”。
记者:描述一下您心目中未来的长三角。吴存荣:一定要走共同发展之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要让各地在互动协调中共同发展、共同受益。我的梦想就是,长三角应该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经济增长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领头羊,特别是,要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样板和领头羊。创新是上海的责任,也是长三角区域的共同责任,更是我们自己的责任,这是非常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