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14 13: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高铁南站总设计师:每天在工地走十公里
“你们稍等一下,我先开个急会。”“真不好意思,你们再等一会儿,我得赶紧去趟工地”……从上午十点等到十二点,想采访蔺震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好意思,这个电话我必须接。”即便是在整个采访过程当中,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也没能和他在一次对话中超过五分钟。蔺震生,70后,北京城建设计院项目负责人,曾花了四年时间主导了深圳北站的建设。四年前,他以合肥南站总设计师的身份来到合肥。与一些喜欢远程监控、执掌设计工作的设计师不同,蔺震生更愿意在施工现场感受新建筑的诞生。从2010年至今,他在合肥已经住了超过一千两百天。
工龄四年的“新合肥人”
“我们哪有中秋节啊!上一次回家的时间?我来想一想,好像是六月份,哦,不对,是七月份。”蔺震生的家在北京,但是他现在更熟悉的是合肥。
“我把自己当合肥人了,在这有了四年的‘工龄’。每天的工作伙伴、吃的菜、接触的城市文化都是合肥,还别说,北京的小龙虾就是没这的好吃。”蔺震生说,自1997年毕业,自己一年有三百多天需要在外地度过。他在合肥已经待了四年,而接下来由于合肥火车站改造也将由他掌舵,他还将在合肥继续“混个两年半”。
“想家,但是我的心在这。南站是我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它就是我的孩子。”说到这,蔺震生停了一会儿,“终于要成了。”
每天在工地得走十公里
合肥南站站房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车站建筑分为地上二层、地下三层,局部还设置了夹层。除了站房,南站还“装备”了交通枢纽配套工程,包括北广场、南广场、东西线下场站、场区内部道路等。
对于即将使用它的旅客来说,更大的使用面积意味着宽敞,但是对于南站的施工人员来说,那上面都是他们码过的脚印。
“设计组每天都要在工地走五公里以上,我得是十公里。”蔺震生说,在建设阶段,手机信号是工地最大的“痛”。“施工期,通信部门也没办法装扩散信号的设备。所以,再小的事情,也必须赶到现场解决,那就只能靠这两条腿啦。”蔺震生称,因此,自己根本就胖不起来。
南站的功能性排在第一位
虽是开工于2010年,但是南站在设计之初,就将规格设定在了2030年,也就是说,在15年后,南站依旧能很好地支撑日均40万人次的运营。
“火车站跟地标建筑不一样,作为服务公众的建筑,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功能性是排在第一位的,外观排在后面。”蔺震生说,南站的外观设计初衷追求的是“简洁、大气”。“最重要的是节能环保,这也是为什么南站采用了如此多的玻璃幕墙设计。”
对话
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建设标准指向2030年
记者:南站设有一南一北两座广场,对于它们的功能如何定位?
蔺震生:双向四车道的龙川路不算宽,毗邻龙川路的北广场靠近老城区,所以,公共交通基本都设计在北广场。而私家车,未来将更多在南广场,南广场的停车位比北广场多了一半。
记者:“零换乘”是人们在提到南站时最常说的词,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蔺震生:说白了就是“简单”。以公交换乘为例,公交车被设计在室内落客,乘客下了公交车,步行50米就有两个扶梯,向上到了进站口,向下到了出站口,并且还可以选择坐自动扶梯,这就让乘客感觉更加方便。另外,出站后到出租车区域,也只有50米。
记者:南站的设计建设标准有何依据?
蔺震生:南站按照近期、中期2020年和远期2030年这三个时间点作为标准设计和施工。按照我们的预估,到2030年,合肥南站每小时客流量将超过35000人次,日均客流量会超过40万人次。因此,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我们的建设标准全部指向2030年。
记者:按照设计,即便是南广场启用后,停车位总数不到2000个,这个数字是否偏少?
蔺震生:其实,地铁在第一位。从设计角度看,南站首先满足的是公共交通。2017年以后,南站的换乘优先等级是地铁、公交、长途车、出租车等,社会车辆排在后面,因此并没有强调数量。
记者:但按照计划,2017年合肥地铁才会运行,在此期间不会出现拥堵吗?
蔺震生:我认为不会,首先南站通行的车次是逐渐增加的,公交集团也会逐步增加线路。目前,合肥南站可以同时运行27条公交线路,而我们一共设计了35个车位。
记者:南站即将启用,你愿意给它打分吗?
蔺震生:在我看来,她是外观与功能间的最佳平衡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