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8 14: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湖蓝海 于 2014-11-8 14:15 编辑
11月2日,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刚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到太原,顾不上劳累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赛马场附近迎春街和北河湾路的交叉口处。经过一番观察和沉思,老人在北沙河桥东北侧的一块空地上做了标记后,满是倦意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
这位老人名叫刘林生,是《中国的奥斯维辛——日军太原集中营纪实》一书的作者,也是日军太原战俘集中营幸存者刘侵宵的后人。老人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受日军太原集中营其他幸存者后人之托,于太原沦陷77周年之际,在当年被日军新兵用做刺杀训练屠杀中国战俘的地方,树立一块“抗日英烈纪念石”,以使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就是在这里,为了给新兵练胆和从精神上打击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由侵华日军独立混成第四旅少将旅团长津田守弥下令,日军在1942年7-8月间分两次对我被俘抗日将士进行了屠杀,340人惨遭杀害。”刘林生说道。
刘林生生平第一次与“战俘”联系在一起,始于他的父亲刘侵宵。刘侵宵在抗战时期是八路军游击队敌工科的一名科长,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后关进了日军设在太原的战俘集中营。“生前父亲只是简单地说过这段历史,直到父亲去世后,我翻阅他留下的书稿和日记时,才发现太原也曾有一个和波兰奥斯维辛一样的集中营。”震惊之余,刘林生开始寻找太原集中营的幸存者。经过20余年的调查寻访,刘林生不但掌握了大量有关太原战俘集中营的资料,找到了太原战俘集中营即太原工程队的旧址,还找到侵华日军当年屠杀战俘的地方,使得这一尘封已久的事件和地点暴露在阳光下。
立碑的相关准备工作在刘林生赴太原之前就已经开始。据刘林生介绍,立碑事宜在今年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之际,他就和集中营其他幸存者的后人确定下来。为了凸显事件的意义并让后人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便选择了太原沦陷77周年纪念日这天立碑。“正面的碑名是一名军旅书法家题写的,本来人家是不轻易给人题字的,但我给人家讲了这段历史后,人家就爽快答应了。”
刘林生说,由于屠杀战俘的赛马场观马亭早已不复存在,而集中营旧址又残破不堪,“如果集中营旧址消亡,将会使得这一历史事件因只有记载没有实物而被人们逐渐淡忘,所以我们选择用泰山石来立碑,以保证能久远保存。”刘林生说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