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规划调整背景
2004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布置,确定火车站地区作为中心城区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三个先导区之一,并将发展建设成为平江新城区,苏州市副中心。经过10年开发建设不断完善,又历经三次规划调整,最后形成的《苏州市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梅巷地块调整》(以下简称2013版控规)于2013年6月获得市政府批准。
从加快新城步伐,展现姑苏区新城建设面貌出发,姑苏区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平江新城核心片区。通过多方讨论,从更好地塑造新城中心门户形象、缓解由于苏大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及综合服务中心落户所带来的不断严峻的核心区周边交通问题考虑,平江新城管委会要求对平江新城核心区地块同时委托开展《苏州市平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核心区地块)》及《平江新城中央商贸区地下交通系统规划》,本次控规调整在《平江新城中央商贸区地下交通系统规划》基础上进行。
二、调整范围
根据《江苏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2012)要求及2013版控规规划结构,整个新城共划分为7个基本控制单元。 本次调整涉及的核心区地块全部位于02基本控制单元内,因此本次调整主要以02基本控制单元为调整范围进行规划编制。
调整范围:北至沪宁高速公路、东到人民路、西至广济北路、南到城北东路,总用地面积为83公顷。总体位于平江新城中央商贸区的西北角,拥有制高点簇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综合服务中心等重要公共建筑,为平江新城最为核心也最能体现新城功能定位及形象的重要单元。
三、调整依据
1、《平江新城中央商贸区地下交通系统规划》
2、姑苏区政府关于平江新城核心区地块协调的会议精神
四、主要规划调整内容
本次调整规划延续原控规的用地功能结构,仅对核心区地块进行局部微调,主要立足于促进核心区地块建设,较好地解决周边交通问题,为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
规划调整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地的调整
地块整合:江坤路西侧2幅用地合并为1幅商业用地,取消江坤路以西段惊蛰路。江坤路东侧4幅商业用地考虑其整体开发可能,调整规划提出4幅地块整体开发,必须保证东西向惊蛰街和南北向的秋分街的连通,并确定秋分街南北开口位置(如图所示)控制,线型可根据实际建设情况作适当调整。
广场用地控制:规划为打造制高点区域商业氛围,营造更为舒适和人性化的广场空间,将2013版控规制高点南侧广场地块融入周边地块进行开发。同时为了保证商业地块周边开敞空间,从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出发,规划提出了绿地率和敞地率的概念,并允许绿地率和敞地率进行相互转换。
2、指标的调整
规划将沿平门塘的标志性制高点建筑往西移至江坤路西侧,缓解两条轴线交叉口的交通压力。江坤路西侧地块建筑高度从原来的50-100米调整至200-250米,建筑容积率由原来的3.0-4.0调整为4.0-6.0。
江坤路东侧地块建筑高度从原来的150-250三个不同层次的高度调整至90-100米,建筑容积率由原来的4.0-6.0调整为3.0-4.0。
3、基本控制单元建筑总量变化
由于地块容积率及开发面积的调整,调整范围内总建筑量由原先的123.6万平方米增加到约131万平方米。
4、空间形态的调整
制高点位置由原来的城北东路北、齐溪街西调整至城北东路北、江坤路西侧。调整后的总体形态延续2013版控规,形成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轮廓。引导核心区建筑群与周边建筑相互协调,并注重人民路与城北东路沿街界面的错落有致。
联系人:平江新城管委会 联系电话:6722159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