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首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合肥在线 2013-12-24 22:00 稿源: 合肥在线
合肥在线讯(戴小花 实习生 郑婷婷 文/图)12月24日,合肥在线记者从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是我省历史上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该《规划》统筹考虑国家和安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将我省的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三类,规划的目标时间是到2020年。
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市,一片蓬勃向上的发展图景(资料图)
重点开发区域是发展核心
“重点开发区域就像主要工厂和车间;限制开发区中的农产品主产区,是我们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限制开发区中的生态功能区,像是我们大家庭的后花园;而禁止开发区域,则是家庭里的珍贵财富,要保护并珍藏。”省内一经济学者这样比喻。
该《规划》将重点开发区域分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是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区。”目前涉及国土面积3.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3.87%,包括41个市辖区和肥东、肥西、无为、繁昌、和县、当涂、铜陵、枞阳等8个县。
我省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合肥、芜马、铜池、安庆、滁州和宣城6大片区。包括8个地级市所辖的2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15.62%。
此外,皖北及皖西南部分区域20个县区进入省重点开发区域,包括阜阳、亳州、宿州、淮南、蚌埠、淮北6市市辖区,六安市的金安区,黄山市的屯溪区和徽州区,占全省国土面积8.25%。
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介绍说,我省还在农产品主产区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设置了133个重点开发城镇。这些地区都将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增长极,成为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脊梁”。
位于马鞍山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交易园(资料图)
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生产+生态保护
一方面,我省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但另一方面,粮食安全不容忽视。我省的限制开发区域,很大一部分是国家农产品的主产区。
我省的农产品主产区包括淮北平原主产区、江淮丘陵主产区和沿江平原主产区。包含除黄山、铜陵以外的14个市的40个县市区,国土面积7.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4.56%。“这是保障全省乃至全国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在局部地区,可以适度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限制开发区域中,还有一块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该区域区位条件较差,生态系统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适宜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但生态功能价值十分重要。我省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于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总面积占为3.02万平方公里,全省国土面积的21.57%。该区域包括六安、安庆、池州、黄山、宣城市的16个县(区),其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6个县。这些将成为江淮大地向世界展示的靓丽生态名片。
“对于生态功能区,除了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超载人口有序转移,实现区域人口数量明显减少。”专家介绍说。
禁止开发的“红线区域”列出名单
全省共有禁止开发区域1056处,总面积约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75%。
据介绍,我省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域、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蓄滞(行)洪区等。这些地区,将严格予以保护,严禁开发,打造成我省生物多样性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人间天堂”。
人口等宏观政策均各有侧重的扶持
我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对各个功能区的人口政策予以明确,各有侧重。
针对重点开发区域,我省实施积极的人口迁入政策。加强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建设,中心城市放开省域内落户限制,并逐步放宽外省人口来皖落户限制条件,其他城市全部放开居民落户限制,逐步实现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流动人口本地化。
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实施积极的人口退出政策。切实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跨区域转移就业的能力,鼓励人口向省外以及省内重点开发区域转移。
与此同时,我省还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逐步统一城乡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将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与现行户口性质相剥离。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鼓励城市化地区将流动人口纳入居住地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体系,切实保障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同等的权益。
还要完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并综合运用其他经济手段,引导居民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
最终构建重大建设项目与人口发展政策衔接协调机制。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应充分考虑人口集聚和人口布局优化的需要。
横贯安徽中部的长江,又称“八百里皖江”,是一条不折不扣的“黄金水道”
政绩考核不唯GDP
“发展农业、保护生态,这些我们都能做到,但在发展这些的同时,我们的经济总量肯定会有落后,在全省城市县区评比中也会排倒数。”对于此前一些区域的这种考核担心,该《规划》明确,按照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非重点开放区域不考核GDP。
重点开发区域,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吸纳外来人口规模等指标;农产品主产区,主要考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收入、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指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率等指标;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考核大气和水体质量、水土流失治理率、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林地保有量、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均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工业、农产品生产、财政收入和城镇化等指标。
绘制安徽未来发展美好蓝图
该《规划》明确,到2020年,安徽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
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基本确立。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构建以江淮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以“五区十五基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以"三屏三网"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更加突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自然秀美。
国土空间开发更加高效。全省开发强度控制在15%,城镇空间控制在5000平方公里以内,农村居民点空间控制在10000平方公里以内,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9.33万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不低于490.73万公顷。绿色生态空间继续扩大,林地面积扩大到485万公顷。空间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城市空间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提高1倍,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0000人,人口和经济在国土空间的分布日趋协调。
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和谐。不同主体功能区及同类主体功能区不同地区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条件的差距缩小。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公共服务覆盖的人口规模基本匹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城镇化率接近60%。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全省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左右。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