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4-28 19: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方案三:古今相承新旧交融 兼收并蓄振兴古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古今相承,内外通达,体现‘永续长存’保护发展方向。”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方案中,考虑到芜湖古城目前遗留历史建筑较为分散、新老建筑杂处而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方案以“新旧交融共处、有形无形并重”为实施基本原则,以“重点保护”(针对文物与重点历史建筑)、“局部整治”(针对保护区)、“整体协调”(针对保护区处围)为规划设计手段,分阶段分地块进行整治。
方案通过空间布局、建筑形态和环境演绎,力图唤醒深涵在古城深处的“魂”和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规划对古城中具有历史遗迹和典故的重要建筑和布局,根据现有地形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恢复,体现宗法典礼制度的挖掘与深度思考,以无形的文化结合有形的建筑进行修复与再生。
为构建健康有序的现代化古城,规划中整个空间结构、功能分布以及配套设施都将在自身清晰完善的前提下与城市接轨,在最大程度尊重古城原有格局的基础上,突破古城原来的封闭和防卫性质,强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点,提高古城地块的内外联动性。持续构建以街区“生态自循环”为根本的古城文化振兴计划,使古城成为特色鲜明、新旧和谐的城市有机组成部分,营造具有特色的“休闲所、消费场、旅游地和综合体”。
规划总体上将古城的格局定为从主干到分支的树形架构,形成“一轴五带”主题框架,由文化带串联多个功能主题区块。其中,中心文化轴是古城文化之树的主干部分,步行老街南北贯通,体现古城旧时滨江商贾云集、物资集散的特点和古城内部固有的日常集贸特征,沿文化轴呈现“南古北今”的建筑风格和“南密北疏”的空间变化。
方案设计打造的五条传统分支文化中,行政宗法文化带重点联系衙署、城隍庙、城隍街、监狱博物馆、皖南行署等,体现古代政法制度威严肃穆之感和城隍庙市民风民俗的熙攘闹市及节庆活动;会馆私墅文化带以太平大路特有的传统建筑界面和尺度为基本基调,两侧分置名人故居、高档会所、别墅等,形成闹中取静的巷弄空间;民俗手艺文化带以花街-南门湾为核心,带动相邻的薪市街、米市街及其他街巷,还原芜湖古城最有特色的手工商市景象;书礼释奠文化带重点联系儒林街、打铜巷、官沟沿、小天朝等,营造富有诗意的传统文化空间,并重点恢复文庙地块,使其成为东侧步行入口;长街滨江文化带将恢复历史上十里长街和码头水市的意象,建设屋面绿化跨过沿河路与青弋江防洪堤接驳,避免人车混行,形成连贯的滨江步行景观系统,并恢复南侧长虹门,形成主要的南入口。此外,唯一的时尚消费文化带作为历史保护区的北部入口,以风貌协调的新建筑为主,以古城墙和城门为意象的新型商业建筑,内部形成贯通的步行街道,使东北片形成较好的城市沿街界面和功能布局。
古城崭新形象 力邀全民品鉴
同繁荣的现代都市圈相比,古城遗存的文化精髓及悠久沉淀,已成为一张特殊城市名片,记录着不可抹灭的鲜活历史。芜湖古城地处镜湖区环城北路、环城东路、沿河路、九华中路围合区域,面积约30公顷。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古城内损毁严重的建筑将被大规模管养修葺,尽可能保留传统商业风貌,还原芜湖古城包含行政、军事、司法、教育等建制在内的完整历史信息。
据悉,现如今古城内还有70余处历史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其中保护相对完整的有南门湾、南正街和萧家巷片区。古城规划方案完成后,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一期项目建设,将集中复建花街、南门湾历史街区、衙署、城隍庙等文物、宗教景点。届时,一座历史建筑群与现代都市风貌,文化载体与产业发展完美结合的崭新古城,将从岁月沉疴中脱颖而出,焕发生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