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日报 记者张玉成 实习生何乃夫 策划/颜青春 采写统筹/叶新福
民营经济最具生命力,但长期以来,它却是株洲揪心的一条短腿。
发展速度不快、发展环境欠优、税费负担过重,土地和资金等生产资源短缺,成其“软肋”。
株洲发展要加快,民营经济需扮演“主角”。甚至一些人毫不含糊地说,株洲转型升级,差距在民营经济,潜力在民营经济,希望也在民营经济。
——题记
A. 看一看:后来居上的泉州,秘密在哪里?
当我们探讨株洲民营经济这个主题之时,有必要把目光投向千里之外的福建省泉州市。
一方面,泉州综合实力紧跟福建省会福州市,而株洲在省内也位居其他非省会城市之上,另一方面,泉州与株洲拥有同一拳头产业——服饰。
株洲1956年升格为地级市,而泉州1986年才升格。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株洲凭借一系列国家项目的布局,把沿海地区的泉州远远甩在后面。1978年,株洲的GDP为13.49亿元,而泉州为7.79亿元。
说来有点汗颜.到了1992年,泉州赶上株洲了。当年,株洲GDP为74.4亿元,泉州破100亿元。而现在,两市的经济总量已不在一个平台,2013年,株洲GDP为1948亿元,泉州为5050亿元,后者是前者的2.59倍。
后来者居上,泉州的秘密在哪里?
梳理泉州的赶超历程,你会发现,泉州“杀手锏”就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曾经不怎么受待见的“非主流”经济成分。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株洲的幸运相比,泉州曾经被国家长久地“雪藏”。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泉州经济总量居福建省地市倒数第二。
后来,泉州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一步一步力促民营经济“脱胎换骨”。
权威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市民营经济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以致目前,泉州民营经济占比GDP比重达到82.2%,素有“十分天下有其九”的说法。2013年,泉州42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达4206家,占了98%。这也让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5年保持福建省首位,抢了省会的风头。
为什么泉州民营经济会如此发达?
今年“两会”,泉州市市长郑新聪表示,泉州的民营经济的繁荣是市场和政府双重杠杆支撑起来的。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主导,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引导。
明星企业恒安国际集团首席执行官许连捷评价,泉州市委、市政府对促进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让他津津乐道的是,泉州市为重奖企业创建国家级品牌,引导企业争创国际品牌,推动企业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研究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困难、为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平台以及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B. 比一比:依赖“高大上”的株洲,怎么落后了?
剖析泉州赶超株洲的原因,或许也找到了株洲如今缺乏发展后劲的原因之一。正如很多老工业基地碰到的问题一样,严重依赖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活力不足。
不得不说,株洲的发展得益于国家产业布局的眷顾。株洲是“一五”、“二五”期间全国8个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形成了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硬质合金、航空等几大支柱产业,而这些产业几乎由几个大中型国有企业支撑。
高度依赖几个大企业也曾给株洲带来过困惑与不安,在经济界曾经有个戏谑的说法是“株冶打个喷嚏,株洲经济要一惊”。以前,株冶集团每年上交的财税达到6亿元,是全市财政的顶梁柱之一。
这也一定程度让株洲上下,把眼光死死盯着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大多游离“主流”,自生自灭。
市工商联副调研员刘国喜指出,株洲长期以来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导,在思想观念上把民营中小企业置于从属地位,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重视不够。
株洲民营经济的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
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的增长速度,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速一直放缓,2009年增速分别为16.7%、6.6%,去年降至10.9%和3.6%。
2013年,株洲民营经济增速分别低于长沙、岳阳、衡阳2.4、1.4、1.4个百分点。
这种落后还表现在整体规模上。2013年,我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完成1128.25亿元,增长10.9%,占GDP的比重为57.9%,总量与比重都要落后长沙、岳阳、衡阳。在沿海发达地区,民营经济其所占比重为80%,甚至是90%以上。
再仔细打量株洲民营经济的单个发展情况,形势更加紧迫。
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科科长杜金国表示,株洲90%以上的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80%以上的民营企业从事低端加工制造,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大多缺乏人才,缺乏研发投入,企业的盈利水平不高。
“企业存量不大,就业吸附能力不强。”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MBA中心主任易棉阳表示,株洲制造业民营企业主要依附国有大型制造企业而生,做大做强的凤毛麟角,而服务性民营企业欠发达,对大学毕业生没有吸引力。
正因为如此,与泉州涌现的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劲霸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品牌不同,株洲除了唐人神、好棒美、华联外,能够在国内叫得响的民营企业品牌,少之又少。
我市的民营经济版图,令人扼腕叹息。
问一问: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怎么样?
曾几何时,株洲也是民营经济的弄潮儿。
一大批人创业,赤手空拳打造了一个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但一直有店无厂,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株洲“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曾经与株洲在一个平台上的泉州,服饰产业由于政府大力扶持,目前产业集群的产值达到2000多亿元,有37个中国驰名商标。
“和泉州比不得,在服饰加工上,我们都是放任发展,缺乏引导与扶持。”一服饰加工老板说。
这大抵也折射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表示,虽然政府说对企业一视同仁,事实上,对民营中小企业还是有一定歧视。比如,土地供应上,存在国企、大企业用地优先供给,导致民营企业许多项目建设用地迟迟难以落实到位,这不仅影响了株洲对资金的吸引力,甚至还出现部分企业被迫外迁,严重影响了株洲经济发展后劲。
除了土地难题外,民营企业面临发展资金短缺。根据市工商联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真正申请到银行贷款的民营企业只有20%,而且利率还要上浮15%以上。
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为我市风险担保业这根杠杆没发挥作用。一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财政安排中小企业风险担保资金为200万元,而衡阳市为500万元,柳州市为2000万元。
市科技局的报告显示,我市前几年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只有湘潭、常德、衡阳等市的一半。由于科技投入总量少,我市2.7万家中小企业中,能获得政府科技支持的企业不足1%。
除此之外,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表示,在资金扶持上,相关部门“撒胡椒面”,各个部门的资金没有统一集中投向,作用微乎其微。
与此同时,株洲民营企业负担重也一直被诟病。以2012年为例,我市非公经济实缴税金107.17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71.4%,全省平均是53.7%,长沙是45.8%,岳阳是31.5%。
“政府不重视,生存成本又高,又是在夹缝中成长,如何做得大?”企业家疾呼。
“我们理应反思,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进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或者是国企工作,自己创业的少了。”芦淞区华丽市场的张华说,想当年,一大批老芦淞服饰批发商抛弃固定工作,起早贪黑,干劲十足。
D. 想一想:能否规划“株洲民营经济产业园”?
今年我市 “两会”上,关注民营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大力度,出台新措施,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提案,被列为政协一号提案。
刘国喜认为,进一步激活株洲民营经济活力,需要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建议对各个行政部门在行政过程中收费标准和流程进行一次检查清理,从扶持发展的角度,简化程序、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水平。
“要通过简政放权激活株洲民营经济,形成民营经济的内生力,政府充当引导者、支持者和规范者的角色。” 长期关注株洲经济的易棉阳分析说,没有宽松的环境,民营经济根本壮大不了。
如何来扶持民营企业?
“株洲企业融资落后,就落后在担保业上,排在全省最后几位。”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表示,融资难是民营经济第一大“拦路虎”,而发展担保业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因此,他建议政府拿出大资金,通过全资、控股和参股等方式做大做强担保业。
另一方面,他还认为,今年从我市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中单列18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用于担保风险补偿金和通过担保贷款的企业贴息,以此带动数十亿的融资,缓解目前燃眉之急。
当前我市土地供应紧张,一批民营企业拿不到土地扩大再生产,被迫搬迁至外地。刘国喜认为,要鼓励、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土地一级开发,参照省里模式,尽快规划“株洲民营经济产业园”,让株洲的民营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载体与平台。
“只要解决民营经济的人、财、物这三个要素问题就可以了。”易棉阳表示,在“人”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专家荒的问题,“可以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对接”。
不可否认的是, 株洲发展民营经济,主要方向可以放在产业集群配套上,崛起的服饰、汽车、陶瓷、轨道交通、航空等几大产业,可以催生以及壮大一大批民营企业。
易棉阳表示,株洲要加强上述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瓶颈,加强以信息咨询、人员培训、产品交易、物流配送为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张华说,有了上述的发展好环境,我市需要引导市民创业,设立创业引导基金给予帮助,再为企业拓开市场销路,把创业的风险规避到最小。“把创业变成就业。”让更多的人勇于创业。
如此,一大批市民“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株洲民营经济自然“星火燎原”。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