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莫邪取火 于 2014-1-27 21:37 编辑
父子创业 名声鹊起
19世纪末,马忠友13岁就和父亲一起从南京七家湾来到素有“小上海”之称的芜湖,开始了他和父亲的创业生涯。
正是抱着闯出名堂的念头,马忠友和父亲来到了芜湖。但是,作为回民的他,想要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在举步维艰的窘境中,看着码头上人来人往、看着做工中回民兄弟的身影,马忠友和父亲灵机一动,在新芜路原万安桥附近开了一家清真饭食店,取“以义为本,兴隆旺业”之意,打出了“马义兴”的招牌。
饭食店创办之初,把消费对象瞄准了普通百姓,于是卖起“抓抓饭”(旧社会把饭菜和在一起用手捧着吃的穷人饭食)供应黄包车夫和穷苦工友,偶尔也给有钱人家置办清真酒席。1910年马义兴迁至西花园后,开始做卤鸭生意,兼营为回民同胞宰鹅鸭业务。由于马忠友一家为人厚道,诚实守信;饭食店货真价实、物美价廉,时间一长,“马义兴”三个字不胫而走。其时,芜湖商业和手工业十分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不乏众多穆斯林,于是大家都来捧场,马家的清真饮食也因此从小到大,渐渐红火起来。
1918年,马忠友和儿子马维荣在新芜路重新翻盖并扩大了马义兴的门面,正式创立“清真马义兴饭馆”,此时,马义兴在菜肴上做足文章,把清真菜系和徽菜制作相结合,独家推出了以桂花鸭、琵琶鸭、鸭饼等“招牌菜”,同时独具匠心的制作出牛排、糟鱼、呛虾、牛肉锅贴、红烧牛肉面等特色小吃。这些菜肴和小吃深受市民的喜爱,马义兴的生意由此更加红火起来,名气越来越大。
据记载,马义兴鼎盛时期每天要售出鸭子几千只,卖点心无数,小吃更是要到夜里才能打烊。为什么会出现宾客盈门的现象,马家祖传菜谱便能道出其秘密。原来,马义兴制作“牛排”,是选用嫩牛肉切片,裹上鸡蛋液再配以研究多时的特制各种香料浸泡,然后入油锅炸制而成,味美无比;吊炉烤鸭更非今日普通烤鸭而能同日而语,它是用特制的陈年老卤和各种作料灌入鸭膛内,挂入火炉内烤熟,皮脆肉嫩,令人叫绝。对菜肴如此精益求精,岂能不让人醉在其中。而在服务上,马义兴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大厨和伙计,做菜要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待客要笑脸相迎,拱手相送,绝不怠慢。当时店里的师傅、伙计大多是马家的亲眷,其中包括马忠友的堂弟马忠和,用亲戚就是想把马家治店规矩落到实处。
马忠友是个虔诚的穆斯林,为人耿直,做事认真,他不仅严格要求伙计,同时也经常教导子女要诚实守信、公平买卖,要求菜品确保质量、确保干净卫生,必须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和规矩制做。马忠友在创店之初就将“财自道生,利缘义取。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作为马义兴的人人都要遵守的信条。马家的家规和店规,促成了马义兴成为当时芜湖饮食业的几大巨头之一。
1937年,芜湖沦陷,马忠友在江北暂避,儿子马维荣带着家小逃难到湖南衡阳一带。马义兴交给马忠友的堂弟马忠和经营。1940年,局势有所稳定后,马忠友父子回到芜湖,马忠和又把店面交还给堂兄一家,马义兴由马忠友、马维荣父子继续经营。马忠和一直在店里工作,他有一手绝活,能用两只手臂各托四碗热腾腾的汤面,从一楼送到三楼,滴水不漏。抗战胜利后,马忠友将店面完全交由儿子马维荣经营,自己经营“马同盛”香烛店,经营日用百货,马忠友直到晚年也住在马义兴旁边的老宅里。1963年,82岁的马忠友在听书回来的路上被一骑车青年撞倒,那青年人要送马忠友去医院,马忠友不肯,不料回家后脾出血而去世,老人家为马义兴奉献了一生的精力。
公私合营 老店新貌
1956年一化三改,马义兴与三义园等店合并,成为市饮服公司直属大店,仍由马维荣负责经营。同时,马维荣还当选为街道主任和人大代表。 公私合营后的“马义兴”扩大了经营规模,不仅保持广受群众亲睐的传统系列鸭子产品,同时经营特色小吃、面点,还承办种类清真宴席,成为当时安徽省最大的民族饭馆。靠着咸丕板鸭、吊炉烤鸭、酱炸牛排等特色清真菜肴以及红烧牛肉面、牛肉锅贴等传统面食的带动,靠着马义兴跟芜湖人之间长期形成的独特情感,很长一段时间马义兴保持着门庭若市的状态,全店近百名职工两班倒的服务,每天从早餐开始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直到下班打烊时仍有顾客源源不断。马义兴还接待了大批阿拉伯友人和社会名流,成为南来北往穆斯林必来之所,也是市民聚餐宴请的首选之处。
好风凭借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马义兴菜馆也受到冲击,在“破四旧运动”中,马义兴的老牌匾被砸,许多设备也糟到了破坏。由于武斗和内乱,文革期间马义兴艰难经营,时开时停,期间生意清淡。到了70年代中期,马义兴的经营才逐渐恢复,生意也渐渐红火起来,但是经营状况远不如从前。70年代末,随着国民经济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芜湖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恢复名产,搞活经济,提高商品的竞争能力,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争取出口”的指导思想下,恢复“马义兴”的生产经营提上了日程。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马义兴”又重新走向了辉煌,持续了10余年的繁荣。
到了90年代,新芜路面临改造,94岁的马维荣在拆迁前一天去世,老人终于满足了要在“马义兴”老宅里走完一生的心愿。马维荣的去世加上新芜路的拆迁改造,使马义兴一下子好像走到了尽头。
改革弄潮 沉浮跌宕
九十年代初,随着城市发展规划,市场经济形势转变,马义兴清真菜馆受到拆迁问题,体制改革问题和新形势下的市场转轨问题等影响,“马义兴”风雨飘摇、艰难前行,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1999年,30出头复员军人潘民,在承包了马义兴三年之后买断了这家百年老店的商标。2001年,潘民大手笔投资在凤凰美食街重建马义兴。为了重新发掘老字号的传统手艺,在市民委、宗教局的组织下,潘民曾和马义兴的后人、市中医学校老师马继松一起,远赴宁夏、新疆考察;同时,高薪聘请名厨,引进正宗的清真传统菜肴,希望能让江城百姓再次领略到当年脍炙人口的马义兴风味。凤凰美食街的马义兴开业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司马义•艾卖提为马义兴题词:“民族之家”。开业后,“马义兴”生意十分兴隆,曾经风光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在开业两年后就因股东纠纷、经营不善而关门歇业了。
2005年,由回民王家经营的“牛香源”清真饭店和潘明进行合作经营。随后,王家将“马义兴”商标买断,历经百年风云的“马义兴”又重新由回民经营。
新“马义兴”的法人代表王义近出生在回民家庭,父母亲一直做着回民饮食生意,80年代初,王家在大垄坊开了一家清真小吃店,经营早点和小吃,生意很好。后来又增加了清真卤牛肉和新鲜牛羊肉的经营,附近的居民和外来的客人都喜欢吃王家的小吃和牛肉,大家都称赞说:“回民经营的东西就是干净、正宗”。从小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王义近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以后从事清真餐饮打下了基础。2004年,为了解决了回民群众的餐饮需求,王义近就和几个姊妹合资在二街穆斯林商场选了几间门面,开了“牛香源清真饭店”。在经营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清真饮食起源于盛唐,以我国北方饮食与阿拉伯烹饪风格相融合为主要特色,同时还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成份。在清真饮食1400多年的发展史中,逐渐形成用料考究、品种繁多、口味冲击力强、烹调手法多样的饮食文化风格。众所周知,马义兴是徽菜清真饮食的代表。为了做强、做大“马义兴”这个金字招牌,在接手“马义兴”后,王义近下大力气专心研究了清真饮食,并带领专业厨师到马义兴传人马继松和马义兴的老师傅家拜访,得到其传人和老艺人的指导,努力继承和挖掘传统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倾力丰富马义兴的传统制菜技术,融入徽菜体系中。马义兴清真菜肴一经推出立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