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这里开始,芜湖“越长越壮”
江北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正酣
编者按:跨江发展战略给芜湖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机遇,目前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建设进展顺利、成果斐然。本报即日起开辟“跨江发展江北行”专栏,派出记者深入江北产业集中区,及时全面地将江北建设的最新面貌呈现给读者。
正是天寒地冻的季节,风却没有吹冷江北土地上的建设热情——经过7000多名工程建设者3年奋斗,在江北产业集中区1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土地上已有“产商住”多业态结合,城市公园、超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等地标建筑等待新生。
从纯农耕之地起步,这座总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将成长为皖江特大组团型滨江城市的副中心,助力芜湖打造成为滨江现代化大城市。
产业“聚宝盆”
江北自古地广野丰,一直是支持江城芜湖发展的大后方和供给地。如今,随着芜湖跨江发展脚步,她已经从幕后走向台前。
记者日前从江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了解到,截至12月,起步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40亿元;签约实体产业及总部经济项目121个,总投资632.5亿元;引进外资项目9个,合同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建成城市道路60多公里;安置房一期17万平方米,1466户已交付入住;公租房有4栋在建,共1388户,目前两栋30层的公租房已经开始装修。
“有了保障性住房支撑,江北的产业工人将告别‘候鸟式’生活,轻轻松松在家门口就业。”江北产业集中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外,200米高的超甲级写字楼、五星级酒店、三甲医院、国际双语学校也在陆续建设。
3年建设,该区的市政公用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备,城市功能初具。自来水厂一期及管网工程、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黄山寺二站主体工程等一批重大政府性投资工程基本建成。天然气门站及管网一期、110KV变电站及电网改造工程、天门山公园和江北中小学、幼儿园、垃圾中转站、菜市场、消防站等民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起步区的承载能力已经大幅提升,一座崭新的滨江城市正在崛起。
文化“历史书”
“在建设长江流域现代化大城市的过程中,咱们既要发展工业文明,也要亮出芜湖特色,恰当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位参与集中区产业和城市布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江北将充分发掘城市的历史印迹,最大程度保留历史文脉并向后辈传承,打造独具品位的文化家园。
据介绍,大丁城子巷遗址,正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被意外发现的,出土文物被省文物考古所确定为商周时期或年代更早的新石器时期。目前,江北产业集中区已在遗址周边预留土地,规划建设遗址类相关设施。
在江北产业集中区的产业和城市布局中,还特别注意到城市人文历史的价值。目前,有关部门已整理出国际功夫影星成龙、中国首位奥运冠军许海峰等家乡名人的文化资料。
生态“休闲吧”
不远的将来,江南、江北还将共同编织一张巨大的生态网络,托起一座宜业宜居的生态山水城市。
在江北产业集中区的战略定位中,既要搞产业,也要抓生态。数据显示,江北产业集中区规划陆域面积551平方公里,其中376平方公里为生态用地。城市规划建设者在设计之初便打出“生态牌”,为城市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
在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部的一张巨幅地图上,横亘在沈巷片区、蛟矶片区、白茆片区组成的江北城市组团中,名为裕溪河生态廊道的区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两条纵深超过5公里的生态廊道,据介绍,以后这里将作为限制性开发区域,配建城市公园、休闲度假区或生态农业。
芜湖素有半城山半城水的美誉,江北产业集中区也将与江南老城区共享优越的水域和环境资源。记者了解到,在江北组团的发展规划中,除片区间预留的大型生态廊道外,各片区内部也充分尊重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设计生态廊道。在集中区起步区,天门山公园、十里长河水系、淮南铁路沿线,即将成为绵延灵动的“生命”长廊。目前,各项工程已进入最后的绿植和景观塑造阶段。记者 王世宁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