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destined 于 2013-8-21 21:38 编辑
黄浦区滨江“老外滩是新的,新外滩是老的”
老外滩创新 续篇“金融中心”
人脑+电脑 重演“浦江传奇”
2013年8月21日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 王楠 报道 绘图 崔泓
上海人心目中的外滩,指的就是黄浦区的外滩。这条城市滨江岸线囊括了外滩、十六铺码头、城市最佳实践区等著名地标景观,也是黄浦区经济增长的腾飞点。
在一场关于外滩未来的对话中,黄浦区区委书记周伟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苏功洲用了一句经典的话:“老外滩是新的,新外滩是老的”。
老外滩,是赫赫有名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昔日的“远东第一金融街”,吸引着私募、风投这类新金融业态纷纷集聚;新外滩,也被称为南外滩,曾经是仓库、是码头、是堆场,其改造规划新鲜出炉,堪称中心城区核心地带最大手笔。而黄浦,将用八年时间绘就这幅上海开埠以来面积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外滩地区整体规划成果——建成外滩金融集聚带。
滨江地理
黄浦区,地名得名于“黄浦江”,地处黄浦江和苏州河合流处的西南端,东、南濒黄浦江。上海开埠后,白渡桥至金陵东路的一段黄浦滩,因位于上海县城厢之外,被称为“外滩”,这里已是上海的象征,也是上海城市近代的起点。
老外滩的新形态
兴仁里曾是上海最有钱弄堂
外滩就是“川流之中聚金处”
烈日当头,动一下汗珠就会滚落的高温天,外滩依然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
外滩社区84岁的居民陶俊戴上眼镜,开始逐行查看《上海名街志》。从黄浦区委研究室退休后,这位可敬的老人将时间都花在了修志上。 《上海通志》、《黄浦区志》、《上海名街志》……整整二十年,他坚持不懈地记录着外滩的点滴变化。
在上海方志学者眼中,外滩是了解认识上海的第一站。 “解放前我到上海学生意,就在外滩;这辈子拍的第一张照片,也是在外滩。外滩已经成为新旧上海的见证,什么也无法取代,是响当当的上海城市名片,名扬四海。 ”陶老说。
“现在经常说楼宇经济,其实外滩才是楼宇经济的发源地。 ”陶老从厚厚的资料中找出一本1947年出版的《上海行号路图录》。在外滩一带40幢大小楼宇中,共有1678个入驻单位。其中汇丰银行大楼(中山东一路12号)每层都有近30家洋行、华行、贸易公司。
陶老家位于北京路河南路路口的山北小区。就在它的对面,有一条弄堂叫做“兴仁里”,这条巷子其貌不扬,却曾经是上海“最有钱”的一条弄堂。
“‘兴仁里’建于19世纪60年代末,为英租界最早的石库门里弄之一。当年的宁波路是上海钱庄大本营,提起宁波路上的银钱业,最突出的就是兴仁里,这里聚满了各类金融行庄与商号。从沿街面到弄内,有安康、安裕、赓裕、春元等11家钱庄,大公、大康等6家银行,还有信托与保险公司、金融业机构达19家。 ”
“外滩,就是于川流之中聚金的地方,这个不会变。 ”陶老说。
The Bund by Simon Q on Flickr
金融聚集带保留169幢老楼区域
内逾160家金融机构入驻
黄浦区的金融故事,可从“搬家”说起。
“外滩现存绝大多数建筑都有过至少三次以上重建。 ”记者从黄浦区获悉,为人熟知的外滩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等都重建了三次。许多外滩老建筑实际上已“几易其主”,例如中国银行与和平饭店的地块原先都是“仁记洋行”的产权。20世纪初,仁记洋行经营不善,只得卖地。其中一块被著名商人沙逊买下,起初改建为三层的“沙逊大厦”,1927年拆掉重建,也就是现在的和平饭店北楼。
随着历史的变迁,黄浦老大楼的使用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曾经的“洋行”、“总行”一一搬走,老大楼的权属十分复杂。
随着外滩金融功能集聚带的启动,黄浦区正尽全力让这批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大楼的功能定位,不断向“聚金”靠拢,例如,汉口路50号重新回归中国银行。记者从黄浦区金融办获悉,目前,汉口路110号中南银行大楼已由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租用;九江路38号储金汇业局大楼用于开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延安东路1号由上海凯石投资入驻;北京东路280号盐业银行大楼主要是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在此办公和运营;这个月,上海清算所即将入驻北京东路2号格林邮船大楼。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60多家金融机构入驻外滩及周边地区,其中私募股权投资机构(PE)、风险投资企业(VC)等新金融机构超过了三分之一。
外滩的土地和建筑为何能如此受青睐?因为外滩是上海的“门面”。
据悉,外滩地区有很多老大楼,金融集聚带内现共明确保留169幢老大楼,其中100幢为优秀历史建筑。出于老建筑保护需要,外滩老大楼不能大动干戈,无法进行现代化、智能化改造,再加上停车难等问题,使得外滩不可能再完全复制过去的发展模式。近期先行更新利用35幢老大楼,总量约为26万平方米,约占老大楼总量的22.6%。
外滩金融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 7月20日,黄浦区宣布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黄浦区区长彭崧表示,“经过多年的建设,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域的外滩金融集聚带既面临内涵和功能提升的自我要求,又具备了创新突破的客观基础”。金融创新十条举措的推出,为外滩进一步集聚互联网金融、民营金融等新金融企业创造了条件。
Bund Panorama by mrbaozi on Flickr
圆明园路“外滩源”新起点
“金融时代”品牌正式落户
“外滩源”,一个熟悉而又神秘的名称,始终与一个半世纪来上海的繁华与沧桑紧紧相连。所谓的“外滩源”讲的就是外滩后面的这条小马路——圆明园路。这里曾集聚了一批洋行、公寓、教堂、领事馆、博物馆等特色老建筑,集中体现了外滩地区建筑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格。
圆明园路现存14幢老洋房,依然保留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模样。其中,最著名的是原英国领事馆以及领事官邸,这栋建筑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英式乡村别墅建筑。中山东一路33号(原英国领事馆),也被称为“外滩壹号”,整修后无需门票,游人可从外滩进入。
Rock Bund by boop_q on Flickr
什么人会进出“外滩壹号”?
一年前,上海外滩金融家联谊会在外滩源壹号正式成立,86位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负责人受聘成为会员,金融家们在此定期组织沙龙活动,交流行业最新动态。两个月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在此举行周年庆典暨 “金融改革新时期的新金融建设”研讨会,正式发布了研究院年度课题报告《我国新金融发展研究——背景、现状和政策》,是目前国内首部对新金融进行全景式研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将成为外滩金融集聚带新金融战略发展的重要学术依据。又过了两个月,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黄浦区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发起的学术平台——“金融时代”品牌正式落户“外滩源”。
外滩源还吸引了第一个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弘毅落户。弘毅投资表示,其作为一家提供高端金融服务的企业,工作人员并不多,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很宽阔的高楼大厦,弘毅更需要文化环境。外滩定位新金融高地,与弘毅的企业性质吻合。
ROCKBUND by Elysee Shen on Flickr
新外滩的老味道
南外滩将建180米双子塔楼
老外滩新楼限高60米-80米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准确地说,它是上海金融文化的象征,如今,一个全新的外滩蓝图初露雏形。
记者从《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中了解到,外滩金融集聚带区域范围北起苏州河南岸,南至陆家浜路—外马路(世博园),西至河南中路—河南南路—人民路、中华路、桑园街。占地总面积达2.6平方公里,滨江岸线长约4.8公里。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重点布局“一城一带”。 “一城”是陆家嘴金融城,“一带”即指外滩金融集聚带。 “在布局上,以外滩滨江为轴,从北到南,依次呈现为北段老外滩品牌提升段,中段功能示范段和南外滩商务拓展段。 ”黄浦规划部门负责人解释道。
根据不同的地段定位,结合外滩的历史风貌,未来在南外滩,将新建高180米的双子塔楼,以及集金融、商业、酒店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建筑群;而在复兴地块、南浦地块和沿江一线的其他区域,将延续老外滩的建筑格局,新建楼都限高60到80米,形成绵延不绝外滩新天际轮廓线,使得4.8公里长的沿江地带“处处有景”。整个外滩金融集聚带,新增商办面积达230万平方米。
引桥 / the bridge approach by Black Station on Flickr
老码头打造码头主题景区
玻璃剧场将演“穿越”旅游剧
分段开发的新设想中,市民最熟悉的“江边码头”已华丽转身。
外马路之东的沿江第一线坐落着建造于上世纪的五座老仓库,修旧如旧的外立面让几座“高龄”仓库显得低调安静,紧邻1号仓库边的阳光沙滩则焕发着年轻的活力。在五座仓库的南面则是老码头广场区域,集聚了数十家餐饮、酒吧、会所和创意办公区域,这两年声名鹊起,逐渐成为沪上新兴休闲文化地标。
“老码头一期和二期的工程基本上都结束了,第三期正在规划中。”指了指毗邻老码头广场的工地,上海弘基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老码头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中的一环,老码头的三期项目将延续历史文脉的演绎。根据规划,老码头二期将奢侈品中心、私人会所、高档餐厅和风尚酒吧街融于一体,结合时尚建筑与游艇码头,打造南外滩精品一条街。三座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仓库即将重现江湖,延续“黄金荣”、“杜月笙”和老码头的上海传奇。若加上早已开业几年的老码头创意园和尚在改建中的4号、5号仓库,这里有望成为远东最大的酒吧聚集区。
占地约2万平方米的老码头三期则将打造成沪上首席码头文化主题景区。据悉,外滩老码头正在申报全国AAAA景区,届时,不仅将以雕塑、老照片、旧物展览的形式展示上海的码头文化,更会新造两座玻璃剧场,其中的大剧场将常年公益演出海派文化的“穿越”旅游剧,利用博物馆、新媒体技术等手段演绎“新上海滩”的风云传奇。
Cool Docks by www.dezio.fr on Flickr
老码头阳光沙滩 by weisong zhuang on Flickr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