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26303|回复: 61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七):大马路·中山路·步行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1 19: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7 10:48 编辑

大马路·中山路·步行街



      有一条路,是一个城市百年历史的见证;有一条路,是一个城市辉煌商业的灵魂;有一条路,是一个城市峥嵘岁月的光荣与梦想;有一条路,是一个城市的灵气、精华和风韵;有一条路,是一个城市的表白、心跳和沉默;有一条路,是一个城市驶向未来的航船;这条路,就是芜湖的中山路步行街。






芜湖老街巷系列:

一天门、二多桥、三明庵、四褐山、五里汀、六郎桥、七更点、八角亭、九莲塘、十里牌。。。。。。
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统计:全县共有古老街巷119条。民国八年(1919年)的《芜湖县志》统计,在清至民国的112年间又增加68条,合计187条。1987年11月1日的《芜湖日报》指出:到1986年底,全市有755条小街小巷。
1、芜湖老街巷(一):淳良里历史文化街区、堂子巷民俗文化园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extra=&page=1
淳良里,九华中路-环城西路,清光绪二年,因住户奉公守法而得名。民国时曾用名为灯草巷、铁石墩,建国后改为原名。
堂子巷,西内街-淳良里,清嘉庆年间,因开设澡堂故名。
索面巷,鱼市街-淳良里,明清时,此巷因聚集着面商而得名。
油坊巷,堂子巷-九华中路,清光绪年间,因开设油榨坊而得名。
西内街,鱼市街-上长街,因地处老城内西面而得名。1933年建街。
2、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page=1#pid6994415
肖家巷,丁字街-东内街,1575年因肖姓居多而得名。
打铜巷,儒林街-丁字街,解放前因铜匠聚集而得名。
井巷,东内街-罗家闸,1945年因巷口状似水井,改地名。1938名为梧桐巷。
河洞巷,薪市街-米市街,1616年因地势低洼似河洞而得名。
南门湾,儒林街-花街,1575年因位于老城南门,进城需转弯而得名。
南正街,环城南路-儒林街,因此街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1575年建街。
花街,南门湾—马号街,因专营篾器以扎彩灯而得名。1575年建街。
十字街,花街-马号街,因形似十字而得名。自1616年为县衙驻地,1912年建街。
米市街,东内街-九华中路,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1575年建街。
薪市街,花街-九华中路,曾为柴草集散地而得名。1616年建街。
东内街,环城东路-米市街,因地处老城内东面故名。1928年建街。
儒林街,环城东路-南门湾(南正街),因旧时街东北夫子庙为儒生考场,故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儒林后街,儒林街-丁字街,靠儒林街后而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马号街,罗家闸-十字街,公元222年周瑜屯兵在此,建马棚而得名。
鱼市街,芜湖话的谐音是“瑜死街”,即芜湖民间流传古代三国时期东吴军师、大将周瑜病死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叫“鱼市街”,又因为此街是老芜湖人江湖鱼虾交易集散之地,故而顺理成章的就叫鱼市街了。
丁字街,官沟沿-打铜巷,因形似丁字而得名。1368年建街。
东寺街,东内街-环城东路,因东寺庙而得名。1450年建街。
浮桥街,沿河路-环城南路,此街因靠浮桥(弋江桥前身)而得名。
罗家闸,肖家巷-环城北路,1933年罗姓建水闸而得名。
官沟沿,官沟沿南起儒林街,北至正大巷,此处地势低洼,长年积水,道路泥泞,湿滑,百姓行走不便,因而怨声截道。公园960年,芜湖地方官吏为方便平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在此巷边开一渠道沟,故名"官沟沿"。官沟沿全长203米,宽3米,原系石条路面,80年代改成水泥路面,此处也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老城区之一。
同丰里,罗家闸-九华中路,解放前和淳良里争风水得名。 1990年劳工路撤并同丰里。
小潘家墩,环城南路-薪市街,因潘姓人居多而得名。1368年建。
南菜市,环城南路-薪市街,1958年因绕南门菜市而得名。1938同和巷。
大潘家墩,环城南路-南门湾,1368年因地形似土墩、潘姓居民多而得名。
太平大路,米市街-九华中路,取意太平无事。民国时曾命名太平街、高埂头。建国后更名为现名。
公署路,马号街-环城北路,解放后为专员公署驻地而得名。
正大路,官沟沿-东内街,1926年因“正大”杂货号得名。
大成坊,环城南路-儒林街,公元960年因夫子庙前右方矗立一大石碑坊而得名。
环城东路,砻坊路-环城北路,该路前身为东环城路,故名。1932年建路,1966年修。始名东环城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东路,1976年恢复现名。
环城南路,砻坊路-环城西路,该路前身为南环城路,因环绕老城故名。1932年建路,始名环城南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南路,1973年恢复今名,76、82年重修。
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九华中路,该路前身为西环城路,故名。始名环城西路,文革期间易名胜利西路,1973年恢复今名。
环城北路,康复路-九华中路,因该路前身为旧县城北环城路而得名。1932年建路,1950、66、73年修。该路前身为北环城巷,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北路,1973年恢复现名至今。
3、芜湖老街巷(三):十里长街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十里长街,西内街-寺码头,清光绪20年建路,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段。文革期间叫“灭资街”,1977年改为现名。
上长街,西内街-中长街(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建路,号称十里长街。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3段,文革期间改名为灭资街,1977年恢复现名。
中长街,上长街(状元坊)-中山路,因此街号称十里之长,故名。光绪年间建路。民国元年为上、中、下长街,文革期间名“灭资街”,1977年恢复此名。
下长街,管驿巷-寺码头,系长街下段,故名。1876年至民国三年称上、中、下长街。文革中一度称“灭资路”。1977年恢复原名,1993年建新百大厦,东段征用。
4、芜湖老街巷(四):
卡子街,黄山中路-张家山东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迁回民居此。现名为“嘎”“卡”谐音所致,故名至今。
北坛正街,黄山中路-九莲塘南巷(缝纫机厂),因境内天坛庙故名。1864年建街始名至今。
北坛后街,北坛正街-黄山中路,解放后为区分北坛正街得名。1864年建街。
洗布山,1880年,贫民在此从事洗、晒布得名至今。
桑枣园,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铁桥巷,青弋江-砻坊路,解放后以铁路桥命名。1910年建巷。
塘沿东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东,故名。1910年建巷。
塘沿西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西,故名。1910年建巷。
教场西巷,康复路-第十四中学,位于教场东村之西,故名。
锅坊河沿,青弋江-砻坊路,此巷开设过锅坊,故名。1951年命名至今。
仓巷口,沿河路- 笆斗街,1932年此巷为粮食集散地名,故名。
启春关,芜铜铁路-龙王庙,清末,一县令每年经此地去郊外春游,故名。
启春巷,芜铜铁路-杏花村,系启春关派生地名。
笪家巷,东外街-康复路,1880年笪姓在此建祠堂,故名。
高长街南二巷,高长街-高长街,1880年建巷,1955年更名。
官沿巷,砻坊路-青弋江,1910年建巷,解放后更名。
张公桥,砻坊路-仓巷口,清代张姓官员为方便百姓所建的石桥,故名。
复本巷,芜铜铁路-龙王庙,因境内复本塘得名。1892年建巷。
汤家园,东外街-笪家巷、环城东路,1880年唐姓在此聚集,故名。现为“汤”、“唐”谐音致此。
鳌鱼埂,芜铜铁路-鳌鱼埂街,因荷花塘埂形似鳌鱼,故名。1675年建巷。
梅家坦,鳌鱼埂街14号-劳动巷,因梅氏公馆正面横卧一条坦石路得名。
施巷口,小塘沿-东外街,1900年以施姓得名。
小塘沿,龙王庙-梅家坦,镜湖区,1911年以后沿塘建宅住家故名。
龙王巷,芜铜铁路-龙王庙,系龙王庙派生地名。1925年建巷。
龙王庙,鳌鱼埂街-东外街,1925年干旱修庙求雨得名。
冰冻房,高长街-地区卫校,1920年此巷为鱼行,使用冷冻贮鱼,故名。
仓津铺,沿河路-砻坊路,清代有仓前、通津两铺,1953年取两铺首尾字故名。
汤家北巷,砻坊路-高长街,因汤姓得名。1910年建巷。
沿河路,芜铜铁路-滨江北路,因沿青弋江故名。1876年修路。1956、65年、81年3次拓宽改造。该路始分两段,为东沿河路、西沿河路。后分三段,为上沿河路、中沿河路、下沿河路。1950年合并统称至今。  
康复路,环城北路-砻坊路,因境内原康复医院(今地区医院)得名。1950年建路,原名湾塘埂。1957年更为现名。1970年扩建。
砻坊路,袁泽桥-环城东路,镜湖区,水泥,主要道路,1988,13。解放前因开砻坊得名。原称大、小砻坊。文革期间改为建设路,1981年更为现名。
高长后街,汤家北巷-芜铜铁路,因位于高长街南面,系高长街派生地名。1920年建路,解放后更为此名。
鹅卵石街,仓巷口-环城东路,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鳌鱼埂街,笆斗街-龙王庙(鳌鱼埂),系鳌鱼埂派生地名。1655年建街。
东外街,启春关-环城东路,1928年建路至今。
高城坂,因地势东低西高,靠近老城口得名。1926年始名至今。
鸡毛山,因原旧县老城北面一座荒山草似鸡毛得名。
高长街,康复路-芜铜铁路,1910年取名为教长街,现名为“教”“高”谐音所致。
笆斗街,环城东路-仓巷口,因住户大多从事笆斗编织,故名。部分路面1993年2月维修。曾用名迎秀门笆斗东街,1981年更为现名。
桑枣园,淳良里-环城西路,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龙王庙,镜湖区,南起小塘沿,北至东外街。全长185米,宽2米,原系弹石路面,现为水泥路面。在江城芜湖上年纪的老龄市民的心目中,印象较深。1925年我市受到多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田地龟裂,颗粒不收,地方百姓和官吏在此修一庙宇,起名"龙王庙",城中百姓为求上天普降甘露而在庙中烧香,拜佛,求雨。因而故名。
鹅卵石街,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5、芜湖老街巷(五):老街新貌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冰冻街,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326米,宽10米,沥青路面。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西端与青山街、牛奶坊、朱家巷相接。
吉和街,南起新芜路,北至新市口,1919年建路,1981年恢复现名,全长873米,宽14米,现为沥青路面。
雄观江声巷,马家巷-吉和南路,旧时,因芜湖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处在此,故名。
马家巷,吉和南路-雄观江声巷,清末,因军阀马林吉公馆位于此,故名。
工字巷,吉和南路-石头路,此巷形似工字故名。
新横街,沿河路-新芜路,因此街建在老横街后期,故名。
公安街,老横街-新芜路,八十多年前,曾设警察总厅,故名。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半亩园,青山街-吉和南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魏姓住宅边约有半亩花园,故名。
华兴街,中山路-范罗山,一百多年前,此街生意兴旺,故名。
吉祥寺,老横街-新芜路,旧时,因寺庙和尚法号“吉祥”,故名。
居之安,小营盘-吴家花园,清光绪年间,同居姓,故名。
朱家塘,清咸丰年间,此地多塘,因建朱祖祠堂而得名。
民生路,上二街-镜湖路,1942年后,因该处开办“民生”冰棒厂而得名。
花津北路(花津路),沿河路花津桥北端-二街(市司法局),花津路因花津桥而得名。原名花津路,1875年建路,民国时曾用名石桥港,1956年更名为花津路。2000年11月更名为花津北路。
花津桥,花津北路-上二街,1940年因桥得名。
杨家巷,九华中路-上二街,1821年,杨氏兄弟两人于此建宅,故名。
国货路,中二街-中山路,1931年为********更为现名。曾用名半边街。
峏山杨巷,中二街-双桐巷,清末,因巢县峏山杨村杨氏中医迁此,故名。
双桐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因巷内有两棵梧桐树,故名。
景春花园,中二街-镜湖路,民国初年,以花园故名。
柳春园,中二街-镜湖路,清光绪二十八年,此街处镜湖堤畔,因有柳树,故名。
狮子桥,大城墙院-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因巷北石桥上有石狮,故名。
申元街,北京西路-中山北路,沥青,主要道路,民国初年,因申姓得名。
月牙山,中山北路- 原华侨商城,因山貌似月牙故名。
陡门巷,中长街-中二街,因巷内有个最大的陡门,故名。
吉善里,中二街-双桐巷,清初,此巷居住老翁,乐行善,故名。
米捐局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巷内曾设米捐局,故名。
仁寿里,小营盘-小营盘西,1616年,张氏百岁寿辰,颂其仁者多寿,故名。
小营盘,上二街-枣树园,1862年,太平军陈玉成率部在此扎营,故名。小营盘,
朱家祠,朱家塘-枣树园,1875年,因建朱姓祠堂,故名。
枣树园,小营盘-体育场,清末,此地曾是枣树林,故名。
小营盘西,上二街-小营盘(仁寿里),因位于小营盘西,故名。
渡春路,九华中路-镜湖路,1875年建路,1950年合并更为现名至今。
春安路,北京西路-黄山中路,因邻近春安里得名。建国初期名为新火车站,1965年更为现名。
春安里,耕读里-春安路,民国时,此巷原住三户人家,故春安。
耕读里,镜湖新村-春安里,清末,此巷曾办私读,故名。

6、芜湖老街巷(六):老街记忆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来龙里,南起新芜路,北至交通路。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筑广东会馆(亦名广肇公所),出南巷口与新横街相衔接。
集益里,中山路-公安街,清光绪年间,有钱人集资买下此处献给李鸿章,故名。
万字里,吉和南路-临青里,建国前因万字会馆在此,故名。
临青里,利济巷-二沟路,原名小菜市,后改此名。
利济巷,吉和南路-滨江北路,镜湖区,1938年因私人开设利济公司,故名。
怡和巷,一条南北纵向小巷,坐落在健康二马路中段,东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与芜湖市一水厂接壤。巷因怡和公司而得名。
三昧庵,北京路-平章里,旧时,有三姐妹来此当尼姑而得名。
进宝街,正横街-吉和南路,1920年左右,临街开商店欲招财进宝,故名。
迎江街,吉和南路-滨江北路,因座东向西靠长江,故名。1954年更为此名。
梦范里,吉和南路-迎江街,1976年更为此名。
华盛街,沿河路-新芜路,做生意人欲买卖旺盛,故名。
红墙院,位于交通路北侧,东傍牛奶坊,西接机电学校和市委党校,由三条直弄和一条横弄组成。因靠近天主堂红色围墙而得名。这里的房产原属天主堂所有,刚建造时都是统一设计,统一结构和统一规模。
牛奶坊,曾家塘-来复会,因天主教堂设牛奶场故名。
来复会,红墙院二弄-青山街,因来复会教堂故名。
法华庵,红墙院-市委党校,因教族法华庵故名。
交通路,牛奶坊-江汉里,1950年前曾设电报局,系交通要道,故名。
江汉里,进宝街-交通路,解放前,因湖北会馆设此,故名。
吴家花园,小营盘-渡春路,原是清朝道台吴驻子家的花园。
状元坊,中长街-中二街,宋朝状元张孝祥在此建祠立状元牌坊,故名。
兴隆巷,状元坊-三圣坊,清末,商业集中,生意兴隆,故名。
七更点,平安里-永平里,清乾隆南游至此休歇,后以此地七更顶梁柱命名。
宁渊观,中长街-中二街,宁渊分两观,上观在蛟矶庙,下观在宁渊观。百余年前巷有一宁渊观庙(1956年拆庙建校),因而得名。
三新池巷,吉和南路-宿松巷,因有合股“三江浴室”1952年改“江”为“新”,故名。
傅家院,吉和南路-石头路,原名旭临园巷,1954年因傅姓得名。
祥风里,吉和南路-石头路,1918年县志记载“祥凤里”,自1950年称“祥风里”。
临江巷,傅家院-宿松巷,解放前江西人建临江会馆,故名。
宿松巷,吉和南路-宿松路, 因宿松会馆,故名。
福兴巷,新芜路-交通路,解放前,因私营复兴公司,故名。
蒋家院,觉成庵-福兴巷,清代蒋姓官人在此建房造院,故名。
觉成庵,新芜路-交通路,旧时因觉成庵堂,故名。
曾家塘,新芜路-交通路,清代曾国藩买塘建房得名。
小戏院,新芜路-曾家塘,民国初年,因该地附近常有人唱小戏,故名。
上菜市,环城西路-花津北路,1912年为菜市场而得名。
和平巷,环城西路-花津北路,1945年因人民渴望和平更名。1938年建巷。
石头路,二沟路-北京西路,因碎石路面而得名。1964年筑碎石路,1987年改为水泥路。
二沟路,吉和南路-滨江北路,因路西北角二沟排水站,故名。1890年建,1965年修。原为工字巷、临青里、石头路一部分,1987年11月划出命名。
太和里,余庆里-半亩园,1945年李友文开“太和店”,故名。
余庆里,太和里-吉和南路,因余姓得名。
扶风里,华兴街-牛奶坊,解放前,因陕西扶风县一商人居此,故名。
赵家村,健康二马路-健康路,建国前因赵姓得名。
江夏里,新横街-华盛街,早先,因武汉一带(江夏)人在此做生意,故名。
浔阳里,下二街-公安街,因地势低洼,终日不见阳光,故名。
德仁里,公安街-新芜路,清末,李淑兰家堂号“德仁”,故名。
有恒里,下二街-三街,因恒山籍郑姓商人为表怀乡之情,故名。
阜康里,新横街-沿河路,解放前,因阜氏婆接生安全,故名。
平康里,下二街-三街,清末,因技艺精湛的裁缝免遭抢劫,故名。
美仁里,下二街-三街,清末于此设妓院,后雅化故名。
绍康里,下二街-三街,民国二七年前因康姓人家,故名。
休养巷,沿河路-新横街,建国前建巷,因静故名。。
管驿巷,下二街-公安街,清时,为邮递员驿站,故名。
接官厅,华盛街-滨江北路,清朝时,在此迎接朝廷大小官员,故名。
清和坊,中山路-小戏院,民国初年,李鸿章之子于此建宅,故名,系雅化地名。
寺码头,沿河路-公安街,清时,因有座古寺紧靠码头,故名。
正横街,新横街-华盛街,因位于新横街、华盛街两街正中,故名。
老横街,寺码头-新横街,建国前,为与新横街区分,故名。
北菜市,下二街-新芜路,因位于大菜市北,1937年得名。
中菜市,德仁里-公安街,1917年得名,因此处为蔬菜集散地,故名。
长安里,八角亭-吉和南路,清光绪年间,因广东籍李祥清公寓建此而得名。
宁奉里,吉和南路-北京路后,抗战前,宁波籍钟永康居此,故名。
八角亭,青山街-长安里,1910年左右,因鹤儿山上有座八角亭,故名。

7、芜湖老街巷(七):大马路·中山路·步行街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d=671111&extra=
中山路,中山桥-北京路,镜湖区,花岗岩,主要道路,830。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1902年建路,民国时曾叫大马路,1925年3月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

上二街,环城西路-民生路,沥青,1895年建路,文革期间更名为反修路,1977年恢复此名。
中二街,上二街民生路口-中山路,清光绪二十年建路,1955年、1965年、1977年修。曾用名二街,民国三年划上、中、下二街。文革期间统称反修路。1977年恢复现名。
下二街,中山路-寺码头,系二街的下段,故名。1895年建路,民国初年划为上、中、下二街,文革中一度称为“反修路”,1977年恢复现名。
湖滨街,环城西路-上二街,1926年因境内北侧一湖塘,故名。
北市街,九华中路建材大厦-渡春路,因位于旧县城城北门外一个集市,故名。原名北门街,1954年更名为北市街。
镜湖路,镜湖-镜湖,1946年修建,1957、65年修。民国时称威遐路,建国时称环城马路,1954年更为现名。
公园路,镜湖路-新芜路东段,原名大花园,抗战胜利后更为现名。
西花园,现在的芜湖最大的亮点就是人人皆知的“鸠兹广场”,可原来这里曾是春安路、工人文化宫、西花园、藕香居、镜湖新村、市政府的所在地。
新芜路,中和路-滨江北路,镜湖区,沥青,主要道路,1923年筑路,1965年拓宽改造。原名二马路,1923年分东、中、西三段,东段万安路,中段四明路,西段龙船巷。1934年三段合并统称中正路,1949年改为现名。
太阳宫,上二街-杨家巷,清咸丰年间,一宰相之妹建庙修行,在此奉太阳神,故名。
三街,中山路-管驿巷,为区别下二街、下长街,故名。
新教里,黄山中路-春安路,抗战时建路,1953年取现名。
平安里,花津桥-上二街,1915年此巷遭大火,后取名平安,以示吉利。
永平里,七更点-上二街,1912年王姓纳妾,字永平,故名。
大城墙院,上长街-狮子桥,清末,苏姓高筑厚墙护院,故名。
藕香居,镜湖路-中山路,清末,赖姓在此设“藕香居”茶馆,故名。
公园巷,中山路-镜湖路,因毗邻镜湖公园,故名。1945年建巷,原名大花园,1957年更现名。1989年定名为公园巷一弄、二弄(未办理手续)。1994年底公园巷二弄全部拆迁,并入中山路、新芜路。
三圣坊,中长街-中二街,明代建有三公庙,得名三圣。
双玉里,宁渊观-中二街,1931年,玉龙、玉新两兄弟在此开澡堂,故名。
太阳宫,上二街-杨家巷,水清咸丰年间,一宰相之妹建庙修行,在此奉太阳神,故名。
车站路,新市口(路)-滨江北路,因靠近火车站(芜湖西站)故名。1890年筑路,1965年修,1959年更现名。
江岸路,沿河路-中山北路,因沿长江而建(与长江防水墙毗邻)故名。1876年筑路,1956、65、67年三次拓宽改造。原名四栈房,建国后易名沿江路,1954年改为江岸路。2000年11月更名为滨江北路。
平章里,中山北路-三昧庵,因清朝李鸿章的房产在此取其“章”字故名。
华圣里,中山路-中和坊,清末民初,因江西会馆于此种花,习称华圣里。
星五里,北京路-新市口,因善星五住处,故名。
同安里,十九道门-铁佛寺,民国十一年,桐城籍五高、精贵于此建房,故名。
中和坊,华圣里-北京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章峰嶂在此建“中和堂”故名。
十三道门,中山北路-三昧庵(现在的花园街从太阳影楼至龙侨宾馆,后面延伸到申元街联通公司),因清朝李鸿章的房产有十三道门,故名。
十九道门,中和路-同安里,清末民初,上海南和记洋行老板张志城于此盖十九道门房子,故名。现在的金鼎大厦至妇幼保健院之间,后面穿过中和路至饭箩(范罗)山脚下,原来是叫十九道门。相传都是李鸿章的家业,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有一字排开的13或19个连体别墅而得名,当年想想多气派。每一道门里面建筑风格是一样的徽州建筑风格,大多分上下两层,面积及里面的格局却各有所不同,但都有天井、客厅、厢房、后花园等,感觉象《红楼梦》里的房屋,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非常舒服。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就是从十九道门起家的。
后来巷山头,范罗山后-后来巷,系后来巷派生名,位于范罗山西侧山腰处。
铁佛寺,中和坊-北京路,解放前因铁佛寺庙故名。
黄泥荡,青山街-北京路,解放前因此为黄泥荡、芦苇荡,得名。
大戏院,华兴街-中和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交光大舞台于此,故名。
后来巷,后来巷山头-来复会,因位于来复会后故名。
土龙山,吉和北路-芜湖纺织厂围墙,因唐朝李春凤死后回水漂来此处得名。原名土龙山,1980年并入狮子山马路,1990年恢复此名。
小官山,黄果山路-安师大附中,1898年因杜姓官员住此得名。
10、芜湖老街巷(十):芜湖河南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d=672653&extra=
大安路,浮山路-青弋江南岸防水墙,因路南有大庵故名。此名的大安“安”系谐音所致。
箱子拐,中山南路-青弋江南长江防水墙,因形似箱子故名。
曾家巷,浮山路-兴隆街,因曾姓得名。
双孝坊,浮山路-大安路,
富民桥,中山南路-泗关街,清时此地有河,河上架桥,因桥得名。
复义里,大巷街-河街,抗战时因居民李甫成开设复义里杂货店,故名。
二多桥,中山南路-河南二街,该地原有一座桥取名“富民桥”,后来又建一座桥,故名“二多桥”,以后此处填平建房,成为街道,仍沿用此名。
江南村,大巷街-河街,因位于长街南岸,故名。
大巷口,大巷街-头道渡,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大巷口”故名。
容家巷,河南二街-大巷街,清时因容姓故名。
如意里,泗关街-二多桥,清时因一瓦匠盖了称心如意的房子故名。
圩埂巷,河南二街-圩埂街,民国时叫糖坊巷,建国后以圩埂故名。
同江泉,大巷街-河南二街,因“同江泉浴室”故名。
禹王宫,杨毛埂-弋江桥,因原靠禹王宫得名。
南寺,禹王宫-弋江桥,因原境内南寺得名。
西瓜墩,大王庙-南街,据说早期这里是一片荒芜坡地,上有一处大土墩,形似西瓜而得名。昔日常有戏班子在土墩上搭台唱戏,人们坐在周边低地上看戏,当时有一支民谣唱道“西瓜墩,乌龟地,人家栽秧它唱戏”和俗语“一脚踹到西瓜墩”。
泊浪沟,芜铜铁路-南街,旧时此处有陡门八轮水车,车水量大,形似泊浪,故名。
库子街,兴隆街-青弋江南防水墙,抗战时期库房集中于此,故名。
兴隆街,老马塘区政府-中山南路,旧时因生意兴隆得名。1981将新官街、码头口并入此街。
泗关街,富民桥-大巷街,清末英国在此设内河关税,故名。
河南二街,二多桥-圩埂街,大巷街、泗关街老居民称为前街,把二多桥至圩埂街一带称为后街,后将此段称作二街。1981年为与市区的二街区分,改为此名。
圩埂街,河南二街-箱子拐,原为圩埂,后辟为街路,故名。
东三街,二多桥-西三街,因位于西三街东侧,故名。
西三街,东三街-圩埂街,因位于东三街西侧,故名。
新盛街,河街-泗关街,建国前此街生意兴隆,故名。
大关街,头道渡-大巷口,清时为“芜湖钞关”驻地,故名。
大巷街,泗关街-大巷口,因和大巷口相连,故名。
河街,新盛街-复义里,因紧靠长河(青弋江)得名。
鹅石街,九华南路-浮山路,1919年县志记载,此街鹅卵石铺路,故名。
南街,泊浪沟-漳河路,位于青弋江南岸得名。
南塘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南塘故名。
塘埂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塘埂得名。1950年建街。
南关街,利民路-泊浪沟,清时曾设“芜湖关监督署”之南关,由此得名。
西街,弋江桥-南寺,1807年县志记载,位于弋津通桥(弋江桥)而得名。
潮音街,弋江区,城南有个潮音街,具说是过去长江长潮时,能听到潮水的声音,很是壮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1 1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搞几张图啊   楼主  天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1 19: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历史啊,楼主也真厉害,都能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路的演变历史

中山路在明、清之际是西门外的一片荒郊之地,称姚家浜。清嘉庆十二年(1807)的《芜湖县志》卷二对此曾有记载。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卷九更有明确的说明:“县境西北有地,土人谓姚家浜,音近绷,去声。考《集韵》浜,安船沟也,此地前后多沟池,或初时通大水,可以纳舟。”这个地名一直沿袭到民国八年(1919)之前。虽说是荒郊多沟池之地,但因为有范罗山、雨耕山、严家山、鹤儿山等风景区,这里一直有人居住。明代御史沈希韶和沈士柱父子一家就曾住在此处。沈士柱,字昆铜,是明末芜湖复社的领袖,少年时就“负气倜傥,豪贵自矜,以文章节概,雄长坛坫间”。清军占领芜湖,沈士柱因积极参与反清起义斗争,事泄被清军从姚家浜沈宅内捕送县衙,转押南京遭杀害。他的一妻二妾也在沈宅内自杀,被时人在姚家浜附近的范罗山麓立“三节妇祠”。姑孰画派始祖萧尺木与父亲萧慎余也将他们的墓设在姚家浜附近的严家山扶风里,如今墓上的几幢破陋房屋正对着市委的新大门。可见荒郊之地不乏有豪宅和雅地。



市委的新大门

这时,伴随着公元1882年芜湖米市的兴起,姚家浜一带不少人盖起了房屋,兴办起众多的商店、旅馆、酒楼、戏园、茶肆和妓院。一个名叫许鼎霖的商务局会办即相当于如今副局长的人,奉命在公元1902年11月担任了新成立的马路工程局兼巡警局总办。就是这个有着正四品官衔的挂名道员,在商务局总办吕承瀚道员的支持下,从商务局内支出2万两白银,“开辟大马路及二街等处马路”,所谓马路,即以碎石泥浆铺设的较为宽广的四通八达的道路。从这时起,大马路逐渐代替了昔日姚家浜的地名,以致于1919年5月24日和7月21日芜湖警察厅长宋学骞在给北京警政司的折呈和密函中,都把这个地方称为大马路。二街、半边街、上菜市、中菜市、下菜市等地也以碎石泥浆铺就成马路形状。但这些地方由于有固定的地名,所以大马路又被后人称为马路。从民国八年(1919)《芜湖县志》扉页上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马路口直抵今日二街陡门巷北口,然后向北延伸,偎依陶塘,拥抱范罗山和严家山。图上标志着的名称就是“马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会问: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什么样名称的道路最多?答案是中山路。据不完全统计,海峡两岸被称为中山路的道路有512条之多,这还不包括异国他乡华侨群居的地区。还有人会问:在这512条的道路中,哪几个地方的中山路最名扬全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答案是南京和芜湖。



南京的中山路名扬全国是众所周知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曾和他的家人漫步过这条大道。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因肝癌去世,灵柩暂厝京都香山东麓的碧云寺。当1926年4月北伐军攻占南京后,他的继任者们就开始在紫金山南坡为孙中山的陵墓——中山陵奠基。担任中山陵设计的是一位年仅32岁的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吕彦直。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1913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曾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学,归国后接手的第一项浩大的工程就是中山陵。被称为空前绝后的中山陵占地130万平方米,布局严整,规模宏大,气象恢廓,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由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组成。1929年6月1日,当祭堂和墓室建成之后,孙中山的灵柩由北平移至南京安葬。那条迎陵大道后来就被国民政府命名为中山路。1933年,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东路3段,全长13公里,是南京的第一条柏油马路。由此可知,南京的中山路是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而建,并由此而得名的。为设计中山陵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的吕彦直也于1929年6月之后撒手人寰,享年35岁。在他去世之前,这位山东东平人还运用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设计兴筑了广州的中山纪念堂。这两个大手笔,奠定了他在现代中国建筑师中传统建筑首创者的地位,成为后来建筑大师们高山仰止的偶象。



芜湖的中山路也名扬全国,其原因何在?有人说,她是中国最早被命名为中山路的道路,时间在1925年,比南京的中山路整整早了4年。有1993年《芜湖市志》上册第194页的文字为证:“中山路:1902年辟为大马路,1925年改名中山路,全长960米,1951年建宽为6米水泥路面。扩宽车行道10米,人行道8米,为市区商业中心。”从此,人们就以此为据,把芜湖中山路宣传成全国第一条中山路。事实果真是象《芜湖市志》所说的那样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22:06 编辑

这条被称为“马路”的道路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北洋军阀仍统治芜湖期间并未易名为“中山路”。有两则史料可以作证:一是1925年5月10日芜湖《大江日报》。该报报道了五九国耻纪念日四五千余名商人、学生和工人游行示威的消息。 游行路线明确记载为“经过陡门巷口,上马路转十九道门到太古码头。”二是1925年6月22日的芜湖《工商日报》。该报报道了“五卅”期间中英经济绝交之后,芜湖一家名叫茂盛办馆的店主桑志安仍然运送面包到英国军舰上,被芜湖市外交后援会查获。于是,人们押着桑氏游街,“前导以军号,继为白布大旗一面,上书茂盛办馆云云,在桑之后,复有小旗一面。由洋码头上长街进西门,经花街转太平大路出北门,过外交后援会门前时,全体高呼拍掌。出北门后,即由二街及马路送交警厅,沿途观众极众。”由此可知,马路仍未改为“中山路”。




解放初期的中山路

有人会说,1927年3月4月北伐军抵达芜湖后,名叫马路的道路有可能易名为中山路。这也是不能成立的。1927年4月14日芜湖《工商日报》在报道芜湖市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消息时说:“原是在太古码头开纪念大会,因天降大雨,该处水深数寸,临时改在马路大戏院举行。共到百余团体,约三万余人。”可见此路仍然叫作“马路”。1929年芜湖人力车夫大罢工,据当年7月4日芜湖《工商日报》报道,领头者11人,其中有“马路北头刘志义,田义和。”直到1940年9月,马路都未改为中山路,有1940年9月1日《皖南人》杂志为证。杂志中刊载了一个名叫程明淑的《今日的芜湖》文章,文章写道:“一条热闹的长街被炮火轰走了样。商人们在生活的驱使下,在谋划的念头下,重新经营着他们的业务。鸡冠、蚊烟香、吉祥牌香烟、漂白洋纱、印花府绸,飘散着日本气味。官膏零售店,特许戒烟所,点缀在每个角落里。马路上这里是XX株式会社芜湖支店,那里是XX洋行芜湖出张所。”由此可知,马路的名称依旧戴在这条道路的头上。查遍芜湖所有现存的资料,才发现1948年10月24日芜湖《大江日报》上出现了中山路的字样:“前天戡建队在中山路口的元华,一抄就抄出一大堆,商人们究竟在转些什么念头,玩些什么花样,不但当局彻头彻尾的清楚,老百姓也谁个不明白?”看来马路易名为中山路是在1940年至1948年期间。究竟在何时?不到省城或外地钻进故纸堆里寻觅是难以破谜的。如同说有个大清模范监狱一样,1993年的《芜湖市志》在中山路问题上,又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芜湖的中山路并非是最早被命名的道路,那么她又凭什么名扬全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23:53 编辑

答案是孙中山曾亲自莅临此地,并在这里发表过演讲,这是全国其它被称为中山路的道路没有过的事情。1912年1月1日,从海外归国的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任之前孙中山等人曾与袁世凯达成一个协议,倘若袁氏倒戈民国并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帝退位,则孙中山立即辞职,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让给袁世凯。2月12日,清帝宣布正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不久接任大总统之职。孙中山于是被任命为全国铁路总办,开始了他的沿长江考察的行程。



1912年10月30日上午8时,孙中山一行乘坐“联鲸”号军舰由江西九江抵达芜湖弋矶山附近的江面。芜湖各机关代表及国民党接待员在此处登舰恭迎。兵舰然后上驶到接官厅附近码头。当中山先生上岸时,前来欢迎的芜湖各界人士及群众一齐欢呼起来。



当有关人士把这位民国的缔造者引到一顶八抬彩轿前面时,原先笑容可掬的孙中山面露愠色,立在轿前一言不发。这位官员大约以为中山先生嫌彩轿寒酸,忙解释说:“这是本埠专为迎接贵宾用的乘具,只有前清总督、巡抚来时,方敢启用。”只见中山先生快步走到轿旁,一脚踢倒轿子,大声地说:“这是对我孙文的侮辱。轿子是从前官厅大人、老爷们作威作福的象征。我孙文自搞国民革命起,就从来不坐这个人抬人、人压人的东西,现在和将来更不会去坐。”当天上午,芜湖各界人士已聚集在马路大舞台即今大众影都内,准备10时左右召开欢迎大会,而江边到大舞台又有好几里路,这如何是好?



一个接待员情急生智,连忙跑到冰冻街上找到前清驻英公使崔国英家,借来了全城唯一的一辆双轮马车。崔国英之子绰号叫“崔小狗子”的崔由桢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担任马夫。中山先生这才“乘马车至大舞台。”



大舞台旧址(大众影都)

据1912年11月3日《民立报》上的一篇《中山过芜追志》记载:大舞台“门前用竹花扎成辕门,两旁围以色布。辕门之内,列菊如山,极为美丽。由会场至江苏米捐局延长半里多用彩布为棚,巡士守望为卫”,“各界来宾赴会者约以万计,场为之满,途为之塞,”欢迎场面十分隆重。开会时,首先由驻芜庐军十五师师长孙品骖报告宗旨,然后请中山先生登台,来宾均起立行三鞠躬礼。先生答礼后即开始了他的演讲。他说:“吾等由奴隶地位而至主人地位,为莫大之幸福。唯为主人翁必应尽其应负之责任。方今民国初建,万端待理。民之于国,为最大之要素。欲国富民强,当自立。则凡百艰难事务,吾民都宜负其全责,望诸君共济时艰为幸。”说到这里,时年46岁的中山先生突然猛烈地咳嗽起来。这其中的原因何在?



原来是中山先生感冒了。于是他向大家表白:“此次自江西来芜,偶受风寒,不能多演,请随行马君武代表演说。”欢迎大会结束时已到下午2时。中山先生随即乘坐马车到江苏米厘局稍事休息后,即到广东会馆“晏饮”,“三时仍乘马车至江口上联鲸军舰,开往东西梁山观阅炮台,即下驶回沪矣。”



在宣传以民为本和民主这两大普世价值之外,孙中山先生还根据他对芜湖的考察,在日后所著的《建国方略》中对芜湖现代工业文明作过一些设想。一是填塞青弋江和长江合流的凹曲部分,削去青弋江南岸的突出之点,开凿一条向东北走的运河,直通乍浦和上海;二是在芜湖东南方向,循运河左岸,大致包括今弋江区和清水镇一带,建筑一座新城,不仅要建造船坞和工厂,而且要“规划一广阔之街道”;三是在芜湖兴建一座长江大桥,以适应“霍山、芜湖、苏州、嘉兴铁路线”之需。“此线自霍山起,至舒城及无为,乃过扬子江至芜湖。又过高淳、溧阳、宜兴至苏州,与沪宁线会合。”



如果说,南京的中山路以中山先生灵柩通过而名扬中国的话,那么芜湖的中山路以中山先生唯一发表过演讲的地方而享誉中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2 11:53 编辑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芜湖与党政军各界的合影

在中国近代史年表上,有孙中山先生曾在江城芜湖逗留过一天的记载,这一天是1912年10月30日。随后,孙中山先生根据他对芜湖的巡视与考察,在1917年所著《建国方略》中,对芜湖建设有过一些设想。当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巡视的记者,拍摄过一组孙中山先生巡视芜湖的照片。

但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存巡视照片极为鲜见。而民革芜湖市委会根据有关线索,多方寻找翻拍的一张老照片极为珍贵。照片的内容是孙中山先生出席芜湖各界人士在大马路大舞台(今中山路步行街大众影都旧址)举行的欢迎大会。这张老照片最近经民革芜湖市委会再次翻拍,分别赠送给了芜湖市档案馆和中国《中山路》摄制组。中国《中山路》摄制组,又将这幅老照片转赠给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孙中山先生1912年在芜湖欢迎会的演说


(一九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兄弟此番过芜,诸君特开会欢迎,极为感激。我父老受君主之压制久矣,迄乎今日,才将专制推翻,造成中华民国。此非兄弟一人之力,实四万万同胞齐心协力,万众一德,有以致之也。

  我国自有历史以来,人民屈服于专制政府之下,我祖我宗,以至于我之一身,皆为专制之奴隶,受君主之压制,一切不能自由。所谓国家者,亦不过君主一人一姓之私产,非我国民所有也。故人民无国家思想,且无国民资格。现在君主专制既已推翻,凡我同胞,均从奴隶跃处主人翁这地位,则一切可以自由,对于国家一切事件,亦有主权矣。然既处于主人翁之地位,则当时把从前之奴隶性质,尽数抛却,各具一种爱国心,将国家一切事件,群策群力,尽心办理,万不能再视国家事为分外事。能如是,中国前途,自有莫大之希望。






孙中山演讲纪念碑


    联鲸号停泊弋矶山江面
   公元1912年10月30日清晨,当冉冉升起的秋日将芜湖弋矶山一带江面上的浓浓晨雾扯开之后,一艘名叫“联鲸”号的军舰鸣起了泊岸的汽笛。守候在弋矶头的芜湖国民党籍的党政军一干人马在一个高个头军官和中个头的文官率领下登上汽艇,急速地向着江中心的“联鲸”号兵舰驶去。他们心目中的领袖和英雄就在“联鲸”号上。
    这个领袖和英雄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者,时年46岁的孙中山。高个头的军官上舰向孙中山立正敬礼后,即引导兵舰向上驶到芜湖市中江塔附近的接官厅码头。中个头的文职官员一挥手,顿时,岸边万余名群众的欢呼声、鼓号声和着兵舰的汽笛声仿佛是天地间奏起的一支雄伟的交响曲,在芜湖湛蓝的晴空上回荡,构成了天籁般美妙的交响。
    曾担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曾向全国和全世界人民表示,中国必须废止封建专制独裁,实现民主共和。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迫使清帝退位,他不会恋栈权位,将辞职以荐袁氏。精于权谋的袁世凯当即在报上信誓旦旦地声明赞成“共和”,绝不做封建专制的“余孽”,并逼迫清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这对孤儿寡母哭哭涕涕地在退位诏书上签字盖章。1912年4月1日,诚实守信的孙中山离开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兑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诺言。他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期望国内能够进入一个和平发展阶段,以便实现他实业报国、发展中国、振兴中华的经济计划。用他对记者的话来说:“我中国四万万同胞齐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
    辞职后的孙中山于1912年5月17日愉快地接任了全国铁路督办的新职务,并在当年7月18日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会长。有着精湛医术的孙中山也有着渊博的经济建设知识。他告诉国人: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交通乃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要振兴中国经济,首先要从修建铁路入手。他计划在10年内修建10万英里即16万公里的铁路,而大江沿线铁路的兴建则摆在他首选的议题上。于是,一个沿着长江流域考察的行程开始了。安庆、九江和芜湖是他在沿江考察的三个重地。10月21日,孙中山在张继、吴铁成、王正延、马君武等陪同下,由上海乘“联鲸”号军舰向着安庆进发。在安庆,他于10月23日坚决支持安徽都督柏文蔚焚烧英国鸦片烟之举,认为“办理亦颇得法”,“实可为各省模范”。接着,他溯江而上到达九江。上岸后,中山先生“骑马安辔徐行,十分威武;身着深蓝色西服的他,不断挥舞着手中的礼帽,含笑向群众致礼。”
    时为安徽都督、坐镇安庆的国民党籍人士、人称“柏大头”的柏文蔚,在芜湖那两个同为国民党籍的高个头军官和中个头文官一再恳求下,向孙中山发出到芜考察的邀请。谁知中山身边人说,中山先生早有此意。人们不禁要问,这两个人是谁?

     高个头的军官叫孙万乘
    高个头的军官与中山先生同姓,字品骖,名万星,又名万乘,是原合肥市白龙乡孙岗村诸大庄人,生于公元1877年,比孙中山先生小11岁。这个淮军营长的后代,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依靠出身于大家闺秀的蔡氏抚育成#人,十几岁就能写得一手好文章,被同学尊重,惹塾师喜爱。公元1905年,时年28岁的孙万乘慕名来到芜湖,考入了二街米捐局巷内的那座闻名大江南北的“安徽公学”。这里的老师名满天下,声震寰宇。如陈独秀、刘师复、陶成章、苏曼殊、谢无量,不仅是饱学之士,而且是叱咤风云的革命党人。就是在这里,孙万乘和狂士刘文典等人,先加入陈独秀为首的“岳王会”,然后又经皖江中学堂督学、暗地里为同盟会长江下游支部长的张伯纯等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站到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的旗帜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他们不渝的追求。
    公元1910年初,在广州任新军见习官的合肥人倪映典与黄兴和赵声共谋起义,急招孙万乘赴粤。孙氏在途中获悉起义在2月12日失败,倪映典被斩首示众,乃洒泪告别广东,重新回到合肥,继续以城南小学堂为谋覆清廷的据点。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正在上海的孙万乘受同盟会国内总部的派遣赶回家乡,向庐州中学教员、时为同盟会合肥分会会长李诚安传达了立即起义的指令。
    李诚安以为孙氏带来大批武器和弹药,高兴地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左足上生了一朵碗大的莲花,这是一个吉兆,说明有高足来助我们成事。今日看见你,大概你就是我梦中的高足吧。老兄带了手#枪和炸弹来了吗?如有这些,可立即举事。”
    孙万乘摇头答道:“我是徒手而来的。”于是,李诚安立即召集所有在肥的同盟会会员,郑重地将举事领导大权托付给孙万乘,自己前往上海寻找老乡范鸿仙,向这位同盟会筹办武器的后勤部长寻求武器弹药。
    谁知武器弹药还未到肥,在孙万乘的运筹帷幄下,暗战的战线传出捷报,合肥于公元1911年11月9日宣布光复。作为举事的主要领导人孙万乘就被大家一致推选为北伐军驻庐州总司令,3天后,江苏联军总司令、广东番禺人徐绍祯正式任命他为庐州军政分府司令,颁发关防一枚。
    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后,安徽都督柏文蔚受孙中山的指令,将孙万乘的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任命他为师长,下辖两旅四团。驻军由合肥移至芜湖,以便扼守长江,屏障南京。孙万乘于是成为当时芜湖最高职位的国民党籍人士,全权负责孙中山来芜的迎送保卫工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2: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2 12:06 编辑

百年变迁

“百物翔集,市声若潮,至夜不休”,作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和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芜湖近代商业曾经达到一个繁荣期。
解放后第一次改建前的中山路(4张)1902年,2万两白银的投资,铸就了中山路的前身——大马路。
1912年,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巡视芜湖,并在大马路上向芜湖市民做了演讲。
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芜湖将大马路改名为中山路,作为对伟人的纪念。
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初期中山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道路最宽达10多米,两侧集中布置商业网点。中山路一改因连年战乱而百业凋零的破旧形象,渐成芜湖人气最旺的商业中心。


建于1957年的原芜湖市最大商场——百货大楼,现徽商银行





时光飞逝。随着芜湖在皖江开发中龙头和区域性经济中心定位的确立,建设一个现代商业中心势在必然。于是,中山路商业区改造被列入政府的工作日程。中山路步行街建设,成了1999年芜湖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 中山路步行街1999年元月开工,1999年9月29日正式开街,整个工期花了9个月。建成后的步行街全长690米,宽30—40米,东西纵深160—180米,是集购物、旅游、休闲、文化、餐饮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商业步行街,总投资为1.4亿元。 一条具有现代商业精神和芜湖特色的步行街,就这样身披靓装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2: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5-12-26 18:19 编辑






原北京路与中山路口




中山路与新芜路交叉口的太平洋照相馆、大观园澡堂照片,照片上可以看见公德林照片



1954年芜湖水灾——中山路“行船”



原中山路中段,图中有芜湖最早生产的汽车,通宝、还有威尔,千里马(金牌通宝)



改造前的中山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3: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2 10:45 编辑

湖街一体

步行街是芜湖建设史上的大手笔。  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与世纪广场、和平音乐广场、儿童游乐场穿插、融合在一起。路中辟有10米宽的休闲带,内设花坛、座椅,布置路灯、地灯、射灯、装饰灯、电话亭、书报亭等等,玲珑雅致,别具一格。步行街南北入口分别设置了一组阶梯式叠泉和世纪花钟。世纪广场、和平音乐广场和儿童游乐场把整个街区勾勒成了3个巨大的板块,既自成风格,又完全敞开。“都市变奏曲”等三座雕塑点缀其中,将镜湖优美的风光引入步行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湖街一体”的迷人景观。
步行街既是商业集聚带,又是休闲生活好去处。每当入夜,步行街华灯齐放,火树银花,流光溢彩,蔚为壮观。阵阵晚风,声声音乐,仿佛把人带到一个梦境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3: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经营

步行街是芜湖的一张精美城市名片。
城市需要“经营”,城市形象已成为城市对外合作与发展的一种基本资源。步行街已经树立起芜湖的城市形象,展示了芜湖美丽动人的开放姿态,成为芜湖招商引资的一块磁石!步行街的百年变迁其实是时代进步的脚印,让人们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清晰脉络。
现代的中山路步行街(13张)当人们认定了一个城市的广阔发展前景后,资金、人才和机遇都会滚滚而来。芜湖市把步行街当作城市品牌在经营。首先,在经营理念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建成了全省第一条残疾人无障碍通道和盲人专有行道,建起了全市第一座旅游公厕。其次,在经营实践上勇于探索,走出步行街管理新路子。1999年7月组建的步行街管理办公室,按照物业管理1ISO-9002G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将小区物业管理模式推行运用到步行街管理中。他们还公开在全国招聘物业管理单位,制定步行街管理办法和管理考核标准。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实施物业公司管理后,步行街所有公共设施不需要政府养护,政府反而能得到一定金额的承包费用。
品牌经营扩大了芜湖的美誉度。步行街平均每日接待游客近一万人,节日长假期间游客常常超过十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荣获殊荣

城市品牌经营无疑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1999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为中山路步行街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颁发全省道路建设最高奖“银路奖”;
2001年中山路步行街被中宣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放心购物一条街”。
2005年,跻身中国首批十大著名商业街行列。
2008年,被联合国环境促进会和世界华人联合会授予“中国最有魅力景区”称号,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AAA级步行街景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0: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3月23日,在傍山夹湖,恬静幽美的江城铁山宾馆内,“中国著名(特色)商业街表彰暨芜湖市中山路商业街管理经验推广大会”如期召开。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和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表彰了10条中国首批著名的商业街,芜湖中山路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南京新街口、苏州观前街、沈阳中街、大连天津街、长沙黄兴南路、乌鲁木齐中山路、天津和平街荣膺这一称号,位列第七。从此,芜湖的中山路以其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典雅壮观、管理别致的特点,从历史走向现实,面向未来;从江南一隅走向全国,面向世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8: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3 07:06 编辑

孙中山演讲处——大戏园(也叫大舞台,今大众影都)的故事

大戏园史话

早年间,芜湖人老少皆知的大戏园是芜湖现有据可考的戏曲剧场中建造年代最早的一所。现豪华的立体声特级电影院“大众”即为其原址所在。大戏园先后称大戏园、大舞台、歌舞台、新华大戏院、复新大舞台、青年剧场、同乐剧场等名称,最为本地人习惯称呼的要数大戏园或大舞台之名。

大戏园的建筑沿革

世居芜湖的现百花剧场电影放映师罗天林先生称,闻其父辈言:大戏园建于清代,是李鸿章的后代所建。规模比较大,木头楼座上下共有三层,戏园内四角均有木楼梯可供上下,在戏园内无论怎么走都能随时上楼下楼,非常方便,故被人们称作跑马转角楼,在长江沿线很有名气。这一说法在一份清朝光绪年间的租约和其他旁证中得以证实。
现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这份租约的正文实录如下:
立租字人永庆茶园今租到李漱兰堂新造大戏园壹所坐落芜湖大马路屋内门窗格房桌椅板凳一应俱全开设永庆茶园凭中议定押租英洋叁佰元正每月行租叁佰陆拾元按月凭摺支取不得过期不得过押租若过押租即行辞去其押租亦不私退空口说无凭立此租字存照
李漱兰堂,即李鸿章长子李经方之堂名,芜湖大马路即今中山路。据房管局退休职工吴宗愚等人回忆,民国年间的中山路一带,除了今“大众”之处的剧场以外没有什么大型剧场。虽然现百货公司一店处曾经演过戏,但其东面的陶塘水域比现在要大,包括今天的部分环塘马路,许多塘边的房屋后半部都需在水中支撑木柱,形同水榭,显然不可能是租约中的大戏园。再加上大戏园西面至范罗山脚下,北至北京路一带的居民区,因大戏园而得地名为“大戏院”,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由此可以确定该租约中所指大戏园无疑便是今“大众”处的人们常说的“大戏园子”。而始建年代亦可断定为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开辟大马路后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这所大戏园租予永庆茶园之前的4年间。 清代有许多茶园由卖茶为主、演戏为辅逐渐转化到以卖茶为辅、演戏为主,有些则发展到后来的正式戏园。这种习俗在清代一直延续数百年直至清末民初,如民国初年的丹桂茶园、天乐茶园等都是当时上海有名的戏园。清宣统二年(1910年)芜湖《皖江日报》上三个戏园的演出广告中,也有一个叫聚仙茶园。
大戏园就其规模而言,前述罗天林回忆的“规模较大,木头楼座上下共有三层,四角均有楼梯可供上下”中已有所提到,光绪三十二年的租约后附记大戏园的家具,不算大方桌、长条桌和169块铺板,仅方桌便有106张、椅子521把、牌凳328张、长条凳54张。如以每把椅子和每张牌凳坐一人、每张长条凳坐2人的最低数计算,可坐957人。清代戏园看客的坐法和今天剧场内沙发座椅或翻板木椅一排接着一排、观众比肩而坐的方式大不一样。清代戏园的大厅内安置许多方桌,在方桌两侧及面对戏台的一面设座,观众三面环坐,一边听戏看戏,一边品用茶点。到了清末,三面环坐的观众渐以面对戏台为主,然每张方桌之间,仍需留有充分的空间供提壶续水的茶房前后左右的奔忙,故清代近千名观众的占地所需面积,约两倍以上于今日。若依照当时观众坐席的安排,也不难想象出,能容纳100多张方桌和椅凳罗列开来的剧场是何等的规模。
关于大戏园的楼座,被采访者均有提及,且对其印象很深。综合包括罗天林先生在内的几位主要被采访者,如王学周先生(毕生从事京剧艺术,1930年代前半期曾在大戏园演出过京剧)、胡升康先生(世居芜湖,酷爱京剧艺术)、路定福先生(世居芜湖,爱好并从事过戏曲艺术)、郁家福先生(世居芜湖,其父郁成刚于民国期间经营的郁顺记营造厂曾于1930年代为大戏园进行过维修工作)、吴宗愚先生(世居芜湖)、柏鸿来、王鸿喜先生(1940年代京剧鸿春社演员)、王惠娟女士(1940年代在大戏园任售票员,其丈夫李少白曾任过该戏院外交经理)、杜光辉先生(1954年任“大众”经理,曾负责拆除大戏园旧建筑)等多数为年过七旬者的回忆,对大戏园的整个建造布局,尤其是其楼座及其他观众席可作如下描述:
由大戏园东首的竹木大棚进入门厅,向前走10多米左右即抵二道门,门右手边(北侧)有票房,观众在此买戏票后便可由二道门的半截木闸门进入戏园。左右两边可沿楼梯登楼,继续向前走则进入了观众厅。中间为池座部分,由前往后分为头等、二等、三等之别。1930年代后半期,池坐席最后加设了一排弹压席,为军警宪特人员专座。池座席位由长条木椅组成,每张长椅靠背的扶手处挖有许多小孔,可挂放置茶杯的铁丝编织成的杯篓,这样既可方便后排观众放茶杯,又能解除前排观众担心靠背上的茶杯翻覆让茶水所烫的后顾之忧。所以,观众又习惯称池座的席位叫茶座。茶座的南北两侧和正对舞台的三面上方,均有粗大的木柱支撑起木质楼座。两侧楼座的前面栏杆至后面大墙间的宽度约为1.5至2米,靠近戏台的位置两边各有几间包厢;正对戏台的楼座叫特厅,前后有座位11排;由两侧的包厢向后端延伸直至特厅,包括拐角处楼座称花楼;花楼和包厢的下面,即支撑楼座的粗木桩直至大墙间,设有较茶座席位要简陋的几排长条窄木凳,木凳后的墙根空地在满座时可售站票以丰盈利,观众称这部分席位叫清看席。清看席与池中茶座之间有木栏杆隔开,清看的观众由靠近大厅后端的栏杆缺口处进去后,需沿长条凳后的狭长地段向舞台的方向挤,先来者可在长凳上占一席之地,后来的如不愿远离舞台,只有为饱眼福辛苦两腿打站票了。包厢如有达官显贵预先包订,则在包厢内的主座前备好木条桌。如包厢无人预订,则按平常楼座规格安排座位,撤去案桌以便多坐观众。
关于楼座的层数,在被采访的人中曾出现两种说法。持楼座共有二层,包括池座共有上下三层者居多。根据1940年代在此演出的鸿春社演员柏鸿来先生所述,早年班社在此演出,他尚小,老板不许他们外出玩,除了练功练唱外,就只能在戏园子里边楼上楼下的跑着玩,记得楼座共有二层,上下共有三层。另有退休于市一建公司的郁家福先生回忆:1930年代中,其父郁成刚经营的郁顺记营造厂为大戏园进行维修。他放学后带同学到大戏园里玩,顺便让同学们拾些刨花柴回家生炉子,清楚地记得楼座有二层,有的木料很旧了,需要更换。但有的被采访者则认为只有一层楼座,加上池座共有二层座位。在出现不同说法时,为避免偏听偏信与史实有误,笔者在查阅民国期间的芜湖报纸时,特别留意有否关于大戏园楼座的消息。终于,在1939年11月28日《芜湖新报》上,发现了一份大戏园(时名复新大舞台)刊登的启事:“奉宪岳队谕午前修理三阶三层楼一俟竣工照旧登人惟二楼照常售票日夜开演此启”。我们从该启事中可以明确两件事:一是大戏园有两层楼座,加池座和清看席共有三层座位;二是此次修理不管是否为郁家福先生回忆中提的那次,可肯定在此之前已有三楼,因启事中有“照旧登人”之词。 剧场是观演场所,除以上综合描述的大戏园观众席区域外,戏园的另一半重要部分供演员表演的舞台是这样的:舞台面积较大,1930年代即开始安置机关布景,台唇向前突出呈圆弧状,台沿有约20厘米高的木质矮栏中饰米字型图案,台口上方高处有一根铁质横杠。台沿的矮栏杆既可避免东西滚掉下戏台,又可作安置脚灯的遮掩物让观众不易看到,台口上方的铁横杠则是让武功演员表演武戏的设施。舞台地板下还架空倒置数口巨型大缸,以助共鸣。1930年代前半期在该戏台上演过京剧的王学周先生,对大戏园内音响效果之好,至今记忆犹新。40年代在此售过票的王惠娟女士亦称,当年戏台上开锣后,她位于二道门外的票房内都可听到台上的戏文。在早年大戏园无扩音设备的情况之下,能达到如此效果,除演员的功夫到家,要做到唱腔念白字正腔圆,达到清、纯、远、美的要求外,自然也得益于剧场大厅结构的科学合理和舞台的建造特色这些因素。
以上综合描述的依据,虽只是大戏园在上个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光绪末年始建时的原貌,但其中许多构造格局和观众席位的划分,均与我国清代及民国初年的一些戏曲史论著中有关剧场情况的记载,有许多近似甚至相同之处。
大戏园始建应属于旧式茶园内的那种三面敞开型舞台。因其在1906年时有106张方桌供开设永庆茶园,地面非平坦不可。新式戏曲剧场在改造舞台形状的同时,也将观众厅地面由前往后逐渐升高,并撤掉了茶桌。被采访者们回忆中的大戏园,舞台口上方有铁横杠供演员表演武戏,台唇前沿围以高约20厘米的木质矮栏杆。仅由这两个特征中便可看出改建后的大戏园舞台上犹存的老式戏台遗风,因为《中国剧》一书描述清代戏台时正有“柱同高横铁杠一根或二根,距台面大约一丈,以便演习武艺。舞台前面及左右,绕以栏杆,高约尺余”的文字。至于“高约尺余”的栏杆,在改造后的大戏园舞台上高度降低到只有20厘米左右,则是基于观众欣赏角度的考虑所进行的改进。另外,大戏园舞台前沿向观众厅突出呈圆弧状的特征,也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所指“当时(系新式舞台初期)的镜框舞台的台唇都比较大,呈半月形”相符。
这一舞台形状的改变标志着大戏园由老式的茶园进入了近、现代新式戏曲剧场的行列,也代表了我国延续近800年左右历史的剧场结构形式的重大变革在芜湖的具体体现,其意义远非仅仅舞台形状变化本身所能比拟。
笔者在探究大戏园舞台改建成镜框形舞台,从而完成由老式茶园进入近、现代新式戏曲剧场这一重大变革的确切年代时困难重重。首先,无任何记载此事的文字资料可供参考;其次,由于年代久远,以现年过七旬的身体健康、记忆清晰的被采访者年龄前推70年,在1920年代初期也仅几岁而已,他们于后来在大戏园看戏时,对其舞台的最初印象即为新式舞台的模样,至于三面敞开型舞台毫无记忆。在扩大线索的尝试中,吴宗愚先生曾向笔者推荐了一位家住集益里一带的史姓女士,此人早年曾于现老余昌眼镜钟表店处开百货店,1912年孙中山先生来芜,史女士曾作为本地妇女界代表之一前往大戏园参加欢迎孙中山先生大会。找到其后人,有可能获得对当时舞台的间接印象,倘若有珍藏的当年在大戏园的照片之类,则更是可一锤定音的权威材料。郁家福先生也推荐过一位家住牛奶坊的马瑞洲老人,称其在1987年左右还见过他,虽已近90岁,但身体尚健,早年亦从事过建筑并爱好戏曲,若能寻到,定有收获。笔者对以上两人多方寻觅,史姓女士的后人始终未能找到,而待于1989年上半年找到马瑞洲老人的原住处后,可惜从邻居中得知老人已于不久前去世。依此看来,关于大戏园舞台的改建年代的考证似乎无踪迹可寻。然而,清末芜湖的报纸上刊登的几则演出广告,及几个集会活动的报道给我们提供了几点线索:
一、芜湖开办最早报纸之一《皖江日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之间刊登的戏曲广告,迄今尚存的还有五则,其中名为中江大舞台戏园的广告有三则,所演剧目17个:皖江第一台戏园的广告一则,剧目3个:聚仙茶园广告一则,剧目一个。以上虽不能肯定大戏园在当时是以何名营业,但因其规模,此三处戏园有一处是大戏园所刊登的戏曲演出广告的可能性相当大。
二、民国元年(1912年)10月30日,孙中山先生抵芜,各界人士在大戏园召开欢迎会。上海版的《民立报》上报道大会盛况时,所用的戏园名称为大舞台。
三、进入20年代后,芜湖各界在大戏园举行过多次游艺大会和纪念大会,报刊上报道时的用名均为大舞台或歌舞台。
以上三点中,第一点暂且不论,就1912年10月30日大戏园处召开欢迎孙先生的大会时,戏园名称已叫大舞台,并延续到20年代后这一点来看,其戏园名称在舞台两字上做文章之现象,可否看做是大戏园改建舞台后的反映呢?上海的新舞台,北京的第一舞台,这两个我国最早的新式戏曲剧场名称,不也是在舞台二字上做文章吗?若此推断能成立,那么大戏园的三面敞开型旧式戏曲舞台改建为新式镜框型舞台的时间是在1912年以前,甚至有可能在1910年前(如中江大舞台为大戏园之名)。亦可以认为芜湖拥有镜框型舞台的新式戏曲剧场出现的时间,早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上指出的1914年建于北京前门外柳树井大街的第一舞台戏园。
我国第一所新式戏曲剧场——1908年建造的新舞台戏园所在地上海,距离北京的路程是距离芜湖路程的4倍,况且,清末民初的芜湖虽非都市也是个商旅活动频繁的水陆码头,上海的各方面信息传达到此均较为迅捷。外加上大戏园房产主人李经方曾于清光绪十六年至十八年(1890年至1892年)和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1907年至1910年),分别担任清朝驻日本国公使和出使英国大臣,不说受其父李鸿章洋务派思想的影响,单就其驻外使节的生活经历亦足使他对当时的新潮观念较易接受,因此在清末民初的1912年以前对大戏园再动土木,大肆改建旧式戏台而为镜框型舞台的可能性极大。而且,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芜湖大马路一带开始供电,这给大戏园戏曲演出的照明条件带来彻底的革新,光源的变化(使用电灯前,大戏园的照明很可能为煤油气灯)也势必会在客观上促使大戏园对其旧式舞台予以改建。所以,芜湖大戏园是我国最早期的新式戏曲剧场之一,对戏曲艺术尤其是京剧艺术在芜湖的繁荣发展,以及对附近一带的剧场建筑结构的革新自有它的影响。
改建后的舞台形状主要是压缩了纵向的深度,扩展了横向的宽度,并在舞台的两侧增设原本位于舞台后方的副台,以供演员候场和做准备工作。这样一来,大戏园观众厅内原靠近舞台一端两个角的楼梯,便处于舞台和后台的南北两头,原本无楼的后台也修了楼。据早年在此演出过的演员称,后台的楼上设有香案,供戏园和班社的老板在此焚香祈祷,求神灵保佑演出叫座购源茂盛,平时严禁闲杂人员接近此地,以免冲撞神灵。在后台后面的小院内,还修了一座砖木结构的有厨房和库房的二层楼房,供演出的班社剧团老板和较有地位的演员住宿。
进入30年代中期后,中山路一带的街面房屋日趋吃香,原本较宽敞的竹木门厅渐被压缩成一长方形的空间。据市规划设计院葛立三工程师搜集的一份旧房产资料中,有关大戏园于40年代时形状草图标明:当时大戏园南北两侧大墙跨度为27.5米,东西两端包括舞台在内的大厅长度为44.68米,此建筑占地面积为1228.7平方米;舞台不包括向前突出的圆弧状弓高其深度为7.18米;后台西面的二层楼房长27.5米,宽7.75米,建筑面积426.25平万米;门厅南北之间的宽度仅6.9米,其深度有13.1米,建筑面积90.39平方米,名为门厅,实际上形同一南北窄而东西长的走廊,票房仍在原位置,走廊两边墙上多挂有戏园上演剧目的海报、班社剧团的介绍及名演员的照片等宣传品。
以上提示的尺寸,虽不能完全确定为大戏园始建时数据,但主体结构不可能有大的改动。1954年下半年开始兴建的大众电影院,南北大墙中心线跨度19米,东西长28米,建筑占地面积532平方米;门厅的宽度19米,进深5米,占地面积95平方米。两者相比较,原大戏园建筑规模自可见一斑。所以,一些被采访者回忆早年间大戏园的建筑占地东抵现中山路街沿,西囊括今大众电影院后面的宿舍楼,北接老虎灶(现改作商店),南达华兴街路中的说法是很可信的。
据退休于市一建公司的郁家福先生对30年代大戏园的回忆,认为其结构只能算作木结构。笔者则认为:大戏园在始建时为木结构建筑,南北两边的砖砌外墙为后来加固而增建。至于后来出现的洋式店面的门面建筑有可能是30年代中期所建。因此时董海亭接手经营大戏园。
董海亭曾任芜湖公安局侦缉队长,又是青帮人物(有人认为他是青帮悟字辈人物,但据一位最近回芜探亲的台湾同胞回忆,认为他是悟字的下一辈觉字辈人物),集警方和帮会势力于一身。20年代末,他便在中山路开设了东南饭店,其财力、势力均比较强。由他将大戏园竹木大棚门厅改建为二层楼的门面建筑是有可能的。同时期建于国货路一带的几家店铺的门面房,及现新芜路工人酒家东边原救火会建筑的样式与大戏园称青年剧场时的门面造型很相似。据对芜湖近代建筑史颇有研究的人认为,这段时期,芜湖在建筑设计方面上受上海一带房屋造型的影响,虽有点不伦不类,但也体现出某种风格。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芜湖市。不久,大戏园(当时已再度易名同乐剧场,又称为同乐大戏院)与另外几家私营影剧院由芜湖市军管会接管,参加接管的军管会工作人员有刘乔、何瑞、刘林枫、王毅、刘玉山等人。同年夏季,芜湖大水,为考虑安全,拆除了大戏园的第二层楼座。翌年5月,市文教局决定将大戏园改作电影院,按放映电影的要求,在特厅楼座的后面,即门面建筑的二楼改建了放映机房和办公室,由陈洪云(已故)具体负责此项工程。 1954年夏,芜湖市及长江沿线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大水退后,大戏园建筑遂全部拆除,并于下半年在原址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大众电影院建筑,建于清朝末年的大戏园半个世纪的历史从此结束。今天,豪华的大众电影院,即是在1954年所建的主建筑结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之后于1988年7月,由市影剧公司、大众电影院,采用贷款、税前贷款和自筹三种方式筹集80万元,用3个月的工期重新装潢修建而成,也是芜湖市的第一家特级电影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8 14:53 , Processed in 0.10556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