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705|回复: 9

[鸠兹古韵] 芜湖宗教综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5 19: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20:47 编辑

芜湖宗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佛道二教。早在三国东吴时间。芜湖就有我国有史记载以来最早的城隍庙。到东晋时期建成了芜湖最早的佛教寺院——吉祥寺,至唐朝,建成芜湖著称小九华的广济寺而闻名遐迩。此后至民国时期,芜湖共建宫观、寺庙近三百余座,且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道佛二教交织。道教兴盛时,道士占用一些佛寺;佛教兴盛时,佛徒也占用一些道观。有些寺观道佛交替作用,一些忠臣烈士祠堂,也有僧道住持守护。佛道二教能在芜湖长时不衰。究其原因有三:1、芜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山有水、襟江带河,山峦起伏,利于佛道建寺观。2、芜湖人文荟萃,历史上苏东波、黄庭坚、张孝祥、汤显祖、吴敬梓、渐江、萧云从等文学家、艺术家均在芜留下诗词书画于寺院,与宗教颇有关联,为芜湖佛教留下佳话轶事。3、芜湖居士较多,历代以来芜湖居家信教的男女居士很多,他(她)们大都为社会名流,并捐田、捐资、捐地修建寺院,赞助佛事、道事,这也是佛道兴旺的重要原因。
    大约在元朝,芜湖即有回族人活动。清朝初年,芜湖回族人在寺码头附近建立第一座清真寺。同治三年(1864)始。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北门建成设备较为完备的清真寺,至此,伊斯兰教在芜湖渐具规模。

    1840年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入我国。列强看中芜湖这块好地方。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宗教源源涌入芜湖。仅基督教的组织在芜湖就有近11个宗派之多,天主教亦在芜湖强购土地,建立天主教堂。他们以芜湖为中心,向皖省各地,甚至华东各地发展其宗教事业。为了便利其广泛地传教,西方教会在芜湖兴办了许多学校、医院、诊所,以发展宗教和进行奴化教育。直至芜湖解放后,才将它们收归有关部门管理。
  民国时期,芜湖宗教已形成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五教并存的局面,各教均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组织形式也较完备。其中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为最甚。

   1949年4月芜湖解放以后,芜湖市人民政府于1953年7月成立宗教事务处,以便统一管理宗教事务。教会方面相继成立“芜湖市佛教防会筹备委员会”、“芜湖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芜湖天主教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芜湖市伊斯兰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以及道教管理小组等新型组织,统一管理本教事务。在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指导下,各教均开展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破除陈规陋习,组织生产劳动,逐步走上自传、自治、自养的道路,宗教活动逐步正常。

“文化大革命”中,各宗教均受到冲击,正常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宗教教职人员受到不公正待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宗教组织恢复,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冤假错案一律纠正。“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的教堂、寺院房产均予归还。政府还拨出专款,用以恢复寺观教堂。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各宗教活动均已恢复正常。例如:广济寺的庙会从1982年起,一年一次,盛况不减当年。芜湖的宗教正按国家宪法和有关法规法律的规定,进行正常的活动。

新芜区现有登记发证的基督教活动场所29处,佛教活动场所1处。境内有天主教(天主教堂)1处,佛教(广济寺)1处,均有市宗教局直管。

一、佛教
(一)寺庙

佛教传入芜湖,大约在公元194—227年,即三国东吴孙权时期。自东晋时芜湖第一座寺院建成至今,芜湖在历代所建佛教寺院庵堂,共达232座。有据可查的有:东晋3痤,唐朝1座,宋1座,明朝2座,清朝4座,民国2座。



在历史上诸多寺庙中,以四大寺、八大庵最为著名。四大寺是:东能仁寺、吉祥寺、普济寺、广济寺。八大庵是:法华庵、六度庵、崇义庵、节孝庵、园通庵、静修庵、护国庵、紫竹庵。今多不存,而保存完整,并享有一定声誉的寺庙则就是广济寺。
    此源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朝鲜新罗王子、僧金乔觉渡海来芜湖,在赭山结茅庵驻锡。后住九华山、辟丛林道场、创九华山佛寺,园寂后,佛徒尊称他为地藏菩萨化身,又称金地藏。赭山结茅庵亦改名为永清寺。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敕颁赤砂地藏利成金印一颗。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立经幢一;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又立一经幢。唐昭宗乾宁年间,又鼎新扩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Ol7)赐名广济寺。自金地藏结茅庵算起,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9: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9:51 编辑

广济寺有一大殿供地藏法像,称地藏殿。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吉诞日,举行庙会,进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历来凡江浙香客朝九华者,必来芜湖“九华行宫”敬头香,拜佛请印。

    寺后有一古塔,高出林表,为北宋神宗治平二年(1056)由邑人孙日汇所建,内供“谛听”神兽,就是金地藏当年渡海南来的坐骑塑像。此塔时人称之为赭塔晴岚,为芜湖著名八景之一。
    广济寺傍山兴建,殿宇连云,从一天门(今赭山公园大门)前行二百余米,首见黄墙一角,寺门外有经幢两座(即石雕唐幢),水塘一口,四周有古树。进头山门,迎面正中为弥勒佛像,并有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为黄叶村所书)横联:皆大欢喜。龛后一尊护法韦驮立像,两壁有四大金刚塑像。第二进是延寿殿,正中为丈六金身药师佛像,座后有华严三圣像,两壁厢二十四诸天立像。大殿左侧通藏经楼。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殿门外有座巨鼎香炉,两株古树,殿中三尊佛像,正中是释伽牟尼佛像,坐千叶莲花宝座,像前左右侍立伽叶、阿难二大弟子。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两壁厢十八罗汉和文殊、普贤菩萨像。壁后是南海观世音像。大雄宝殿右侧是法堂,两壁悬挂佛画条屏,中有接引佛立像。法堂对面庭堂有伽兰菩萨,监斋使者像龛,为诵经和做佛事场所。出大雄宝殿后门,为“一线天”、“八十八踏”石级。两边石栏贯以铁链到“九华行宫”。上石级后至殿前平台,可仰望“九华行宫”红底金字竖匾。周围镶有云边,红漆侧门上,漆有黄底黑字对联:“明珠照彻焰摩罗界,金锡振开地狱门墙”。殿中石台上有四面一式的佛龛,内供四尊金漆一式的地藏菩萨像,各配闵公长老和侍者道明像。琉璃灯悬挂四面。两壁厢十殿阎罗王像,躬身侍立,前右侧有判官、药叉立像。后壁接赭塔。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济寺一度被电表厂和人防办占用。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内原景逐步恢复。

    广济寺属临济宗、子孙庙。住持传授嗣徒。祖师排辈,远者不可考,近者有跃、古、复、腾、今、显、密、真八辈。跃、古两辈只见木主牌位、复--广慧。腾--永静,今--觉瑞。显--真义。密--隆海,真--自
、自安、自德,现为自德任住持。

广济寺周围有小寺庵群,为供朝拜小九华香客游人观光憩足。一庵一景,目不暇接。如观音松庵,一天门、崇义庵、功德林、来佛亭、六度庵、卉木庵、万缘庵、园通庵、普慧庵等。另有赭山之巅的一览亭,为广济寺生辉增采。寺内还有一些殿堂,如滴翠轩(黄峪读书处),寺外有文昌阁、角姑娘殿、罗汉殿、养身院、消灾殿、晴岚丈宝、藏经楼、疯和尚荼昆塔。今多不存。
    广济寺内藏古典文物及古迹主要有:1、唐代古印,为唐至德二年敕颁的金印一颗,九龙重纽赤砂金铸。刻阴文篆字,文日:“地藏利成方印”。边刻至德二年字样,重八斤半。此物曾几经沧桑,多次遗失。光绪年间,曾仿铸铜印,阳文篆字,边字误铸为冶德。以后一般使用铜
印。2、唐化古井。头山门外有一口古井,筑于建寺之初,井水清彻凛冽,常年不涸。解放后,此井被安师大填塞。3、唐代铜观音坐像:“文化大革命”后期,芜湖废品收购站,按废铜价格购得铜观音像一尊,置于中江塔仙姑楼仓库。广济寺闻讯后,按555斤重量,以999元人民币购回供奉于观音殿。此像为观音大士入定坐像,尚未成佛,普遍认为是唐代制品。4、宋代古桧今已不存,现在原处有古银杏一棵,系寺僧昌悟手植,距今一百多年。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十殿阎罗画像、袈裟祖衣两件、地藏鼓一只、旧拓黄庭坚书《幽兰赋》二册及一些名人联语、手迹等。

    现广济寺寺名手迹为原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正果法师所题;“大雄宝殿”匾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头山门殿、药师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已修缮一新。近年来,许多海外华侨、华裔以及国际友好人士,慕名小九华广济寺,前来上香敬佛、旅游观光者逐年增多。千年古刹,殿宇重辉,广济寺现已成为僧尼修行和信佛群众的活动场所,也成为我市旅游业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风景点。
(二)主要佛教文化遗址

芜湖历史上有许多佛教文化遗址,至今许多地名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一)吉祥寺

吉祥寺位于县城之西五里的鹤儿山麓,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为芜湖最古老的寺院。公元923年,南唐庄宗,曾赐名为永寿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改名为吉祥寺。

吉祥寺依鹤儿山层筑楼殿。左有东退庵,右有西退庵,均与寺同建,为僧伽静休处所。东退庵因黄庭坚住过,又名 “黄山禅院”。山上有“雄观江声”禅堂,现为观澜亭。南宋孝淳熙七年(1180)重建,张孝祥书额。明崇祯八年(1625)改建,增三元殿。据说,观澜亭旁有块响石,人立其旁,即闻江涛雷滚、故曰雄观江声。

吉祥寺有宝塔一座,即青弋江入长江处的中江塔,远近闻名。寺旁有一座东岳庙,宋时为东岳祠,后倾圮,明太祖时集资重建。

吉祥寺范围很广,南滨青弋江,西临长江,北至范罗山,东接街市。今地名与其有头。寺码头为寺僧淘米洗菜之处,老横街至万安救火会一带,为吉祥寺的下坂坡,公安街一带为吉祥寺的下水沟。
  吉祥寺殿宇,历经兴废,代有增修。古吉祥寺曾留下苏东坡、黄庭坚的书法手迹。一是苏东坡手书《花卿歌》,二是黄庭坚看东坡手迹《花卿歌》为之书的跋。二者均为刻石,嵌于寺壁,今已不存。另有画家萧尺木画东坡吉祥寺看花诗图,为其杰作《太平山水图》四十幅之一,亦收入《芥子园画谱》。

    这座古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同治光绪年问,虽经多次重修,然寺山余基,多有损失。清末,王泽在余基上创办襄垣小学,后来大殿又改为初级审判所、警察总局。现寺宇尚存数间,鹤儿山也久已削平,楼房林立。吉祥寺作为一街道名称留传至今。

    (二)普同塔

    清康熙二年始建,四年落成,建此塔的用意:“为沙门火浴舍利、无问疏密,皆当一体偕享醮奠”。即为僧尼的公共墓地,塔在周家山。塔不高,为避妨碍邻茔,旁建精舍数间,供佛像。乃六度庵僧在瀛募化,居士林中瑶捐增地皮而建。塔毁于清军与太平军的战火。

(三)主要佛事活动

    赭山广济寺在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生日,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即庙会),招引四方香客游人,绕香布施,盛况空前,历久不衰,而且成为民间传统习俗。

    广济寺庙会,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庙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实际包括:“浴佛法会”、“孟兰盆会”的活动,献佛、斋憎、施鬼、念经拜谶、放荷灯、焚法船、放焰口样样皆备。旧俗届期,全城各街道设地藏会、禁屠三日,倾城士女巡寺随喜。四方香客云集,盛况历久不衰。

    往日的庙会主要内容为:

(一)庙会自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开始到三十日夜结束,为期七天。各殿佛墙张挂诸天画像,佛案设供果香烛,香烟燎绕,灯火昼夜通明,山门外树立高大旗伞罗盖、经幡经幢。另有纸扎高大凶神恶煞雄踞在上山道路两旁。主持僧率僧尼穿袈裟、敲木鱼、鸣钟鼓、绕佛诵经、焚香,供信徒拜佛;另设几个堂口,各司请盖金印,求箴、发丹药、上缘、洽定施主度亡名牌等事。自一天门至山门,设四五个积钱铁柜,供香客游人施钱其中。
       
(二)昔时庙会进香的善男信女,常先斋戒一日。即使是赴庙游观的人,看路旁雄踞的凶神、路上叩头拜佛的信士,也心存敬畏,故虽人群拥挤,也秩序井然。路上拜佛多是江浙远道而来的香客,以老年妇女为多,手提蒲团,自山下三步一拜,叩响头,一直拜到山门、进殿拜佛为止。其中青壮年多结队披红举佛旗,身背黄布<SPAN
lang=EN-US>“朝山进香”挎包,口宣佛号,整齐上山。进庙的人,自一天门起,挨次投钱,入积钱柜布施,多寡随意。

(三)沿着进山道路两旁,商贩纷纷搭起布篷,卖茶点、香烛纸马、素食以及带有佛寺印记的儿童小玩具。

(四)当地警察署、区公所、救火队等机关都派相当数量的人员上山坐镇。寺里将他们请入后殿云房招待。吃素酒食、抽鸦片烟、打麻将、推牌九、屈意侍候。输家由寺里送钱续赌,庙会收场,还送上辛苦钱和礼品。庙会之前一天,寺里由江北请来一百位农民打杂当差,照管香火,烧茶做饭,每人发一件白夏布衣,一条毛巾,穿戴起来整齐美观,临回去时送给过江钱和两条方片糕,不计酬。寺里对叫花子也早有安排,庙会期不在庙门、路边乞讨,以免有碍观瞻。

(五)香客进殿拜佛之后,有的还绕塔、守殿、浴定、放荷灯、焚法船和放焰口,一般都在三十日夜间举行,由和尚率队,施主捧灯或捧船,吹吹打打,千人随行至江边,送入江中。放焰口在大殿门外平台上举行,大火盆烧檀香,浇上酒精等物,火焰碧绿,照映人面,阴森可怕,和尚仗剑绕火盆念经,然后举剑砍盆,火花四溅,把焰口放掉了。据说,焰口乃是鬼王,劝人施食饿鬼者。此等仪式神奇热闹,成为庙会的高潮。

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国务院于1983年明确规定广济寺为全国重点佛寺之一。自1982年起,庙会活动恢复,盛况不减往年。现每年约有五、六万人次进庙,活动内容除参佛外,游山观景成为主要成份,商业贸易活动也很频繁,寺内也不搞古老的繁文缛节、铺张陈设的那套仪式,由于各方协助,秩序也较好,成为芜湖市宗教文化活动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9: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9:54 编辑

二,基督教
天主教堂位于新芜区吉和街28号,于1887年始建,总体为罗马风格,细节上又具有哥特元素,为扩大教会影响,芜湖天主堂另址建造了育婴堂收养弃婴,毗连天主堂筹建了规模空前的内思学校。


1891年5月,教会和当地百姓冲突,发生震惊中外的“芜湖教案”,教堂被焚毁,后由清政府与上海法国领事馆协议用十三万两白银于原址重建。文革期间再次受到破坏,1983年重修。1895年新教堂落成,20天后,倪怀伦主教隆重祝圣,安庆、徽州、宁国、江西的主教前来赞礼,区别于宁国的圣心大教堂和安庆的圣母院,芜湖天主堂定名为若瑟堂。若瑟是耶稣的养父。


  天主教堂座东朝西,背倚鹤儿山、俯瞰大江流,有“天际识归舟”的诗情画意。采用十字形平面,面宽17米,最宽处27米,东西长达39米,塔楼最高处约为29米,塔顶有透空的铁十字架,左右两座对称塔楼拥立着耶酥雕像直立在山花台上,双臂平伸,交叉成十字,寓意“救赎”,通体白色,寓意“圣洁”。天主堂的大厅是巴西利卡式,源自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庭、交易所、会所等厅类建筑,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两侧有廊,分上下两层。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5 19: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5_122:}顶,资料很全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9: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6-15 19:30 编辑

三,伊斯兰教

清真寺

  早在元代,芜湖即有回族人的活动,如著名诗人萨都刺曾由池州乘舟顺流而下,去集庆路(今南京)任所,途经鲁港馆驿,立作《过芜湖和贯酸斋壁韵》,与当时著名文学家、戏曲音乐家贯云石题壁唱和。
  清朝初年,芜湖回民在本市寺码头附近,建立了一座范围较小、设备简陋的清真寺,后毁于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战火之中。清同治三年(1864),回民前辈金隆德、马恒升、刘泽志、李成义等人筹资在芜湖北门城外北廓铺(今上二街11号、上菜市1、3、5号)内购地重建清真寺,当时规模不大,设备也较简陋,后因回民繁衍,迁入人口增多,以致于礼拜、沐浴水房及其它寺房均感紧张,于是由赵金福、韩奎久二位阿訇及一些热心民族宗教事业的教友等筹募资金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进行了扩建,使礼拜大殿、浴室、客厅、讲堂等寺房均较宽敞完备。抗日战争时,芜湖沦陷,清真寺又复遭破坏。后由先辈乡老马春霆、金家源、马秉衡、葛焕庭、马仰之、王德宽等人筹资维修,扩建水房,增设女寺,自此,芜湖穆斯林男女均可在此参加礼拜活动。



 解放前,回族人在芜湖除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作坊外,以摆滩设点、肩挑担卖的小商贩为多。其经营的商业和手工业一方面与特有的生活习俗相联系,局限于饮食行业;另一方面也与来自不同的地区有关,如来自北方(山东、河南、淮河两岸)的回民,多操持面点小吃生意,参加拉人力车、码头搬运等体力劳动。来自扬州、镇江等地的回民,多经营五金、响器行业,如谈涌茂、谈涌昌、福茂恒、涌茂昌、涌兴昌和同裕等,都是开设在十里长街中颇有名声的铜锡器店。来自安庆、无为、和县等地的回民,一般从事小型手工业,开设蜡烛、肥皂、块碱等商品的作坊,如王正大、王正和、马源茂、王正兴、协和等,其中生产的皖江牌肥皂,可与当时的名牌“铁锚”相媲美。
  回民在芜湖经营的清真菜饭馆,均具有相当的名气,如早期的聚贤坊、大庆楼、小顺兴;后期的金隆兴、马义兴都是很有名气,除上述几家外,还有马隆兴、哈长兴、王隆兴、撒长兴、蓝义兴等,盛时达三十余家。这些回民馆店出售的牛鸭熟食,烹调讲究,制作精细,火候适宜,口味鲜明。如金隆兴的红烧牛肉;聚贤坊、撤长兴的盐水板鸭;小顺兴、马义兴的油鸡;沙永茂面坊制作的切、挂、贡面条,在芜湖市颇有名声。还有肩担惯盘、走街串巷之流动小贩,每天清晨、黄昏两次供应熟食牛肉,较受市民之欢迎。究其整个回民经济状况,除极少数稍具小康水平外,大多数是处于“劳动终日,勉为糊口”“绞尽脑汁,难得温饱”的境地,甚至有的“就业无门,生活无着”不得不沦为乞讨。所谓人称“穷回回”,正是芜湖市回民在旧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解放以后,芜湖市回民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回民工商业者所经营的各行各业,有的改为国营,有的改为公私合营企业;小商贩和小手工业者,有的联合起来成为集体经济的一员,有的转为国家企业的职工。他们工作固定,生活有了保障,以自己的勤劳勇敢,聪明才智,奋战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
  与此同时,回民还在芜湖兴办了一些公益事业:1951年回民协会推荐回民医师王广明(原在芜湖开设私人诊所)去北京医大进修眼科专业,1952年10月结业回芜。在市卫生部门和回民协会的支持帮助下,集资176元,利用原清真小学旧址,因陋就简,自力更主办起“回民眼科诊所”,始由回民马伯炎任所长,后由清真寺教长梅敬斋阿訇担任,并招收数名从业人员协助工作,这是芜湖市开办最早的一所眼科诊所。该诊所由于医务人员的辛勤努力,业务不断发展,求诊病人日增,工作人员由原来的3、4人增加到10人,仍感不够。1959年6月,该诊所归口并入芜湖眼病防治所,全体工作人员也随之按原职、原薪、原级纳入市卫生系统。
  1957年5月,芜湖市回民为生产自救,在得到民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筹借了一部分资金,由王德宽、王德厚兄弟二人发起,开办了“回民蚊香生产组”,生产手工纸筒蚊烟香出售,该生产组共吸收了十余名失业回民。由于生产的蚊香质量好,价钱又便宜,深受用户欢迎,销路远至市外各个邻县,如南陵、繁昌、无为、和县等。1959年,在市环城区民政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全组工人被转入区办纸台厂(今永华纸箱厂)。
  另外,清真寺民管会为适应回民亡人速葬习俗的需要,拨款购买元钢、水泥、黄沙、砂石等材料,请人加工成预制水泥坑框和盖坑板,存放在清真寺内,按成本计价出售。回民亡人,可立即购买使用,以免耽误安葬时间,对家境贫寒或孤寡无依之回民,则由寺管会免费供给,在寺产收益内开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9: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教育

  民国初年,芜湖市清真寺内曾开办过阿文学习班,入学的 均为十岁左右的回民子弟,约十余人,他们利用寒暑假时间,每周学习两次。当时规模很小,设备简陋,课程设置是阿文的语文课和初级的宗教知识课。教授方法和学校体制,仍然是私塾式的。任教主讲的是当时清真寺历任占位阿訇,如马瑞吉、张燕宾、梅敬斋等老一辈阿訇。当时阿文班的开设,不仅是向穆民学童普及宗教教育的学校,而且也是为经堂教育提供学员作准备的初级班。该班只办了四、五年。清真小学开办后,则利用课后时间,凡是回民学生留下来,教认阿文,直到1948年才停教。
  另在清光绪廿八年(1902),由回民中热心文化教育事业的乡老,集资开办清真义学,教室设在清真寺内,免费招收回民子弟入学。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间,将清真义学改名为清真回民小学,回汉学生兼收,仍免收学费。当时只开设初小班,经费由部分回民义捐。抗日战争期间,学校一度停办,直到1944年,经芜湖回民集议,恢复学校,更名为“芜湖县私立清真小学”,推举马春霆为校长,聘用回民教师,校舍仍借用清真寺房屋,教室狭小,设备简陋,仅开三个班,即一、二年级各一个班,三、四年级合并开设一个复式班,后又增开五、六年级的一个复式斑,学生除在教室里上课外,没有其它活动场地。
  芜湖解放后,原来的清真小学经过整顿校务,复式高小班停办,仍改为初级小学,马春霆仍为校长,马拔群为教导主任,并向芜湖市人民政府申请办理立案手续。自1952年秋季起,学校经费完全由市教育局拨给。学校教师待遇有所提高。1953年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的请求,在清真寺南边划拨地基,建造平房一幢,作为新校舍。1955年学校由市教育局接收,改名为芜湖市回族小学。1957年校长马春霆退休,教导主任马拔群调出,由金同生(回民,已故)任校长,程呈凤任教导主任。1962年学校扩大为完全小学,马月霞(回民)任校长。1964年人民政府又拨款购地,建成四个教室,学校已发展到11个班级,学生达五百余人,教师20多位,同年学校将原贮藏室拆除,新建一座教学楼,作为学校办公室和教师宿舍。
  芜湖市政府有关部门对该校极为关怀,多次拨款添置教具,整修校舍,使学校设备日趋完善。该校回、汉两族教师团结一致,为国家培养人才勤奋工作,教学质量逐年上升。1979年该校校长马凤霞曾参加国家民委组织的少数民族参观团去东北参观和出席国庆大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9: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地位

  解放前,芜湖市回民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不被人重视。长期以来,由于回族人民杂居在汉族人之间,人口数量很少,形成回族人难以涉足社会的中上层。加之历代统治者,抱着大汉族主义的观点,对回民采取歧视和镇压的政策。如民国政府时期,蒋介石根本不承认回族的存在,说回族是“汉人信回教”或称之为“内地生活习惯特殊之国民”,千方百计地实行同化政策。芜湖市就曾有人故意携带猪肉来清真寺馆寻衅闹事,破坏回民的生活习惯。从经济实力上看,芜湖市回民极大多数是小商小贩和出卖劳动力的码头搬运工、人力车夫,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即使有少数人经营一些象样的店铺,也很难跻身于商会的行列。到国民党统治即将崩溃的四十年代末,尽管有个别回民名义上当选了所谓“参议员”、“国大代表”,实质上是在为国民党统治者装饰门面,并未改变极大多数回民受歧视、受剥削、压迫的状况。
  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消除民族压迫制度种种影响,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回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普遍受到重视。市政府专门拨出山地、荒地,如赤铸山、小杨村作为回民公墓,尊重回民的土葬习俗。并从照顾回民的生活出发,增加菜油的供应量,牛羊肉必经阿訇亲宰,方准予供应给回民,市食品公司为此专门建立了一 座牛羊肉专用冷藏仓库。对回族干部、工人、学生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回家用饭在外吃饭的,每月发给伙食补贴。在党政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1986年,市糖烟酒公司开设“皖南清真食品厂”调配部分回民职工,热情为回民服务,从而解决了回民吃糕点难的问题。
  同时,回民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在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中,回民都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和委员。其中回民市人民代表有20人,政协委员有9人。在各级党和政府工作部门中,以及各企事业单位里,都有回族干部,仅1986年统计,全市共有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干部计239人,其中县级5人,科级49人。
  在尊重宗教信仰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并将在“文化大革命”遭到严重破坏被占用的清真寺归还给伊斯兰教,恢复了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活动。为了修复清真寺,成立了修建领导班子,由马自荣、梅敬斋等人组成,具体由金同生、邓玉堂负责。自1980年10月始,至1981年9月修竣,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将礼拜大殿、对厅会议接待室、沐浴水房均整修一新,修复后即恢复了穆斯林的礼拜活动。修复清真寺总共用去人民币18380元,其中省民族委员会、市民族宗教事务处在1981年3月、6月两次拨款6500元,并拨给木材五立方米,有力地支持了这次修复清真寺工作。
  自清真寺修复并恢复宗教活动以来,每年伊斯兰教三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全市穆民都前来清真寺沐浴更衣参加会礼,并邀请市党政有关领导参加。
  同时,清真寺接待了省内外来参观访问的上级领导、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不下百余人次,其中有全国伊斯兰协会副主席马松亭老阿訇。省委统战部长、省民委主任也多次来清真寺,对清真寺的修复和活动的恢复表示高兴。另外前来芜湖市演出的新疆文艺歌舞团中部分穆斯林,也曾数次来寺观瞻,并和芜湖市穆民一起参加“主麻”日聚礼活动,他们对内地清真寺很快得到修复,无不感到欣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19: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初,芜湖教民曾在吉祥寺附近建过1座规模较小的清真寺,后毁于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战火中.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先辈教民集资,在城外北廓铺购地重建,即现在的清真寺,当时规模不大,也很简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新设计规划,进行扩建,使大殿、讲堂、客厅、水房等设施,均较宽敞完备、1937年又遭日寇破坏、豆944年由热心教民集资修复,并增设女寺。新中国成立后,该寺一直受到保护,但“文革”时期,又遭浩劫,寺貌全非,教事瘫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落实了民族宗教政策,在人民政府的资助下先后三次修葺,使专容寺貌恢复了旧观。现占地1.6亩,建筑总面积455平方米,大殿面积120平方米。坐西向东,中轴线对称布局,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由寺门、庭院、客厅、经堂、沐浴室、大殿、厢房等建筑组成.大殿内悬挂有木制金字“开天古教”、“诚信独一”匾额2块。 教民组织机构,解放前有清真公所,后于1946年改名为“回教协会”,解放后改为“回民协会”,1962年成立“寺管会”。目前在芜湖中外各地穆斯林总人口达万人,现有寺房已经容纳不下古尔邦节和开斋节两大节日来寺参加节庆活动的穆斯林,目前每周五来寺参加主麻礼拜的穆斯林也站满了礼拜大殿。
寺内原有很多珍贵文物及《古兰经》手抄本,均毁佚,现仅存阿文经典12本、波斯文、汉文译著10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5 20: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

道教在芜湖流传一千五百多年,朝廷敕封,官绅倡办,以唐宋明清四朝为最甚。芜湖道教大都属江西龙虎山张天师正一教派,亦即符箓派。道徒受戒,为火居道士,家居,就业、娶妻如常人,习吹奏打击乐器,诵经,会做度亡法事,分别受各个道观住持管辖,有法事召之即来,事毕住持给点酬金即去,老百姓只信道而不入道门,称道友,无一定组织。但后来派出一些旁门左道,则设坛开堂,吸收道徒,有固定的组织,遵守严格的道规,鼓吹吞符念咒刀枪不入,封神点将,形成一股愚昧、野蛮的恶势力。
  芜湖道教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年深日久,有些已融人民间生活习俗之中,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害无益的迷信活动:主要有扶乩、求签、打卦、测字、掐课、丹砂妙药鬼画符、看相、算命、排八字等活动。
  二、民间习俗
  1、求雨
  芜湖位于长江之滨,解放前由于长年水利失修,旱涝灾害时常发生,老百姓束手无策,只得把希望寄托于海龙王保佑,所以芜湖龙王庙特多,仅城区沿江河之滨,就有十多座,建庙于江河岸边,意在镇压水位。逢干旱之年,便向龙王庙求雨,烧香磕头,猪头三牲祭祀,再不下雨就将龙王神像抬出来,暴晒于烈日之下。如果数日内有雨,就算作龙王显灵。除龙王庙外,还向城隍庙、关帝庙、李卫公祠水府等处求雨,请道士打平安醮,发檄作法,四郊农民成千上万,拥县衙正堂,带领全城士绅在烈日下跪拜,此时如有打伞遮阳或路人经过不跪者,即犯众怒,打翻在地。城乡同时禁屠三日,十分虔诚。解放后,此习已绝。
  2、道教主要节日
  财神节:正月初五芜湖商家必做财神会,轮流作东,烧香跪拜,饮酒聚会。店堂挂黑虎玄坛赵公明神像。店主都在这天设晚宴请店员,席上定人员去留,分红包(钱)。
  龙王会: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群众到龙王庙进香,有雨视大小以测水情,无雨则测干旱,有的乡镇抬龙王神龛“踩水”,神杠落处,便是今年的水位,钉桩标志。农家最为关注。
  娘娘会:三月初三,王母娘娘诞辰,妇女进庙烧香求子或还愿。
  关帝会:四月初八,关老爷磨刀,群众进关帝庙烧香,磨刀需要水,最好下一场雨,恰是插秧季节。多烧香,祈求风调雨顺。
  火神会:四月十五,进炎帝庙烧香做会,求免火灾。
  端午节:五月初五,道士提前一天挨家送钟馗像、八卦符、除五毒,并送一包雄黄,随意收点钱米。家家节日张挂,门头插艾,中午合家过节,吃雄黄酒,小孩则以雄黄抹额。正午不要出门,以免冲邪。
  七巧:本是七月初七,芜湖市是初六,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是夕,闺中少女齐集在娥眉新月下,穿针引线,比赛寻乐。意在向织女星乞得一双巧手,描鸾刺绣,善织棱罗。
  中元节:七月十五,这是道教重大节日,民间称“七月半”、“野鬼节”。芜湖城区在这天设道场、打斋醮、出神会,化装成神仙鬼怪游行。家家户户在夜幕降临时,即在野外烧纸钱,三牲祭奠孤魂野鬼,还洒泼整桶稀饭施舍。
  走月和摸秋:八月十五,本是我国传统节日,除家家户户吃月饼赏月外,少女可以走门串户,邀女伴月下游玩,称为走月。是夕,少妇结伴去偷人家瓜豆,谓之摸秋。摸得南瓜,将生男孩。摸得扁豆,将生女孩。
  送灶:腊月二十三,传统灶神在今晚上天,向玉皇奏这家一年的好坏事。于是家家户户在这一晚烧香磕头送灶,供品以灶粑为主,算作灶神的路上干粮,求灶王爷只奏好事。祭毕,合家吃灶粑当作晚餐。除夕接灶神回来,谓之接灶。将“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贴在灶神牌位两边。横批是:祭神如神在。
  除夕发檄:腊月三十之夜,大户人家请道士来家驱邪净宅,备猪头三牲,鸣锣放炮、“打醋石”(以烧红的砖放入醋盆里,遍熏各室),届时,道士作法,念咒焚表(发檄文),召诸天神祗,先来饷荐,然后,磔鸡沥血,仗剑挨室驱邪斩怪。事毕,主人家才吃年夜饭,小户人家请不起道士来发檄,其驱邪净宅仪式,大体相仿佛。另有“守岁”即除夕一夜不眠灯火通明,以防怪兽潜入家宅,或伺候岁星降临。
  另芜湖商家按行业各有信奉的神像。铁匠奉李老君,染匠奉梅葛仙翁,刺绣奉绿妃仙子,墨店奉吕祖,文具店奉文昌帝君,理发奉罗祖,文士奉奎星,农民奉角姑娘(此为芜湖所特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8 14: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完整,lu有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5 18:23 , Processed in 0.068326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