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1 23:3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建 筑
无为城建设始于汉末。据清代《无为县志》记载,无城旧城在花家疃。隋代开皇元年,始建城口镇;北宋熙宁三年,即公元978年设军治,军乃营垒,两淮用兵,始筑垣墉。“始以城口镇置无为军,思天下安于无事,取无为而治之意以名之”。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出知(管理)无为军时,无城已有一定规模,无城南门九华楼,东门明远楼,西门稻孙楼都是米芾在任时所建,并为其书写了匾额。西门城楼是秋天竣工的,米芾登楼远眺,看见夏收后的农田里又长出一些稻穗,就问老农,老农说:“此稻孙也。”米芾很高兴,为西城门楼题写“稻孙楼”三个字命名。北宋名医章吉老是米芾的好朋友,章吉老去世后,米芾为他题写了著名的“章吉老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章吉老的墓葬同时出土,出土的地点就在“稻孙楼”的斜对面,护城河边。宋元时期,不仅是军事重镇,政区首府,而且商品经济也十分繁荣,成为安徽茶叶的集散地,《宋史·地理志》把它称之为仅次于临安,与寿春、扬州并称为巨镇。明初改军为州,无城已经有相当的规模。
《无为州志》中记载:“明初知州夏君祥筑无为城,周围九里三十六步。开六门,东朝阳门(又曰东津门),西大安门,南九华门,北迎恩门,东北仓埠门、小东门。东引华林河为城池(即护城河),上建石拱桥五座。”桥洞石拱上,雕刻有“大明嘉靖年造”字样。明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犯淮扬,远近震惊,巡按御史吴百朋兴役重建无为城墙,两年告成,周长一千四百九十一丈三尺,外垒石三层,并挖宽城壕(护城河),倭寇闻之不敢侵犯。关于无城的古城墙,还有一段传说:明永乐年间,无为籍状元邢宽应琼林宴,看见皇后插金花,邢宽回首一望,此大不恭也。永乐帝问他回头看什么,邢宽说:“看梅花垛城墙。”又说:“臣衣锦还乡,欲把家乡的城墙也能如皇城一样修建梅花垛!”皇帝准请。所以,无为城墙有了别的地方城墙没有的梅花垛。因为有了城墙,元代忽必烈的镇国上将、都元帅刘整率师攻打无为城,久攻不克,气愤而死。清道光年间,长江发大水淹城,城墙倒塌数百丈,残缺失修。到咸丰年间,太平军连克无城,城遭战火,残破更甚。同治至光绪年间,陆续修葺。抗战前,无为城墙保存较好,墙内有宽阔的甬道,墙下城门,成拱形,门有内外二道,木质坚硕,外包铁皮,遍钉铁钉;城门上有城楼,多已倾圮。
无城古建筑被毁始于太平天国。清朝末年,太平军占领无城后,为修建天王府,拆除无为州州治和江防二府衙(在现中心菜市场、杏花泉小学附近),把大量建筑材料通过水路运往金陵。因为太平军反对尊孔,无城文庙也同时被毁。抗战时,鼓楼毁于日寇的狂轰滥炸。一九三九年春,国民党政府焦土之抗战,陶若存县长奉命拆城墙,仅拆去城门及城楼,墙则拆与甬道平;除原城门处有断缺外,仍可环城而行。一九五八年下半年,无为以城墙妨碍交通为由,将城墙大部拆除,仅仓埠门至大东门一带尚存,其余墙基改建为环城公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破“四旧”等活动,无城仅有的三座石牌坊拆了,城隍庙和夫子庙拆了。无为文庙的大门——即原无为师范大门——黉门也被拆除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城市改造,临街的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青砖小瓦风火墙建筑被拆了;四合院里的徽式雕花的方格窗棂没有了;大天井、沿木梯上下的九曲回廊中和楼被当废物处理了;一口口青石井台、青石井沿的古井被填埋了……民间流传的“九街十八巷,三井对庙堂”的无城,长江北岸一座建筑博物馆,就这样被拆除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