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4 14: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资料
永平里8号是一处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群,但它的建造者却是日本人。在芜湖现存的近代外来建筑中,欧美风格的西洋建筑比较多,而日本建筑,也即老百姓常说的“东洋建筑”保留下的相对较少,成规模留存下来的建筑群则更少,但永平里中就还保存着这样一座由日本人当年修建的“东洋建筑”———日本公寓。
1912年,日本政府在芜湖正式设立领事馆。当时为解决随领事馆工作人员一起来芜的大量家眷住宿问题,遂在永平里兴建了四座日本公寓。这四座日本公寓总体布局大体呈田字形,每幢的外观和结构基本相同。日本公寓的正门开在永平里,背靠七更点,均为石库门样式。青砖所砌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每座楼房分别开有两扇朝南大门,外墙和房顶边沿等处用红砖勾勒出数条整齐划一的红线,远远望去宛如一条条镶嵌在房屋上的红丝带,极具装饰性。以前有人认为这条红线除了起到装饰作用外,更主要的是为了显示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其实这完全是附会之谈。只要看看上海等地现存的石库门建筑就可知道了,这种装饰方式在当年修建石库门时曾被广泛采用,几乎成了石库门的一个显著特征。日本公寓大量采用了近代建筑的最新工艺和材料,从而使建筑无论是在功能上、外观上,都大为改进。从观外上看,他们将当时盛极一时的西方“现代及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与中国的建筑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屋檐下透气圆孔、推拉窗、水泥与石材的交替运用等,都呈现了极强的现代建筑风格。大门上方有一个半圆形的装饰图案,还绘有简洁流畅的花纹,具有欧洲古建筑装饰图案的风格。外墙细部均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大门边用水泥勾勒出倚柱形线条,而建筑内部则随处可见中国元素的身影,一进大门,就可以看见一个“四水归堂”的天井,这种在中国江南水乡司空见惯的建筑形式,被完美地融合到了欧美风格的建筑之中。天井的后面是正厅,二楼有出挑的阳台,总体布局采用了欧洲联排式风格。楼上房间又分厢房和正房,楼梯、栏杆、横梁遍雕莲花纹饰,这显然受到徽州民居的影响,至今保存大体完好。
这座日本公寓刚落成之时,外围高墙,大门两侧各站有一个日本浪人,持刀挎枪,戒备森严。平时总是大门紧闭,寻常人是无论如何也进不去的。至于这座日本公寓建造的准确时间,现已无据可考,但笔者曾探访居住在附近的多位老人,都说在他们记事时就已经有了这座公寓了,以此推算,日本公寓建造时间应与当年日本领事馆相去不远,这也符合当初建造日本公寓的初衷。
从现存的芜湖地方文献和当地居民的回忆两方面加以考证,笔者为这座日本公寓的近百年历程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从建成至1945年止,一直是供日本人居住的公寓,其中在抗战中曾短时间作过侵华日军中高级军官的住所。抗战胜利后,日本公寓成为黄振新的私宅,黄振新无为人,当时在芜湖长街开设了一家私人营造厂。建国后,从1954年起,日本公寓先后归属于手工业管理局、二轻局等单位,其间有段时间成为职工食堂,“文革”结束后逐渐演变为居民区。
日本公寓现存三座,东北角的那座公寓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被一家房屋开发公司拆除,作了小区的临时车库。
这里既有芜湖仅存的石库门,还有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渡江侦察记》中的许多素材均取自于此。
一条小巷能有如此多的“看点”,每每行走其间,不由地就会放慢匆匆的脚步……
剩下的三座公寓也是要被拆除的,可能因一些偶然的原因,最终未能拆除,多亏了这一“偶然”,才让这座极具文物价值的石库门建筑群得以保存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