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4489|回复: 74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一):淳良里历史文化街区、堂子巷民俗文化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2 21: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3 17:34 编辑

淳良里


城市的源头是一条街,而最早的那条街,过后人们都习惯叫它老街。芜湖的淳良里不折不扣地算得上是一条老街。  
  在芜湖,有许多老街都已不复存在,像后家巷,像管驿巷,还有接官厅、三圣坊……面对这些逝去的老街老巷,淳良里无疑是幸运的……   
一座城市的生命,不仅存在于繁华的闹市,也隐藏于一条条窄窄的老街里。何谓老街,还是冯骥才说得好,“有的城市没有留下童年的痕迹,它的历史仅存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有的却活生生地遗存至今———这便是城中的老街。城市的源头是一条街,最早的街,过后都叫做老街。按此说法,淳良里不折不扣算得上是一条老街了。淳良里在康熙12年(1673年)《芜湖县志》中还未见记载,直到81年后的乾隆19年(1754)年《芜湖县志》卷二《建置志·街巷·县北》中才出现它的名字,可见它是在这81年内产生的。淳良里原本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说起淳良里的来历,据民间传说是在清光绪二年,因住户奉公守法而得名。淳良里曾经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过灯草巷、铁石墩等名称,建国后恢复淳良里街名。
   
      淳良里之所以又叫铁石墩,是因为在这条巷子的西段原本有好几座深褐色墩子,这些墩子都是芜湖明清两代炼钢的遗物。芜湖冶炼业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干将莫邪就曾在芜湖赤铸山为吴王铸剑。至北宋时期,山东曲阜人濮七来芜开设冶炼作坊,其冶炼之地遂名为濮家店,今简化为卜家店。到了清代中叶,芜湖的冶炼规模达到鼎盛, “居市廛冶钢业者数十家,每日需工作不啻数百人。”芜湖所产之钢远销七省,闻名国内。山西钱帮在芜湖设立票号,即为购芜湖钢而起。时人赞说:“铁到芜湖自成钢”、“钢为芜邑土产贩运百有余年”、“走天下不訾也”。在今天芜湖还保留着淬剑池、铁作巷(后改为铁锁巷)、打铜巷等与冶炼有关的地名。芜湖冶炼业工,特别是炼钢业的衰落是清咸丰以后的事情。芜湖冶炼业主要集中在城西,淳良里西段是当时冶炼的主要地段之一,而铁石墩正是芜湖冶炼繁盛的最好见证,可惜这处极具文物价值的芜湖冶炼工业遗址逐渐被蚕食,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已荡然无存。遗址附近陆续演变成一个人口稠密的居民区,铁石墩只留在了老百姓的记忆深处。      







芜湖老街巷系列:

一天门、二多桥、三明庵、四褐山、五里汀、六郎桥、七更点、八角亭、九莲塘、十里牌。。。。。。
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统计:全县共有古老街巷119条。民国八年(1919年)的《芜湖县志》统计,在清至民国的112年间又增加68条,合计187条。1987年11月1日的《芜湖日报》指出:到1986年底,全市有755条小街小巷。
1、芜湖老街巷(一):淳良里历史文化街区、堂子巷民俗文化园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extra=&page=1
淳良里,九华中路-环城西路,清光绪二年,因住户奉公守法而得名。民国时曾用名为灯草巷、铁石墩,建国后改为原名。
堂子巷,西内街-淳良里,清嘉庆年间,因开设澡堂故名。
索面巷,鱼市街-淳良里,明清时,此巷因聚集着面商而得名。
油坊巷,堂子巷-九华中路,清光绪年间,因开设油榨坊而得名。
西内街,鱼市街-上长街,因地处老城内西面而得名。1933年建街。
2、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p;page=1#pid6994415
肖家巷,丁字街-东内街,1575年因肖姓居多而得名。
打铜巷,儒林街-丁字街,解放前因铜匠聚集而得名。
井巷,东内街-罗家闸,1945年因巷口状似水井,改地名。1938名为梧桐巷。
河洞巷,薪市街-米市街,1616年因地势低洼似河洞而得名。
南门湾,儒林街-花街,1575年因位于老城南门,进城需转弯而得名。
南正街,环城南路-儒林街,因此街位于老城正南而得名。1575年建街。
花街,南门湾—马号街,因专营篾器以扎彩灯而得名。1575年建街。
十字街,花街-马号街,因形似十字而得名。自1616年为县衙驻地,1912年建街。
米市街,东内街-九华中路,曾因米行云集而得名。1575年建街。
薪市街,花街-九华中路,曾为柴草集散地而得名。1616年建街。
东内街,环城东路-米市街,因地处老城内东面故名。1928年建街。
儒林街,环城东路-南门湾(南正街),因旧时街东北夫子庙为儒生考场,故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儒林后街,儒林街-丁字街,靠儒林街后而得名。公元960年建街。
马号街,罗家闸-十字街,公元222年周瑜屯兵在此,建马棚而得名。
鱼市街,芜湖话的谐音是“瑜死街”,即芜湖民间流传古代三国时期东吴军师、大将周瑜病死于此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叫“鱼市街”,又因为此街是老芜湖人江湖鱼虾交易集散之地,故而顺理成章的就叫鱼市街了。
丁字街,官沟沿-打铜巷,因形似丁字而得名。1368年建街。
东寺街,东内街-环城东路,因东寺庙而得名。1450年建街。
浮桥街,沿河路-环城南路,此街因靠浮桥(弋江桥前身)而得名。
罗家闸,肖家巷-环城北路,1933年罗姓建水闸而得名。
官沟沿,官沟沿南起儒林街,北至正大巷,此处地势低洼,长年积水,道路泥泞,湿滑,百姓行走不便,因而怨声截道。公园960年,芜湖地方官吏为方便平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在此巷边开一渠道沟,故名"官沟沿"。官沟沿全长203米,宽3米,原系石条路面,80年代改成水泥路面,此处也是我市保存较完整的老城区之一。
同丰里,罗家闸-九华中路,解放前和淳良里争风水得名。 1990年劳工路撤并同丰里。
小潘家墩,环城南路-薪市街,因潘姓人居多而得名。1368年建。
南菜市,环城南路-薪市街,1958年因绕南门菜市而得名。1938同和巷。
大潘家墩,环城南路-南门湾,1368年因地形似土墩、潘姓居民多而得名。
太平大路,米市街-九华中路,取意太平无事。民国时曾命名太平街、高埂头。建国后更名为现名。
公署路,马号街-环城北路,解放后为专员公署驻地而得名。
正大路,官沟沿-东内街,1926年因“正大”杂货号得名。
大成坊,环城南路-儒林街,公元960年因夫子庙前右方矗立一大石碑坊而得名。
环城东路,砻坊路-环城北路,该路前身为东环城路,故名。1932年建路,1966年修。始名东环城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东路,1976年恢复现名。
环城南路,砻坊路-环城西路,该路前身为南环城路,因环绕老城故名。1932年建路,始名环城南路。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南路,1973年恢复今名,76、82年重修。
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九华中路,该路前身为西环城路,故名。始名环城西路,文革期间易名胜利西路,1973年恢复今名。
环城北路,康复路-九华中路,因该路前身为旧县城北环城路而得名。1932年建路,1950、66、73年修。该路前身为北环城巷,文革期间易名为胜利北路,1973年恢复现名至今。
3、芜湖老街巷(三):十里长街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十里长街,西内街-寺码头,清光绪20年建路,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三段。文革期间叫“灭资街”,1977年改为现名。
上长街,西内街-中长街(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建路,号称十里长街。民国时期分为上、中、下3段,文革期间改名为灭资街,1977年恢复现名。
中长街,上长街(状元坊)-中山路,因此街号称十里之长,故名。光绪年间建路。民国元年为上、中、下长街,文革期间名“灭资街”,1977年恢复此名。
下长街,管驿巷-寺码头,系长街下段,故名。1876年至民国三年称上、中、下长街。文革中一度称“灭资路”。1977年恢复原名,1993年建新百大厦,东段征用。
4、芜湖老街巷(四):
卡子街,黄山中路-张家山东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迁回民居此。现名为“嘎”“卡”谐音所致,故名至今。
北坛正街,黄山中路-九莲塘南巷(缝纫机厂),因境内天坛庙故名。1864年建街始名至今。
北坛后街,北坛正街-黄山中路,解放后为区分北坛正街得名。1864年建街。
洗布山,1880年,贫民在此从事洗、晒布得名至今。
桑枣园,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铁桥巷,青弋江-砻坊路,解放后以铁路桥命名。1910年建巷。
塘沿东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东,故名。1910年建巷。
塘沿西巷,砻坊路-官塘,位于大塘西,故名。1910年建巷。
教场西巷,康复路-第十四中学,位于教场东村之西,故名。
锅坊河沿,青弋江-砻坊路,此巷开设过锅坊,故名。1951年命名至今。
仓巷口,沿河路- 笆斗街,1932年此巷为粮食集散地名,故名。
启春关,芜铜铁路-龙王庙,清末,一县令每年经此地去郊外春游,故名。
启春巷,芜铜铁路-杏花村,系启春关派生地名。
笪家巷,东外街-康复路,1880年笪姓在此建祠堂,故名。
高长街南二巷,高长街-高长街,1880年建巷,1955年更名。
官沿巷,砻坊路-青弋江,1910年建巷,解放后更名。
张公桥,砻坊路-仓巷口,清代张姓官员为方便百姓所建的石桥,故名。
复本巷,芜铜铁路-龙王庙,因境内复本塘得名。1892年建巷。
汤家园,东外街-笪家巷、环城东路,1880年唐姓在此聚集,故名。现为“汤”、“唐”谐音致此。
鳌鱼埂,芜铜铁路-鳌鱼埂街,因荷花塘埂形似鳌鱼,故名。1675年建巷。
梅家坦,鳌鱼埂街14号-劳动巷,因梅氏公馆正面横卧一条坦石路得名。
施巷口,小塘沿-东外街,1900年以施姓得名。
小塘沿,龙王庙-梅家坦,镜湖区,1911年以后沿塘建宅住家故名。
龙王巷,芜铜铁路-龙王庙,系龙王庙派生地名。1925年建巷。
龙王庙,鳌鱼埂街-东外街,1925年干旱修庙求雨得名。
冰冻房,高长街-地区卫校,1920年此巷为鱼行,使用冷冻贮鱼,故名。
仓津铺,沿河路-砻坊路,清代有仓前、通津两铺,1953年取两铺首尾字故名。
汤家北巷,砻坊路-高长街,因汤姓得名。1910年建巷。
沿河路,芜铜铁路-滨江北路,因沿青弋江故名。1876年修路。1956、65年、81年3次拓宽改造。该路始分两段,为东沿河路、西沿河路。后分三段,为上沿河路、中沿河路、下沿河路。1950年合并统称至今。  
康复路,环城北路-砻坊路,因境内原康复医院(今地区医院)得名。1950年建路,原名湾塘埂。1957年更为现名。1970年扩建。
砻坊路,袁泽桥-环城东路,镜湖区,水泥,主要道路,1988,13。解放前因开砻坊得名。原称大、小砻坊。文革期间改为建设路,1981年更为现名。
高长后街,汤家北巷-芜铜铁路,因位于高长街南面,系高长街派生地名。1920年建路,解放后更为此名。
鹅卵石街,仓巷口-环城东路,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鳌鱼埂街,笆斗街-龙王庙(鳌鱼埂),系鳌鱼埂派生地名。1655年建街。
东外街,启春关-环城东路,1928年建路至今。
高城坂,因地势东低西高,靠近老城口得名。1926年始名至今。
鸡毛山,因原旧县老城北面一座荒山草似鸡毛得名。
高长街,康复路-芜铜铁路,1910年取名为教长街,现名为“教”“高”谐音所致。
笆斗街,环城东路-仓巷口,因住户大多从事笆斗编织,故名。部分路面1993年2月维修。曾用名迎秀门笆斗东街,1981年更为现名。
桑枣园,淳良里-环城西路,1628年因此桑枣树甚多而得名。
龙王庙,镜湖区,南起小塘沿,北至东外街。全长185米,宽2米,原系弹石路面,现为水泥路面。在江城芜湖上年纪的老龄市民的心目中,印象较深。1925年我市受到多年不遇的特大旱情,田地龟裂,颗粒不收,地方百姓和官吏在此修一庙宇,起名"龙王庙",城中百姓为求上天普降甘露而在庙中烧香,拜佛,求雨。因而故名。
鹅卵石街,1685年因鹅卵石路名而得名。

5、芜湖老街巷(五):老街新貌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冰冻街,东起北京路,西至来复会,全长326米,宽10米,沥青路面。地处范罗山的西北麓,穿过青山。西端与青山街、牛奶坊、朱家巷相接。
吉和街,南起新芜路,北至新市口,1919年建路,1981年恢复现名,全长873米,宽14米,现为沥青路面。
雄观江声巷,马家巷-吉和南路,旧时,因芜湖八景之一雄观江声处在此,故名。
马家巷,吉和南路-雄观江声巷,清末,因军阀马林吉公馆位于此,故名。
工字巷,吉和南路-石头路,此巷形似工字故名。
新横街,沿河路-新芜路,因此街建在老横街后期,故名。
公安街,老横街-新芜路,八十多年前,曾设警察总厅,故名。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朱家巷,青山街-吉和南路,百年前因朱姓故名。
半亩园,青山街-吉和南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魏姓住宅边约有半亩花园,故名。
华兴街,中山路-范罗山,一百多年前,此街生意兴旺,故名。
吉祥寺,老横街-新芜路,旧时,因寺庙和尚法号“吉祥”,故名。
居之安,小营盘-吴家花园,清光绪年间,同居姓,故名。
朱家塘,清咸丰年间,此地多塘,因建朱祖祠堂而得名。
民生路,上二街-镜湖路,1942年后,因该处开办“民生”冰棒厂而得名。
花津北路(花津路),沿河路花津桥北端-二街(市司法局),花津路因花津桥而得名。原名花津路,1875年建路,民国时曾用名石桥港,1956年更名为花津路。2000年11月更名为花津北路。
花津桥,花津北路-上二街,1940年因桥得名。
杨家巷,九华中路-上二街,1821年,杨氏兄弟两人于此建宅,故名。
国货路,中二街-中山路,1931年为民国政府更为现名。曾用名半边街。
峏山杨巷,中二街-双桐巷,清末,因巢县峏山杨村杨氏中医迁此,故名。
双桐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因巷内有两棵梧桐树,故名。
景春花园,中二街-镜湖路,民国初年,以花园故名。
柳春园,中二街-镜湖路,清光绪二十八年,此街处镜湖堤畔,因有柳树,故名。
狮子桥,大城墙院-状元坊,清光绪年间,因巷北石桥上有石狮,故名。
申元街,北京西路-中山北路,沥青,主要道路,民国初年,因申姓得名。
月牙山,中山北路- 原华侨商城,因山貌似月牙故名。
陡门巷,中长街-中二街,因巷内有个最大的陡门,故名。
吉善里,中二街-双桐巷,清初,此巷居住老翁,乐行善,故名。
米捐局巷,中二街-镜湖路,清末,巷内曾设米捐局,故名。
仁寿里,小营盘-小营盘西,1616年,张氏百岁寿辰,颂其仁者多寿,故名。
小营盘,上二街-枣树园,1862年,太平军陈玉成率部在此扎营,故名。小营盘,
朱家祠,朱家塘-枣树园,1875年,因建朱姓祠堂,故名。
枣树园,小营盘-体育场,清末,此地曾是枣树林,故名。
小营盘西,上二街-小营盘(仁寿里),因位于小营盘西,故名。
渡春路,九华中路-镜湖路,1875年建路,1950年合并更为现名至今。
春安路,北京西路-黄山中路,因邻近春安里得名。建国初期名为新火车站,1965年更为现名。
春安里,耕读里-春安路,民国时,此巷原住三户人家,故春安。
耕读里,镜湖新村-春安里,清末,此巷曾办私读,故名。

6、芜湖老街巷(六):老街记忆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extra=page%3D1
来龙里,南起新芜路,北至交通路。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筑广东会馆(亦名广肇公所),出南巷口与新横街相衔接。
集益里,中山路-公安街,清光绪年间,有钱人集资买下此处献给李鸿章,故名。
万字里,吉和南路-临青里,建国前因万字会馆在此,故名。
临青里,利济巷-二沟路,原名小菜市,后改此名。
利济巷,吉和南路-滨江北路,镜湖区,1938年因私人开设利济公司,故名。
怡和巷,一条南北纵向小巷,坐落在健康二马路中段,东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西与芜湖市一水厂接壤。巷因怡和公司而得名。
三昧庵,北京路-平章里,旧时,有三姐妹来此当尼姑而得名。
进宝街,正横街-吉和南路,1920年左右,临街开商店欲招财进宝,故名。
迎江街,吉和南路-滨江北路,因座东向西靠长江,故名。1954年更为此名。
梦范里,吉和南路-迎江街,1976年更为此名。
华盛街,沿河路-新芜路,做生意人欲买卖旺盛,故名。
红墙院,位于交通路北侧,东傍牛奶坊,西接机电学校和市委党校,由三条直弄和一条横弄组成。因靠近天主堂红色围墙而得名。这里的房产原属天主堂所有,刚建造时都是统一设计,统一结构和统一规模。牛奶坊,曾家塘-来复会,因天主教堂设牛奶场故名。
来复会,红墙院二弄-青山街,因来复会教堂故名。
法华庵,红墙院-市委党校,因教族法华庵故名。
交通路,牛奶坊-江汉里,1950年前曾设电报局,系交通要道,故名。
江汉里,进宝街-交通路,解放前,因湖北会馆设此,故名。
吴家花园,小营盘-渡春路,原是清朝道台吴驻子家的花园。
状元坊,中长街-中二街,宋朝状元张孝祥在此建祠立状元牌坊,故名。
兴隆巷,状元坊-三圣坊,清末,商业集中,生意兴隆,故名。
七更点,平安里-永平里,清乾隆南游至此休歇,后以此地七更顶梁柱命名。
宁渊观,中长街-中二街,宁渊分两观,上观在蛟矶庙,下观在宁渊观。百余年前巷有一宁渊观庙(1956年拆庙建校),因而得名。
三新池巷,吉和南路-宿松巷,因有合股“三江浴室”1952年改“江”为“新”,故名。
傅家院,吉和南路-石头路,原名旭临园巷,1954年因傅姓得名。
祥风里,吉和南路-石头路,1918年县志记载“祥凤里”,自1950年称“祥风里”。
临江巷,傅家院-宿松巷,解放前江西人建临江会馆,故名。
宿松巷,吉和南路-宿松路, 因宿松会馆,故名。
福兴巷,新芜路-交通路,解放前,因私营复兴公司,故名。
蒋家院,觉成庵-福兴巷,清代蒋姓官人在此建房造院,故名。
觉成庵,新芜路-交通路,旧时因觉成庵堂,故名。
曾家塘,新芜路-交通路,清代曾国藩买塘建房得名。
小戏院,新芜路-曾家塘,民国初年,因该地附近常有人唱小戏,故名。
上菜市,环城西路-花津北路,1912年为菜市场而得名。
和平巷,环城西路-花津北路,1945年因人民渴望和平更名。1938年建巷。
石头路,二沟路-北京西路,因碎石路面而得名。1964年筑碎石路,1987年改为水泥路。
二沟路,吉和南路-滨江北路,因路西北角二沟排水站,故名。1890年建,1965年修。原为工字巷、临青里、石头路一部分,1987年11月划出命名。
太和里,余庆里-半亩园,1945年李友文开“太和店”,故名。
余庆里,太和里-吉和南路,因余姓得名。
扶风里,华兴街-牛奶坊,解放前,因陕西扶风县一商人居此,故名。
赵家村,健康二马路-健康路,建国前因赵姓得名。
江夏里,新横街-华盛街,早先,因武汉一带(江夏)人在此做生意,故名。
浔阳里,下二街-公安街,因地势低洼,终日不见阳光,故名。
德仁里,公安街-新芜路,清末,李淑兰家堂号“德仁”,故名。
有恒里,下二街-三街,因恒山籍郑姓商人为表怀乡之情,故名。
阜康里,新横街-沿河路,解放前,因阜氏婆接生安全,故名。
平康里,下二街-三街,清末,因技艺精湛的裁缝免遭抢劫,故名。
美仁里,下二街-三街,清末于此设妓院,后雅化故名。
绍康里,下二街-三街,民国二七年前因康姓人家,故名。
休养巷,沿河路-新横街,建国前建巷,因静故名。。
管驿巷,下二街-公安街,清时,为邮递员驿站,故名。
接官厅,华盛街-滨江北路,清朝时,在此迎接朝廷大小官员,故名。
清和坊,中山路-小戏院,民国初年,李鸿章之子于此建宅,故名,系雅化地名。
寺码头,沿河路-公安街,清时,因有座古寺紧靠码头,故名。
正横街,新横街-华盛街,因位于新横街、华盛街两街正中,故名。
老横街,寺码头-新横街,建国前,为与新横街区分,故名。
北菜市,下二街-新芜路,因位于大菜市北,1937年得名。
中菜市,德仁里-公安街,1917年得名,因此处为蔬菜集散地,故名。
长安里,八角亭-吉和南路,清光绪年间,因广东籍李祥清公寓建此而得名。
宁奉里,吉和南路-北京路后,抗战前,宁波籍钟永康居此,故名。
八角亭,青山街-长安里,1910年左右,因鹤儿山上有座八角亭,故名。


中山路,中山桥-北京路,镜湖区,花岗岩,主要道路,830。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1902年建路,民国时曾叫大马路,1925年3月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

上二街,环城西路-民生路,沥青,1895年建路,文革期间更名为反修路,1977年恢复此名。
中二街,上二街民生路口-中山路,清光绪二十年建路,1955年、1965年、1977年修。曾用名二街,民国三年划上、中、下二街。文革期间统称反修路。1977年恢复现名。
下二街,中山路-寺码头,系二街的下段,故名。1895年建路,民国初年划为上、中、下二街,文革中一度称为“反修路”,1977年恢复现名。
湖滨街,环城西路-上二街,1926年因境内北侧一湖塘,故名。
北市街,九华中路建材大厦-渡春路,因位于旧县城城北门外一个集市,故名。原名北门街,1954年更名为北市街。
中山路,中山桥-北京路,镜湖区,花岗岩,主要道路,830。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1902年建路,民国时曾叫大马路,1925年3月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得名。
镜湖路,镜湖-镜湖,1946年修建,1957、65年修。民国时称威遐路,建国时称环城马路,1954年更为现名。
公园路,镜湖路-新芜路东段,原名大花园,抗战胜利后更为现名。
西花园,现在的芜湖最大的亮点就是人人皆知的“鸠兹广场”,可原来这里曾是春安路、工人文化宫、西花园、藕香居、镜湖新村、市政府的所在地。
新芜路,中和路-滨江北路,镜湖区,沥青,主要道路,1923年筑路,1965年拓宽改造。原名二马路,1923年分东、中、西三段,东段万安路,中段四明路,西段龙船巷。1934年三段合并统称中正路,1949年改为现名。
太阳宫,上二街-杨家巷,清咸丰年间,一宰相之妹建庙修行,在此奉太阳神,故名。
三街,中山路-管驿巷,为区别下二街、下长街,故名。
新教里,黄山中路-春安路,抗战时建路,1953年取现名。
平安里,花津桥-上二街,1915年此巷遭大火,后取名平安,以示吉利。
永平里,七更点-上二街,1912年王姓纳妾,字永平,故名。
大城墙院,上长街-狮子桥,清末,苏姓高筑厚墙护院,故名。
藕香居,镜湖路-中山路,清末,赖姓在此设“藕香居”茶馆,故名。
公园巷,中山路-镜湖路,因毗邻镜湖公园,故名。1945年建巷,原名大花园,1957年更现名。1989年定名为公园巷一弄、二弄(未办理手续)。1994年底公园巷二弄全部拆迁,并入中山路、新芜路。
三圣坊,中长街-中二街,明代建有三公庙,得名三圣。
双玉里,宁渊观-中二街,1931年,玉龙、玉新两兄弟在此开澡堂,故名。
太阳宫,上二街-杨家巷,水清咸丰年间,一宰相之妹建庙修行,在此奉太阳神,故名。
车站路,新市口(路)-滨江北路,因靠近火车站(芜湖西站)故名。1890年筑路,1965年修,1959年更现名。
江岸路,沿河路-中山北路,因沿长江而建(与长江防水墙毗邻)故名。1876年筑路,1956、65、67年三次拓宽改造。原名四栈房,建国后易名沿江路,1954年改为江岸路。2000年11月更名为滨江北路。
平章里,中山北路-三昧庵,因清朝李鸿章的房产在此取其“章”字故名。
华圣里,中山路-中和坊,清末民初,因江西会馆于此种花,习称华圣里。
星五里,北京路-新市口,因善星五住处,故名。
同安里,十九道门-铁佛寺,民国十一年,桐城籍五高、精贵于此建房,故名。
中和坊,华圣里-北京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章峰嶂在此建“中和堂”故名。
十三道门,中山北路-三昧庵(现在的花园街从太阳影楼至龙侨宾馆,后面延伸到申元街联通公司),因清朝李鸿章的房产有十三道门,故名。
十九道门,中和路-同安里,清末民初,上海南和记洋行老板张志城于此盖十九道门房子,故名。现在的金鼎大厦至妇幼保健院之间,后面穿过中和路至饭箩(范罗)山脚下,原来是叫十九道门。相传都是李鸿章的家业,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有一字排开的13或19个连体别墅而得名,当年想想多气派。每一道门里面建筑风格是一样的徽州建筑风格,大多分上下两层,面积及里面的格局却各有所不同,但都有天井、客厅、厢房、后花园等,感觉象《红楼梦》里的房屋,住在里面冬暖夏凉非常舒服。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九就是从十九道门起家的。
后来巷山头,范罗山后-后来巷,系后来巷派生名,位于范罗山西侧山腰处。
铁佛寺,中和坊-北京路,解放前因铁佛寺庙故名。
黄泥荡,青山街-北京路,解放前因此为黄泥荡、芦苇荡,得名。
大戏院,华兴街-中和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交光大舞台于此,故名。
后来巷,后来巷山头-来复会,因位于来复会后故名。
土龙山,吉和北路-芜湖纺织厂围墙,因唐朝李春凤死后回水漂来此处得名。原名土龙山,1980年并入狮子山马路,1990年恢复此名。
小官山,黄果山路-安师大附中,1898年因杜姓官员住此得名。

大安路,浮山路-青弋江南岸防水墙,因路南有大庵故名。此名的大安“安”系谐音所致。
箱子拐,中山南路-青弋江南长江防水墙,因形似箱子故名。
曾家巷,浮山路-兴隆街,因曾姓得名。
双孝坊,浮山路-大安路,
富民桥,中山南路-泗关街,清时此地有河,河上架桥,因桥得名。
复义里,大巷街-河街,抗战时因居民李甫成开设复义里杂货店,故名。
二多桥,中山南路-河南二街,该地原有一座桥取名“富民桥”,后来又建一座桥,故名“二多桥”,以后此处填平建房,成为街道,仍沿用此名。
江南村,大巷街-河街,因位于长街南岸,故名。
大巷口,大巷街-头道渡,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大巷口”故名。
容家巷,河南二街-大巷街,清时因容姓故名。
如意里,泗关街-二多桥,清时因一瓦匠盖了称心如意的房子故名。
圩埂巷,河南二街-圩埂街,民国时叫糖坊巷,建国后以圩埂故名。
同江泉,大巷街-河南二街,因“同江泉浴室”故名。
禹王宫,杨毛埂-弋江桥,因原靠禹王宫得名。
南寺,禹王宫-弋江桥,因原境内南寺得名。
西瓜墩,大王庙-南街,据说早期这里是一片荒芜坡地,上有一处大土墩,形似西瓜而得名。昔日常有戏班子在土墩上搭台唱戏,人们坐在周边低地上看戏,当时有一支民谣唱道“西瓜墩,乌龟地,人家栽秧它唱戏”和俗语“一脚踹到西瓜墩”。
泊浪沟,芜铜铁路-南街,旧时此处有陡门八轮水车,车水量大,形似泊浪,故名。
库子街,兴隆街-青弋江南防水墙,抗战时期库房集中于此,故名。
兴隆街,老马塘区政府-中山南路,旧时因生意兴隆得名。1981将新官街、码头口并入此街。
泗关街,富民桥-大巷街,清末英国在此设内河关税,故名。
河南二街,二多桥-圩埂街,大巷街、泗关街老居民称为前街,把二多桥至圩埂街一带称为后街,后将此段称作二街。1981年为与市区的二街区分,改为此名。
圩埂街,河南二街-箱子拐,原为圩埂,后辟为街路,故名。
东三街,二多桥-西三街,因位于西三街东侧,故名。
西三街,东三街-圩埂街,因位于东三街西侧,故名。
新盛街,河街-泗关街,建国前此街生意兴隆,故名。
大关街,头道渡-大巷口,清时为“芜湖钞关”驻地,故名。
大巷街,泗关街-大巷口,因和大巷口相连,故名。
河街,新盛街-复义里,因紧靠长河(青弋江)得名。
鹅石街,九华南路-浮山路,1919年县志记载,此街鹅卵石铺路,故名。
南街,泊浪沟-漳河路,位于青弋江南岸得名。
南塘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南塘故名。
塘埂街,利民东路-泊浪沟,因靠塘埂得名。1950年建街。
南关街,利民路-泊浪沟,清时曾设“芜湖关监督署”之南关,由此得名。
西街,弋江桥-南寺,1807年县志记载,位于弋津通桥(弋江桥)而得名。
潮音街,弋江区,城南有个潮音街,具说是过去长江长潮时,能听到潮水的声音,很是壮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1: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淳良里60号杨绍祥故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1: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杨绍祥故居

  杨绍祥与李少白、徐少鳌齐名,被誉为中医界的“芜湖三少(绍)”。  
  杨绍祥故居位于淳良里60号,一座古色古香的徽式老宅,东西两幢建对称而立,高挑的屋脊使整座建筑呈现一派不凡的气势,它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
  杨绍祥(1917-2003),是我市著名中医临床医学专家,1944年至1956年在芜湖开设“杨绍祥国医诊所”,一时远近闻名。杨绍祥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以擅长诊治中医妇科诸症而闻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杨绍祥的声誉达到顶峰,不仅被芜湖市的许多患者誉为再世华佗,就连宣城、广德、郎溪等皖南山区的许多病人也翻山越岭,特意来芜湖请他治病。杨绍祥曾荣获芜湖市“健康卫士”称号,并享受安徽省人民ZF特殊残律贴。杨绍祥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也是有口皆碑,直到今日,关于他治病救人的故事仍在我们这座城市里广为流传。如今,这座故居已成为寻常百姓的住宅,行走于淳良里的匆匆路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座老宅主人曾经的辉煌。杨绍祥已经和老屋一起悄无声息地隐藏于繁华的都市里。芜湖名医世家:杨光淮、杨裕惠、杨仲书、杨绍祥,四代名医,造福一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1: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淳良里56号,一座极为精致的民国小洋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极为精致的民国小洋楼,背后的故事至今仍鲜为人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楼台阶及过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2 22: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赶上治不了,楼主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去楼空,斑驳的大门,锈蚀的门环,见证的是一段逝去的岁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技艺精湛的石材门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淳良里21号是民国时期芜湖砻坊业“巨无霸”———恽氏砻坊的住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淳良里21号-恽氏砻坊住宅
恽氏砻坊
  据《芜湖市志》记载,恽氏是芜湖县人,至1927年恽天植兄弟五人所开砻坊已有崇发、复记、宝丰祥、利丰、翠丰五家,他们在芜湖县的南乡、麻风圩一带原有2000亩良田,经过10余年苦心经营,又陆续购进1万余亩,其中二房(宝丰祥老板)最阔,约占50%,次为五房(即利丰老板)。南街17号、18号和19号均是恽氏兄弟砻坊所在地。这组建筑群是恽家购于1930年,房屋前后共有五进,青条石的地基,上砌青砖,颇有气势。特别是南街17号,这幢气派的老宅建于1895年,在南街应该算是比较早的建筑了。它的外墙是青砖实纳上顶,并且是用糯米稀砌成,因此,虽经百年风雨,至2003年被拆除时依旧牢固无比,除了南街,恽氏兄弟在芜湖其它地方还有大量房产,像西街、淳良里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 22:47 编辑

淳良里15号-崔家大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22: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崔家大屋  
  站在九华山路朝着淳良里方向看去,一座极具徽派风格的建筑立刻就会吸引住人们的眼球,这就是坐落在淳良里15号的崔家大屋。最初的崔家大屋占地要比现在大得多。除了15号以外,淳良里11号、13号和索面巷24号、26号也同归崔家所有。能够建造如此规模的建筑,它的主人肯定不会是凡夫俗子。从原房管局档案科查到的房屋登记表上得知,崔家大屋所有房屋的主人均为一个人,名叫崔右箴。  
  建造崔家大屋的是崔右箴的父亲,如今,他的名字已经无从考证了。只知道他是泾县太平县人,曾经在江西某个地方当过一段时间并不太长的知府。然而,面对淳良里15号内那些随处可见的雕梁画栋,人们在惊叹之余,很难相信仅凭一个小知府的能力就能建起来的。据居住在这里的崔右箴的孙子回忆,崔右箴的父亲之所以能建造起如此规模的豪宅,更主要的原因是崔右箴的爷爷,一位曾经当过清乾隆皇帝老师的显贵,就是老百姓常讲的所谓“帝师”,他以帝师身份长期生活在乾隆帝身边,深受乾隆帝宠爱,致仕时乾隆帝赏给了不少金银珠宝,他回到老家泾县后,这些金银珠宝也随他一同回到了泾县。这位帝师去世后,他的儿子也就是崔右箴的父亲拿着这笔钱来到了芜湖,在淳良里建造起一座崔家大屋。  
  崔家大屋占地极广,仅仅淳良里15号一处房产的占地面积就达到322.19平方米,而正门前还有一个颇为宽敞的庭院,青石板铺成的地面百余年后依然洁净、整齐,大门四周水磨青砖严丝合缝,一条条菱形勾缝清晰可见。  
  崔右箴的父亲建成包括淳良里15号在内的崔家大屋后,取堂号“崔种德堂”。寓意“广种善缘,多行德举”之意,并将写有堂号的楠木牌匾高悬于正厅之上,以便家人时刻铭记。据崔家后人介绍,牌匾的背面原本还藏有一只樟木箱子,里面藏有一件乾隆皇帝赏赐的黄袍马褂,还有一道这位“帝师”致仕时,乾隆皇帝赐的圣旨。牌匾、樟木箱子,还有黄袍马褂、圣旨等一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还完好地保存着。“文革”时期,在一片“破四旧”的口号声中,崔家大屋也不能幸免,屋内的许多木雕、砖雕均遭破坏,“红卫兵”还爬上高达三米多高的房顶,从“种德堂”牌匾后取出沉甸甸的樟木箱子,他们将黄袍马褂和圣旨全部没收。“文革”结束后,虽然圣旨已不知去向,但黄袍马褂竟奇迹般地又被发还到崔家后人的手中。只可惜当时人们普遍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历尽磨难的这件黄袍马褂被崔家后人东一块西一块地剪下来,成了孩童手中的玩物。这件历经三百多年的文物还是最终未能保存下来。对说到此事,崔家的后人都惋惜不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5-1-4 15:54 , Processed in 0.07995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