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8 18: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几经扩容,高新区有近200平方公里的版土,可利用发展空间并不多。规划中的130平方公里现代工业新区被25个“城中村”包围,规划5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依然被村庄占据。高端人才不来,勉强来了,呆不到几天,又跑了。
出重金聘请国家顶级专家团队,按照“世界眼光中国一流,顶层设计,高规划”的原则,进一步对高新区总体规划以及车城湖、连山湖、深圳工业园等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完善,实现了控制性详规全覆盖;
围绕新城新区建设,编制了城市建设重点项目专项规划以及辖区中小学、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布局规划,商业服务设施、电力设施、供排水等专项规划,实现了各类专项规划无缝对接;
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编制了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了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襄阳云谷等6个特色产业园规划编制工作。策划实施了道路亮化、美化等一批基础性、支撑性项目,以项目建设快速促进规划快速落地。
以规划引领,彻底改变了过去“项目跟着领导走,跟着老板走”、随心所欲的被动局面,推动产城融合。“两改两迁”迅即启动。至目前,襄阳高新区累计投入50亿元用于“两改”工作,投资41.8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征迁企业57家、居民2284户,拆迁房屋83万平方米,为新城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产业+商务+生活”产城融合的魅力新城初现。
搭创新平台,聚一流团队,产学研深度合作,把握了科技创新谁就把握了未来
高新区与其他经济开发区不同点在哪里?
从宏观看,人口红利大门正加速关闭、土地资源与环境容量趋紧,再依靠全要素投入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老路越走越窄;从高新区自身发展的方式看,高新区的发展动力应该率先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创新驱动和科技创新上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襄阳没有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没有一所211大学。科研实力天然不足?怎么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内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实力最雄厚的高校。襄阳市政府一次掏出1500万元,在襄阳高新区建立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新能源研究院,主攻航空航天用新能源的研发。
珠江实业集团举资95亿元在襄阳高新区建设中部高端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数控车床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珠江实业落子襄阳后,襄阳市政府投入资金4000万元用于工研院研发设备等,组建了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
与高校科研院所智慧“对接”,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襄阳倾注全力。到目前,在襄阳高新区建立了8个研究院(中心),开创了襄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新局面。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襄阳初步建立。
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的进入。去年,该区企业申报“千人计划”1家、“百人计划”5家、“隆中人才支持计划”13家,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3个,先后获批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高新化基地等3张“国牌”;创业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专利申请1308件,增长30%,其中企业发明专利授权205件,欧美日专利授权26件。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以干部辛苦指数换老板幸福指数,推动项目落地,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
以前,襄阳高新区招商引资大多采取“三个一。”打一个电话,发一个邮件,寄一份资料。能来就等来了,没来也没采取什么措施。对项目也是来者不拒,“捡到篮里便是菜”。
从2011年8月份开始,襄阳高新区把科技招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每亩土地投入强度和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条件来考量。紧紧围绕“一个龙头五大支柱”招商,推行驻点招商、产业链招商。大力推行项目服务秘书制、市领导包保重点项目制,对“种子企业”定期召开办公制等制度,推行贴身服务,无缝对接。
襄阳高新区还对招商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聘用制和年薪制。根据招商工作需要,对原先设立的5个招商局进行整合,除设立高新区招商局外,下设4个招商分局,一分局为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招商分局,二分局为电子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招商分局,三分局为央企、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招商分局,四分局为境外招商分局。
这些创新举措的推进,优化了队伍,转变了方式,激发了活力,引进了一批符合高新区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去年新签约项目76个,合同投资总额768亿元,比上年增长3倍;实到资金254亿元,增长4.6倍;新注册项目42个,实收资本28亿元,增长3.7倍。
麦德龙、佛吉亚、IBM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高新区,超过前19年的总和;中国移动、西飞、国星光电、中国美兰等项目已经落户。
这些项目的推进不仅坐实了高新区经济发展的“大底盘”,还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占全市新增总数的47%;新增过亿元企业64家,占全市新增总数的35%;新增过50亿元企业两家,占全市新增总数的66.6%;新增过百亿元企业1家,改写了襄阳连续3年无新增过百亿企业的历史。
今年一季度招商引资又实现“开门红”。新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221.4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50至100亿元的项目1个,10至50亿元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9959万美元,同比增长84%。
另讯:
(楚天快报记者祝兆林)英菲尼迪自从传出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消息后,选址何处一直备受关注。去年5月28日,英菲尼迪国产项目最终落户襄阳。
时隔一年,英菲尼迪零部件产业园于本月28日开园奠基,入园企业为该品牌的零部件配套企业,首批有13个企业入驻园区,而且12个企业签约入驻,英菲尼迪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英菲尼迪为何选择落户襄阳,能为襄阳带来什么?昨日,本报采访了襄阳高新区招商局局长梁志华。
襄阳整体实力吸引英菲尼迪落户
英菲尼迪品牌创建于1989年,作为与宝马、奔驰及奥迪同级别的豪车,自去年3月英菲尼迪将在中国投资建设中国工厂的消息传出以后,工厂选址就备受关注,武汉、大连、广州还是郑州一度猜测不断,最终于去年5月28日落户襄阳。“英菲尼迪落户是襄阳汽车产业整体实力的展现。”梁志华认为,襄阳有日产的基地,已经形成了配套的设施及人才的架构,而且日产的产业群也集中在襄阳,所以襄阳相对而言更具优势。
更重要的是,襄阳工厂每百台车的缺陷点数、市场不良率、零部件库存周期等综合衡量车企制造水平的指标上,都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日产全球的标杆水平。在2010年日产全球34个生产基地制造水平综合评选中,襄阳工厂全面超越追滨、枥木、九州等日本本土老牌标杆工厂,夺得“工厂竞争力”亚军。因此,襄阳工厂在制造品质上已经代表了日产的“全球最高水平”,这样就能保证英菲尼迪国产车型的品质。
此外,东风日产副总经理任勇也曾称,东风日产有三个基地,生产线是按照国际通用线路来建造的,现有生产线上通过改造可以达成生产英菲尼迪的能力。而且襄阳东风日产生产天籁和楼兰等高端乘用车产品,具备生产豪华车的基础。
英菲尼迪集群效应串起豪车产业链
此次英菲尼迪零部件产业园开园奠基,首批有13个企业入驻园区,而且12个企业签约入驻,英菲尼迪集群效应凸显,襄阳“豪车”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梁志华说,襄阳是东风汽车公司重要的整车、动力总成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在东风公司的发展带动下,汽车产业已经成为襄阳的千亿级龙头产业,为襄阳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东风日产襄阳工厂作为本市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为襄阳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菲尼迪落户襄阳后,与东风日产形成强大的聚合效应,这一合力将互为促进,相互激发潜力,而东风日产将势必会抓住这一机会,反哺自身技术、品牌运作,以更高层面的价值引领,持续业内领先。
目前,襄阳有天籁、楼兰等高端车型,并且已有非常完备的产业集群,英菲尼迪品牌国产化项目落户襄阳,并吸引相关配套产业的入驻,极大地提升襄阳汽车产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襄阳汽车及零部件配套产业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升襄阳市城市品牌和形象,也为实现襄阳汽车产业新一轮快速发展,打造4000亿元级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襄阳高新区用占全市 1%的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全市 21.1%的GDP、41.7%的工业增加值、84%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全国106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位不断前移,成为襄阳市高新产业的聚集区、新兴产业的引领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高端人才的集中区、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此次英菲尼迪零部件产业园开园奠基活动中,将现场签约和开工项目25个,总投资104.3亿元。
这批项目中,拟签约项目12个,总投资40.2亿元。其中,外资企业7家(世界500强4家),内资企业5家。投资5至10亿元的项目6个,5亿元以下的项目6个。
拟开工项目13个,总投资64.1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个,投资5至10亿元项目8个,投资5亿元以下项目4个。汽车零部件企业12家,汽车物流企业1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