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6 21: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rittle_star 于 2013-1-16 21:27 编辑
“按照官方公布的说法,10年间常州市户籍人口共增加19.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约1.93万人。按平均增长速度,如果每3个人就需要购买一套房子的话,常州一年平均需要6433套房子,平均每月约需要536套。”记者在分析常州人的购房需求时这样写道。我们暂且不管常州160万外来人口的购房需求如何,单看这每年增加的1.93万户籍人口,除去由外地入籍的新市民(常州落户要求为拥有50m2以上住房一套),余下的应当是本地人口的自然增长。稍稍思考即可想到,目前几乎所有家庭均为独生子女,婚房完全是刚需,若两两配对,这1.93万人中最起码一半人都应当有购房需求,而这位记者却草率地按三人购一套房来计算,明显是把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们三人一组当成了一家人。考虑到自然增长人口中还扣除了当年的死亡人口数,实际需求人数还应当更大。也许这位记者确实被急着催稿,发稿前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还是不深入追究了吧。
“今年5月至12月仅需要4288套房源就能够满足新增户籍人口的居住需求,目前常州新房的住宅存量为41655套,不仅能够满足下半年市场需求,而且仅新房存量就足够满足6.48年新增户籍人口的住房需求。”记者接着在这里再次进行了一次复杂的计算来反映常州的住宅供应是如何的过剩。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我们来看看2012年全年常州楼市的情况。据某网站数据统计,2012年全年常州市区售房62093套,其中住宅49163套,住宅成交量同比上涨36.52%。41655除以49163等于6.48?诶,好像不是吧。到这一步,我们已经有理由怀疑这位记者动机了,她对于百度一下便能轻松找到的实际数据视而不见,却我行我素地按自己发明的一套漏洞百出的复杂算法算出了一个滑稽的数字并以此作为其鬼城说的佐证,颇有自欺欺人的意味。
“江苏媒体《新华日报》记者联系到采写该报道的《华夏时报》刘记者求证,她说:‘江苏官员抛房的消息,是近期去南京采访时在饭桌上听朋友讲的,不是正常采访渠道而来。’”微博上的这条消息可以说是对这位记者专业素养的最好证明了。恐怕其目的无非否在于夺人眼球哗众取宠。好了,对这篇“奇文”暂分析到这里。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央视昨晚对常州的报导。昨天央视的报导再一次把常州推向了风口浪尖。这篇报导开头几乎和刘记者的文章无异,不过把“东西”改成了“南北”,看来央视确实有高明之处。不过接下来的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另外一家房产中介表示,常州的房价在苏南地区是最低的,甚至比长江以北的泰州还要低。”“附近做房产中介的业务员,也认为房价涨得慢所以买的人会更少。”“开发商在着眼未来房价,而购房者更多是比对现在的价格。那么,现在在这里买房子都是哪些人呢?在某种程度上买卖双方都在赌未来房价。”央视说出这两句话的立场是什么呢?常州的低房价、涨得慢难道反而坏了事?调控房价不是央视新闻里年年必喊的口号之一吗?高也不是低也不是,这让人如何是好。
镜头一转,央视开始采访常州市的本地居民,“每家都获得了拆迁补偿的安置房,不再需要买新房子了”,“近1/3的家庭有多套住房”,“业内人士认为这很可能是常州楼市的软肋”。央视的思维逻辑有些让人无法理解,我想常州还没有疯狂到全市都是拆迁安置户的地步吧,1/3的家庭有了多套住房,剩下的2/3呢?这样的以偏概全完全无法让人信服。
刘记者文中写到的武宜路两侧是拆迁后新开发的居住区,而央视报导的飞龙居住区一片更是农田上兴起的新兴居住区,从开发到成熟自然有一个过程,拿开发初期阶段人气较低来大作文章,危言耸听,究竟用心何在?上海的临港新城、北京的顺义新城难道一建成圞人气就堪比南京路、王府井?总之,常州的楼市绝对不会是同类城市中最不健康的一个,常州更不可能成为所谓的“鬼城”。在此祝愿常州能在新的一年更上一层台阶,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实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