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13 23: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期功能分区
1.东吴坊文化创意街区
(1)规划范围:北至十梓街,南至螺丝浜弄,西至望星桥南堍,东至苏州大学围墙,占地约19000平方米。
(2)功能定位:文化创意、科技文化交流
(3)规划措施:对该区域内现有7幢民国小洋楼与控保建筑朱子久故居予以保留并进行修缮,名人故居可作为文化与艺术的小型展馆。区内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多层老公房全部拆除,规划新建20栋左右具有一定规模体量和苏州近代民国风格的建筑,可供科技文化和各类现代服务业创意机构等入驻,形成以近代老东吴风貌为特色的文化创意街区。
2. 博习艺文研创中心
(1)规划范围:十梓街以北博习医院旧址范围,占地约6000平方米。
(2)功能定位:艺文创意、文化办公、主题酒店
(3)规划措施:与苏州大学合作筹划,对原博习医院保存的两幢楼房(沿十梓街的门诊楼和北边的U型住院楼)进行修缮,部分改建成一座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主题酒店,部分作为供文化创意、艺术创作、文博展览机构使用的文化商务楼。
3. 圣约翰堂宗教文化区
(1)规划范围:十梓街以北圣约翰教堂及牧师楼范围,占地约7000平方米。
(2)功能定位:宗教文化展示
(3)规划措施:
对圣约翰教堂主副楼的内外部进行全面整修,副楼(牧师楼)可兼作为介绍该堂历史文化的参观陈列室,主楼西侧院落改建为开放的门前广场,从而打造成名为“天赐首堂”的宗教文化活动区。
4.盛家带情景体验坊巷
(1)规划范围:北至螺丝浜弄,西、南至忠信桥河沿,东至苏州大学围墙,占地约8000平方米。
(2)功能定位:苏式民宿、休闲餐饮、艺文沙龙
(3)规划措施:保持和强化盛家带河沿岸两街夹一河的水城风貌。沿河东侧修复各类近代民国建筑,形成近代民国风情休闲带,让人尽享悠闲精致的苏式慢生活品质;沿河西侧通过沿街建筑立面整治、再造绿化小品、改善驳岸河埠景观等途径,全面整治沿河风貌,彰显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韵味。
5. 望星桥文化休闲广场
(1)规划范围:望星桥南、北堍两片,东、北至百狮子桥一线,占地约11000平方米。
(2)功能定位:商业服务、入口广场
(3)规划措施:此区分布在望星桥东堍南北两侧,作为进入天赐庄区域的一个门户式景观区。保持沿河传统建筑的水乡风貌特色,十梓街北侧设置开放广场与教堂前广场连为整体,预留地铁6号线出入口位置。广场中可设置天赐庄片区标志性雕塑,周边配建一批可用作休闲餐饮、便利超市、管理办公的小体量近代民国风格建筑。
(二)二期功能分区
1. 龙舌嘴文化休闲区
占地4780平方米。修复地块内两处近代民国建筑,利用前后十全河与盛家带河的良好环境,形成一处低密度、花园式的文化休闲区,可引入休闲娱乐、文化餐饮、会所沙龙等项目。
2. 葑门城址景观区
葑门原有水陆两门并列,陆门外有瓮城。规划逐步拆除葑门桥西堍十全街以北占用原有城门城墙遗址位置的建筑,形成开放的城门遗址绿化景观区。规划在十全街两侧建葑门遗址广场,通过景观提示的做法暗示葑门水陆城门与瓮城的位置。沿外城河设游船码头,纳入护城河东线水上游览线路。
3. 葑溪城河景观区
规划逐步拆除苏大校园内葑溪与外城河间占用原有城墙遗址位置的建筑,形成开放的城墙遗址绿化景观区。沿外城河西顺延苏大校园内道路至十全街。城墙遗址在考古勘测基础上加强绿化景观建设。
(三)三期功能分区
1.东吴国际交流中心
利用苏大校区内以钟楼为中心的东吴五堂历史建筑群,修复历史建筑原貌。依托良好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苏州大学国际对外交流中心、校史文化展示中心、优势学科研创中心,同时可部分开放给社会开展各类苏州近代文化展示、学术研讨等文化策划活动。使这个区域成为苏大的对外窗口、苏州的城市名片。
2.景海会务策展中心
利用苏大校园内原景海女师的历史建筑群,包括红楼、绿楼、崇远楼、敬贤堂,以及六幢原教工别墅、韵秀楼等历史建筑,在现有红楼会议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可对外开放的会务会展中心,在此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高峰论坛、文化博展等活动,并完善配套访问学者高级公寓、小型沙龙、校友聚会等相关服务设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