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ianzhizi 于 2024-1-8 10:52 编辑
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和平大道这一带跟拆迁挂了钩,一路修地铁、拆迁,似乎这几年一直就没断过,我们写过和平大道,写过杨园,写过这一带的“怪圈”,今天想专门来说说武昌人眼中和平大道的尽头——余家头。 这里是武昌的边界,过了罗家港就是青山了,所以余家头一向被认为是青山武昌两区交界地,用余家头人的话来说,“二七桥下的臭水沟就是武昌和青山的分界线。” 小时候妈妈在国棉二厂上班,童年记忆里有一些片段还是与余家头有关,即使后来搬到了汉口住,听到余家头的消息还是忍不住探究一番。
变迁,
是余家头的日常主题
“拆迁区域是武商量贩到背后的小路,也就是紧靠江南公寓北区留下,北面到新江南医院到锦绣家园不动,东到国盛路南临和平大道,包括锦绣菜场都要拆……” 住在这里的人对拆迁早就心中有数,说起来每个人都能对此指点评论一番。原来总觉得拆迁就在沿江那块吧,反正国棉社区还是那个岿然不动的老样子,这次来却发现最新的公告里,国棉二厂宿舍区好像也划入了改造范围。 说起武汉国棉二厂,也是一段历史了,国棉二厂始建于1958年,位置就是在和平大道杨园至余家头段,与临江大道间的铁机路上,曾经一度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荣耀。 听长辈说厂区内有数千棵原生大树,种类繁多,大约有个上百种,枝繁叶茂间不知记录了多少故事,见证了多少变迁。如今,武汉国棉二厂已经搬迁至阳逻,很多记忆也追寻不到痕迹了。 很早之前的余家头充满了文艺气息,有工厂有大树有学校有商店,还有露天电影。现在这个武商量贩前身就是国棉二厂的电影院,那个时候看电影要么去铁四院电影院,要么就是来国棉二厂看。 和平大世界也还在 ,算是八九年代武汉人的“宜家”,当年是什么家居都有,从外观规模也能窥得一二,可惜走近看已然是颓败气息了。 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武汉新江南医院,前身是武汉市第二棉纺织厂的职工医院,如今的新江南医院以老年病为特色享誉整个余家头片区,在这附近转一圈,就能看到很多老人,这些念旧的老街坊们大多都是以前第二棉纺织厂的职工,所以这样看来,医院这些年主要服务的可能就是同样一批人,从出生到衰老都记录在此,如今建筑和人一样,都带点迟暮气息。 好在余家头的老街坊们都互相熟悉,彼此陪伴,哪怕老了只能坐在一起打打麻将也是自在畅快。何况余家头生活配套一应俱全,尤其是适合老人的节奏,无论改变多大,对他们来说,这里才是家的味道。 走到这里,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金马一条街,当时号称“小香港”,吃喝玩乐都能在这解决,现如今这一片只剩下古唐民风和橡树湾了…… 随着国棉二厂等一批老建筑的消失,那些过往记忆仿佛没了凭证,只能用照片试图记录。也许再过段时间来,余家头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其实徐东一带的飞速发展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对老街坊们而言,那个逝去的年代依然让人无法不怀念,起码老二棉的绿豆冰棒的滋味,就再也没有可以取代的。
味觉,
这里的过早都很好吃
作为吃货,还是相信 味觉最长情。
老字号美食,真的可以影响一代人。对余家头美食印象最深的还是过早。问住在这里的小伙伴,如果搬走最舍不得的是什么,回答: 楼下的牛肉粉。
青山牛肉粉面的代表 鹿鸣春在这附近也开了一家。门头还比较显眼,装修有点特别,一家老字号的面馆生出几分小清新的感觉来。
好在粉面的味道没变,独爱鹿鸣春家的牛肉宽粉,红艳艳的汤看上去很辣,但实际上不算辣,主要是有一股回甜,这种甜香能提鲜,吃起来味道更加有层次感,切成薄片的牛肉给得不少,一碗再加上油饼,一个完美的早晨。 地址: 才茂街纺器小区旁 时间: 06:30-11:00 走到新江南医院对面一条街,过早的气氛就热烈起来了,这是余家头社区里的过早一条街,虽然不长,但是过早品种繁多,味道也好,一排过去牛肉粉面、馄饨、面窝、豆腐脑、汤包、豆皮等等,是每天最热闹的地方。 最值得一提的老宝庆,已经颇具名气,招牌也比最开始去翻了新,原来还是在杨园电力三处宿舍大门口,如今藏在这居民区里依然很多人慕名前来,接近中午,店里还是坐满了食客,隔壁是卖炸物的,与牛肉粉是绝配。 这家最大的特色就是辣味了,正宗的鲜和辣,是湖南风味的辣,微辣就已经是我看来的中辣以上了。若是跟鹿鸣春比,汤底更浓郁,牛油厚重,入口更辣,粉的味道跟湖南米粉比较像,第一口就知道不是那种胶质感的次品,牛肉也是牛腱子肉,也舍得给。 这样的牛肉粉,确实令人舍不得。 地址:武昌余家头(江南公寓东) 老街坊吃出来的美食,味道自然不会差,若是来余家头,一定要来尝尝这过早的味道,确实是不一样的风味。 还是很留恋这样的生活, 好吃的牛肉面就在楼下,喜欢的宵夜营业到凌晨,同学旧友就在身边,邻里之间知根知底,还有聊不完的家长里短,现世安稳不就是这一日日的细水流长。
活力,
余家头的青春气息在这里
曾经余家头的血气方刚是国棉二厂的工人们的,如今余家头的风华正茂是武理的学子们的。 19年前余家头校区还叫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如今第一批00后也进入大学了,不由得感叹时间过得太快。而每年新的一批年轻的血液让余家头热闹不少,之前在写武理的时候,就忍不住称这是武汉“阳气最重”的大学,从这涌向食堂的男女比例来说,余区也坐实了“阳气最重”这一说。 其实余区小而温馨,绿化超好,方方正正的老屋与高高大大的树木相映成趣,水运湖边的情侣和岸边的笛声是最佳搭配,连对面街坊都会在茶余饭后来散个步。 理工二桥上总是挤满了男同学,中快餐饮里的师傅很会给菜品打光,饭点在食堂找位置总是很难,恒温游泳池比操场要受欢迎…… 等第一批00后毕业,这里大概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大约还是更羡慕小学中学的孩子们,还有无限的未来可以畅想,还不识得愁滋味,也不会为了一街一景的变迁而感伤不已。
一边是垂暮老者,一边是朝气学生;一边是断壁残垣,一边是高楼崛起,在余家头仿佛能看到城市进程的缩影,有遗憾也有期待,还有味觉的记忆加持。 余家头还有一种年代感,无论是棉纺社区的红砖墙,还是斑驳褪色的托老院招牌,沉静如另一个世界。只要你热爱这个地方,那些美好的记忆就不会消失。
你对余家头有什么印象或记忆?
评论区留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