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465|回复: 10

[鸠兹古韵] 别样的荆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4 00: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荆山离市区并不远,七八公里的路程,驱车也就十来分钟的事。荆山由大小两座山头组成,大荆山海拔96米,小荆山为55米。初秋时节,是一年中荆山最为秀美的时节,此时聊聊荆山丰富的人文故事,和大家一起翻阅一些有关荆山的书卷,应景又应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00: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一:禹导中江


         荆山,位于芜湖市镜湖区,青弋江、荆山河绿水环抱。荆山脚下的这段青弋江,也是中江的一段。芜湖民间一直有大禹导中江的传说,《尚书·禹贡》也有类似的记载。芜湖古地名中,“中江”二字频繁出现。青弋江与长江交汇处有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中江塔,人称“江上芙蓉”,此外,还有中江桥、中江新村、中江商场等。在城市核心区域的鸠兹广场,建有一座“大禹导中江”塑像,以此纪念大禹的丰功伟绩。

        大禹当时疏导的中江,到底是个啥模样,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后来的中江成了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公元前506年,在伍子胥的谋划下,由荆溪上游向西开挖运河,凿通东坝一带岗阜,形成一条连接东西水道的人工运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芜太运河,也称芜申运河。吴军利用运河周边星罗棋布的水网,对楚军采用声东击西的“偷袭”战术,之后又经过“柏举之战”,最终打败了楚国。缘于伐楚而开挖的芜太运河,是中国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人工运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00: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二:太伯奔荆


      “太伯奔荆蛮”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对于司马迁笔下的这个“荆蛮”,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许多学者认为“荆蛮”就是江苏无锡的梅里。但也有学者认为,太伯南奔无锡梅里,源自唐代历史学家张守节对《史记》的误读。他把无锡梅里与小丹阳梅里混淆了。《越绝书》记载:“传闻越王子孙在丹阳皋乡,更姓梅,梅里是也。”《吴地记》也说“梅里,又名番丽,今横山。”《左传》认为:“衡山或曰丹阳县之横山,去鸠兹(芜湖旧称,编者注)不远。”常州工学院谢忱先生在《勾吴史新考》一书中指出:“江阴、武进、宜兴一线是春秋中前期吴越文化的交汇线。”谢忱认为江宁、溧水、马鞍山一带是吴太伯南奔的第一站。2003年7月16日,《安徽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一位倾心考古的农民》,报道中所说的芜湖这位农民,把太伯奔荆指向了芜湖荆山。常州谢忱和芜湖的这位农民并无交集,但是两位的观点有类似之处,可见太伯奔荆的目的地是芜湖荆山,至少也是一个小众的学术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00:5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三:和氏献璧


        和氏璧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韩非子·和氏》说:“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民国八年版《芜湖县志》说:“《九域志》云‘卞和得玉之所’”。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卞和得玉之所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流传较广:楚山,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九域志》写的那句话并未点明具体位置,《芜湖县志》的编撰者有误读之嫌。芜湖荆山曾是多年的采石场,并未发现玉石,作为得玉之所缺乏物证。但是,志书有记载,名人有诗篇,倒是给荆山文化平添了一段佳话。不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00: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四:史前遗址


        与和氏献璧不同,荆山的史前遗址是确切可考的。1956年秋,在荆山蒋公山发现一山洞。洞内有灰土、木炭、瓦片、石料及磨制的各种石器200余件,其中有石斧、石凿、三孔石刀、石箭头等近70件。这些石器,故宫博物院收藏2件,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各收藏一部分,其余均藏安徽师范大学。殷涤非先生在1959年第9期《考古》杂志发表《芜湖蒋公山遗址调查小记》,认为这里是新石器中期遗址。1980年4月,在蒋公山附近水泥建材厂工地又发现石锛一件,据石料、形制、制造工艺判断,为商代器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01: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五:荆山寒壁


       荆山寒壁为芜湖古八景之一,系元代欧阳玄所定。欧阳玄还留下了诗作:“青翠松杉一带长,雪峰倒影浸湖光。一蓑晴絮收菰米,满径天花采玉肪。泾水东流冰滓白,淮山西借夕舂黄。三年楚客江东寓,每见荆山忆故乡。”清代萧云从在《舟过寒壁》中赞曰:“寂寂群峰隔渺茫,舟人无语听寒螀。平湖日落孤帆远,矗壁天开千尺强。”明嘉靖前后,荆山成了采石场,至上世纪80年代,古景“荆山寒壁”已不复存在。聊以慰藉的是当年明御史骆骎曾题写的“寒壁”残壁,于1995年7月31日在荆山采石场意外发现。2004年,芜湖县(今湾沚区)文物部门将“寒壁”二字从残壁上完整切割下来予以封存。湾沚在建东湖公园时,用假山和浮雕复原了荆山寒壁这一历史景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01: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六:荆山碾石


         明清时期,芜湖是全国浆染业中心,与松江、苏州、铅山和景德镇并称全国五大手工业中心,所染产品热销海内外。创造这个商业奇迹的是徽州人阮弼。清乾隆《元和县志》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浆染的好坏决定于“碾石”质量的优劣,而当时芜湖大小荆山所产碾石最佳,宋应星《天工开物》称之“芜湖巨店,首尚佳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01: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七:荆山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发轫与唐代,宋代形成制度,明清时更加完备。据史料记载,芜湖最早的书院是宋淳祐六年(1246)的天门书院。清代,芜湖书院大兴,先后创建了滴翠、荆山、龙门、中江、鸠江5家书院。荆山书院坐落在小荆山文星阁,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收录了一篇《小荆山文星阁记》,依稀传递了荆山书院诵读的声音。



        腹有诗书气自华,别样的荆山,别样的芜湖,值得深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8-14 01: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4 19: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八景之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8-16 06: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是可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6 17:40 , Processed in 0.077866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