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8-6 18: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埂姓杨,不姓羊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杨毛埂与羊毛埂一直混用。笔者查阅了1993年版《芜湖市志》和《芜湖市政建设志》,以及《安徽省芜湖市地名录》里的《芜湖市区地名图》,均作杨毛埂。
笔者的原工作单位就在杨毛埂附近,在杨毛埂废埂建街前曾听当地群众说,由于当地的农民都是以姓氏族聚为村庄,这些村庄大多是以姓氏命名,杨毛埂就是因该处的村民中以杨姓和毛姓居多而命名。最近笔者查阅了《芜湖县地名录》里的杨毛埂所在的《澛港乡地名图》,发现该图在杨毛埂附近的八个村庄中,除了两个以地形而命名的大神墩和小神墩外,其余六个村庄都是用姓氏来作地名专名,如:陈村、芮村、高东、周湖,以及稍远一点的毕村、王村等。由此看来,杨毛埂一带的村庄,以姓氏作为地名专名已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事情。因此,杨毛埂的命名也应该是与姓氏有关的。
再说羊毛埂这个地名也不符合芜湖的实情。芜湖是属于农耕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仅是副业。从《芜湖市志》和《芜湖县志》提供的资料和数据来看,芜湖的畜牧业又是以生猪饲养和家禽生产为主,羊的饲养数量很少,解放初期全市仅有山羊100只,品种是肉用型的本地山羊,户养自食。工业上所说的羊毛,是指绵羊身上的毛,芜湖本地的品种不是绵羊,不产羊毛,这个羊毛埂的羊毛又是从哪里来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地名是专有名词,它们大多由人民群众约定俗成,少数以行政力量刻意为之,命名的依据出自当地某种自然或人文的区域特征。它是语言发展的见证、地理环境的标志、社会生活的写照、时代变迁的记录,因而也成为历史文脉的象征、地方文化的名片。具体到杨毛埂这个地名,它既是上世纪中期芜湖自然环境变迁的产物,又是建国初期芜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社会活动的见证。它除了是芜湖河南地区的一条重要的防洪圩埂外,还曾经是芜湖市区和芜湖县的行政区域的分界线,建国初期,芜湖县的许多机关就设于这里。杨毛埂还是芜湖市早期的工业集中区之一,圩埂的南北两侧分布着柴油机厂、洗涤剂厂、油墨厂、皮毛厂、宽幅布厂、木材厂、造漆厂、日新化工厂、麻纺厂、染料化工厂、酒精厂,还有芜湖县光荣橡胶厂、芜湖县酒厂、芜湖县电器厂等。据《芜湖市志》记载: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已形成“市区长江路、赭山、大砻坊、河南、四褐山5个工业小区”,其中的河南工业小区就包括杨毛埂的工业企业。其华丽转身后的新时代商业街又是芜湖市的三大特色街之一。
留住杨毛埂这个老地名、保护历史记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2006年颁布的《芜湖市地名管理办法》第五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应遵循下列原则》中指出:“对具有芜湖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的更名,应从严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