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4日,杭州市2023年政 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报告在2023年政 府工作安排中提出:杭州将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能力提升和城市第三中心建设,加快“国际零磁科学谷”建设,开工国科大杭高院主校区;高起点规划城市空间,加快构筑“一主六辅三城”多中心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提升钱塘江金融港湾能级,加快推进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建设,谋划打造世界级旅游乐园,全力创建第一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争取更多国际航线、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组织在杭州落地,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创新资源溢出,谋划打造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申报。
杭州市2023年政 府工作报告(重点部分)
一、2022年工作回顾(重点)
3大显著成绩:
1、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杭州超重力场”“杭州极弱磁场”2个大科学装置加快推进,1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10个省实验室杭州占7席,全球创新指数城市排名跃升至第14位、创历史最好成绩。2、 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力筹办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全部竣工验收。地铁三期建设圆满收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16公里、居全国第六,城市快速路全面成网、通车里程达480公里。3、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八个方面高质量融合发展,开启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蝶变跃升新实践、推动城东智造大走廊迈出新步伐。出口首破 5000 亿元大关、达5141亿元,占全国比重2.15%。
二、2023年政 府工作安排
根据《政 府工作报告》,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 GDP 增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 3%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 5%以内,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能源环境指标计划目标。
(一)打好经济翻身仗
深入实施政策绩效提升行动。精准高效落实省“8+4”经济政策体系,安排480亿元用于新出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8方面64条措施,实施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专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资源要素支持,力争地方政 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储备申报占全省比重均在15%以上、10个项目纳入国家用地保障范围。新增建设用地3万亩,其中报省独立选址项目用地1万亩,争取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2000亩。
深入实施项目促进提速行动。坚持项目为王,对标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年度计划,千方百计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制造业投资增长15%,力争工业投资1100亿元。建立完善双月调度招商引资、单月调度重点工程及要素保障等机制,加快积海、信达生物、菜鸟总部等产业项目建设,推进中欣晶圆、富江能源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投入试生产。省重大项目开工率一季度达到30%、二季度达到65%、三季度达到85%。安排市重点项目858个、年度投资2060.9亿元,安排投资10亿元以上制造业重大项目77个。
深入实施消费激活提振行动。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国际新型消费中心建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网络零售额增长6%。实施消费券促消费行动,开展“免费游杭州”“宋福杭州年”等活动,一季度全市国有A级收费景区首道门票免费,鼓励非国有A级景区免费开放,吸引市民和游客住民宿、赏民俗、游乡村。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绿色家电、住房等消费,拓展体育消费,打造后亚运时期体育经济新场景。积极推动武林、湖滨商圈打造成为世界级地标商圈群。办好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华老字号博览会、中国电子商务大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国字号展会。
深入实施拓市场抢订单引外资行动。大力开展“双百双千拓市场”行动,组织150个外贸团组,参加100个以上境外展会,实现出境企业3000家,新增外贸订单1000亿元,货物贸易出口额占全国份额稳中有进,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6%。办好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积极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新模式,数字贸易额达1800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5500亿元。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深化浙商回归、杭商回家工程,做大做强总部经济。组织开展“杭州·全球招商季”活动,大力引进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高质量制造业项目,新招引1亿美元以上制造业项目4个,实际利用外资7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15亿美元以上。
(二)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水平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全面落实“1248”计划,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5%。积极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加快视觉智能、云计算大数据、高端软件、人工智能、网络通信、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布局元宇宙、空天信息、仿生机器人、未来医疗、柔性电子等新兴数字产业群,争创国家视觉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深入推进产业数字赋能,加快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建省级未来工厂2家,培育市级链主工厂5家、智能工厂20家、数字化车间50家。
加快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围绕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大力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着力培育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产业,五大产业规模分别突破8000亿元、1200亿元、6500亿元、1700亿元、2200亿元,加快打造中国视谷、中国医药港、国际软件名城等产业地标。积极探索“基金+基地+招商”产业培育发展模式,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300个,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扎实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600家,腾出用地1万亩、用能5万吨标煤。
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对照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围绕“两地四中心”建设,制定出台服务业综合支持政策,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标杆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壮大研发设计、数字服务、检验检测、标准计量、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一批国内外顶级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咨询公司等,加快建设现代金融创新高地,积极创建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企业9家,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推动10个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提质增效。提升健康、养老、餐饮、住宿、家政、物业、租赁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积极培育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业态。
发展壮大一流企业梯队。着眼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推动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优化布局,进一步做强做优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分行业完善企业培育机制,做强一批新势力企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省隐形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0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家。实施新一轮企业培育行动,新增“雄鹰”企业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5家、规上企业1000家。打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收官战,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78万户。
全面提升产业平台能级。坚持科创西拓、智造东联、创新成网、平台集群。加快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策源地能力提升和城市第三中心建设,推进城市功能、科创集群、生活体系、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构建“一廊四城两翼”发展新格局。全面启动临空经济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腾出产业空间2850亩,招引1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0个,加快“2+3”临空产业集聚,带动城东智造大走廊加速崛起。支持杭州高新区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支持钱塘新区在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排位中争先进位,提升钱塘江金融港湾能级,加快“国际零磁科学谷”建设,进一步推广滨富、滨萧合作模式。突出“一园一主业”,形成更多“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盘活“三块地”12万亩以上,出让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加快10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形成一批用地100亩以上、楼宇10万平方米以上产业新空间。
(三)全力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1个国家实验室和2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推进中科院医学所、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西电杭州研究院、智元研究院等13个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建设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00项以上、承担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实施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0项以上。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用于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8%以上,基础研究经费比重达7%,技术交易总额1500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家,组建创新联合体10个,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4500件。
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西湖大学三期建设,支持西湖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开工国科大杭高院主校区,加快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主校区建设,推动北航中法航空研究院(学院)正式设立并运行。深化与浙江大学等在杭高校战略合作,支持杭师大争创全国一流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创建全国百强大学、杭职院申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形成梯次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校矩阵。
加快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落实国家和省级海外引才等重大人才计划,新引进“西湖明珠工程”顶尖人才培育对象15名,新引育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各150名,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35万名,打造全谱系人才雁阵。扩大企业等用人主体自主评定人才试点,加大创新支持保障力度,探索实行科研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经费“包干制”。
(四)全力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
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扎实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谋划出台新一轮试点改革事项。争取国家级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深化“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活动,吸引民营企业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做到“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主体说了算”,让“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常态,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深化“信用+监管”“信用+惠民便企”等应用,打造“最讲信用城市”。支持建德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大力支持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完善支持引导平台经济的政策体系,鼓励平台经济二次攀登、扎根杭州、做大做强。深化与重点平台企业战略合作,支持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五)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厚植历史文化底蕴。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加强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放大三大世界遗产综合效应,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西湖世界爱情文化公园建设,谋划打造良渚文化大走廊,创造更多可亲可观可感的城市文化IP。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管控,保护好“老村、老街、老宅、老字号”等活态遗产。
打造文化文明品牌。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弘扬感恩文化,推动红色基因成为城市精神最鲜明的标识。全力创建第一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加快推进“浙江有礼、最美杭州”市域文明实践体系,深入开展“做文明使者,迎亚运盛会”文明好习惯养成等十大专项行动,让“志愿善城”成为最美杭州的闪亮名片。实施新时代文化地标工程,优化文化场馆设施布局,谋划推进杭州美术馆、杭州音乐厅、杭州艺校、杭州群众文化中心等项目,高质量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建设,高水平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等文化平台。强化文化产业科技融入,持续做强动漫、游戏、影视、电竞、网络文学等文创产业。深化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探索建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高标准开发“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文化旅游带,谋划打造世界级旅游乐园,培育3家千万级核心大景区,文旅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5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4.5%。
(六)聚焦亚运牵引,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和开放水平。举全市之力“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确保亚运后的杭州发生质的飞跃。
高水平办好亚运会、亚残运会。对标“简约、安全、精彩”要求,按照“五最”目标,向世界呈现一届“中国特色、浙江风采、杭州韵味、精彩纷呈”的体育文化盛会。深化“亚运在线”2.0建设,构建扁平指挥、属地负责、高效运转的赛事指挥体系,统筹做好赛事组织和城市保障。精心打磨开闭幕式、火炬传递、亚运歌曲,加强亚运吉祥物策划传播,打造让人眼前一亮、终身难忘的美好瞬间。精益求精做好抵离接待、餐饮、医疗、亚运村服务,坚决守好安全底线。全面浓厚亚运氛围,深入开展“我爱杭州,奉献亚运”主题活动,实施“匠心提质绣杭城”行动,动员市民共绣美丽家园、杭韵街巷、畅行交通、花满杭城4条风景线,让杭州更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坚持全民共享,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新增群众身边体育设施300处以上、嵌入式体育场地设施35.4万平方米以上,举办赛事活动1500场以上。
高起点规划城市空间。开展规划编制攻坚年行动,编制完成195项各级各类重要规划,加快构筑“一主六辅三城”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推动空间要素向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等重点区域倾斜,以XOD理念开发钱江新城二期、大城北地区和会展新城等重点区块,谋划建设未来城市地标、产业地标、区域地标。
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推动地铁四期全面开工。开工建设钱塘高铁站,加快杭温、金建、建衢等铁路建设,提速中环、杭淳开高速、钱塘江“四改三”、沪乍杭铁路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文一西路西延、留石快速路西延。完成市区水务一体化整合,亚运会前完成江南片区取水口上移工程一期。加快城乡区域有机更新,新创建未来社区100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0个,新建改建城市公园60个,建成城市风貌样板区10个、县域风貌样板区6个。
高质量推动对外开放。抓住“开放办赛”机遇,深入实施国际投资贸易、国际城市魅力、国际公共服务、国际传播能力等专项行动,健全海外社交平台矩阵和国际传播全媒体矩阵,办好“杭州国际日”活动,全面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实质性推进国际“赛”“会”之城建设,争取更多国际航线、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组织在杭州落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创新资源溢出,谋划打造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扎实推进杭甬“双城记”,联动发展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推动杭嘉、杭湖、杭绍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促进杭州都市区同城化、夯实杭州都市圈基本盘。持续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和对口合作工作。
(七)全力打造全域美丽新杭州
加强生态修复。启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申报,完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复评。深入实施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推进千岛湖沿湖湿地和钱塘江、苕溪流域湿地群生态修复,启动京杭大运河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申报杭州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实施绿色生态兴林富民行动,新增造林更新1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20万亩,完成扩绿700万平方米。启动第二植物园建设。
(八)聚焦共同富裕,全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以超常规举措推进西部地区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统筹建立西部地区公共服务能力补短专项资金。依托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平台,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建成中小学和幼儿园72所、新增学位6.1万个。深入实施教育共富专项行动。持续深化“健康杭州”建设,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中医院丁桥院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成回迁安置2万户,发放公租房货币补贴8万户,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筹建共有产权住房1万套。集中化解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不动产办证难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