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7日,浙江省十三届人 大六次会议开幕。浙江省代省 长王浩作政 府工作报告。报告重点提出:编制实施杭州湾产业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湾区十大标志性工程;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杭州建设数字贸易示范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数字物流先行区;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完成10大省实验室建设布局;办好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加快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真金白银”换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专注前行。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更大政策支持,最大限度挖掘省内降本空间,力争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为市场主体注入更多金融活水。实施金融支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政策。深入推进小微企业信贷“增氧计划”和金融服务“滴灌工程”,提升企业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行动,确保全省营商环境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万亩千亿”、开发区(园区)等重点产业平台为支撑,围绕“415”产业集群和网络通信、智能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标志性产业链,统筹招大引强和激活内资,实现制造业投资增长10%。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5%左右。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标准建设自 由贸易试验区:强化四个片区联动发展,推动舟山片区做强油气全产业链,推动宁波片区锻造世界一流强港硬核力量,推动杭州片区建设数字贸易示范区、国际金融科技中心、数字物流先行区,推动金义片区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丝路领航”三年行动计划。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实施重大科研平台设施建设千亿工程,省级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资金增长40%。推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完成10大省实验室建设布局。加强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攻关,组织开展“尖峰、尖兵、领雁、领航”攻关项目400项以上。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新增创新型领军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
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集中力量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力争新增上市公司70家,培育雄鹰企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单项冠军企业20家。强化链条式培育,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实施强链补链固链项目60项以上。强化集群式发展,培育“新星”产业群20个左右,积极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用好国家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现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积厚成势。办好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加快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做大做强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和智能光伏等产业,推进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
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做深做实长三角产业合作区。编制实施杭州湾产业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湾区十大标志性工程。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支持温州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金义聚合同城化发展。
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建设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积极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推动炼化一体化和下游新材料项目建设,建好国家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坚持分类施策、一县一策,完善省域统筹机制和激励奖补政策,省财政新增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6县生态工业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
着力办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举全省之力,强化全省域参与,加强杭州和宁波、温州、金华、绍兴、湖州等协办城市的密切协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推进新一轮学科建设计划,提高高校办学水平。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加强基础教育资源优质均衡供给。深入实施健康浙江行动:超常规推进“医学高峰”建设,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