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5524|回复: 10

宜昌市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17 10: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期:2021-06-17 07:35       来源:宜昌市人民ZF

(敏感词较多,无法通过审核,仅截取部分产业发展基建相关内容)
 
 

第二章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 增强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巩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创新高地。

  第一节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一、加强前沿领域科学布局

  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开展以产业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研究。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围绕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进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建成园区智能化管理平台,完成智慧企业系统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城市、物联网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宜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面向未来科技发展方向超前布局。

  二、实施自主创新“攻尖”行动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攻关项目,支持兴发集团电子化学品等国家攻关项目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聚焦创新药、黑磷、石墨烯、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强功能食品、靶向酵母益生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

  三、推进新技术联合攻关

  加大技术、数据等新要素赋能力度,加快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创新,促进传统产业与物流、交易市场、社交网络等生产性服务业跨界融合。支持在宜高校、科研机构利用武汉城市圈、成渝双城经济圈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开展多形式、多领域课题联合研究和协同技术攻关,打造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双向建立研发中心和科技园区,开展对外科技合作。

  第二节 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一、做大创新龙头

  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完善遴选、培育、认定推进机制,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质量。发挥创新领军企业示范作用,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融合发展,引导跨区域、跨领域集群协同发展。推动细分领域优势企业建立完善创新机制,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产品,打造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创新型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各类科技创新计划,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国家级工法和省级工法。加大国有企业创新转型考核权重。

  二、做强企业创新平台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力争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00家以上。支持精细化工、传感物联、医用敷料、生物制药、装配式建筑、白酒、茶叶等领域龙头企业组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酵母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磷化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缓控释药物研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江经济带大数据和超算中心等国家级平台。

  三、做优公共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支持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创建全国区域性检验检测公共平台,建成国家磷产品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加快重点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生物技术、仿制药技术创新、精细化工等公共服务中心运营模式,提升面向行业的技术服务能力。建立特种设备智慧平台,推进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管理。

  第三节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

  一、打造区域联动创新格局

  积极推进创新型县(市、区)建设,着力构建市县乡三级创新服务网络。加快打造宜都国家创新型县市,支持枝江等地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加强与武汉、重庆、成都、上海等地交流,在科技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共建合作载体、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先行区、开放开发试验区,放大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支持县级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强化商品贸易平台、科技创新平台、电商服务平台、农产品检测中心、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等协同创新。

  二、开展多领域协同创新合作

  支持创新型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聚焦生物医药、大数据、航空航天、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联合体、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通过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与设施互通,实现创新成果效益最大化。健全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利用武汉科教优势和创建国家科学中心的溢出效应,做强宜昌孵化、宜昌中试、宜昌制造,打造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宜昌样板”。

  三、加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当好引擎,积极创建国家区域性创新中心和“宜荆荆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宜昌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发挥西陵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建设三峡大学、微特公司等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支持宜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宜都双创园区打造国家级双创园区。在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等领域,开展双创带动就业试点示范。组建孵化联盟,构建“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梯度孵化体系。

  第四节 优化创新生态

  一、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

  建立创新投资转化联盟,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加强“政产学研金”联动,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行“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建设,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交易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支持高校设立技术转移机构,支持企业、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基地,畅通应用研究和产业化连接通道。大力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

  二、优化金融服务环境

  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在传统银行信贷基础上,探索“合作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贷款”“股权收购基金”等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新模式。发挥创业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市场主体遴选、跟投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创新企业综合考评体系、信贷风险损失分担机制。鼓励险资增加投资规模,拓展投资领域。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力度

  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监督机制,打造知识产权运营平台,搭建知识产权综合性服务平台,构建创新资源高度集聚、运营水平大幅提高、产业赋能明显增强的规范化、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实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程,建立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培育计划。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运用、高效率服务,力争到2025年,全市发明专利年申请量2000件以上,年授权量700件以上,国际专利申请年均增长20%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件以上。

  第五节 激发创新活力

  一、建设宜昌科教城

  高标准规划建设宜昌科教城,创造优质科研教学环境,推动创客文化进学校。着力引进国内外优质科技创新资源、科研机构、央企等在宜建设“飞地”研究院,引进知名高校来宜办学办院(研究院),积极争取武汉光谷科学岛、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在宜建设分中心。深化科研单位改革,激发科研单位活力。

  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库、青年人才后备库,引进培育青年创新人才。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工程,开辟安家落户、创业扶持、就业服务、生活保障等绿色通道。深入推进“宜才宜用·双招双引”和“爱上宜昌·才聚三峡”计划,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打造人才集聚平台优势和品牌效应。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建立技能人才培育长效机制,设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更大规模德技兼备、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造就一批优秀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讲政治、懂专业、善管理、有国际视野和前沿理念的党政管理人才。创新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全社会参与创新

  强化大众创新意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创新社区。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水平产业技术工人。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建成宜昌新科技馆,打造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科普新阵地。提升人口与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中心,建设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城、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地、鄂西南产业崛起动力源、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构建以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建筑、食品饮料、绿色建材和轻工纺织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文旅、现代物流、健康、金融和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以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创新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重要技术装备和基础制造工艺、基础工业软件等方面,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支持一类新药研发及产业化、仿制药首仿快仿、特色原料药绿色工艺提升和中药配方颗粒化。提升湿法磷酸净化、磷石膏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水平。推动高性能硅烷偶联剂、高纯度硅油、高档次白炭黑、无水氟化氢等技术产业化。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分工。推动磷、氟、硅、碳基新材料产业突破性发展。

  二、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

  突破产业关键环节瓶颈制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锻造产业链长板。对具有较好基础、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仿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海洋工程及船舶建造、航天动力材料等产业,加强协同攻关,持续“固链强链”。对汽车、智能终端等基础较弱、产业链不完善的领域,聚焦缺失、薄弱环节,引育并重,“延链补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以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企业为核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产业集聚优化工程

  坚持“中心集聚、轴带延伸、错位发展、各具特色”,构建“一极一带三区”产业空间布局。强化宜昌高新区极化和辐射作用,提升猇亭工业园、生物产业园、白洋工业园支撑引领作用。打造沿江绿色转型先行示范带,构建主攻方向错位、产业创新协同、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格局。加快中心城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挥东部发达县市先发优势,突出山区绿色低碳发展特色,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支持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打造区域数据中心产业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承载区。支持伍家岗区巩固和深化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建设,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和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加大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支持宜都市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支持夷陵区打造国家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优化产业集聚发展载体,创建省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园区专业化发展,统筹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合格化工园等各类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推动企业和项目向优势园区集中,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深化国家产融合作城市试点建设,推进产城深度融合。

  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壮大产业链龙头企业。围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大力培育十亿、百亿和千亿级龙头企业。支持宜昌人福、安琪酵母打造百亿级企业,力争到2025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0家。支持兴发集团、三宁化工、稻花香集团打造千亿级企业集群。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产业、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撑,实施精准帮扶和进规培育,力争每年进入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推动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隐形冠军企业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0家。加大科技、金融、法律、财税等生产性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强化基础管理,持续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支持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提升制造业整体品牌效应。力争到2025年,全市市场主体突破50万家。

  五、实施绿色安全升级工程

  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鼓励企业利用绿色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建设绿色工厂,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循环化改造。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行业准入、强化行政许可、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提升管理水平。

  第二节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

  一、推动精细化工绿色转型

  重点培育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硅化工等产业链,打造全省万亿现代化工产业的核心区和增长极。支持姚家港化工园(含田家河片区)、宜都化工园建设全国一流化工园。持续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国家磷复肥保供基地、全国磷精细化工示范基地、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华中地区新型煤化工基地、有机硅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长江经济带化工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全市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把宜昌建设成全国精细磷化工中心。

  专栏1 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优化提升磷化工。扩大低品位磷矿工业化应用范围,综合利用氟、镁等磷伴生资源。对接现代农业精耕细作、减肥增效需求,加速基础肥向复合肥、传统肥向新型肥、通用肥向特种肥转变,推动一铵、二铵向水溶肥、缓控释肥、肥料增效剂等方向发展,打造国家磷复肥保供基地。推进磷精细化工不断向高端延伸,打造门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全国磷精细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国家磷石膏综合利用基地,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水平。

  突破发展新型煤化工。抢抓北煤南运战略通道——浩吉铁路过境机遇,建设华中地区新型煤化工基地。巩固甲醇、合成氨、尿素、乙二醇、己内酰胺、聚碳酸酯等传统碳一化工产品地位。推动煤炭深加工向聚酯、聚酰胺、聚乙烯、高性能纤维、功能性隔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支持三宁化工实施己内酰胺扩能,并向下游新材料尼龙6、尼龙66系列产品延伸,推动“煤化工-涤纶、锦纶-轻工”链式发展。

  稳步发展盐化工。重点发展纯碱、烧碱、盐酸、PVC、甲烷氯化物、环氧丙烷等产品,以及以离子膜烧碱、纯碱、PVC等为主要原料的下游产业。大力发展护肤、洗涤、化妆品及高档民用建筑涂料等产品。

  二、推动装备制造做大做强

  坚持“集群建设、突破发展、专精特新”发展原则,做大汽车及零部件、船舶与海洋装备、智能装备、电力装备及器材产业。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引入高端车型和新能源车型,招引动力总成、汽车电子、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配套项目,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重构船舶和海工装备竞争优势,鼓励新型动力船舶建造、船用柴油机核心关键零部件、LNG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生产,推进中国船舶(宜昌)海洋装备科技园、中南鹏力海洋信息产业园、宜昌船舶工业园、“气化长江”LNG动力船舶改造、低速柴油机关键重要零部件配套基地和大型高端铸件生产基地建设,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围绕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执行驱动系统、智能成套设备等领域,做强数控制齿设备、智能纺织设备、智能酿造设备等优势产品。提升电力装备及器材制造竞争力,推动电力系统配套装备高端化、专用化、智能化。支持输送装备、化工机械、制药设备、石化阀门等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三、提升食品饮料品牌特色

  坚持“市场主导、特色发展、循环集约”,支持稻花香、萧氏、采花毛尖、土老憨、屈姑、一致魔芋、丰岛、晓曦红、夷陵红、远野风、牛郎山、玛瑙米、鹿苑黄茶、瓦仓米等特色品牌发展,加强柑橘、茶叶、香菇、魔芋、粮食、肉食等农产品深度开发,发展高端休闲食品、高档饮料、保健品、提取物等深加工产品,建设中部地区绿色食品生态谷。支持安琪健康食品原料产业园建设,打造现代化健康食品龙头企业。全面振兴以稻花香、枝江酒业为支撑的白酒产业,建设“三峡白酒”特色产区,发展黄酒、果酒、保健酒等特色酒。大力开发脐橙系列食品,延伸脐橙产业链。稳步发展绿茶,支持发展红茶、黄茶,兼顾发展黑茶、白茶等特色茶,利用三峡气候优势适当发展早茶,加强茶叶新功能开发应用,做长做深茶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果蔬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稻米、食用油深加工技术改造,提升粮油加工水平。积极发展特色乳制品、功能性产品和快消代餐品。力争到2025年,全市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四、推动绿色建材创新提速

  巩固化解建材产业过剩产能成果,坚持育新兴、补短板、稳增长、调结构,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建材产业基地。推动玻璃精深加工,大力发展低辐射、热反射镀膜、中空、超薄玻璃等新型功能玻璃。依托三峡新材玻璃产业园,与汽车、家电等产业形成特种玻璃配套。发挥“三峡瓷都”产业集群优势,推动陶瓷企业智能化、清洁化发展,大力开发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工艺陶瓷、软瓷等产品,积极开发环保、蜂窝、电子等特种陶瓷产品。优化水泥产品结构,鼓励生产高标号水泥,延伸发展预拌混凝土、生态混凝土、装饰混凝土、水泥基复合材料等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和新型建材产品。大力发展装配式、低能耗建材,打造大型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支持宝业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总部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80%,发展绿色建筑660万平方米,发展装配式建筑590万平方米。

  五、推进轻工纺织提质增效

  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包装印刷、珠宝首饰等具有宜昌特色的轻工纺织产业。支持纺织服装企业由传统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建设全省重要的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开发高支纱、混纺纱、特种结构纱等高端产品和莱赛尔纤维等纺织新材料,研发多功能、定制化服装服饰新产品。加速发展生态包装设计、绿色包装材料和循环利用技术,围绕食品、医药等支柱行业和电商企业,引进配套包装企业。依托五峰民族工业园,不断增强珠宝加工能力。

  第三节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优先发展势头好、活力足、潜力大的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发展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高质量建设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电子化学品示范基地、商业航天动力基地、大数据产业重要承载地,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一、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围绕生命技术和医药产业发展新趋势,瞄准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环节,以生物技术为先导,以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研制为核心,以医疗健康服务为补充,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跨越式发展。建成全国一流仿制药生产基地、国家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鄂西南医疗应急物资生产基地,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值达到1500亿元。

  专栏2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生物制造。发展酶技术、固态发酵技术及其它新生物技术,创建全球顶尖的酵母技术研究平台和国际一流的生物技术研究平台。推动五倍子、橙皮甙和辛弗林等生物提取物现代化发展。紧盯生命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生物疫苗等开展研发。

  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巩固红霉素、硫酸新霉素、氨基酸等现有大宗原料药优势。重点发展市场潜力大、对环境友好、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特色原料药和专利原料药,构建制剂原料药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国家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

  化学药。围绕新型麻醉药、精神药、抗病毒类、糖尿病类、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等领域,鼓励企业“抢仿、快仿、首仿”。积极发展麻醉镇静、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病毒感染等创新药。

  现代中药。重点发展治疗肿瘤、呼吸道疾病、妇科疾病、老年性疾病等中成药系列产品。支持开展中药配方颗粒试点,鼓励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对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

  医疗器械与防护用品。重点发展医用敷料、医用口罩、防护服、隔离服等医用耗材,以及家用医疗器械、康复医疗设备、中医医疗器械。大力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高端医学影像产品、分子诊断仪器及试剂、健康监测装备等高性能医疗设备产品。

  二、发展新材料产业

  保障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磷基新材料、有机硅新材料、高性能氟材料、石墨新材料等产业,持续深化国家区域战略性非金属功能材料集聚发展试点城市及国家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

  专栏3 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磷基新材料。大力发展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磷酸盐产品,促进热法工艺向医药、阻燃剂、高分子材料助剂、磷系新能源材料等方向发展,攻克电子级磷酸、硫酸、双氧水、氢氟酸等技术难关,建设国家电子化学品产业化示范基地。

  有机硅材料。推动有机硅单体生产向精细有机硅、助剂、硅材料等深加工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硅橡胶、硅树脂、硅烷偶联剂、硅油等产品,打造全国一流的硅化工新材料基地。

  氟材料。围绕磷矿伴生氟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全市副产氟硅酸资源,支持建设无水氟化氢装置。推进聚四氟乙烯、氟橡胶、氟涂料在汽车、建筑等领域应用,建成全国重要的氟基新材料生产基地。

  石墨新材料。发展柔性石墨纸、可膨胀石墨、石墨垫片、石墨线、石墨电极、石墨烯、石墨复合材料,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墨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推进凌云飞机维修扩能技改、飞机拆解、“客改货”、备件包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飞机组装、维修、改造、拆解再制造业务,打造区域性飞机维修和改装基地。推进通用航空材料、通用飞行器零部件、通航教育培训、通航文化创意等上下游环节发展,打造全产业链通航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商业航天动力产业,建设商业航天动力总装基地,打造以火箭发动机装药总装为核心,配套壳体、含能材料、检测试验、绿色回收拆解为延伸的产业链,建设全国最大、世界先进的新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和国家级退役装备绿色回收基地。

  四、培育清洁能源产业

  有序建设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电站和电池储能电站,加快开发页岩气、氢能等新型能源。积极参与以武汉市为龙头的“1+6+N”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围绕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发展氢气制取、储氢材料及装备、燃料电池产业,加快氢能源产业化,招引一批创新研发、生产制造、工程建设龙头企业,加快把宜昌建设成全国清洁能源之都。

  五、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对接省“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壮大。加快5G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建设数字园区、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积极发展5G应用相关信息服务。培育北斗时空大数据、“北斗+5G”等数字经济新动能。推进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发展,开展数据资源归集、整合与大数据开发利用,推动大数据基础设施、研发、应用创新、成果展示等产业聚集。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引导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和建筑等领域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有效衔接的协同制造体系,面向行业企业提供服务。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在宜都化工园、姚家港化工园、点军电子信息产业园、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开展安全管控、产品研发等方面试点。

  六、培育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电动附件等产业。组织开发高效率、大容量、长寿命、安全性能高的磷酸盐系、镍钴锰三元系和固态电池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推进石墨类负极材料产业化,加快耐高温、低电阻隔膜和电解液开发。适时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氢能利用和产业化。

  七、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攻关磷石膏制品技术,发挥国家工业资源(磷石膏)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带动效应,招引国家级建材、固废研究机构在宜建设磷石膏综合利用研发中心。推进废旧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拆解、废旧家电处理利用等产业发展。大力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治理、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技术。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规模化转型,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区域化、现代化拓展,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建成世界旅游名城、国际物流枢纽城市、世界级康养产业基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培育发展“大文旅”

  加快宜昌旅游转型升级,构建“一核三带八区”文旅发展新格局,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精心打造“两坝一峡”核心产品,做优做强“宜昌三峡旅游”核心品牌。有序推进旅游精品建设,支持三峡大瀑布、昭君村、玉泉山、关陵等创建5A景区。大力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成三峡游轮中心、巴山金谷文化旅游区、卓尔航空城、环城南路历史文化街区、西坝夜市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发掘端午文化、三国文化、巴蜀文化、土家文化、道教文化,用好屈原、昭君、嫘祖、关公等历史名人效应,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支持各县市区积极争创全国、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力争全市早日建成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强“宜荆荆恩”城市群旅游发展合作,擦亮“三峡楚韵”公共旅游名片,共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力争到2025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00亿元,游客接待量突破1.25亿人次。

  专栏4 “一核三带八区”文旅发展新格局

  “一核引领”。以宜昌主城为核心,全面推进“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畅通城市”“公园城市”“书香城市”建设,高标准打造“品质休闲之城”。树牢“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理念,形成“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城市形态。擦亮城市品牌、强化文旅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促进消费扩容,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产业集聚力和文化吸引力,加速提升城市首位度,形成带动强劲的文化核、产业核、休闲核、消费核。

  “三带支撑”。长江三峡黄金带:以长江三峡为主轴,突出双向对接,南北互动,借助长江水运、高速、铁路呼应汉渝,依托三峡专用公路、G348、翻坝高速等联动周边。坚守生态,擦亮品牌,突出大国重器、屈原昭君、峡江记忆等特色,高品质打造成国际精品文旅体验线路。清江风情带:以清江为纽带,串联宜都、长阳、五峰,联动恩施,突出山水生态和巴土风情,打造精品文旅休闲康养带。楚韵沮漳带:以沮漳河为纽带,串联枝江、当阳、远安,对接荆襄,突出嫘祖文化、三国故事和田园水乡,建设具有荆风楚韵的文化旅游带。

  “八区集聚”。即两坝一峡、三峡香溪、清江康养、武陵画廊、环百里荒、嫘祖故里、关公圣地、田园水乡。保护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推进特色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化区域联动发展、产业融合互动和要素科学配置,形成特色鲜明的八大文旅集聚区。

  二、培育发展“大物流”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高质量互联互通,高效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面向全球、联通全国、辐射区域、服务城乡、畅通“坝上坝下”的“干支仓配”一体化物流组织网络,打造现代化多式联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高铁+航空”快速货运枢纽和物流大数据中心。放大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优势,构建“一带两轴三片区、一核两极九集群”现代物流产业空间格局,把宜昌建设成长江咽喉枢纽。完善三峡临空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构建“多式联运、无缝对接”航空物流枢纽大格局。缓解三峡过坝运输“瓶颈”,降低物流服务和交易成本。引进大型粮油仓储、加工企业,建设三峡现代粮食物流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内陆型国际供应链物流服务组织中心和新一代智慧互联绿色低碳物流示范基地。完善邮政快递网络,支持城市分拨中心和末端快递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推动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建成邮政快递全产业链物流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8%。

  专栏5 “一带两轴三片区、一核两极九集群”现代物流产业空间格局

  “一带”。沿长江综合物流主通道打造物流产业集聚带,形成“一江两岸”物流与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格局。长江北岸串接太平溪、东山商贸、宜昌东站、三峡空港、保税、云池、白洋、姚家港、七星台等物流园。长江南岸串接秭归翻坝物流园及点军、红花套、枝城等物流园。

  “两轴”。焦柳综合物流发展轴和汉宜万综合物流发展轴。焦柳综合物流发展轴主要依托焦柳铁路及其连接线、呼北高速公路等,汉宜万综合物流发展轴主要依托汉宜万铁路及其连接线、沪渝高速公路等,分别打造沿线高效聚集物流及产业资源的物流经济通道。

  “三片区”。构建中部城区、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区三大物流产业聚集片区。中心城区主要为电商物流、保税物流及商贸物流等城市物流片区,西部山区为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片区,东部平原区主要为化工、制造等生产性物流以及快递物流片区。

  “一核”。即三峡“坝上、坝下”协同联动的宜昌翻坝转运体系。包括坝上右岸茅坪港、左岸太平溪港,坝下左岸白洋港和云池港组合港、右岸红花套港,重点是由长江三峡大坝下游白洋港后方白洋物流园和上游茅坪港后方秭归翻坝物流产业园区构成的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两极”。三峡国际空港物流枢纽(含配套自贸试验区)和三峡国际陆港物流枢纽(含三峡物流园、宜昌东站物流园、天元物流园)。三峡国际空港物流枢纽主要打造集航空运输、保税物流、临空经济等于一体的国际空港物流园和高品质临空经济区。三峡国际陆港物流枢纽主要承担面向国际、区域的物流组织和产业要素聚集。

  “九集群”。西陵城区商贸物流集群、伍家岗城区商贸物流集群、猇亭工业物流集群、宜都能源物流集群、枝江电商物流集群、当阳建材物流集群、夷陵冷链物流集群、山区五县特色农产品物流集群、点军物流战略储备区。

  三、培育发展“大健康”

  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支持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健康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医疗保健、远程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医疗保健旅游、健康教育和培训等产业,建设彰显“山、水、绿、城”特色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医、教、研、养、康”五位一体的康养服务产业基地。构建以宜昌主城区为核心,以长江三峡康养产业带、清江康养产业带为串联,以农产品、林产品、中药材种植区、康养食品和生物医药制造业集聚区、文化旅游区等发展集聚区及康养特色小镇等为多点的“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布局,打造功能互补、有机整合的康养产业空间布局体系。重点发展康养小镇、康养医院、康养旅游、中高端市场化养老院和康养社区等业态,加快三峡(宜昌)康养产业试验区建设,推进宜都山城水都健康城、兴山榛子高山旅游康养小镇、渔洋关茶旅古镇、牛庄运动小镇、巴山金谷康养度假区、曹家畈康养文旅小镇、白云山度假小镇、秭归罗家康养小镇、远安罗家院高山休闲农场、太平顶森林康养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打造中国四季康养胜地。

  四、培育发展“大数据”

  加快建设数字宜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上云、用数、赋智”力度,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全国数据存储中部基地、政务数据开放应用示范城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新兴城市。加快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智慧城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园、智慧康养产业园、三峡大数据中心、紫阳大数据中心“三园两中心”建设,集聚大数据企业,开展数据融合应用,加速赋能传统产业。发挥三峡清洁电能、区位等优势,建成区域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争取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在宜布局,构建高速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大数据中心。建立数据共享开放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打造大数据采集、挖掘、分析、清洗、交易等产业链。促进政务数据应用创新,探索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五、培育发展“大金融”

  积极构建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互联网金融等功能完备、运行稳健的多层次适度竞争的金融产业体系,建设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宜昌,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融资租赁、风险投资、金融担保,推进三峡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金融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市金融新业态不断丰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业突破性发展;金融业增加值超过340亿元,年均增长10%;全市存款余额突破6500亿元,年均增长12%;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长10%;保费收入突破250亿元,年均增长11%;不良贷款率低于1.5%;直接融资规模突破2800亿元,年均增长20%,直接融资占比达到30%以上;上市企业达到22家以上,年均增加2家以上。

  第五节 做大做强建筑业

  以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技术为支撑,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路径,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技术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宜昌建造”品牌。培育壮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开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提高绿色建材使用比例。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鼓励建筑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在宜建筑业央企优势,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到2025年,全市建筑业产值达2000亿元,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达到8家,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达到50家,1-2家龙头企业主板上市。

第四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良性循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融入双向循环的关节点和中西部对外开放桥头堡。

  第一节 培育区域强大市场

  一、打造三峡区域性消费中心

  创新消费供给模式,构建以城市商业中心、城区休闲中心、社区商超和特色街区为载体的多层次消费供给体系。推动县市休闲购物中心和特色市场建设,提升县域消费供给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居民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实施“互联网+服务业”新型消费计划,改造提升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体育运动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旅游圈、商业圈、文化圈融合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强化服务消费,扩大信息消费,拓宽智能消费,挖掘农村消费,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吃、穿、用、住、行等商品消费优化升级,加快释放文化、教育、旅游、体育、托幼、养老、家政等消费潜力。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以夜购、夜游、夜娱、夜市等为重点,打造西坝夜市、国贸中心城、环球港等城区夜经济聚集区。着力发展体验经济,积极举办旅游观赏、啤酒节等体验型活动,加快无人体验店、智慧社区店、自提柜、云柜等新业态布局,打造“新消费·醉宜昌”品牌。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打造高端会展服务区,争取承办大型国际展览会、国际论坛、国际国内产业行业会议活动,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重要节事活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达到5~8万平方米,年展会数量达到50个;引进省级以上专业展会3~5个,培育和引进专业会展机构8~10家,建设3个以上省内外知名、行业领先的展会项目;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服务优良的会展经济发展体系,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会展中心和国内重要的会议目的地城市。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支持时尚秀和新品发布会在宜首发新品。坚持线上线下结合,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建立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发展直播消费新模式,孵化一批地标性网红打卡地和网红品牌,推进直播电商产业园、直播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区域性总部或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分支机构。建设立足宜昌、辐射鄂西、面向全国的区域性消费中心。

  二、提升“宜昌制造”品牌形象

  加大磷化工、医药、白酒等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品牌培育和包装力度,提升“宜昌制造”市场占有率。大力推介宜昌名优产品,提高“宜昌制造”品牌知晓率和认可度。加大稻花香、宜红、萧氏、采花毛尖、土老憨、一致魔芋、瑞捷、三峡人家、朝天吼、清江画廊、百里荒等本土品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价值。鼓励企业实施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品牌、商标保护执法力度。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打造更多一流企业和百年老店。

  三、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推动商业综合体扩容升级,支持夷陵万达、兴发广场、长江国际文化广场等优化提升功能。抓好五一广场、华祥CAZ、水悦城、江南URD等商圈建设。以城区为核心,引导商圈错位发展,辐射带动各县(市、区)中心城区及乡镇商业发展,打造由商业综合体、区域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和“15分钟”便民社区构成的现代商圈。建设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实施北山、雅斯等连锁便利店“双进工程”,鼓励建设集蔬菜零售、早餐、社区超市(含便利店)、末端配送、美容美发、洗染、家政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综合体。打造特色商业历史文化街区,推动东山大道智慧通信街、西陵一路金融街、发展大道汽车街、龙泉酒文化古街等特色街区建设。加快电商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和消费者维权机制,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探索出口转内销新模式,支持外贸企业内外标准有效衔接、内外市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实现内外销转型、一体化营销。

  第二节 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宜昌“水陆兼行、东西双进、南北突围、通江达海”大开放格局。全面提升口岸功能,争创对外水运口岸、宜昌铁路口岸。优化东向通道,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利用长江黄金水道,提升江海直达能力。打通西向通道,依托三峡翻坝转运体系,对接“渝新欧”,融入“一带一路”第三亚欧大陆桥。畅通北向通道,依托铁水联运优势,对接“汉新欧”,健全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机制。拓展南向通道,依托焦柳铁路,扩大“江铁海”联运功能,对接北部湾,融入西部陆海大通道。

  二、构建内陆多层次开放平台

  深化制度创新,探索高水平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以自贸区为平台的内陆对外开放先行试范区和以综保区为平台的中西部保税产业集聚地。引导自贸片区、综合保税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三峡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整合开放平台功能,争取当阳双莲工业片区纳入高新区,推进特殊商品进境指定口岸、茅坪——白洋翻坝转运海关监管作业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支持三峡物流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打造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三、建设中西部国际贸易港

  加快打造信息化、便利化的水、公、铁、空、管一体化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中西部物流枢纽港、长江中上游重要国际港口、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点。支持三峡机场开辟国际热点空运航线,加密国内国际航班,拓展国际快运物流新通道。谋划宜昌铁路国际陆港建设,推动宜昌航空与高铁物流有效对接。发挥水港、空港、公路港、铁路港叠加优势,加速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型,打造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生态链。巩固提升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地位,推动港产融合、产城融合,建设辐射鄂西渝东、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港。

  四、发展壮大外资外贸主体

  坚持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高端外贸主体,打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机电、化工、医药、食品、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基地。大力发展自营出口,争取自营出口企业每年增长20家以上,出口总额年增长10%以上。加强与国际知名发包企业合作,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推动服务外包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品质、高效益转型。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进保税加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保税服务、货物贸易等外向型产业。完善鼓励外资利用政策,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宜昌,规划建设外资产业园,争取已落户宜昌的外资企业扩大投资,并引进更多外资合作企业。

  五、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抢抓国家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重大机遇,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向东对接沪汉,向西承接成渝,向南联通粤港澳,向北借力京津冀,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推动对口支援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方向发展,做好对口援疆、援藏工作。推进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功能互补互促、市场共建共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区。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打造境外“宜昌建筑”品牌。

 
第五章 优化区域发展布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落实“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区域联动、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两翼驱动”重要引擎。

  第一节 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

  增强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发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铁东西通道和焦柳铁路南北通道作用,继续东承沪汉、西接成渝,服务“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打造连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加快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城市发展规划衔接和产业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协同合作、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开放合作携手共赢。纵深推进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建设,在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发展、内陆开放合作等领域广泛协作,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生态屏障。积极参与和推动包括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和神农架,湖南张家界、岳阳和常德,重庆万州、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和开县等在内的三峡城市群开放合作,打好“长江牌”“三峡牌”“生态牌”。

  第二节 深化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

  一、加快双核驱动

  按照差异化定位、有序化协作、同城化发展思路,推动城镇功能互补、要素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交通便捷通畅、公共服务均衡,提高“双核”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提升城区“一核”龙头地位,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财权事权,拓展空间骨架,提高经济密度和经济质量,做强城市规模。主城区充分发挥宜昌高新区、宜昌自贸片区和宜昌综保区先行先试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业态,优化园区功能配套。积极打造鸦鹊岭工业园城区工业承载地、白洋片区新兴工业重要拓展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东部三市“一核”联动打造百强县域集群,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清洁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和绿色建材等产业,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高标准建设宜都、枝江2个绿色精细高端化工园,高起点规划建设双莲工业园,推进经济总量升级、动力升级、结构升级,确保宜都和枝江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再进位、当阳进入全国百强县市。

  二、强化多点支撑

  支持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做大做强高效农业、食品饮料、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特色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发展块状经济,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远安县以商业航天动力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及页岩气勘探开发为主攻方向,发挥产业优势、特色优势,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以全域旅游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兴山县借力高铁站建设,发挥昭君文化优势,加强与神农架联动,建设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做大做特旅游文化产业,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和中医药种植特色,拓展高山康养、温泉养生等产业链。秭归县以三峡品牌为引领,建设宜昌国际交往平台和大数据产业基地,拓展国际会议论坛、旅游服务等功能,借助电力优势,结合九里工业园发展大数据产业,壮大光电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长阳县强化魅力引领、特色发展,抓住清江、土家两大核心资源,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高品质清江画廊和一批地域特色美丽乡村。五峰县强化特色发展,以茶文化、高山养生为主题,修复茶马古道,大力发展茶叶、药材、蜂业、蔬菜等特色农业。

  三、促进协同发展

  以“规划同筹、交通同网、设施同布、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为导向,推动金融、人才流动、医疗认证、基础教育等领域同城化发展。统筹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和小城镇特色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主城区内部、“双核”和“多点”、县城与街镇等有机对接,构建贯通“一江、两岸、多地”的交通轴线和经济轴线。强化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理念,统筹产业园区建设,打造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实现集中连片发展。优化飞地经济模式,立足宜昌都市工业圈核心区域,依托宜昌高新区、猇亭工业园、姚家港化工园、宜都化工园,打造全国“飞地经济试验示范区”。坚持集约节约,推进土地指标、用能权等要素在市域范围优化配置。用好三峡移民对口支援、“616”对口支援平台,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和坝库区扶持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第三节 提升中心城区引领功能

  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增强城区辐射引领作用。

  一、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建设

  持续优化公共交通体系,完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打造城市慢行系统。持续打通大动脉、疏通微循环,加快伍家岗长江大桥、三峡高速快速化改造及港窑路、江城大道、沿江大道延伸段、东山大道延伸段、梅黄公路、合益路延伸段、同强路、伍夷路等项目建设,推进城市道路“成环成网”。推进宜昌轨道交通工程、东艳路过江通道、西陵峡口过江通道、枝城港公铁两用大桥、胜利三路——港窑路快速化改造、发展大道综合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四纵五横”城市快速路体系和组团间联系通道,推动快速通道向枝江、宜都等地延伸,打造“半小时经济圈”

  二、优化城区产业布局

  推动夷陵区全面深度融入主城区,用好区县体制叠加优势,坚持全域规划、梯次推进,统筹布局生产生态生活空间,高标准规划建设高铁北站片区和鸦鹊岭工业园,以小鸦路为轴线重塑实体经济新优势,打造主城纵深发展腹地。支持西陵区、伍家岗区集约节约发展,提升品质内涵,优化丰富业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高端商务、金融服务等为支撑的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支持西陵区整体开发大树湾、石板、后坪及黑虎山片区,全力打造城市旅游休闲区、新兴产业集聚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支持伍家岗区实施城市能级提升工程,打造柏临河生态经济产业带,加快共联滨江片区、南湾灵宝片区、巴陡山片区综合开发,构建生物食品、海洋装备、智能制造“三大科创中心”。强化伍家岗组团和龙泉组团的延伸对接,以宜昌北站为契机促进片区融合发展。支持猇亭区发展临空经济、航空制造、汽车制造、会展经济,打造城市门户和枢纽中心,建设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智慧航空新区。鼓励点军区聚焦“人城产共融、量质效共升”,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承载能力,建设科教文体功能集聚区和全域公园城市示范区。

  三、提升城市人文品位

  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产业集聚力和文化吸引力。坚持“山为脉、水为韵、文为魂、人为本”理念,推动城区扩容提质,实施“东进、北延、南实、中优”,统筹城区建筑、产业、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等空间布局。注重“山水城坝”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形成“滨江亲水、带状组团”城市特色风貌,推动人、城、产有机融合。突出特色滨江,强化长江主轴魅力营造,建设长江两岸最美风景道,激活沿线主题节点,建设活力左岸、风景右岸,营造高品质长江轴线和城市空间。统筹谋划城市建筑外观和街道立面,打造体现宜昌特色的城市建筑主色调、总体风格、天际线、城市地标建筑、中心点等。以长江为主线、以“两坝一峡”为核心、以城区为依托,提升城市旅游品质,打造国家旅游度假区。挖掘城区人文资源,营造主城文化圈,建设文化漫城、西坝文创岛、平湖文化旅游湾、巴山金谷巴楚文化旅游区等文化标志区,实施二马路、织布街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专栏6 建设“一主三特、四园四区”精美主城

  临江布局“一主三特”城市中心,“一主”即重塑临江老城综合服务中心,“三特”为平湖旅游服务中心、点军运动休闲中心、滨江商业商贸中心。结合平湖文化旅游湾区和邮轮母港建设,依托平湖半岛建设特色旅游服务中心;依托点军自然风景资源和户外运动基础,在南站和滨江之间建设运动休闲中心;依托伍家岗滨江商务办公基础,建设滨江商务商业中心。结合铁路枢纽,布局北站枢纽中心、东站枢纽中心、南站枢纽中心和小溪塔枢纽中心等四个片区中心,根据主城区各片区内组团划分,结合10分钟生活圈布局多个组团中心。

  “四园”即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实施“串园连山”生态廊道建设。建设峡口风景园、西陵后山公园和荆门山公园、猇亭六泉湖森林公园4个城郊公园,构筑虚实相生的主城空间。在4个城郊公园建设基础上,优化西陵、猇亭后山绿心的保护格局,同时建设黄柏河绿楔、葛洲坝-沙河绿廊、运河绿廊、柏临河绿楔、桥边河(卷桥河)水楔和五龙河水楔等6条山水绿廊。

  “四区”即通过有机更新、文化激活、创新引领、标准制定等,打造“一老、一新、一站、一湾、”四大片区,建设精美主城区。“一老”即活力老城,包括宜昌老城、西坝岛、三峡大学、高新区等区域,北至葛洲坝和鸦宜铁路,南至宜万铁路,东西以长江和西陵后山为边界。采取有机更新手段,挖掘文化特色,植入多元功能,营造街区环境,提升空间品质,打造集多元人文魅力、宜居生活引力、创新创业活力于一体的老城区。“一新”即点军新区,以点军为主体区域,定位为贯彻新理念、探索新经济的“生态绿谷”建设示范区,开发健康养身、户外运动及其衍生拓展功能,并为远期创新型大企业、大机构的生态型总部基地建设预留空间。“一站”即枢纽城区,以伍家岗为主体,北至宜万铁路,南至柏临河,东至龙泉镇,西至长江,重点聚焦创新转化、商务金融、智慧政务等领域,打造承接区域创新合作、承担区域服务功能的引领型片区。“一湾”即平湖湾区,包括西陵辖区内除老城以外区域,及夷陵纳入主城区范围内区域,对标国际生态和营建标准,融入地域文化因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服务中心、主题文化休闲地和创新转化基地。

  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

  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总体要求,转变城市发展逻辑、营城理念和建设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动公园形态与城乡空间有机融合。坚持文化植入和场景营造,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和商业化逻辑贯穿公园城市建设全过程,坚持留白增绿、扩能提质,涵养城市文脉,保护城市天际线、山脊线、水岸线,打造具有“国际范、山水韵、三峡情”的滨江宜居公园城市。加快建设三峡、五峰等国家公园,打通“秭归——城区——宜都——枝江”通江走廊,建设两岸滨江最美风景道。实施“串园连山”工程,串连城区公园建设、绿道建设、生态修复、自然风景地等各类生态要素,构建市域“两脉青山、一江五水”生态格局,建设长2000公里的“两环十带”市域级绿道网络体系。强化长江、金银岗绿楔的生态骨架支撑,形成中心城区“一楔连两翼,一江串三城”的公园城市形态。开展西陵后山和猇亭后山城市绿心的功能布局和策划研究,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四级公园体系,推进中心城区绿道、绿带、公园、口袋公园等绿地增量提质,建设峡口、西陵后山和荆门山等城郊主题公园。

 


  第二节 打造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构建“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转运体系,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建成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一、加快铁路项目建设

  改造提升焦柳铁路宜昌段功能,推进呼南高铁、沿江高铁、十宜高铁建设,建成郑万高铁兴山段、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形成高铁路网“两横(南北沿江)两纵(西安、襄阳-常德、张家界)六方向(武汉、襄阳、西安、成都、重庆、常德)”、货运路网“一横(沪汉蓉)一纵(焦柳线)”的区域性重要铁路枢纽。加快铁路货运支线及铁水联运体系建设,推进白洋港、茅坪港、枝城港、七星台港等疏港铁路及焦柳铁路枝城站、枝江站改造升级等项目建设。推进当远铁路支线、宜昌至神农架城际列车项目建设。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规划同城市道路、广场、机场、车站、港口、长江大桥、过江隧道、产业园区等规划相结合,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二、加快公路网建设

  以“县县通纵横两条高速公路”为目标,打造“十线三环”高速公路网。建成宜来高速、呼北高速鄂湘界段,力争建成十宜高速兴山至长阳段、襄宜高速,开工建设宜常高速当枝松段,推进沪渝高速至江南翻坝联络线、宜渝高速前期工作,实现90%乡镇30分钟上高速,宜昌与周边市州2小时内直达,宜昌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1日到达。推进G348宜昌城区至三峡坝区、G348当阳谢花桥至夷陵区鸦鹊岭、G318宜都红花套至长阳偏岩、G241夷陵区黄花至普溪河、G241点军土城乡至长阳高家堰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全市“五纵七横”干线路网提等升级,推进国省干线与城市快速路网高效融合。实现重要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节点全部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加快建设“美丽宜道”、乡镇双通道。推进行政村双车道建设,提升农村交通通达深度。

  专栏13 高速公路(桥梁)规划重点项目

  十堰至宜昌高速公路宜昌段: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175公里。

  襄阳至宜昌高速公路宜昌段: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90公里。

  宜昌至常德高速公路当阳至松滋段: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77公里。

  呼北高速公路宜都至鄂湘界段: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18公里。

  宜都至来凤高速公路: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93公里。

  宜昌至重庆高速公路宜昌段: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全长130公里。

  东艳路过江通道:全长3.2公里,采用公铁合建方式过江,主要包括桥梁工程、立交工程、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和绿化工程等。

  陡山沱过江通道:在三峡大坝下游约5公里处修建陡山沱大桥,避免车辆穿越三峡坝区,彻底解决三峡坝区陆域反恐问题,桥长3公里,总投资30亿元。

  宜都红花套过江通道:修建公铁两用大桥,打通连接猇亭区与红花套镇的公路与城市轨道交通。

  三、加快港口航道建设

  打造以翻坝转运、三峡旅游、多式联运、工业输出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绿色、智慧港口,建成长江内河一流港口。全面建成白洋港区,大力实施交通强国试点项目(现代危化品洗舱站、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加快建设枝城及茅坪港铁水联运码头、姚家港集装箱码头、七星台综合码头、江南成品油翻坝管道码头,推进港口集约化发展、一体化运营,促进港产城协同发展。建设三峡客运翻坝转运中心、三斗坪旅游客运码头、三峡国际游轮中心等客运码头。完善“一干两支四库”高等级航道网,实现区段航道标准一体化。建设宜昌智慧港区,推进三峡库区支流数字航道、联网售票等内河航道航运智能化建设。加大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设力度,推进三峡航空物流园、焦柳铁路枝江站综合物流基地、焦柳铁路枝城港综合物流基地、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专栏14 港口及物流设施规划重点项目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三峡物流园、银岭冷链物流园):三峡银岭冷链片区扩建多温区仓储中心,建设农产品数字化光电分选中心,搭建智慧冷链物流综合型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三峡物流园片区新建2.5万吨冷库1栋、万吨生鲜产地仓3座、进出口商品保税仓2座以及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中央大厨房及配送中心、冷链交易中心等。

  三峡航空物流园:建设航站楼、货运用房、机位站坪、转运中心、分拣中心及配套设施。

  国际陆港物流产业园:建设高铁货运分拨中心、全智能、机械化操作平台等。

  焦柳铁路枝江站综合物流基地:建设成品汽车停放区及交验区、大型物流仓储、园区道路等。

  焦柳铁路枝城港综合物流基地:建设煤炭、成品油等能源储备基地,建设宜昌江南生产性物流基地,建设化工、矿产品集散交易中心等。

  三峡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国际贸易市场、跨境电商创业中心、商业综合体、农产品及花卉苗木市场、康养文教社区等,打造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商贸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及商住配套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大型商贸物流生态圈。

  四、加快发展公共交通

  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进公交专用道、公交场站基础设施、港湾式公交车站、智能化监测平台等建设。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完善巡游出租汽车、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共享汽车等新型交通服务管理办法,加强安全风险防控。支持城市周边公交站点与公路客运停靠站点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提升公共交通农村覆盖面。

  五、加快航空项目建设

  建成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加快三期改扩建工程建设,推进三峡机场航空口岸扩大开放。建成枝江、兴山、五峰等一批通用机场,加快长阳、百里荒、大老岭等通用机场或起降点前期工作,构建“一近一远双中心,五场四点多布局”通用航空总体格局。近期:三峡机场;远期:枝江通用机场;“五场”:长阳通用机场、长乐坪通用机场、兴山通用机场、百里荒通用机场、云台荒通用机场;“四点”:芝兰谷起降点、点军起降点、梧桐山起降点、大老岭起降点;“多布局”:综合利用现有直升机停机坪建设临时起降点,包括但不限于三峡反恐指挥中心起降点、均瑶大厦起降点、唐仕大厦起降点、宜昌中心医院起降点等。

 

原文链接http://www.yichang.gov.cn/html/zhengwuyizhantong/zhengwuzixun/zhongyaoxinwen/2021/0617/1032323.html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7 11:49: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宜昌至重庆高速公路和宜昌至神农架城际列车项目是啥?有没有大佬解释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7 11: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看各区的规划什么时候能发布出来,毕竟这还是太宽泛了,但是看起来还是蛮美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7 12: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江布局“一主三特”城市中心,“一主”即重塑临江老城综合服务中心,“三特”为平湖旅游服务中心、点军运动休闲中心、滨江商业商贸中心。结合平湖文化旅游湾区和邮轮母港建设,依托平湖半岛建设特色旅游服务中心;依托点军自然风景资源和户外运动基础,在南站和滨江之间建设运动休闲中心;依托伍家岗滨江商务办公基础,建设滨江商务商业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7 12: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打造“一老、一新、一站、一湾、”四大片区,建设精美主城区。“一老”即活力老城,包括宜昌老城、西坝岛、三峡大学、高新区等区域,北至葛洲坝和鸦宜铁路,南至宜万铁路,东西以长江和西陵后山为边界。采取有机更新手段,挖掘文化特色,植入多元功能,营造街区环境,提升空间品质,打造集多元人文魅力、宜居生活引力、创新创业活力于一体的老城区。“一新”即点军新区,以点军为主体区域,定位为贯彻新理念、探索新经济的“生态绿谷”建设示范区,开发健康养身、户外运动及其衍生拓展功能,并为远期创新型大企业、大机构的生态型总部基地建设预留空间。“一站”即枢纽城区,以伍家岗为主体,北至宜万铁路,南至柏临河,东至龙泉镇,西至长江,重点聚焦创新转化、商务金融、智慧政务等领域,打造承接区域创新合作、承担区域服务功能的引领型片区。“一湾”即平湖湾区,包括西陵辖区内除老城以外区域,及夷陵纳入主城区范围内区域,对标国际生态和营建标准,融入地域文化因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服务中心、主题文化休闲地和创新转化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7 12:5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陡山沱过江通道:在三峡大坝下游约5公里处修建陡山沱大桥,避免车辆穿越三峡坝区,彻底解决三峡坝区陆域反恐问题,桥长3公里,总投资30亿元。"

这个表述太不严谨了,目前的西陵长江大桥距离三峡大坝下游约4公里,而陡山沱汽渡距离大坝超过12公里,即使把桥位上移至下岸溪对接现有江北翻坝高速,距离大坝仍然超过十公里,远不止5公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7 13: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现饭从HCP时期炒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见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7 16: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yswq9 于 2021-6-17 16:50 编辑
landiao 发表于 2021-6-17 12:58
"陡山沱过江通道:在三峡大坝下游约5公里处修建陡山沱大桥,避免车辆穿越三峡坝区,彻底解决三峡坝区陆域反 ...


估计说的直线距离吧,起止点的计算估计也不是从坝体计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7 18: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发帖也会无法通过审核??哈哈哈哈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11: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进宜昌轨道交通工程、东艳路过江通道、西陵峡口过江通道、枝城港公铁两用大桥、胜利三路——港窑路快速化改造、发展大道综合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四纵五横”城市快速路体系和组团间联系通道,推动快速通道向枝江、宜都等地延伸,打造“半小时经济圈”。

西陵峡口过江通道,终于有消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6-19 12: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zyswq9 发表于 2021-6-17 16:48
估计说的直线距离吧,起止点的计算估计也不是从坝体计算

看来就没准备认真推进,,就是纸上糊弄一下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26 19:38 , Processed in 0.067176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