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6-11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楚之游侠 于 2021-6-11 11:45 编辑
修 街
武汉市试点步行街调整
武汉市原上报的试点步行街为楚河汉街,无论从业态控制、整体环境、品牌效应来看都是优于江汉路的。但在后续的评审过程中,综合专家、商务部意见,一致认为步行街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消费额,同时也应代表地方文化底蕴与城市精神。楚河汉街并不足以体现武汉市的整体城市风貌,最终确定文化底蕴更为丰富的江汉路步行街作为试点步行街。
江汉路步行街提升规划编制工作于2019年初正式开展,经过前期调研、汇报及评审工作,步行街景观提升设计工作于同年6月正式开始实施。
区位优势
江汉路步行街是全国首批11条试点步行街中,位于华中的唯一一条上榜步行街,也是长江中游的唯一一条步行街。其位于武汉市汉口老城,一直以来作为武汉两江四岸核心区承担着中心区重要的商业职能。
第一批试点步行街分布
自身特色——百年城市地标
江汉路自1860年代汉口开埠时的银行街发展为1900年代初集聚MZ资本的繁华商街,经历改革开放后数次改造提升,直至成为现在全国闻名的商业步行街,堪称武汉城市地标。在其长达4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作为华界和租界的分界线存在,东西方文明在此冲撞融合,推动了武汉走向国际化的进程。这条仅仅一公里多长的步行街上,汇聚了近30处以承载商业和金融业发展为主要特色的优秀历史建筑,是全国商业历史建筑最密集的街区之一。
武汉中心城区江汉路区位图
从商业角度来看,江汉路步行街拥有辉煌的历史,曾是武汉一个开放的窗口和时尚的风向标,也创造了很多个“第一”。但江汉路步行街发展至今,虽然知名度很高,却也存在着业态低端、文化氛围较差等问题。另外,虽然江汉路整体人流量非常大,2019年有将近5000万人次的流量,但是巨大的人流量并没有为商业街整体业态提升提供帮助——江汉路品质提升规划工作就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
江汉路提升规划的总体策略是用文化带动街区转型,从而彰显武汉汉口的历史文化底蕴。整体工作从宏观目标、中观组织和微观效果三个层面展开。
宏观目标
2019年4月对江汉路商业街的规划定位为:国际卓越滨江魅力街区,中国极致城市体验空间。目标中提出江汉路商业街发展要对标国际街道,从问题差距入手,最终达到市W市ZF“天下第一街”的要求;还要解决江汉路业态不强、品质不高、空间不活、车行不畅、文化不显、服务不优等问题。最终,从定位不明、乱象丛生到闻名世界、示范全国、代表武汉。
• 特色挖掘——以唯一回应第一
江汉路临近长江,优秀历史建筑呈线状分布,拥有着长江、汉派、红色等多元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风格。纵观江汉路的发展,其长江纵轴的区位、滨江魅力空间、武汉首街等特色的形成,均离不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江汉路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目前江汉路历史遗存众多,步行街沿线历史建筑有29处,是全国历史建筑最密集的商业步行街。
历史建筑分布图
针对江汉路重要的历史遗存与文化积淀,规划要求形成本体保护、文化展示、价值传承、文化自信四个目标层次,从外表到内涵,整体性、系统性文化展示。
文化引领——双转型、三提升
江汉路商业街的总体发展策略为:文化引领街区转型、彰显汉口历史底蕴。首先要做到在文化特征引领下的产业与空间“双转型”。
以“文化+”手法塑造街道地域商业特色,包括文化+展示、文化+住宿、文化+商业、文化+创业、文化+演艺、文化+艺术、文化+体验等领域。
空间转型——场所特色与历史记忆
空间转型首先要以文化为主线,串联重要节点空间。以路为轴,三时为线,讲江汉故事(以景观装置、城市家具、铺装纹样等为手段凸显三段故事主题);串中山、连四周、话江汉八景(挖掘节点文化主题,形成开放空间场所,营造精致江汉城市魅力空间)。
其次,空间转型还要关注人文关怀,专注人居环境需求。在步行街街道设计提升层面,关注人居环境需求,纵观世界街道的发展历程。
街道设计的“需求金字塔”
江汉路的改造重点在于中高级阶段的完善提质。
功能完善需求
舒适的林荫小气候、合理的功能组织、充足的休憩设施
此层次的需求可通过对街道空间的重构满足。使街道回归可停留、可聊天的公共交往空间。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分析以零售业态为主的人群行为模式,包括连续步行距离、购物动线等,合理布局吸引人停留休憩、ZY交往的活力空间。考虑到武汉夏季极度炎热的气候特点,结合绿化休憩模块,塑造林荫休憩空间,吸引人群驻足休憩,形成舒适宜人的慢行活力街道。
左:步行街现状;右:步行街空间重构
活力场所需求
宜人的景观节奏、精细的场所设计、丰富的步行体验
满足此层次的需求需要塑造收放自如、快慢有序、印象深刻的街道景观节奏;对节点进行精细化各专项设计、承载多样化街道活动;并且形成具有丰富的步行体验、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通过4个节点、3段路段、7个亮点进行提现。
空间节点布局图
形象个性需求
独特的江城风采、深厚的历史魅力、鲜明的城市形象
此阶段需要重塑以江为首的空间格局。结合呼吸地灯设计,强化长江意象与独特的江城风采。并加以街道铺装精细化设计、呼应历史建筑,凸显深厚历史魅力。
重塑“以江为首”的空间格局
特殊群体需求
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便捷的智慧城市家具
栏杆、台阶成为改造实施重点,增加无障碍设计,包括5G无人售货车、智能导览系统等。
中观组织
在中观组织层面,项目组利用多年城市双修经验的积累解决江汉路品质提升工作组织如何开展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多方协调平台,综合商务部、武汉市包括江汉、江岸两个区以及商会街道等等各方的意见,搭建多层级诉求的协调平台。
对话机制建立——多层级诉求协调平台
其次要形成工作框架。从目标到差距,最终在实施指引阶段落实到近期的重点片区。
工作框架
之后要形成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任务。**组织上,武汉成立了由市LD任组长的提升工作LD小组,多部门协调,强调商家与民众参与。技术支撑上,形成以中规院为主要编制单位,联合武汉地空中心、交通院、仲量联行、上海盈石等组成全方位、多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
最终明确近远期工作计划、对接ZF工作,统筹指导各专项实施工作。
微观效果
对于江汉路的提升规划从历史、交融、时尚和未来的角度主要分为四个示范片区。
近期改造实施效果
立面整治,老建筑露真容
传统零售向时尚体验店转变
江汉路与中山大道交汇-金角银边店铺业态调整,进行首店引入,效果拔群。
班尼路“变身”华中最大NIKE旗舰店
塑造活力交往空间
盐业三亩地改造,陈年垃圾场变身休憩小广场,回应人民需求小微整治见效。
望 街
从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入手,统筹商业与城市空间提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通过城市双修的成功经验应对城市品质提升类规划。从城市规划语境看,对指标量化、空间塑造、商业运营等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好的改造,真的提升——路还长
通往成功的改造提升道路还是很长的。把一条普通的步行街变成漂漂亮亮的其实不难,只要有资金和精力就可以做到。但是让一条街重新热闹起来却并不容易。比如,刚刚经历过改造的中山大道,整体改造效果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因为改造过程中,对于业态的把握,包括对于客源市场需求的把握做的并不到位。目前来看,从整体商业氛围来看还不如改造之前。
我们寄望于未来类似江汉路步行街品质提升的改造能够真正的做到内外双修,一方面能够从物质空间上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能真正地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交往体验。
风景院主管LD:王忠杰、束晨阳、陈战是
项目组成员:
风景院景观所:高飞、崔宝义、邓妍、吕攀、陈凯翔、聂紫阳、李一萌
风景院设计所:马浩然、牛铜钢、宋欣、盖若玫
感谢武汉市地空中心、武汉市交通院、武汉市民用院、仲量联行、大道设计、上海浦东院等兄弟单位的密切配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