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酒店控小闲 于 2020-12-4 11:43 编辑
近期,上海证券报专访苏州市政 府副秘书长、苏州市ZF办公室主任沈志栋,提出做深做实“沪苏同城化”,推动市域一体化持续提高市级统筹和协调能力,提升苏州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确保通苏嘉甬铁路年内开工,在“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建设中争取苏州地位。
上海证券报: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苏州接下来如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沈志栋:苏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坚持以上海为龙头,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找准定位、深化合作,在迈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探索“沪苏同城化”新路径。
一是提高服务一体化的站位。首先,我们要站在夺取“双胜利”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常住人口占全国的近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城市串联成片,人员往来频繁。今后,我们和长三角城市之间要加强工作协同、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打好疫情联防联控阻击战、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
其次,我们要站在落实“双循环”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双循环”新格局,关键在于畅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进而实现要素循环的有序流转、产业循环的紧密衔接、供需循环的平衡优化。长三角之间产业勾连紧密,要做足长三角内循环,同时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外循环效益。
再次,我们要站在抓准“双要点”的高度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双要点”就是“应对危机、打开新局”。长三角地区一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推动一体化发展是识变、应变、求变的关键之举。我们必须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是提升融入一体化的标准。我们要做深做实“沪苏同城化”这个核心内涵。苏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关键的就是要以更大力度、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接轨上海、融入上海。我们自觉强化“服务上海就是服务国家战略,接轨上海就是接轨国际前沿”的意识,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在江苏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下,在上海这个龙头的牵引、辐射和带动下,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积极探索推进“沪苏同城化”。
11月20日,在长三角一体化苏州赴上海对接说明会上,90个专项合作和项目合作协议签约,涉及政务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市场开放以及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领域。
希望通过这些优质项目的落地实施,推动沪苏两地在科技协同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共建共管及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效,共同开启沪苏合作新篇章。
同时,做精做优“四个一体化”这个特色创举:“市域一体化”要持续提高市级统筹和协调能力,提升苏州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激发出新优势、新活力、新动能。“苏锡常一体化”重中之重就是基础设施要连起来、发展优势要协同起来,围绕“平等的一体化、共赢的一体化、高效的一体化”,加大力度,早出成果。“苏通跨江融合一体化”要进一步深化,用好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开通运营的机遇推动合作。“飞地合作一体化”要开足马力推进,加大苏州工业园区市域内外“飞地”拓展力度,力争“飞地建到哪里,对长三角的贡献就做到哪里,飞地红利就实现到哪里”。
我们要做大做强“示范区”这个重大平台。苏州举全市之力支持示范区建设,全力争取省级层面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与政策支持力度,尽最大努力争取各类重要事项纳入规划。支持吴江区当好“主角”,加快推进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的重大事项,尽快取得标志性成果。
我们还要做细做好“三重清单”这个“施工方案”。突出项目牵引,精心组织实施一批关键重大项目。突出协同创新,加强虹桥-昆山-太仓-相城-工业园区在创新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突出改革集成,持续推进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不断扩大一网通办服务范围。突出绿色共保,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突出服务共享,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确保通苏嘉甬铁路年内开工,在“轨道上的长三角”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建设中争取苏州地位。
三是强化推进一体化的合力。按图施工抓落实,严格按照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实施方案》和苏州市《行动计划》,全面梳理工作任务,为早日实现一体化建设蓝图贡献苏州力量。明确责任,在探索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广聚合力,引导高校院所、市场主体、科创载体积极参与进来,激励各类人才在长三角成就价值、实现梦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