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巷地处“宁杭生态经济走廊”的溧水界内,属于靠近山地的平原地区。在决定乡村发展后劲的两大要素——产业和位置上,李巷的确有着自己的优势。首先是产业,作为南京周边著名的两莓(蓝莓、黑莓)产业基地,每年一度的蓝莓节已经小有名气,村里也有不少的种植户。加上稻田风光、四面环山的自然条件,李巷所在的石头寨村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采摘休闲观光。而李巷所在的白马镇,临近宁杭高速,处于南京“1小时都市出行圈”内,长三角地区的旺盛消费力有利于带动乡村的“都市圈周末经济”。
在哪里进行改造?基于“乡村,必须首先是村民的乡村”的理念,最终改造设计的范围被限制在村落总面积的1/4左右。在选址问题上,经过团队的探讨,决定放弃了施工条件最为便利、最容易出效果的“面子”部分——沿村路两侧的房子的改造,虽然那些房子拥有观赏田园风光的视野;我们转而将改造的重点投向村子最不容易触及到的核心区,那里才是村落的“里子”,也是村落的“死角空间”,而改造这些消极地带,从中间连接起了两端的村路,彻底疏通了村子的经脉。直白地讲,就是把最难啃的骨头啃掉,把相对“肥”的肉留给村民。
美而无法复制的,是时间的痕迹
乡村民居无法复制,因为建造者、建造的年代和环境早已时过境迁。经过时间的调和、岁月的洗礼,每一块墙砖、每一块剥落的抹灰、每一抹青苔,都留有岁月的痕迹,一旦拆掉就再也无法复原,并不仅仅是因为复建的工作量巨大,更是因为隐藏在那些“补丁墙”
背后的时间感,是压根儿就无法复制的。
如果不能模仿和复制,那至少可以把它“封存”。
因此建筑设计团队决定,
即使再破再旧的墙面,
也要想办法保留、加固和修补,
以此作为村庄的记忆展示给大家。
村口,乡村的平淡开启
此村口并非村民日常走的村口,而是新增的一处为游客进村的服务点。它的主要功能包含了问询、讲解、租赁、医疗服务、茶饮、卫生间等功能,也肩负着村落带给外地人的第一印象。设计团队摒弃了通常入口建筑瞩目的、标志性的特点,转而以院落的形象示人。跨过小桥,进入一个“晒谷场”,就算是到了李巷了——乡村的开启就是这么的“平淡”。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