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奔跑的李梦龙 于 2019-11-6 20:44 编辑
太原市人民**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太原市人民**门户网站
http://www.taiyuan.gov.cn/doc/2019/11/04/934397.shtml
。
各县(市、区)人民**,综改示范区、不锈钢园区、西山示范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好发挥我市作为都市区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和辐射作用,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XJP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XJP总**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和在推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三大目标”,坚持“市场主导、**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改革创新、开放合作,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原则,积极发挥中心城区核心引领作用,推动太原都市区、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整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实施三大战略,加快推进九大任务,建立健全四大机制,实现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水平稳步上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清徐、阳曲“撤县设区”全面完成,与中心城区协调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区域合作发展机制和中部盆地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太原都市区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彰显,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到2035年,全市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摘帽贫困县娄烦、阳曲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接近中心城区水平;全市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中部盆地城市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为宽裕。
到2050年,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全面形成。所辖县(市、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辐射全省,发挥省会城市引领带动作用,着力促进周边市县协调可持续发展,辐射带动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发展战略
1.中心带动,轴带牵引。突出太原都市区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全力提升太原省会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和核心引领作用,强化中心城区影响力和能源革命综合试点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器。加快大西、太焦、石太、太中银铁路和京昆、青银、二广、二环高速以及滨河东西路南北延等主要交通走廊太原沿线城镇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点带线、连接成轴,以轴带发展牵引板块崛起。(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以外促内,融合发展。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太原都市区发展战略为契机、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为目标,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主动承接京津冀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产业转移项目,着力构建以综改示范区为引领的不锈钢园区、清徐开发区产业群,构建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引领的发展格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外来投资局,综改示范区、不锈钢园区、清徐开发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3.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工程,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搬迁采空区村落,治理沉陷区。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推进绿色发展,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共建共享,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市农业农村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主要举措
(一)推动区域空间协调发展。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各类规划,有效统筹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积极构建全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支持中心城区率先发展,推进要素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以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我市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积极有序推进清徐、阳曲“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提高清徐和阳曲交通、市政、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缩小县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统筹清徐开发区、阳曲产业园区差异化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加快推进综改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体系。发挥东西北三山优势,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区和避暑康养胜地,着力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优势。加快太原—晋中一体化进程,着力拓展城市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太原—晋中组合城市新形象,助力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全面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旅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局、市民政局、市能源局、综改示范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共同发展。引导资源枯竭区、绿色生态区、采煤沉陷区等特殊类型地区积极探索特色转型发展之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古交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全面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增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娄烦绿色生态示范区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以保护促发展,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加强汾河水源地绿化建设,有选择的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特色、绿色产业,促进脆弱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晋源、万柏林、清徐、阳曲、古交和娄烦6县(市、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全面实施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土地复垦、地质灾害、生态恢复等综合治理,恢复和改善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能源局,晋源区、万柏林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按照龙头带动、链式布局、研发支撑思路,立足区位、资源、产业优势,优化区域分工,积极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综改示范区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材料及加工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未来框架;不锈钢产业园区按照“一区两园”发展思路,以不锈钢产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建设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现代服务的融合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迎泽、晋源生物医药发展基础,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晋源、万柏林、尖草坪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依托清徐、古交资源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精细化工循环产业、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集群;依托万柏林、尖草坪老工业区优势,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阳曲、娄烦农业优势,以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业为延伸,构建集生产、加工、科研、流通、休闲与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集群;依托小店汽车贸易、物流、大数据发展优势,打造汽车贸易、大数据、物流产业集群;依托清徐老陈醋产业优势和杏花岭中华老字号酿造小镇项目,积极打造集产、城、人、文、商、旅、医、养为一体的特色酿造产业集群。深化集群间互补对接和互相协作,形成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外来投资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能源局、市文旅局,综改示范区、不锈钢园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按照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四不摘”要求,巩固提升娄烦、阳曲脱贫成效。持续加大对娄烦、阳曲产业扶贫、异地搬迁等的后续帮扶力度。积极推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优先向阳曲安排;针对娄烦县绿色生态示范区和水源地保护实际,加快国道241、省道岚马线汾河水库段改线工程建设,改善娄烦交通条件,推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娄烦、阳曲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确保两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市定基本办学标准。积极推广阳曲县县乡医疗一体化改革试点经验,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加快推进娄烦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医保局,阳曲县、娄烦县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五)共筑区域生态绿色屏障。坚持区域生态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市、县、乡、村林长制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区域生态建设联动,实现生态建设互利互惠。加强生物多样性、省级永久公益林、古树名木保护,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投入,重点推进太原东西北山城郊森林公园、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崛围山等风景名胜区建设保护,打造太原汾河国家级湿地公园等一批重要保护湿地。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推进汾河、潇河、晋阳湖等生态修复治理,以流域为单元,编制“一河一湖一策”,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实现水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着力推进与大水网配套的县域小水网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全域化配置,发挥大小水网协同效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园林局、市水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六)积极整治环境污染。推行全流域、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全面开展环境污染治理。实施生产用能方式绿色改造行动,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力度,打赢蓝天保卫战。实施水资源节约和水环境重构行动,开展区域内河流、水库等水环境治理,饮用水、地下水、流域水、黑臭水、污废水“五水同治”,加快构建水污染联防联控物联网。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集中力量治理耕地污染和城市群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土壤污染,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推进畜禽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城乡管理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七)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打造滨河(湖)空间、湿地公园、城区小公园、小型广场绿地,谋划布局大型绿带通风廊道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分布均衡、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环城绿色屏障。实施生活用能方式绿色改造行动,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发展绿色交通和装配式建筑,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进企业节水、用热设备改造与提升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污水等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立污染集中治理体制,实施改厕、改厨革命。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高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住建局、市城乡管理局、市能源局、市交通局、市园林局,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太原国家级枢纽城市地位。做好太原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地铁2号线力争2020年底开通运营,1号线尽快开工,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结合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调整,重点推进太原至焦作铁路建设和雄忻铁路引入太原,规划研究太原至上海、石家庄至太原第三通道等高速铁路项目,扩大高速铁路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太原铁路枢纽建设,争取开工建设第三客运站,提升太原南站、太原站服务功能和智慧化水平,实现客运枢纽快速换乘。加快二环高速公路建设,强化清徐、阳曲与中心城区、晋中市榆次区的联系,尽快形成区域公路网。依托现有清徐尧城通用机场,加快阳曲通用机场建设,大力推进全市通用航空业发展;实施太原武宿机场改扩建工程,规划第二机场,扩大民用航空网络,提升太原航空口岸开放水平。(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九)强化能源信息网络建设。完善能源网络通道,加大能源供应通道建设;加大电力供应能力,建设智能电网,积极实施城市电网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大力推进城市燃气管网及配套站点建设,形成城乡共享的大燃气网络供应格局;提高古交煤层气开发水平,以阳曲、娄烦为重点,稳步提升光伏光热、风能清洁能源利用水平。统筹城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讯枢纽和骨干网络建设,布局高速大容量光通信传输系统,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和5G建设,促进广域网、城域网、数据中心等升级改造;提升网络质量,推进网间互联宽带扩容,优化节点通讯网络结构;积极开展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打造新型全域智慧城市,逐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市能源局、市工信局、市大数据局,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协调机制
(一)深化区域合作互助机制。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县(市、区)**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实现中心城区产业、县(市、区)土地资源等优势互补,实现县(市、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建立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成本分担机制;组织开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山西中部盆地城市对口协作(合作),构建**、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对口协作(合作)体系。以承接产业转移、跨区域产业合作等为手段,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共同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外来投资局,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探索区域利益补偿机制。按照县际公平、权责对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原则,完善市域均衡性财政转移支付与生态补偿制度,科学评估区域生态价值,加快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对娄烦县限制开发区域与生态红线区域给予合理生态补偿。对因大量煤炭开采而导致资源枯竭的古交市,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县区对口合作,建设对口合作重点园区,构建**、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对口合作体系。〔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构建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积极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全市范围内干部互相挂职交流常态化机制,鼓励人才自由有序流动。抓住太原列入“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契机,打造众创空间和创新社区,构建适应现代产业的创客经济体系。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扩大**购买公共服务范围,搭建全民参与平台,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建立院所科研成果定期发布机制和企业科技需求长效征集机制,搭建统一开放的交易平台。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制度和低效闲置土地退出机制,优化空间利用率。〔市委人才办、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调整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向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倾斜,增强县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市与县(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规范转移支付,逐步缩小清徐、阳曲、古交、娄烦与中心城区间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建立公共服务合作机制,加快教育合作发展,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完善劳动就业跨城乡流转衔接制度。〔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各县(市、区)人民**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指导。加强对全市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积极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跨地区跨部门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要事项协调推进机制,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落实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战略,着力在产业转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方面分类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内外互动、以外促内、联动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外来投资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上下联动。进一步完善太原市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高区域政策协同性、精准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支持并鼓励各县(市、区)、有关部门开展有利于推进太原市区域协调发展的试点实验。各县(市、区)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目标导向,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根据当地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着力解决本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和毗邻地区的沟通衔接,积极探索跨区域协调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三)强化督查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将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有研究部署、有组织落实、有跟踪检查。市**根据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求,按照时间节点对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进行考核。鼓励社会传媒和公众有序参与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实施监督。(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太原市人民** 2019年10月25日
(此件公开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