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8462|回复: 29

[历史文化]石家庄历史上的古郡州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19 17: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engyi 于 2018-7-20 16:42 编辑


恒山(常山)郡
早在秦统一六国之前,秦王赢政就废除分封制,在其疆域内推行郡县制。公元前222年,秦国率先灭掉赵国之后,开始在赵国故地推行郡县制,北岳恒山以南的地区属于恒山郡,治所在东垣(今东古城),辖九门(城治在今藁城九门村)、石邑(城治在今鹿泉市南故邑村北)、南行唐(今行唐)、井陉(城治在今井陉矿区天户村)、灵寿(城治在今灵寿县故城村)、苦陉(今无极县)、下曲阳(城治在今晋州西故城村)、宋子(城治在今赵县宋城)等十余县。
西汉王朝一方面沿用秦代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分封王侯,设立诸多侯国,郡国并立。其地方行政为两级管理制,郡、王国为一级行政区划,县、侯国为二级行政区划。石家庄市这一地区大部分县域属于恒山郡,郡城元氏(今元氏县故城村)。汉高帝时,常山郡领有县和侯国25个。公元前179年,刘恒即位,史称汉文帝,为避“恒”字之讳,将北岳恒山改为“常山”,同时,改恒山郡为常山郡,领18县和4个侯国。王莽篡权后,废侯国。
此后,常山郡的建制变化多端。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封常山郡为常山国,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又改常山国为常山郡。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并入中山国,建武二十年复置常山郡。自永平五年(公元62年)始,常山时为国,时为郡。
从东汉开始设立“十三州刺史部”,常山郡属于冀州刺史部。
三国曹魏时,常山郡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将郡城由元氏迁往真定(今东古城),领7县。到两晋,领有8县,24000户。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拔圭将常山郡城由真定迁往滹沱河北的安乐垒(今正定),当时常山郡领七县,户56890,人口248622。到北齐时,常山郡郡城再度迁至真定城。
隋开皇三年(公元593年)废常山郡。

赵郡
西晋永嘉时,除赵国,设赵郡,治所在房子(今高邑西南),领元氏、平棘(今赵县)、高邑、下曲阳(今晋州城西)、贳县(今辛集西南大车城)等8县。
到北魏时,在经历了东晋十六国的长期战乱之后,石家庄地区人口大减,城垣残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北魏政权在稳定了对滹沱河两岸常山郡各县的统治之后,对河北中南部地区的郡县进行了调整合并。把宋子县(今赵县宋城村)并人平棘县,将赵郡的治所从遭受战火破坏的房子城迁移到平棘城,管辖平棘、房子、高邑、元氏、栾城等6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93年),废赵郡,直接由州辖县,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领县,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置,将赵州改为赵郡,治所仍在平棘,领10县。唐武德初(公元618年),改赵郡为赵州。

巨鹿郡
巨鹿郡,是河北中部最古老的郡置,早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有这一级政区,秦汉时期,一直沿用。其治所原来在巨鹿故城(今鸡泽县东北),西汉时期迁到现在的平乡县西南,东汉时迁到瘿桃(今宁晋县南),北魏时期,随着区划范围的缩小,郡城迁移到曲阳(今晋州西),成为今石家庄市辖区内东部的政治中心,领曲阳、藁城等3县,27172户,130239口人。北齐时期,巨鹿郡的治所迁到了藁城(今藁城丘头),北周时期又迁回到曲阳(今晋州西)。
进入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开始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改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建置为州县两级行政建置,以州领县。巨鹿郡随之废除。
隋末,石家庄还有一些短暂的“郡”存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控制朝政后,分恒山郡置九门郡,郡城九门(今藁城九门村),领九门、新市、信义3县。于房山(今平山)置房山郡,领房山、蒲吾2县。于井陉置井陉郡,领井陉、苇泽2县。于藁城县置钜鹿郡,领藁城、柏肆、宜安、新丰4县。到隋朝末年,今石家庄市范围内,有郡城、州城七座。



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变化较大。从东汉开始设立的“十三州刺史部”,逐步演变为事实上的一级政区,而郡、国随之成为二级政区,郡国所辖的县、邑、道和侯国成为三级政区,行政区划从州、郡、县三级制向州郡合一、州县两级制逐步过渡。到隋朝州郡合一,隋开皇三年(公元593年),废常山郡、赵郡,直接由州辖县,当时石家庄市的范围,主要属于恒州、赵州。此后,又在这种体制下,增置一系列新的州,将一些辖区较大的州分之为二。隋末,石家庄还有一些短暂的“州”存在。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控制朝政后,于灵寿置燕州,领灵寿一县。于鹿泉置井州,领鹿泉一县。唐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石邑置恒州;将井陉郡与井州合并为井州;改九门郡为观州,房山郡为岳州,巨鹿郡为廉州。武德四年废燕州、岳州(今平山),并人井州;五年,废观州入恒州。李世民即位后,又废廉州、井州。

恒(镇)州
北周时置恒州,治所在安乐垒(今正定),领常山郡和蒲吾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93年),废常山郡、赵郡,直接由州辖县,恒州领真定城、常山(治所东古城)、行唐、滋阳(今行唐县西)、石邑、灵寿、九门、新市、房山(今平山)9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隋炀帝改州为郡,恒州复改为恒山郡。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于石邑(今石家庄市区振头)置恒州,使这座创建于隋朝的新兴县城一度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军事和政治中心。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将恒州迁治真定(今正定),辖真定、鹿泉(至德元年改获鹿县)、石邑、井陉、藁城、房山、鼓城(今晋州)。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调整全国的地方行政体制,分全国为十道,道下设州,州领县。由原来的州县两级建置,改为道、州、县三级建置。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改革府兵制,在十道内设置都督府,作为一种军事组织,后来演变为节度使大都督府。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于恒州城真定置恒阳军都督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改州为郡,恒州又改为常山郡。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当年十二月,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等起兵反击安禄山,由此,常山郡、赵郡等郡县成为安禄山叛军重点打击的地区。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叛军攻常山郡城真定。颜杲卿率军民抵抗,城破殉职。唐军在常山郡及其周围地区与叛军进行了残酷的争战。天宝十五年三月间,唐王朝为了表示平灭安禄山的决心,将常山郡改为平山郡(取“平定禄山”意),改鹿泉为获鹿(取“捕获禄山”意),改鹿城为束鹿(取“束缚禄山”意),改房山县为平山县。
“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成德军,恒州城真定作为成德军节度使大都督府驻地,赵州、深州、冀州实际上已经置于成德军节度使的管辖之下。恒州城真定事实上成为河北地区恒、赵、冀、深诸州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这一时期,恒州管辖镇定、获鹿、石邑、井陉、九门、灵寿、行唐、藁城、平山、鼓城(今晋州)、栾城等11县。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为避唐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
五代时期,公元923年,李存勖建大唐(史称后唐),以镇州为真定府,为北都,同年十二月,又废北都真定府,复为镇州。后晋改为恒州,后汉复改为镇州,一度升为真定府。北宋时,置河北路,治真定。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升镇州为真定府,镇州的名称就此完结。

赵州
赵州之名,最早出现于北齐。在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设殷州,治所在广阿(今隆尧城东)。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改殷州为赵州,州治所初在广阿,北周时移平棘(今赵县)。此时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赵州领赵郡等3郡。
进入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开始推行行政体制改革,改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建置为州县两级行政建置,以州领县,废赵郡,存赵州。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分赵州置廉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对原有州县再次进行调整,分赵州增置了栾州,而赵州城迁回到房子城(今高邑县西),领高邑、房子、元氏、灵山(今元氏西北)4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隋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置,将赵州改为赵郡。
到唐代,复为州。唐高祖武德四年,治所迁平棘。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改名栾州。唐贞观初年,复名赵州,治所仍在平棘,直到到藩镇割据时,管辖平棘、高邑、赞皇、元氏等8县。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北宋后期。到崇宁间(公元1102~1107年)领平棘、高邑、赞皇、宁晋、临城、柏乡、隆平等7县,户口数为34141户,60137口人。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赵州为庆源府,领7县。
金代,天会七年(公元1141年),改庆源府为赵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又改名沃州,领平棘、高邑镇、赞皇城等7县,有户数39185户。
元初复名赵州,属河北道真定路辖。元代赵州城辖平棘县、高邑县、赞皇县等7县。明初赵州属中书省,后归北直隶真定府辖。明代赵州辖平棘、高邑、赞皇、柏乡、临城、宁晋6县。清朝初,赵州属真定府辖,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赵州为赵县。

晋州
晋州,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置,治所在鼓城县治(今晋县城关),辖鼓城一县。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曾撤州,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复升为晋州,治所仍在鼓城,辖鼓城、安平、饶阳、武强四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两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晋州改为晋县。

廉州
廉州,隋置州,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分赵州置廉州,州城在高城县(今藁城市区),领高城、昔阳(今晋州鼓城)、廉平、柏肆(东晋柏肆坞旧址,在今藁城市区北)4县。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废廉州置钜鹿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废郡置廉州,辖有柏肆、新丰、宜安、藁城四县。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州,存藁城县。

井州
隋开皇十六年于井陉置井州,并在西部增设苇泽县(包招今井陉县西部和山西平定县东部),州城在井陉(今矿区天护),领井陉、蒲吾、鹿泉、苇泽(今平定县苇泽关城)4县。隋场帝即位后,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调整行政区划,在河北中部,废掉了隋文帝时期设的井州,所辖县仍归恒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为井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燕州、岳州并入井州。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废井州,所辖各县归属恒州。

栾州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隋文帝在调整州县时,分赵州增置了栾州,州城平棘(今赵县城),领平棘、赞皇、瘿陶、栾城、广阿、柏乡、宋子、安定等12县。隋炀帝即位后,于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调整行政区划,废掉了隋文帝时期增设的栾州,所辖县仍归赵州。

威州
威州,金代始置。金占领河北地区不久,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对这一地区的政区进行调整,于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井陉县置井陉郡,不久又改威州(州治所今井陉威州)。所以如此调整,是因为四年前发生的“靖康之役”,女真军队曾经在井陉这座要塞古城遭到宋朝军队的顽强抵抗,给金朝军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以他们入主中原后,首批政区调整,就特意提高了井陉的政治军事地位。到元代,仍设威州,元太宗六年(公元1234年),将洺水县划归威州管辖,管辖井陉、洺水两县。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州治迁于洺水(今威县洺州镇),仍领洺水,井陉两县。后废。

镇宁州
金代设立,同样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于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升获鹿县为镇宁州。当时,蒙古军队不断南下,对金朝北部地区开始构成威胁,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河北、山西,曾经是金朝女真军队入侵北宋的主要道路,而地处井陉要塞东口的获鹿城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升为镇宁州,主要在于提高这座城垣的政治地位和军事防御能力。进入元朝,于太宗元年(公元1229年)改镇宁州为西宁州,治所仍在获鹿。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复改为获鹿县。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19 17: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石家庄的“府”一级行政建制,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石家庄区域曾有两个“府”存在。除了名闻中外的真定(正定)府外,还有一个历史极短的庆源府。北宋后期,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赵州为庆源府,领7县。到金代天会七年(公元1141年),即改庆源府为赵州。

真定(正定)府
真定府的建置最早始于五代。公元923年四月,成德军节度使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在太原府建西京,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同年十二月,又废北都真定府,复为镇州。后汉一度改为真定府。
进入宋代,北宋初年,分全国为十三道。宋太祖乾德年间,在各道设置转运使,其辖区称为路。之后,逐步强化转运使的权利,路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当时,今石家庄市所辖区域,属于河北路。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真定成为河北西路的首府,从此确立了真定在河北西部政治中心的地位。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府城真定(今正定)。真定府辖真定、藁城、栾城、元氏、井陉、获鹿、平山、行唐、灵寿9县。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户口数92353户,人口163197人。
进入金代,真定城仍为河北西路和真定府的治所。真定府辖真定、藁城、平山、栾城、行唐、灵寿、元氏,另有阜平镇等8县3镇。户口137137户。
元朝在中书省下设立路,由路来管辖府、州、县。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改真定府为真定路,路城真定,意在进一步强化真定城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地处河北中部的真定,成为大都(北京)以南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真定路领9县、1府5州。
明朝灭元以后,改真定路为真定府,领11县5州。真定府城,不仅作为政治中心发挥着管理5州和11县的行政作用,而且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真定城内设立真定卫,作为真定府和保定府两府内驻军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成为真定府和保定府的军事中心。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以后,真定府直隶于京师,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从西安调拨神武右卫到真定府,建立神武右卫指挥使司,作为真定、保定府及周围诸州包括衡水在内驻军的最高指挥机构,时真定不仅是控制5州11县的政治中心,而且是控制燕晋咽喉的交通中心,成为拱卫京师的主要城镇,在政治、军事方面,真定府的地位与顺天府(北京)十分接近。
清朝入关之初,行政体制基本沿袭明朝旧制。直隶真定府仍辖领5州13县。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在北京之外的直隶地区,设立保定巡抚,驻真定。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保定巡抚为直隶巡抚,从真定徙治保定。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为避讳世宗皇帝胤禛名讳,改真定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县从此改称正定府、正定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开始调整政区体系,将原来由各府管辖的州,升为直隶于省的直隶州,缩小了府一级政区的范围,事实上也削弱了府的行政权力,同时提高了州作为二级政区的政治地位。正定府辖领正定、获鹿、井陉、平山、藁城、行唐、灵寿、元氏、赞皇、无极、栾城、新乐、晋州等13州县。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直隶省除顺天府外,其他府州皆废,由省辖县,真定府的历史终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0 09: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梳理的完整脉络清晰   石家庄回归   恒州  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09: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ngyi 于 2018-7-20 09:11 编辑
wzw0395 发表于 2018-7-20 09:04
历史梳理的完整脉络清晰   石家庄回归   恒州  吧


我也认为石家庄更名为恒州最合适了,特别有意思的是电视剧征服把石家庄叫衡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0 09: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hengyi 发表于 2018-7-20 09:10
我也认为石家庄更名为恒州最合适了,特别有意思的是电视剧征服把石家庄叫衡州

改为恒州  城市气质马上不一样了  就像人叫狗蛋  你能首先想到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0 10: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个出名的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1: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f4vinny 发表于 2018-7-20 10:03
没有一个出名的州

天下赵州,盛唐镇州,昔日恒州,万年常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0 12: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0 13: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f4vinny 发表于 2018-7-20 12:51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


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赵州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0 14: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州桥听说过,但这个赵州,在中国真是没什么名企,跟郑州、兰州、徐州没法比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4: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东垣古城 于 2021-2-23 00:14 编辑
f4vinny 发表于 2018-7-20 14:04
赵州桥听说过,但这个赵州,在中国真是没什么名企,跟郑州、兰州、徐州没法比啊


必须没法比,目前只是县级,除非石家庄叫恒州,还能比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0 14: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f4vinny 发表于 2018-7-20 12:51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

恒州、镇州、赵州,现在都是县了,不叫这个名字了,自然没什么名气!但是当时古代,比兰州、郑州之流名气大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20 14: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f4vinny 发表于 2018-7-20 14:04
赵州桥听说过,但这个赵州,在中国真是没什么名企,跟郑州、兰州、徐州没法比啊


名气肯定是有的。毕竟你选的这些州也是有名的,所以你刻意拿这些州轮流PK赵州,名气有比不过的也很正常。 主要是现在的影响力方面不如这几个城市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0 15: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f4vinny 发表于 2018-7-20 14:04
赵州桥听说过,但这个赵州,在中国真是没什么名企,跟郑州、兰州、徐州没法比啊

说一个有意思的---三省商贸集散地“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这是当时商人们,对获鹿旱码头这个商品集散地的高度概括和赞扬。加之地处山西、陕西与河北的交通要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获鹿旱码头在明末清初闻名全国,成为通燕赵、连三晋的货物集散地,被喻为“日进斗金”之地。
清代“南三条”

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后来人们经常把获鹿旱码头的繁华景象比喻成清代的“南三条”。我们可以从古老的获鹿旱码头的三条商业贸易街--海子沟、布市街、谭沟街(也作炭沟街),豁然确斯。

海子沟主要是经营农具、日常用品、修锁子配钥匙、黑白铁补锅等。布市街主要是经营布匹的。谭沟街主要是经营煤炭、铁器的。旱码头的川店大部分集中在谭沟街。

所谓川店,就是直接可以把马车和货物拉进去,进行交易和住宿的地方。用早些时候通俗的叫法就是大车店。来自各地的客商,把他们的骡马车赶进川店,既可住宿又可存货,还可以喂牲口,同时进行商业交易,非常方便。

如今,随着鹿泉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海子沟和布市街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残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只剩下谭沟街。从这里依然能够找到旱码头的遗迹。尤其在这条街的东头,有一个山西客商清朝雍正二年修建的晋商会馆,铁行会馆。它和谭沟街一起,曾见证着这里的繁华,也似乎向过往行人诉说着旱码头当年的兴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7-21 17: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色火焰 发表于 2018-7-20 14:51
名气肯定是有的。毕竟你选的这些州也是有名的,所以你刻意拿这些州轮流PK赵州,名气有比不过的也很正常 ...

现在的城市级别也不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9 22:01 , Processed in 0.08374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