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怎么形容苏州?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璀璨文化、山水相伴、人水相依、塔殿相峙、一城粉黛、半城园林、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三十多年来,苏州保护实践工作不断深入!3月29日,《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市民调查问卷发布,公开向市民征求意见。目前,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展如何?
2018年6月14日,苏州市规划局主持召开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期成果专家审查会”。会议邀请了北京院校、苏州本地等4位专家及相关部门参加了会议。规划立足延续地域文化的角度,从区域层面对苏州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对苏州地域文化发展脉络、历史聚落发展体系和水文化相关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研究。
名城保护历程
改革开放后,苏州开启全面保护古城的工作,规划始终在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起到战略性引领作用,保护对象(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不断扩充完善,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效果突出,古城整体风貌与格局、传统工艺和地方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地方性名城保护法规体系初步建立, 成立了名城专门保护机构。1981年苏州被确定为全国著名风景游览城市;1982年苏州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国务院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作了批复,明确“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积极建设现代化新区”的指导思想;1986年,常熟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7年完成总规,提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要求;2005年公布苏州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古村落名单、苏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1个古镇先后入选各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8年苏州颁布实施《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苏州市江南水乡古镇保护办法》。
名城保护面临的挑战
目前,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要面临以下挑战:
区域层面:如何整体、串联保护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苏州作为吴文化、江南水乡中心的核心地位与竞争力;如何通过保护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
保护“活着的古城”的综合型挑战:城市化进程、历史遗留问题对历史城区保护带来的客观压力;古城复兴需求;有历史价值的古建老宅衰败,传统民居面临现实挑战;人口素质、人居环境有待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和展现的任务艰巨。
离建设精致、雅致、极致的世界名城保护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以价值保护为导向,保护实施机制应全面完善。
与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市景观控制情况相比,苏州历史城市优美的城市历史景观有待优化提高(传统肌理、景观边界、景观视廊、天际线、室外店招)。
名城价值再认识
吴(地)文化发祥地,文脉千年延续;是太湖东部流域人地互动过程的完整体现地,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杰作;典型传统江南水乡城镇聚落体系的完整体现地,是古代江南城镇格局演变的活态标本;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典型的工商业城市;江南水乡典型代表,“山水相伴、人水相依”的江南水乡城市、乡村人居环境和城镇空间格局形态。
规划重点考虑的内容
本次规划着重考虑的内容主要为:名城价值再认知,丰富历史文化名城遗产保护体系;理顺城市遗产保护体系,加强整体城市历史景观保护。
与会专家及领导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成果和充分讨论后,提出审查意见如下:
一、科学地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保护好名城的风貌特色历史格局,以及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提高苏州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十分必要的。
二、规划立足延续地域文化的角度,从区域层面对苏州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对苏州地域文化发展脉络、历史聚落发展体系和水文化相关内容进行了较详细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有利于指导完善各层面保护要素的确定。建立了市域层面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为加强全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管控,突出名城地域特色,促进历史资源保护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历版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从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角度,提出了历史城区层面整体保护要求,思路和方向正确。
为做好下一步成果编制工作,专家组提出如下完善意见:进一步完善规划评估和价值评估的内容;理清各保护层次的关系,完整框架结构,补充市区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保护等内容;从总体规划层面提出历史城区道路交通、用地、人口、高度控制等的规划要求;进一步归纳、完善成果和内容的表达。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