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zimmer89 于 2018-4-21 22:22 编辑
【商周刊 | 独家策划】为什么是苏州
区域之间的竞争,落下一步,不啻霄壤。十年前,山东与江苏之间旗鼓相当,十年后的今天,江苏已“一骑绝尘”,将山东甩在身后。如果以青岛和苏州这两座代表城市间的数字对比来观察山东省和江苏省之间的差距,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经济总量的巨大差别。2017年,苏州的GDP达到了1.73万亿元,占江苏省的五分之一,增速将近10%,而青岛的GDP为1.1万亿元,增速约为7.5%,青岛与苏州的经济总量差距竟达6200亿元。
数字说明一切。在相同的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相同的政策大环境下,苏州为什么能遥遥领先?我们应该反思,青岛与苏州,到底差距在哪?在所有城市都极力强化要素集聚发展、增强竞争态势的时刻,青岛乃至山东是否拍马难追?本刊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入苏州的巷陌,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上下求索。
苏州经济总量为何能在基数如此大的基础上保持着高速增长?在以坚守实业这一既有优势的前提下,苏州超前布局,创新性地开始了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规划,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的迭代。旧的退出,新的进入,于悄无声息中完成了产业结构的深层调整。这是它保持增长的底气。
那么,为何苏州在保持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还能成功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体现出新、轻、高的特点?以科技投入为引领,苏州加大研发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不断革新的“人才战略”,为转型提供智力支持,打通经济转型的脉络。这是它调结构的智慧。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苏州不断打破阻碍上升的各种桎梏的魄力与城市一以贯之的发展规划相辅相成。敢领风气之先,才是于不可能中创造无限可能的最佳注解。
▲如何让政府服务更高效,让企业在公正的市场环境中有序竞争,也许是对苏州成功的另一种解读(图 / 陈雨禾)
在为期三天的采访中,安静从容的苏州人给记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苏白袅袅,碧螺春氤氲淡雅,都符合苏州人气质;园林错落,曲径通幽,则暗合苏州由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
苏州是一座大音希声的城市。论名声,它可能无法媲美近几年以大数据、新金融而风头强劲的杭州,论历史沿革,它也难以与特区深圳相抗衡。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苏州位列长三角城市群,扮演着上海的影子,但苏州以非省会城市、非计划单列市的身份,交出了常年经济总量位于全国前列这份亮眼的成绩单。
为什么苏州能在发展中独占鳌头,为什么苏州在转型中从容不迫,为什么苏州的城市规划有条不紊?苏州真正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把市场的交给市场
苏州工业园,紧靠苏州中心城区,面积278平方公里,外资企业众多。1994年,新加坡与苏州合作开启了苏州工业园的建设,在经历第24个年头的2018年,苏州工业园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与苏州城血脉相连的部分。
与其他城市工业园相比,苏州工业园显然别具一格,它在建设之初就已经做好了全盘规划,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它又有序地更迭,渐渐形成以电子信息与机械制造为龙头,生物医药、纳米材料和人工智能为后备新兴力量的“2+3”产业发展模式。
市场是最有力量的手。作为以外贸经济起家的苏州,对市场的感知度本就比其他城市更敏锐,何况作为引进新加坡先进经验的园区建设领头城市。
“民营经济在苏州的市场主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它们的特点就是灵活、擅于把握市场,让市场做决定力量。”苏州市贸促会会长王志明说,“苏南模式”让苏州的乡镇经济一跃而起,在21世纪初,苏州又通过各种改革创新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2005年起,苏州再次转变,向各种高端产业转型。在这其中,市场一直发挥了决定性力量。
苏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夏文在采访中同样重点提到了苏州市各级政府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苏州及其所辖各个县的县域经济都是自发形成、集聚的,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服务的高效、便捷,以及给予企业家尊重和创造空间。”她强调,在多年的工作中,透明、公平的市场氛围营造是很多企业最看重的。如何让政府服务更高效,让企业在公正的市场环境中有序竞争,也许是对苏州成功的另一种解读。
譬如吴江区的丝绸纺织特色产业集群,就是依托苏州具有千年历史的苏绣,自发发展起来的产业。苏州的中小型民营经济创新力度正在加强,其热情不逊于亨通、恒利等大型企业,这种将理念变为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化创业创新模式,都依赖于市场的调节。2017年,苏州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0.7%,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吸引资本的产业基础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管理除了要高效,还要科学,更要有包容性、前瞻性。”夏文说,园区经济是苏州的宝贵经验,除了为企业做好服务,前瞻性、灵活性的政策制定,都为市场经济的活跃助力。
永远“快人一步”
打开搜索页面,输入“苏州、经济、转型”几个字,不少外资企业离开苏州“另觅新枝”的新闻赫然而出。最明显的是2018年1月,日东电工有限公司撤出苏州,引起广泛关注,质疑者有之,悲观者有之,还有分析文章表示,这是一个苏州外资和制造业双双衰退的预言。
可见,对一座城市而言,转型并非那么容易,同时也要面对很多质疑。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杨锐是否认这种观点的。长期研究区域微观经济,杨锐的看法更见微知著。“很多人唱衰苏州的转型,尤其是一些人在看到外资制造业撤离后,曾预言苏州会衰落。这些看法是比较片面的,转型切换必须有一个过程。”他强调,最近几年,苏州外在的表现是制造业的转移和外资的下降,但苏州经济内部的变化却暗流涌动,表现出经济活动的动态积极变化。苏州的传统产能下降到50%以下,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崛起。与此同时,苏州工业园区的从业者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创业者、投资者、投资导师为代表的创业人群取代了生产性工人,依托大型企业平台的创新模式也在形成。苏州正在从“制造苏州”慢慢转变为“创业苏州”。
夏文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保持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是苏州转型需要突破的难点。”许多制造业的移出,其实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受制于越来越严格的环保压力、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苏州产业定位的转变,一些传统制造业选择成本更低的地区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它们选择离开苏州,苏州也会主动选择优化产业结构,最终的角力塑造了苏州转型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苏州主动探索的结果。早在金融危机之前,2005年,苏州就已经明白要素资源的约束只会越来越紧,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发生转变。转变从政策的密集出台开始。树立制造业与服务业两条腿并行不悖的理念,苏州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通过量化、细化的每项行动计划,苏州针对转型中的困难和自身特点、时代变化,及时调整优化,将重点放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优质发展等领域。
开放创新是苏州在转型中所坚持的内在精神。除了纲领性的文件出台,苏州还对产业进行系统化梳理,免费为企业搭建平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局副局长孙静霞向记者出具的数字显示,苏州工业园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过6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
在服务业的发展中,苏州的基金小镇发展可圈可点。孙静霞介绍,苏州产业基金排名全国第一。产业发展最难的就是融资,苏州通过发展配套产业基金,与当地产业精准匹配,设立相应的产业基金,通过基金来壮大产业。产业培育壮大之后,再吸引更多基金的落户,产业和金融形成了良性互动。
城市的准确定位
重庆,是位于长江上游的一个直辖市,与苏州相隔1700多公里,原本“风马牛不相及”。当苏州的笔记本电脑产业转移到重庆之后,这两座城市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产业联系。近年来,苏州先后将自己的工业园模式输出推广,帮助建设了苏宿工业园区、苏滁现代产业园等,苏州与其他城市间呈现出产业为主、供应链完善的合作模式。
▲苏州并非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竞争者的角色,而是更注重与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输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图为苏州规划展览馆“走出去”战略概况(图 / 宋鑫陶)
产业合作是最紧密的联系方式。“苏州接轨上海、依托上海,未来也必定要继续依赖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这是不需要回避的。”夏文说,一直以来,苏州并非把自己定义成一个竞争者的角色,而是更注重与各个城市之间的合作,合作对象遍布全国,远达广东、辽宁、江西、湖南等地。据统计,2016年,苏州就已经与全国超过60个城市开展创新合作,成果突出。
“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走好自己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扬长避短,把优势做到极致。杨锐提道,一座城市扮演的经济角色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定位。调查中发现,苏州的产业多处在各个行业的中上游,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与其他城市的行业联系却很紧密。苏州又拥有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输出,随着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城市间的地理距离越来越小,这就使得城市间产业的分工与合作更上一层楼。纵观苏州近几年的发展轨迹,通过与有发展差距的城市间的合作,产业的互动越来越频密,苏州精确地定位了自己的位置。
这和王志明所说的相辅相成。近年来,苏州也在布局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如何与上海这座总部经济的龙头城市错位发展,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在2017年的长三角市长联席会议中,“加速互联互通,促进带状发展——共推长三角城市一体化”成为这次大会的主题。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的合作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面来探讨。
苏州清醒地认识到一点,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一员,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带动苏州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上海强大的辐射作用,推动长三角各个城市互相交流经验来确定城市带的发展,加快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是苏州能把握的最佳机会。
深度产城融合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