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7530|回复: 54

[他山之石] 苏州博物馆,值得南昌建筑设计借鉴的佳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 16:3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更是文化的凝结。
一看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外观,不得不佩服贝聿铭先生的天才思维和苏州文化的极致融合。
这方面,值得南昌的建筑设计和城建学习


今天,2017年4月26日,是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者,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100岁的生辰。作为当代建筑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之一,贝聿铭先生以自身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建筑作品,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肯尼迪图书馆,再到卢浮宫改造工程、美秀美术馆,贝聿铭这个名字,几乎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苏州博物馆,贝老最心爱的“小女儿”,正是他百年建筑设计人生的点滴凝结。
191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苏州
贝聿铭的第一代祖先在苏州行医卖药,至18世纪,贝氏家族在苏州居住了已有六百余年,是拥有大片土地的望族,以行善和助人享誉苏州。1917年,贝聿铭在广州诞生,贝氏家族也于同年买下了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1920年,贝聿铭的父亲到上海工作。10岁时,贝聿铭随家人迁往上海。从那时起,几乎每年寒暑假,贝聿铭都会回苏州,他在狮子林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童年时光。


如果说在当时包容开放的上海让贝聿铭接触到西方新建筑风格的萌芽,使其萌生了想做建筑师的念头;那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苏州,则让他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意识到创意才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结晶。“人以创意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激发人的创作灵感”,苏州博物馆的种种设计尤其体现着这一种精神。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贝聿铭也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多个小庭院,布局十分精巧。主庭院位于中央大厅北部,透过大堂玻璃,我们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叠石、堆山、造桥、理水,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


1978:空间的灵活与适应
1978年,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完成了其设计生涯中最得心应手的项目。东馆的展览室可以根据展品和管理者的意图调整平面形状和尺寸,有些房间还可以调整天花板,这样的设计极大程度地保证了空间的灵活性。不仅展品如此,对普通观众更是如此,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空间内自由地感受艺术,不会为艺术所“累”。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之初,贝聿铭就仔细翻阅过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分类资料,他希望为每一件展品的陈列量体裁衣,做出真正符合苏州、符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苏作玉器、文房用品、象牙制品等艺术品以精细闻名,体积普遍偏小,因而人们更希望在较小的空间内欣赏它们。为此,贝聿铭设计了多宝阁式的展柜,将不同大小的展品各自放入初步制定的展柜中,整体考量,反复调整展柜的黑色框架线的粗细,以实现最佳的展陈效果。


1989:建筑不容忽视的功能性
贝聿铭曾说过,“我生平遇到的最大挑战,也是最大的骄傲,那就是卢浮宫新馆的创作。”
1989年,卢浮宫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完工,包括金字塔、周边的广场和地下空间。为了让卢浮宫的新入口与原址建筑和谐统一,贝聿铭在原本的中轴线上放置了同样对称的金字塔。参观者可以通过开放式电梯从庭院下行至新的主入口,可以从四、五个方向任意选择一个开始参观。金字塔实际上是为整个卢浮宫提供了一个入口,让几个独立的宫殿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建筑群,成为这栋建筑的主要入口,也分担了大量的人流。


正如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同样充分考虑到了其功能实用性。新馆建筑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大厅和主庭院,大厅为所有参观者导向并为去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1997:不要忘记中国的过去
1980年,贝聿铭在纽约为欢迎清华大学代表团做演讲。建筑系的学生希望他能讲讲玻璃幕墙、介绍最新的摩天大楼的设计形式等,而贝聿铭却告诉他们不要忘记中国的过去。1997年竣工的美秀美术馆,正是贝聿铭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博物馆入口。进入美术馆的入口只有一条路,必须乘坐电瓶车或是步行穿过山中隧道,隧道另一头连接着一条横跨深谷的吊桥。进入隧道,就能远远地看到美术馆,似乎走进了武陵渔人无意发现的那个入口。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是让贝聿铭最为煞费苦心的。他以“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一幅山水作品为蓝本,“借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将巨石劈切成片,通过燃烧,制造出阴影,做出立体的效果,进而调整每一块石头的位置,使石片颜色由深入浅、高低错落地排砌于墙前,形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山水画。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营造出了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2008:让光线来作设计
2008年落成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中间有一个高达164英尺的穹顶,自然光可随之倾泻而下。博物馆以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透过它,便望见波斯湾壮美的景观。贝聿铭先生的这一设计实现了内外空间的交流,阳光打进玻璃进入到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形成了丰富的光影变化。伴随着一天中太阳的不同位置,光线在玻璃幕墙上自由地变化着,给这座博物馆赋予了生命与灵魂。


同样,贝聿铭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屋顶上设计了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窗户开在屋顶正中,与斜坡屋顶形成折角,使自然光以折射的方式更好地进入博物馆。同时,为了保护展品在展览过程中免受光线伤害,他还在玻璃下面加以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进行调节和过滤,充分体现了他“让光线来作设计”的精髓。


2017:百岁诞辰
2017年4月26日,贝聿铭先生的百岁寿辰。在这一个世纪的岁月之中,他为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苏州博物馆新馆也在去年刚经历了第一个十年,贝聿铭留给故乡的这件礼物已然成为了苏州的地标式建筑。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4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老应邀再次回到家乡苏州,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战”——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官网

他希望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能走一条真正的“中、苏、新”之路,三者缺一不可。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官网

落成后的苏州博物馆让世界为之瞩目,已然成为苏州地标建筑之一。对于贝聿铭来说,设计苏州博物馆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得以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他将自己晚年这一力作视作“最亲爱的小女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苏州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特色中,融入现代的表达方式。几何、线条的大量应用,让光线与空间结合,光线经过遮光条的调节,变得更富艺术性;而光线经过过滤产生的层次变化,仿佛让光线流动了起来,妙不可言。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官网

与其说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更像是精致的江南园林。贝聿铭摒弃了繁复的形式,将传统园林的精髓:“借景”、“框景”等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对空间和布景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得每扇窗内都是随着四季更迭的画卷。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官网

苏博新馆精华之一,在主庭院的山水园。贝聿铭煞费苦心,将中国古典山水画融入到设计理念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加上来往的行人,打造出3D立体水墨山水的意境。

▲图片来源:苏州博物馆官网

有人认为,苏州博物馆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其中的藏品,而是贝聿铭的设计。

每经编辑 赵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4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lm1234 于 2018-3-1 16:47 编辑

粉墙黛瓦,片石成山;
一窗即一景,一门一山水;
古典在这里沉淀,现代在这里生长。

近些年,去苏州市旅游的景点除了那些园林建筑外,恐怕非苏州博物馆莫属了。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馆址包括2006年起开放的新馆和旧馆(太平天国忠王府古建筑)两部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种3128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现代话语诠释下的古典建筑
2002年4月30日,85岁高龄的贝聿铭担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总投资3.39亿元人民币。修建后的苏博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构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



新馆设计以粉墙黛瓦的苏州传统建筑和精美的苏州园林为设计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对传统进行诠释,满足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要求,追求“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并对如何将中国建筑,古城保护与现代建筑发展相结合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贝聿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比我在国外搞其它建筑设计要难得多。”他设计的苏博新馆的亮点为: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的精巧;四是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01
设计自然
新馆园艺造景设计从古典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创造性地集博物馆、古建筑与园林为一体,发展出中国园林建筑新方向。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说:“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重新被诠释的屋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



02
山水意趣
苏博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元素,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元素,屋顶采用新颖的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这些设计既有现代建筑的平整和立体感,又与传统瓦顶协调,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贝聿铭一直对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故在北墙之下设计了独具创意的片石假山,并有意在苏州博物馆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片石假山从构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再高低错落排砌,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迭嶂,营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画的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馆内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4个富有苏州特色的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吴地遗珍”系列包括史前陶器、玉器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的“吴塔国宝”系列包括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等。
文创苏博
苏州博物馆文创组成立于2013年8月,致力于从馆藏文物本身发掘文化元素和亮点,将其与现当代手工艺制作融合,创造出代表苏共技艺,传承吴中风韵的各类艺术商品。秉持将博物馆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美学中的宗旨,原创研发具有实用、欣赏和收藏价值的文创产品。作为地级市博物馆苏博每年游客流量达到180万,2016年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900万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讯尝鲜
吴建华宋锦作品展——锦秀经纬
展览时间:2017年5月16日——6月11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忠王府楠木厅
玉叶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出土文物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7年4月03日——6月04日
展览地点: 苏州博物馆负一层特展厅
会通之界:潘公凯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7年3月26日——5月23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
集其大成——苏博藏明末清初各流派山水
展览时间:2017年3月17日——6月18日
展览地点:二楼吴门书画展厅
开放指南
时 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出 入 口:博物馆新馆大门为观众入口,忠王府大门为观众出口。
门 票:免费,部分特展需购票。参观可官网预约,避免现场排队。
地 址: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lm1234 于 2018-3-1 16:49 编辑


艺术家马得镜头下的苏博
马得,观念艺术家、装置艺术家、摄影家。1969年出生于江苏苏州,现居上海。1994年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装潢专业毕业,1999年苏州大学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开始从事观念影像艺术创作至今,2007年开始从事装置创作。
在创作中,马得总是试图发掘现成品与艺术的内在有机联系,注入作品更多的时间、空间和生命的要素,让观者在解读作品的同时更多地获得自我的生命体验。马得摄影下的苏博给人淡定而宁静的气息,建筑与影像之间的语言转换变得自然而不矫饰。





展馆分布与藏品赏析
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与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新馆西部主展区和东部次展区的文物展示面积共有3600平方米,分布着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文物展品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



如同苏州传统民居的布局形式,苏州博物馆的展厅由多个室外庭园相接。主庭园是北方拙政园的延伸,与其相辅相成。庭园与拙政园以高墙相隔而未能有视觉连结,但以水为体、为意而相互连接。




学术支持:
四川美术学院教务处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处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家驻留计划
总策划:向雪
学术编辑:韩晶 王子云
编辑助理:陈科宇 何海南
文创策划:贾雪鸿 张迎庆 杨林
摄影摄像:刘映呈 朱家奇
美术编辑:袁磊
动画:行行
媒体支持:重庆广电都视传媒 渝报 新女报
欢迎投稿:文创达人及展览资讯
投稿邮箱:372810442@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博物馆新馆,看上去确实比即将落成的江西博物馆新馆,更有艺术与文化、历史与沧桑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lm1234 于 2018-3-1 16:54 编辑


原贴:
发现博物馆 |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肯尼迪博物馆和卢浮宫的大咖贝聿铭的封刀之作
http://www.sohu.com/a/193943278_651842

文 | 江莱
编辑 | 闫宝
简介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加上修葺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2006年,由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江南一隅的这栋建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让无数建筑爱好者为之疯狂。
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博物馆,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馆,都获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作为建筑大师贝律铭85岁的封刀之作,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他说,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
因此,这座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建筑魅力,享誉世界。众多建筑爱好者都纷纷前来观赏,研究它的特色:
  • 苏博用现代几何造型中的菱形、方形等几何图案体现出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简洁得体却又不失大方气度。入口处大厅厅门由两边半圆造型而成,相当普通的几何图形,比例适当,甚是养眼。

  • 用简洁的白与标准灰两色的和谐搭配,素而有华,简而高贵,很大气,符合现代建筑的几何美学特点。

  • 用材创新,采用现代材料钢材和玻璃,没有任何传统的砖墙和瓦。建筑做得非常干净,很有时尚感。

  • 树与植物弯曲各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硬体的建筑刚柔相济,相得益彰。成为一个画面灵活的配合图案。

  • 充分借助原景,揉合人造景,从馆内任何角度望出去,都自成一道亮丽风景线。

  • 借鉴明代风格的片石造型,水归水、石归石,前景为水、背景为石。而将清代风格的镂空石头摆放于水中央造景。

  • 厅里的吊灯仿古庙游灯,但采用现代感极强的不锈钢。

  • 富有层次感的墙体设计,灰白色调,毫不张扬,馆内落地窗,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白色薄纱状窗布,窗外摇曳生姿的细竹,让人错觉仿若置身于日式建筑。

  • 房顶独特的分内外两层:外层玻璃材质,金属遮阳片可遮风挡雨;内层由怀旧木条隔开,既可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又减少了室内的暴晒,也增加了一丝朦胧感,诗一般的意境。

总之,苏州博物馆的形式上体现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在继承传统方面,主要通过庭院和建筑的相互关系,用亭台楼阁形成空间序列,造成一种室外庭院空间的感觉,让建筑处在一个陪衬的地位。采用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和谐适度设计原则,既与中国人传统的含蓄心境相契合,也和周边环境相协调。成为一座既有生动体现了苏州传统庭院式园林建筑风格,又具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手法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甚至感到博物馆的建筑比文物更出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访者说,相较于国博的大气国际化,苏州博物馆就好像一碗桂花酒酿圆子,甜甜糯糯,香滑入口。说到苏州博物馆珍贵的展品,有这样几件不得不提:
宋真珠舍利宝幢
已有1000年历史,为北宋遗物。选材名贵,构思独特,造型优美,综合了当时木雕、描金、玉雕、穿珠以及金银细工等专业技术,整个宝幢共用珍珠四万余颗,凝聚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智慧与心血,是一件珍贵的宗教艺术品。
宋·盛真珠舍利宝幢内木函
1978年发现于苏州瑞光寺塔第三层天宫,真珠舍利宝幢就安置在这只内木函之中。内木函用银杏木制成,为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四天王像比例均匀,面部表情夸张,形象生动,气势雄壮。丰富的天然色彩,使画面具有真实感和运动感。画中还处处可见唐代画圣吴道子的遗风,笔墨浑厚雄健,用柳叶描法,线条生动流畅,富有变化,使整幅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调。可以说,这里是对苏州文化古韵和现代版的完美诠释。
宋·嵌螺甸经箱
经箱分盖、身、台三部分。盖为盝顶长方形套盖,盖面图案在散花中聚成三朵团花,中间镶半圆形水晶,并点缀五彩宝石。四周斜坡和边沿嵌有瑞花、菱形环带花纹间以蝴蝶和飞鸟状钿片。箱身壁面四周嵌缠枝形石榴、牡丹等花卉,寓意“子孙满堂”。台座采用须弥座形式,设16个凹形台门,中有堆漆描金瑞草,金碧辉煌。
象牙雕
博物馆内特设有牙雕馆,东西都非常精美可爱。特别是这个象牙雕,一根象牙上雕刻了108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展品左下角写着寻找藏品主人,希望借展出机会找到另一只。该象牙雕原本为一对,曾珍藏于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一只失踪。新中国成立前夕,由武汉知名实业家李树棠从法国巴黎购得另一只后运回香港收藏,李树棠先生去世后由其子李远明先生运至台湾,后被洪亮宇购买收藏。
《红顶房子》
《街景》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
国宝级文物,是苏州博物馆的珍贵馆藏之一。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的天宫中发现。这件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碗为直口深腹圈足;盏托形状如豆。盘口外翻,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重瓣莲花,如浅浮雕状突起。特别是它的釉色滋润内敛,捩翠融青,呈现出玉一般的温润感,被公认为五代北宋年间秘色瓷标准器。
其他藏品欣赏: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她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这座苏州博物馆,更是涵盖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可以说,这里是对苏州文化古韵和现代版的完美诠释。
苏州博物馆新馆导览
地址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电话
0512-67575666
门票
免费开放,观众在本馆大门西侧安检处通过安检后即可入馆参观。为确保文物安全和参观秩序,实施观众限量,有序控制,同一单位时间在馆参观人数上限为900人。
开放时间
每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星期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本馆遇有重大活动或重要设备设施维修保养时,可根据需要临时闭馆,届时将告示公众。
参观须知
博物馆新馆大门为观众入口,忠王府大门为观众出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3-1 16: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博物馆这个设计,实在太优秀,怪不得有评论说,苏州博博物馆把苏州数千年的历史都装进去了。不只是博物馆里面的宝贝是宝贝,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超级大宝贝。
贝老,确实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 20: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在南昌设计一些更富地域特色、个性新潮的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 21: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博从外形上看挺丑的,只是设计理念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 21: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省博物馆新馆设计的没多大特色,希望里面的陈设能让人耳目一新。

省博物馆正在进行的特展,可惜精品都是复制品,真品都交国博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 22: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glm1234 发表于 2018-3-1 16:50
苏州博物馆新馆,看上去确实比即将落成的江西博物馆新馆,更有艺术与文化、历史与沧桑的感觉。

你说话太客气了,何止是更有,简直是天地差别!
江西博物馆,那三栋楼就大学图书馆水准,一看就是舍不得花钱,随便找个设计院做的!离苏州博物馆这种有好几光年的距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 22: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紫禁城绝大部分的皇家建筑的设计者“样式雷”家族就是从江西出来的,结果现在江西反倒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建筑作品了,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没在江西传承下来,只能说令人叹息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3-1 23: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州博物馆确实经典,上大学时就是经典案例,特别是山水墙景观更是被广泛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5 06:41 , Processed in 0.06791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