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http://www.huaihai.tv/news/head/2018-01-29/547897.html
2018-01-29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重点,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市之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继续好于全国、全省,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2017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05.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分别快于全国、全省0.8和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5%、第二产业增长7.7%、第三产业增长8.6%。人均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12万美元,增长7.2%。
一、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平稳
1、工业经济平稳增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增速快于全省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分产业看,六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增长17.2%,增速较上年回升2.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91.6%;分行业看,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同比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86.5%,18个行业增速同比回升。前十大行业产值累计增长19.3%,增速较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其中,通用设备、医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分别增长38.3%、29.2%和23.1%,增速较上年分别加快29.9、18.5和4.7个百分点。
2、服务业发展态势向好。一是服务业贡献率继续提升,2017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增速快于GDP 0.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2.4%,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7.3%,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二是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收入较快增长,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1%,增速高于全省3.8个百分点。三是服务业相关指标明显向好,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3.9%,快于全行业用电量13.3个百分点;服务业当年新增贷款253.03亿元,增长18.3%,占全部新增贷款额度的44.9%,较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3、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0.01亿元,同比增长9.9%。粮食生产继续丰收,2017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432.8公斤,增长2.1%,全年粮食总产达482.70万吨,增长2.9%,实现“十四连丰”。畜牧业生产有所放缓,全市生猪出栏506.33万头,增长1.1%;羊出栏248.03万只,下降6.6%;家禽出栏2.33亿羽,下降3.2%。
4、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77.03亿元,同比增长10.0%,增速快于全省2.5个百分点。一是服务业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全市服务业项目投资增长17.1%,对全部投资的贡献率达54.8%,直接拉动投资增长5.5个百分点。二是民间投资意愿有所回升,全市完成民间投资3803.00亿元,增长14.0%,增速快于全部投资4个百分点,较上年回升1个百分点。三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在建项目6995个,较上年增加2086个,完成投资增长11.5%,拉动全部项目投资增长10.2个百分点。其中新开工项目6004个,同比增加1786个,完成投资3451.80亿元,增长12.8%。
5、消费市场运行稳定。201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7.20亿元,同比增长12.0%,增速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180.21亿元,增长14.4%,增速快于全社会2.4个百分点。分销售业态看,限上批发业、零售业零售额分别增长6.8%和16.0%;住宿业、餐饮业分别增长13.2%和13.1%。分城乡市场看,城镇市场零售额增长14.0%,农村市场增长21.2%,增速快于城镇7.2个百分点,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1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别看,23类商品有22类保持增长,其中,居住类消费品较快增长,家具、五金、建筑装潢材料类分别增长20.7%、17.5%和17.2%;出行类消费品增势加快,汽车类增长16.1%,增速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拉动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2个百分点。
6、存贷款业务较快增长。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396.38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9.1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余额3349.45亿元,比年初增加259.3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173.20亿元,同比增长15.3%,高于全省增幅3.2个百分点。
7、双向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17年,按人民币计价,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527.15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高于全省8.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428.14亿元,增长23.0%。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6.60亿美元,增长10.2%,增速较上年加快4.7个百分点;全年新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97个,增长76.4%。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2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97亿美元,项目个数、投资额均居苏北首位。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工业结构调新调优,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305.98亿元,同比增长15.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5%。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879.29亿元,增长28.9%,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1.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0.9%。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45.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二是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23.0%、30.5%和18.7%,分别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8.7、26.2和14.4个百分点,共拉动规模服务业增长3.8个百分点。三是现代农业规模持续提升。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1.2万亩,改造提升10.8万亩,总量、占比继续居全省首位。
2、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一是工业技改投资占比快速提升,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73.78亿元,同比增长74.9%,增速快于工业投资67.7个百分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4.6%,较上年提高17.3个百分点。二是先进制造业投入力度加大,通用设备、仪器仪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等行业投资分别增长24.8%、38.5%和101.2%,增速分别快于制造业投资16.1、29.8和92.5个百分点,占制造业投资比重累计提高3个百分点。三是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下降,全市高耗能行业完成投资512.84亿元,下降17.7%,降幅较上年扩大34.9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由上年的13.0%降至9.7%。四是民生等重点领域投资较快增长,环境卫生管理、轨道交通、城乡市容管理等与民生改善密切相关的行业投资分别增长66.2%、91.6%和104.6%。
3、新动能不断孕育壮大。一是创新动能持续增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792件,同比增长34.7%,增速居全省第3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3家。二是大众创业热情不断激发,全年工商新登记企业4.31万家,增长16.1%,注册资金增长54.0%。日均新登记企业118户,较上年多增12户。三是“互联网+”引领有力,限额以上批零业网上零售额增长67.7%,增速快于限上53.3个百分点,受电子商务、互联网消费带动,全市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2.9%和21.2%,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列全省第5、第6位。
三、经济运行质量稳中向好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过剩产能加快化解,原煤、粗钢、生铁、水泥产量持续处于下降区间,同比分别下降4.8%、6.1%、18.3%和5.7%。房地产去库存步伐提速,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0.5%,增速快于全省8.7个百分点;商品房去化周期由上年末15.32个月降至7.36个月。去杠杆力度加大,11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5.5%,较去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降成本效果初显,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销售收入中的成本为84.16元,较去年同期降低0.27元。补短板精准发力,全市补短板专项工程全年完成投资37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中道路运输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27.7%、51.1%和21.0%;一般预算支出进一步向社会民生事业倾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支出占比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2、实体经济活力明显增强。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市场需求稳步改善,2017年,工业一般纳税人销售收入增速快于全省6.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企业库存周转加快,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长12.9%,增速较去年同期降低3.1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7.18天,较去年同期加快0.5天;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景气调查显示,工业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6.8和107.4,继续处于景气区间。
3、三项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财政收入增速稳步回升,2017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1.64亿元,同口径增长5.0%,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升13.2、9.3和1.6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继续改善,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005.97亿元,增长20.0%,增速同比提高7.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利润率为7.7%,较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80.77亿元,增长34.4%,增速快于全省19.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三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35元,增长9.8%,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30987元和16697元,分别增长9.0%和9.3%,三项增速较上年分别提高0.4、0.6和0.1个百分点,分别快于全省0.6、0.4和0.5个百分点,增幅分列全省第1、第2和第3位。
总体来看,徐州经济发展态势好于全国、优于全省,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不断积聚。一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韧性在增强,GDP增速全年各季稳定在7.8%左右,波动幅度在0.1个百分点以内;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6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3.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2%,继续保持在低位;CPI温和上涨,全年涨幅仅有1.7%,低于上年0.6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优化的亮点在增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装备制造业增速达到近五年来的高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呈现出良好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快于投资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稳居全省前三位。三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在提升,实体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企业盈利水平较上年明显提高;绿色发展持续推进,“263”行动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7.0%,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17.6%;居民增收步伐加快,增速较上年回升0.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GDP增速2.1个百分点。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充分说明我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态势更加凸显,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但我们也要看到,部分实体经济仍面临成本压力上升、资金要素短缺等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创新转型任务依然艰巨。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市上下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总书记视察徐州提出的发展实体经济、抓好创新驱动等系列要求,着重在稳定经济增长、加快振兴转型、扩大有效投入、增强创新驱动等方面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工作实效,推动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无线徐州全媒体记者 张晓培 王召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