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31 19: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刚才在搜索的时候看到一位网友2010年写的博文,分享一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3445b0100h9fo.html 关于下面评论说拆掉了历史的味道,我觉得只能等接下来让历史来评价了。
看了一下博文目录,很有意思,一会儿再去拜读一下其他篇目。【文章商业使用请联系原作者,图片联系我】
The End ,祝大家新年快乐,祝徐州2018更上一层楼。
徐州老街巷集锦----回龙窝 浅子
回龙窝是徐州城南一个古老而密集的居民区。在我眼里,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有意思,首先在于它的名字。我从小就生活在回龙窝附近,对它很熟悉,却一直不知道回龙窝名字的来历,也曾问过住在这里的人,大都语焉不详。后来,偶然看到一篇资料,说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路过徐州,在城内微服私访。有一天,他想从这里穿行而过,却怎么也走不出去,因为这里胡同太多且多为死胡同。无奈,皇帝爷只好返回“龙窝”。回龙窝由此得名。
我觉得,这不过是个传说而已。一个连芝麻粒都算不到的地方,竟能和皇上联系起来,多少有些演绎的成分。不过,回龙窝确实难走倒是真的。记得小时候,我在里面走,常常是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走到了人家的院子里。曲曲折折的胡同就像一个迷宫,相互层叠交错;只有住在里面的人们,才知道回龙窝的坑坑洼洼、是非曲直。
【不知道这个院落还能看到吗?】
回龙窝位于彭城路、建国路和青年路的交会处,是典型的闹中取静的地方,它的南面是蜿蜒流淌的奎河。这条纵横交错、总长不足四百米的居民胡同,竟然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徐州古城真实的写照。虽历经变迁,回龙窝的房屋仍然保留了灰砖青瓦的古老风貌。令我心动的是,在周遭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包裹中,这里的居民仍保留着淡泊悠然的淳朴民风。清晨、夜晚;日出,月落。带有沧桑岁月的班驳木门缓缓开启、闭合,胡同里的日子水波不惊,一天天的开始、结束……一个个深邃的院落掩映着一个个的故事。听熟悉回龙窝的朋友说,很早以前,她奶奶住的院子里,就有很多神秘的人物,多是显赫的家族后裔,更早的时候,据说这里还有公馆,可能就是有钱的人造得房子。但在我的印象中,这里的房子非常普通,很少户部山崔家大院那样的气派。
古老的回龙窝,也许有着过去的显贵,但现在破落的街巷里,仍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里的人们虽然不富足,但活得坚韧充实。我曾在一个机关大院工作过,对面就是回龙窝的巷口,我曾见到巷子里一对中年夫妻下岗后,在家里蒸包子在青年路上卖,包子美味可口,热气腾腾,经常供不应求。这一卖就是20年,直到现在还在忙碌着;记得那时有朋友来了,我们常去回龙窝的巷子里,找个叫做二哥饭店或八角楼酒家的地方,品尝正宗的徐州农家辣子鸡、自家椒子酱,喝上几盅小酒。吃得过瘾,聊得痛快,任凭时光飞快流去……
我经常在回龙窝里穿行,眼前总是呈现出平凡真实的生活场景。黄昏的时候,夕阳懒洋洋地照着,破旧的房屋上爬满了绿色的枝蔓,门前的树木花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胡同里洒了点水,空气好象清新了许多。一些老人在家门口悠然的坐着,神色安详。有的手里做着针线活,缝一个鞋垫;或者钉个纽扣。有的手拉着手,笑咪咪地聊着家常;还有的老人独自默然的坐着,手里的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扇着。附近井台上,那些衣冠不整的中年汉子们正在打牌、摆龙门阵,笑声、骂声嚷成一片。老人们仿佛没有听见,她们对周围世界的宽容已到了一种境界。
正因为这种境界,这里的老人以长寿出名。八十多岁的老人很普遍,九十以上乃至百岁高龄的老人也不希奇,这在喧嚣的都市中是很少见的。听说有一位姓张的老者,年龄超过百岁,在回龙窝里已经住了六十多年,老人是搞京剧的,早年和大画家齐白石交往甚密,逢年过节街道去慰问他的时候,老人仍然耳聪目明,侃侃而谈,高兴时还能摆出几个武生架势让你看看。我曾看到介绍彭祖的书,得知徐州的特一级烹调大师胡德荣先生也住在回龙窝里,年近九十高龄的老人,一生身居陋巷,衣食朴素,淡泊名利,仍为发扬中国饮食文化奔忙,其精神可叹可敬。
每当下午的光景,你如果到回龙窝里随便走走,就会看见那些坐在家门口的百岁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并非白发苍苍,有的竟还是一头乌发,口齿清楚,行动敏捷。听人介绍,回龙窝长寿老人多,其中水是重要的因素,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小时候,我就知道回龙窝里有很多古井,从早到晚,井台上打水的人络绎不绝。古井里的水我喝过,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冬暖夏凉,入口甘甜。所以,那时这里的人从不花钱吃自来水,。
印象最深的,就是彭城路窄段、回龙窝西口的那个老虎灶了。那是一对夫妻开的。没有房子,炉子就立在巷子的墙边,一家人就在炉边搭个窝棚住着,日子很是艰苦。炉子里每天都是烈焰熊熊,水开的时候,常有汽笛作响。于是便见到周围的人提着水瓶来这里买开水,2分钱一瓶;早晚买开水的人很多,常常还要排队,炉子旁边一溜儿水瓶成为巷口一景。我那时惊诧为什么那么多人不烧水而花钱买,后来才明白是因为回龙窝的水好,没有自来水的漂白粉味儿。记得卖水的男人脸上有个红胎记,沉默少言,整天拉水、烧煤忙个不停;女人则一副大嗓门,手脚麻利,快人快语,经常为她的水做广告:俺烧得井水养人,吃了不生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回龙窝的古井渐渐都废弃了。好象那些井台还在,现在成了巷子居民休息、扎堆的地方。时光飞逝,那老虎灶上的烧开水的夫妻早就不见了,他们那个聪明伶俐的女儿早就长大成家了吧。
回龙窝里原来有个小学校,叫公明巷小学。我们院子里有几个比我大的小孩在那儿上学,当然这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那个学校不大,整齐干净,操场是迷你型的,透过铁珊栏可以看到一排排水泥乒乓球台。星期天,我和院里的孩子去那里打过乒乓球,常常是大门禁闭,我们就从栏杆上翻过去,玩得正高兴时,看门的大爷回来了,大吼一声,我们便落慌而逃。现在这所学校早就没有了,但当年一起打球的小孩还认识,有时碰到了还打个招呼,只是都是五十开外的老人了,包括我在内。人的一生,似乎过程很长,其实匆匆,一眨眼人就老了。
在亮丽的城市怀抱里,回龙窝更显得苍老了,那些破旧的老屋还在顽强地屹立着,它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就像在陋巷里坚守的那些高龄老人一样。我想,即使以后还会重新出现一个新的回龙窝,但它也是不能替代过去的历史的,这是城市的记忆。它会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古老的街道,那是我们城市的家园,更是一种城市的文化.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