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了一些资料,图片,数据,也看了不少人的评论,总体感觉我淮处于一个停滞不前乃至下滑的趋势。
淮南从80年代的比肩合肥,力压芜湖,成为当时的安徽第二大城市,混到现在的合肥都市圈北部卫星城,既非中原城市群,非长三角城市群,也非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政策真空地带,原因太多,太复杂。
淮南从来不缺人才,但是人才却很少愿意留在淮南。淮南也从来不缺好规划,却永远无法一鼓作气完成它。
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孕育的城市,淮南市成立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偶然。1950年,为大力开发沿淮煤炭资源,把寿县、凤台、怀远等地的边界地区组合起来建立淮南市,成为计划经济时代华东一大工业基地。随着以后历史形势发展,又分别1977年,2016年把两大母县寿县与凤台划入,目前基本恢复了原凤阳府寿州的版图。但是,原寿州经过这一个大轮回,可圈可点的事很多,可叹可气的事也太多,这些不提也罢。
为什么淮南这个老工业城市会走到现在的境况?为何拥有百万城市人口却无法振兴这个老牌城市?
粗略分析,大概原因如下,
1.大环境变动
计划经济时代已经基本结束,这深深撼动了淮南、淮北、铜陵与东北地区这类依靠国家建设与国家统筹安排推动发展的地区的自身根基,也可以说失去了最大的依靠。
曾几何时,淮南拥有各种厂区,只要国家有订单,这里永远不停歇、永远热火朝天。但是市场化一开启,一切不再靠行政命令,若无法跟上市场化脚步,正如曾经的小农经济走向灭亡一般。另外,作为一个工人阶层众多、地方利益庞杂的地区,免不了一些特定消费,这种消费对地区经济发展确有好处,但是十八大以后政策变化,这种经济模式逐步瓦解。
————
2.领导的关键意义
领导如同家长,对一个地区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的思路、眼界、想法都极其重要,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有人说九十年代京九铁路试图经过淮南,但因某些原因未谈妥而改道,不管这是真是假,有一点毫无疑问,好项目、大项目不会上门找你,要努力争取。淮南东站的落地正是当时领导的积极争取才得以实现,虽然地理位置不尽如人意,但是它的出现确实有巨大意义,因为基础设施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格局。
不同的领导之间,思路不同可以理解,但是若是南辕北辙,恐怕不利于地区发展。如同前些年老方来淮后,对山南新区基本做出否定判断,转而打算往东发展,引起许多争议。无论山南新区的设立是否正确,贸然否定只会引起思想的混乱,投资商的不满、困惑,百姓议论纷纷,十分不妥。
——————
3.国家新政策的忽视
这些年,国家层面发生了太多的政策改变,城乡政策差异越来越小,大城市实行人口集中化愈演愈烈,区域政策也不断确定。这种大政策变动时期,一旦去等、去靠,那就陷入巨大危险境地。
在长三角、中原两大国家级政策区块都未纳入淮南的情况下,淮河经济带是最后的一个规划中的国家级政策。在这个规划设计之初,江苏淮安方面提出是淮安、淮南、信阳三大核心城市,后被安徽省建议修改为淮南—蚌埠联合体,最新安徽部分又变成蚌埠一核,这种变化,值得深思。总之,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发展不强,又如何竞争,也失去了得到政策的机会。
——————
4.桑梓观念弱
这一点我们与吴越地区、闽地区、潮汕地区相差甚远,著名的宁波帮帮宁波,温州帮帮温州的故事都了解,但是淮南走出去的人才、成功人士又有多少归乡建设、投资的呢?如此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也即为外地培养人才。迅雷创始人来自淮南大通,海外也有众多寿县籍的名人、企业家,但为何与南洋华人回乡建设的场景相去甚远,这一点恐怕是我们自己要深思的。多少家长在孩子年幼时说过,努力学习,将来走出这个小地方,去大城市、去国外发展,别再回来。
往外发展固然无可厚非,但桑梓观念也至关重要,故乡能得到发展是所有人的荣光,回乡建设也是对这块土地的回馈。
————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命运,既有时代的背景、历史的因缘际会,也有人的因素,环境的影响。用历史观点来说,中国落后挨打绝非慈禧太后一人之过,俄国崛起也绝非亚历山大二世一人之功。
先写到这里,欢迎各位来一起讨论。
2017.1 淮南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