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27 09:4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6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4个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持续推进高新区大数据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打造全国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的区域中心;支持市经开区现代医药、凤台智能装备制造等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区)集中力量建设不少于1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
专栏7 《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淮南推进工程
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服务化方向,坚持产品、企业、产业、基地“四位一体”推进,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掌握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开展“强基强企强区”行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000户,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左右。
深入开展“互联网+”制造行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生产线,推进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过程智能化,提高智能装备应用水平,加快生产设备智能化改造,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工程,组织研发智能制造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推进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建设高质量的江淮云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以协同制造方式提升互联网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专栏8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淮化集团、电子八所、新光神光纤线缆、皖淮机电、文峰航天电缆、安徽理工大学等企业、院所和高校,重点推进建设以航空航天电缆、光缆设备、光纤光缆、特种化工、民爆物品、军民两用新材料及军转民项目为主要产品的军民结合特色产业示范区,遴选一批军民结合项目,建立军民结合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努力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园区)。
引导和培育优势民用单位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支持引导先进技术、金融资本等社会资源进入军工科研生产领域,推动军工进一步开放合作。做好政策服务工作,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培育有条件的民口涉军企业上市。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元,利润15亿元,把军民融合产业园建成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完善、产业规模化水平高、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军民产业紧密结合的产业基地,成为支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专栏9 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园建设工程
以承接中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为依托,以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应用为主导,打造卫星综合应用产业园。建设卫星地面接收站和运营中心、卫星数据处理加工集聚区、低慢小和车载、船载及手持等终端研制加工制造区、卫星应用产业科技孵化器、航天职业培训中心、大数据安全研究院、科技人才专家公寓和配套服务区等。支持航天体验园、钱学森智库淮南中心等项目建设,重点引进、扶持一批卫星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和卫星应用服务型企业。
专栏10 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工程
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围绕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挖掘、存储、交易、应用等重点环节,依托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中国联通(安徽)数据中心、中兴华东大数据产业园、华印卫星应用大数据中心、中科院大气所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超级计算中心、安徽大数据交易中心、华大基因国际农作物超级计算中心、海洋卫星大数据中心、气象大数据中心、浪潮云计算中心、璞华大数据开放平台等重点工程,发挥3万个机架和高带宽的信息高速出口等资源优势,结合淮南煤电大数据应用,打造大数据存储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推动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力争到2020年,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数据中心。
专栏11 质量品牌升级工程
持续推进质量淮南建设,夯实质量品牌基础,推动企业质量提升,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品牌培育塑造和质量品牌文化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质量品牌示范区,打造一批国家级品牌,培育一批省市级知名品牌,推动淮南产品向“淮南品牌”转变,向“安徽品牌”和“中国品牌”升级。到2020年,建成全国防爆电器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0个,中国驰名商标超过6个;安徽名牌产品达到120个,淮南名牌产品达到200个。
鼓励我市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国内外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检验检测企业来淮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检验检测集聚区建设,引导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向产业园集聚。加快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等服务认证。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全市新增10个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年营业收入达2.3亿元,年均增长10%,重点培育3家行业龙头企业。
高水平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现代商贸、健康养老、家庭服务、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依托深厚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禀赋,树立全域旅游理念,高标准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努力把淮南建成合肥都市圈后花园、国内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名胜地,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主导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深化固有文化资产监管运营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
专栏12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工程
按照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发展集约、辐射力强的要求,鼓励引导各县区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积极申建国家级省级示范园区。择优打造服务业强区、强县,服务业特色小镇、商业特色街区。重点依托国家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等国内知名检验检测机构,加快整合全市检验检测资源。规划5年内建设1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稳步增加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
专栏13 旅游强市建设工程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培育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市场,依托特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禀赋,构建以寿州古城•八公山为龙头,以上窑山至焦岗湖横穿东西、江淮运河(瓦埠湖)百里画廊纵贯南北T型构架为主体的多点全域空间布局。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打造一批精品旅游路线,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延伸旅游业产业链条,把淮南打造成合肥都市圈的后花园和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安徽旅游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旅游总入收超2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创建国家5A景区2个,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以上。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