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极端天气等等这些问题不知从何时开始与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未来很多地方如马尔代夫可能被淹没,亚马逊雨林也许会消失,两极冰块迅速消融,甚至对地球上野生动物都有着诸多威胁。
温室气体中CO2的体量相对最大,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参与研制的我国首颗可监测全球CO2气体分布的碳卫星将在2016年12月下旬发射升空。目前已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
环保问题迫在眉睫
中国气象局前局长郑国光曾指出“近60年来,全国地表平均温度升高1.38摄氏度,平均每10年升高0.23摄氏度,几乎是全球平均升幅的两倍。”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从气象专家杨学祥教授处了解到,“如果地球表面温度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升高,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所以,现今CO2等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更精准地监测全球CO2排放分布就变得尤为重要。
碳排量监测方法
早前,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公布了2015年一整年世界各地的碳排放地图,据其关于碳排量监测方法的说明,大多数国家和年份,1959年至2013年化石燃料和工业CO2的估算结果来源于美国能源部所属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Boden et al., 2016)。过去,一些国家仍使用估算方法得到排放数据,这些早期的数据有着显著的更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各国根据燃烧的化石燃料的数量计算排放量。这种计算方法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太过复杂只能粗略估计,有些发达国家还会受到瞒报数字的诱惑。“以往都是通过地面监测站收集数据,但是毕竟其数量是有限的,而碳卫星可以监测到全球各地区的CO2排放情况。”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张军强说。有效地掌控全球CO2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正因如此,各发达国家纷纷积极研发专用的、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卫星。但由于极高的技术难度,目前仅有两颗卫星从太空监视地球温室气体排放:一颗是日本于2009年发射的包括CO2、CH4浓度观测的卫星GOSAT,一颗是美国于2014年发射的、专门用于大气CO2浓度测量卫星OCO-2卫星。
我国首颗碳卫星 两大载荷全部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
经过近6年的攻关研制,我国首颗CO2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全称“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将于2016年末发射,该卫星的两个载荷全部由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制,分别是CO2探测仪载荷和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载荷。
“CO2探测仪根据大气分子吸收池原理,通过CO2和O2的吸收光谱来精确测定大气CO2含量。正常人眼对光谱分辨率的极限也只有1-2nm,而长春光机所高精度CO2探测仪对光谱分辨率最高可达0.044nm。”长春光机所CO2探测仪载荷助理研究员蔺超还介绍,“它还采用大面积衍射光栅分光,利用指向反射镜与卫星平台配合实现天底、耀斑、目标和掩星工作模式。”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了解到,碳卫星发射升空后,高光谱CO2探测仪测量大气的吸收谱线,再通过地面应用系统进行一整套的反演过程,从而计算出大气路径中CO2的柱浓度,进而了解其分布情况,碳卫星每16天对全球的碳排放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高精度的另一体现就是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载荷,“简单来说,大气气溶胶和云类似,不仅是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大气粒子的散射作用,还会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光学厚度和CO2总吸收柱作用,这就导致反演精度的大大降低,但是,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可以观测出云与气溶胶这些干扰因素的数据从而对CO2的探测结果进行修正,大大提高了反演精度。”长春光机所气溶胶探测仪载荷副研究员张军强说。
填补我国在星载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空白
据悉,碳卫星将每16天重访同一地理区域从而监测不同时间每个地点的CO2浓度,以此计算碳通量,为碳循环的科学认识提供了数据上的有力支持。“发射碳卫星不仅能够填补我国在星载温室气体监测方面的空白,还能有助于提升我国在碳排放方面上的国际话语权。”助理研究员蔺超说。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崔佳/文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