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6-10-20 09:11 编辑
吴存荣:合肥发展将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2016-10-20 04:20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商报消息 从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到打造“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再到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十年,合肥城市发展目标实现“三级跳”。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种种改变,于细节处发生,深刻影响着定位和格局的走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刚刚胜利闭幕的合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为合肥描绘了更加美好的蓝图。“展望今后的五年,将是合肥落实城市新定位的关键五年,是人民生活质量实现新提升的五年,是城市发展充满美好前景的五年。”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合肥及全市人民将坚持“四个全面”、践行“五大理念”,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回顾] “这五年最深远的影响是城市定位和特色的提升;这五年最突出的成效是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强;这五年最深刻的洗礼是从严治党和作风的转变。 ”
——吴存荣
5年连跨3个千亿台阶
全市生产总值5年连跨3个千亿台阶,财政收入连跨6个百亿台阶;“新跨越、进十强”这一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提前5年基本实现。
宏观经济数据下,老百姓对发生在身边事的感受更为深刻:环巢湖大道全线贯通,“米”字型高铁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空间布局在优化,滨湖“新中心”功能快速提升;全新面貌的特色街区、精品城市和小街小巷出现了,老旧小区换新颜了,“数字城管”建成了,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多了;合肥有了首个5A景区,黄标车再也不允许进城区,水体和大气环境在好转,首条地铁离开通越来越近。
吴存荣说,历经五年的奋斗,合肥城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改革持续深化、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释放;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合肥呈现崭新面貌;民生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今天的合肥,已被国家确定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面貌和定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展望] “未来五年,是我们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们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的关键时期。 ”
——吴存荣
2020年,全市GDP瞄准万亿元
“努力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代会上合肥提出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也将增强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经济首位度,助推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
吴存荣透露,为此合肥市制定了九大细化目标:
经济总量方面,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力争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位次进一步前移。到2020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600亿元。
创新仍旧是合肥的金字招牌之一,不仅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还要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增强城市功能,推进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创建、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形成新型城镇化体系、打造国际化都市区。
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着力把合肥建成全省示范、全国一流的法治城市。
城市文明将有更多内涵,文明城市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强市建设富有成效。
民生福祉上也有更多期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主体功能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成为样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上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进展顺利。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体制机制将更加健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显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突出。
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理论武装切实加强,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更加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更加坚定,党的领导更加有力。
全市5县市全部进入百强或50强
新目标要求下,各县市区、开发区如何找准定位,实现错位、快速发展?吴存荣说,市党代会对每个县市区都明确了发展方向。
其中,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主城区要加快转型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打造国际化都市区核心区、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精品特色先行区和全省“辐射源”。
5个县(市)要全面推进“五化”同步,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争取全部进入县域经济全国百强和中部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50强。其中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要同中心城区等高对接、融合发展;巢湖市要坚持生态优先,充分彰显湖光山色特色品质,建成一座靓丽的明珠之城;庐江县要加快副中心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城乡统筹的新典范。
4大开发区要全力打造创新创业的引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合肥高新区要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当好龙头,力争进入全国前5位;合肥经开区要在“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中率先突破,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引擎;新站高新区要在创新发展上进一步彰显产业特色,快速提升总量;合巢经开区要在产城一体和高端产业培育发展上后来居上、奋力争先。
[详解] “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
——吴存荣
【创新】建七大创新平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创新驱动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在2016年国务院批复合肥城市总体规划中,合肥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2015年以来,又先后被批复三个“国字号头衔”,正在积极推进开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小微企业“双创”城市基地示范,并成为中科院批复的全国三个“大科学中心”之一。
吴存荣表示,未来五年,合肥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
其中,合肥将争取国家量子实验室落户,支持国家大科学工程及装置布局,并支持对原有科研设施更新改造整合。同时加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科学城、安徽大学互联网学院等建设。
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七大创新平台将成为合肥科技创新的亮点。计划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 。 推进产业创新,到2020年,基本构筑起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
【协调】提升城市能级,形成都市区架构
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合肥,将在未来五年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立足国家与安徽发展全局,着力提升城市能级。
在合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及的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吴存荣说,此次市党代会上明确:新区将建设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使之成为引领合肥都市圈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支撑安徽崛起的增长极、长三角双向开放的新窗口。
都市区形态和架构将基本形成,“细化‘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副中心、产业新城、新市镇、小城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吴存荣说,在建设城市功能区的同时提升开发园区综合承载力,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区转型发展;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加快三大副中心、三大产业新城建设;打造环湖十二镇及一批名镇名村。
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步伐越来越紧,吴存荣透露:未来五年“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将尽快完成,启动高铁西站建设;实施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发展通用航空,打造区域航空中心;建成轨道交通1-5号线,启动轨道交通6-9号线建设,搭建联动市县的轨道交通主骨架。 城市建设要强调特色化、品质化。继续规划建设特色街区,打造一批精品道路、品牌商圈、生态走廊和城市地标;加快合钢片区改造,建成东部新中心,全面完成城中村、危旧房改造任务。
【绿色】打造大型湖泊治理的合肥样板
“高水平打造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吴存荣明确,将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环境准入、环境标准硬约束,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我们可以期待更洁净的水质:合肥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巢湖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加强合肥水源地保护,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入湖河道小流域治理。力争到2020年,巢湖水质和入湖主要河流达标率大幅提升,努力创造大型湖泊治理的合肥样板。 同样可以期待更新鲜的空气:合肥将加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力度,巩固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区域大气质量监测预警,不断改善空气质量。
【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城市国际范更足
未来五年,合肥将坚持开放发展,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区域合作上,作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之一,合肥将强化与沪宁杭等中心城市互动发展,积极开展与上海“双城合作”;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等区域都是合作对象。合肥都市圈也有意扩容升级,全面提升都市圈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利用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合肥将更多的走向世界。其中“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将加密,国际航空货运通道将拓宽;同时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保税区等一批重大开放平台。此外,将复制自贸区国际贸易投资体制机制,等高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 城市也将更有“国际味”、国际化综合能力将获提升。其中将配套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文化演艺场馆等公共设施,开展国际化城市外语标识体系建设;加快合肥学院中德教育示范基地等建设;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打造长三角国际化创新创业中心。
【共享】建设重大民生工程,打造多项示范城市
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在合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将不断增强。吴存荣表示,未来几年,收入分配、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保障将全面提升。“在交通、医疗、养老、教育、文化、妇女儿童等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完善常住人口居住管理服务制度,提高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事业也将不负市民期待。教育方面,将完善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中小学绿色指标评价体系,促进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国际教育、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区域职教高地。
医疗卫生上,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大力发展养老护理康复、保健等健康产业。
市民的生活方式随着休闲运动的升级也将变样:加快建设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四季品牌”,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更好的生活:借助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合肥将创新社会治理;还将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和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城市。
滨湖新区:立足国际化 将打造“六大中心”
2016-10-20 04:20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讯 据安徽商报消息 合肥,一路向南,这里有整洁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各种各样的文化场馆、优美的巢湖岸线、高大上的文旅城……滨湖,已经成为安徽的一张名片。 2016年是合肥滨湖新区建设的十周年。十年新变,滨湖新区发生了什么?在这片土地上又将继续哪些故事?安徽商报专访滨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金刚。
【生态】今年上半年增10.7公里绿道
天气晴好的时候在滨湖拍照,会有“大片”的感觉。天上云卷云舒,城市整齐划一,树木葱茏。
这得益于滨湖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作为一个“规划先行”的城区,滨湖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的新路子。
充分尊重自然原有的地形地貌,构筑完善的生态网络。金刚举例说,滨湖新区196平方公里规划中,保留了73平方公里圩区、河流、湿地、森林、农田,目前拥有4大单个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以上的森林公园。
一边是便利的现代化生活,驱车10分钟就可以进入最美的生态田园。
滨湖有天然的水资源优势,但同时又面临着水污染治理的重任。滨湖一直围绕“城湖共生、人水和谐”美好愿景,实施“河长制”和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新区开发的10年,是巢湖水质改善的10年。金刚表示,与2006年相比,目前巢湖西半湖高锰酸盐、生化需氧量、总磷等主要污染指标,分别下降了49.7 、66.2 、87.3 。
今年上半年,滨湖又完成了塘西河初期雨水治理科技示范(一期)的土建工程,做好巢湖西岸初期雨水处置工程(塘西河初期雨水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北涝圩湿地、徐河泵站、水环境科学展示中心几个水环境项目的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十二五”水专项课题科研也预计在2017年底结题。“一边治理,我们还一边进行绿道建设。今年上半年,塘西河公园和方兴湖公园就增加了10.7公里的绿道。”
【产业】六大中心现代服务业新标杆
2016年对滨湖来说,值得纪念。省级行政中心的搬迁、万达文旅城的开业、国际铁人三项比赛……滨湖的活力越来越强。“金融商务、行政办公、文体旅游、生活服务、研发创意、要素交易”六大中心,这是滨湖的定位。滨湖已经成为合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标杆。
金刚说,比如金融商务方面,滨湖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项目,吸引工、农、中、建、交等17家金融机构,设立总行级后台服务基地,总面积280万平方米,总投资260亿,复兴创新金融城、光谷金融港、软通动力等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类平台项目入驻,预计3-5年内相关从业人口将达到10-15万。
再比如文体旅游方面,16.8公里黄金湖岸线是合肥新名片,滨湖成功创成了国家森林公园、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水利风景区等5个国家级生态品牌,引进了万达文旅城、海洋主题公园、电影主题公园、水上飞机等一大批旅游项目落地建设,举办了环湖国际马拉松、国际铁人三项、中国青年帆船帆板精英赛、毅行骑行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活动,集中布局了“全省十大文化场馆”。
有个数据可以说明。 2015年,环湖接待游客共计900多万人,游客满意率达91.54 。仅今年“五一”,就接待游客60万人。万达文旅城预计一年吸引2000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50亿元,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
再比如,要素交易方面,建成全国首个综合要素交易中心,每年土地、农业、科技等交易总额近1400亿元。李克强总理亲临视察,给予充分肯定。
【民生】产城一体今年新建10所学校
“现在都在说产城一体,滨湖的建设可以说是突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金刚说,滨湖新区一直非常重视“宜居”,着力营造交通、教育、医疗、生态、商务、休闲“六个环境”。
比如在交通方面,实施公共交通为先导的“TOD模式”,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很快地铁1号线就要试运营。在教育方面,滨湖一直在创响“全省教育第一强区”品牌,建设全省最优质的学校。
另外,全国最大的星级酒店群、国内最好的中心书城、全省最大的购物中心、全省最大最好的医养综合体,这些都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滨湖不是富人区,祖居居民也享受着滨湖的建设福利。目前,滨湖累计征迁546万平方米,涉及群众9万人,建设安置房和保障房536万平方米。坚持“阳光征迁”,严格“三榜公示”。一般家庭2-3套住房,平均资产250万以上。年龄超过60周岁男性和55岁女性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另外,滨湖还加强就业培训,消除零就业家庭,老百姓有了房屋租金、工资收入和城市养老保障,真正成为新区建设的受益者、参与者、支持者。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记者:每次去滨湖,都有不一样的体验。在精品城市建设上面,滨湖有怎样的经验?
金刚:滨湖确实是一直按照精品城市来建设的。都是以城市设计为抓手,综合考虑开发强度、天际轮廓线、综合交通、景观、色彩等因素,塑造活力、宜居、和谐的城市空间。
滨湖一直是规划设计超前的。比如说,沿湖16.8公里的岸线是滨湖新区的精华所在,我们就邀请国际一流团队对沿湖岸线城市设计、交通、色彩三个主要方面开展专题设计咨询,策划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努力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滨水岸线。
记者:滨湖发展10年,越来越好。很多人说,滨湖的招商越来越严格了?
金刚:滨湖是全省新核心,也是新区建设的标杆,一直牢固树立产业引领、招商选资的理念,严格筛选有实力、有品牌、有经验的投资者,紧紧围绕区域性六大中心的功能定位,强抓龙头企业引入,进行产业招商。目前,滨湖新区产业招商“两架马车”分别为金融和文化旅游,以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与万达文旅城为代表。现在,伴随着大物移云、智能产业、创新创业、互联网+等新技术与模式兴起,经济与产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滨湖新区即将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敞开大门欢迎好的企业。
记者:从当年的荒草之地到如今的国际化都市新中心,滨湖的10年跨越确实让人振奋。您如何看待滨湖的“国际化”呢?
金刚:合肥目前的定位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滨湖新区虽然年轻,但已经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滨湖的“国际化”不仅是规划水平、城市建设、生态环保、产城融合等方面的国家化,还是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化。滨湖的国际化眼光,不仅是指国际学校、星级酒店这类高端项目,还要着力打造国际化的金融商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文体旅游中心、生活服务中心、研发创意中心和要素交易中心。
在文化旅游上,滨湖将打造“国际水准的多元化滨湖岸线,独一无二的巢湖文化传播中心”。滨湖新区的目标不止于成为全省文化集中展示区,还要成为新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