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1867|回复: 17

[城建] 株洲市东进南进发展规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3 11:5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株洲市东进南进发展规划


2016-06-21 09:35 株洲市发改委       






株洲市东进南进发展规划

前 言

2014年1月7日召开的中共株洲市委第十一届六次(扩大)会议提出“注重东进南进发展,推动城乡统筹,加快县域崛起”的战略构想。2014年10月29日株洲市政协八届七次常委会召开,通过了《关于强力助推我市“南向”发展战略实施若干问题的常委会建议案(草案)》,建议强力助推株洲东进南进发展,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

为此,株洲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株洲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株洲市东进南进发展规划》。东进即株洲市区向东发展,建设株醴都市区。南进发展则包含两个层面。从市域层面看,南进发展即是指整个市域向南发展,促进南三县崛起,实现市域一体化。从市区层面看,南进发展是指市区向南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带动南部县城发展,实现县域崛起。总之,东进南进发展是株洲市在区域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积极应对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宏观背景

(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对株洲市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未来株洲市新型城镇化要尊重自然,要着重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注重人的城镇化,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通过层层比选,株洲成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这将进一步加快株洲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之后国家批准的第一个跨区域的城市群规划。该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明确提出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长株潭城市群重要一极的株洲市,应抓住国家战略发展的契机,主动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中,为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三)“一带一部”战略

国家提出“一带一部”战略,表明我国新一轮发展核心是由东往中往西发展。湖南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株洲作为“湖南的东大门”,恰好处在“一带一部”的战略交汇点上,正是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浦东新区、上海自贸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也是向中西部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排头兵,承东启西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因此,在“一带一部”国家发展战略下,株洲市应该积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做大做强工业园区,主动承接长三角、上海自贸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技术转移、人才转移,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崛起,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

适应“两型社会”发展要求,2008年湖南省组织编制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该规划对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域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其中株洲市区、株洲县的县城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仙井乡、三门镇、洲坪乡、姚家坝乡;醴陵市市区、石亭镇、均楚镇、仙霞镇、神福港、板杉镇、枫林市、新阳镇等区域被纳入到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范畴。即意味着核心区的发展将朝着一体化方向前进。可见,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市应在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带领市域一体化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东进南进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东进南进的必要性

1、拓展市区发展空间的需要

株洲市中心城区在全域最北段,北邻长沙,与长沙市区的结合部被定为禁止开发的“绿心”地带;西靠湘潭,与湘潭接壤的天元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城市发展容量趋于饱和。可见,株洲中心城区的空间向北、向西拓展受到了限制。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必须进行东进南进发展来拓展发展空间。

2、增强市区辐射带动作用的需要

株洲市狭长的地域形状、偏于北端的中心城市和单轴的交通条件,都影响到中心城市与各城镇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进而影响到株洲市城镇体系的一体化程度。株洲市域南部往往需要经过醴陵,或者经另一个地级市衡阳才能与株洲市中心城区发生联系。

从区域的经济流向和联系度分析也表明,株洲市南三县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衡阳的经济辐射和影响地区,而与株洲的联系产生了一定脱节。中心城区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为提升中心城市对南部三县的辐射带动作用,株洲市必须进行东进南进发展。

3、市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株洲市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上呈现“5050”定律,即株洲市区的GDP、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镇人口等经济、人口方面的主要指标占全市域的比例约为50%,与其它五县市的总量基本持平,呈现出市区强县域弱的格局。在五县市中也呈现出位于北部的醴陵市、攸县经济实力明显高于位于南部的茶陵县和炎陵县。总之,市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为实现市域一体化发展,株洲市必须进行东进南进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东进南进的可行性

1、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4年,株洲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61.01亿元,人均GDP达54741元,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63.9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37.1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9.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3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66元。二是产业发展不断升级。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9个省级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等优势产业集群。三是县域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总量达到1104.02亿元,增长11.63%,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1.09%。其中,醴陵市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上升到第86位,并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攸县连续8年获评全省十强县,为东进南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株洲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7:58.5:31.8调整为2014年的7.7:59.3:33。农业方面,2014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66.87亿元,增长4.4%;工业方面,2014年,成功获批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发展试点,轨道交通装备业、汽车及零部件业分别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44.24 亿元、22.73亿元 ,分别增长19.6%、17.9%;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0亿,增长10%,涌现了全球首台储能式低地板有轨电车、国际领先的8英寸IGBT专业芯片、TQ-600高速动车组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等新技术、新产品。三产方面,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成功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阿里巴巴•株洲产业平台建成投入运营,2014年成交额达10.2亿元;现代物流不断壮大,新芦淞商贸物流园、大美商贸物流、农产品批发市场、城乡农贸市场等物流市场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3、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

一是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城市创建成效明显,城市形象得到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国家绿化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二是交通网络逐步优化。“一圈三环”的城市交通快速发展,市域2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城市对内对外联系进一步通畅;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江大道、湘江六桥建设加快推进;东城大道、长株攸快速公路正在启动。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达1.1万公里,实现了水泥公路网络覆盖到各县市区每一个村,使113个新农村示范村面貌明显改善;建设各类水利工程3万余处,解决了16.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4、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株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以炎帝陵为代表的炎帝文化,以炎陵、茶陵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现代工业文明为代表的蓝色文化,以神农谷、云阳山、酒仙湖为代表的绿色文化等资源。同时,文化创新、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等产业迅速发展,为新城、新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2013年,攸州森林公园升格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茶陵县城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炎帝陵获批为全国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4年旅游总人数达到3054.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78亿元,分别增长16%、17.7%。

5、更加突出的政策叠加优势

株洲地区是国家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域,在两型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拥有先行先试的权力;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已获得国家批复;株洲清水塘地区获批成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株洲市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之一;茶陵、炎陵是罗霄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这些都有利于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要素瓶颈,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实现“三个率先”的总目标,坚持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县域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城镇发展,加快实施东进南进发展,着力打造湖南“东大门”,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激发强劲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将提高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作为东进南进发展的长远目标,把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作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均衡发展,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城镇宜业宜居、健康和谐发展。

2、坚持产城融合。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推动产业布局和城镇化布局相结合,增强产业实力和城镇容量,形成产城融合、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以城镇为基础,为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空间;以产业为保障,推动城镇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从而实现产、城、人协调发展。

3、坚持交通优先。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是推进东进南进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坚持把发展总体规划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有机结合,依托现有的京港澳高速、岳汝高速、衡炎高速、106国道等交通动脉,加快启动东城大道、长株攸快速公路、莲易高速改造、醴茶铁路提质改造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向东向南的交通网络,构建1小时通勤圈。

4、坚持特色发展。各地根据资源优势,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各差异化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形成各地显著的比较性优势。

5、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把改革与创新作为推进东进南进发展的最强动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科技、文化、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创新,激发创业、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20年,力争全市GDP达到3600亿元,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0%,基本实现现代化。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基本形成以轨道交通、烟花陶瓷等优势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50%;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服务业发展加快,服务水平提升,对经济支撑作用更加凸显。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突破35%。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形成以株洲市区、醴陵市区和攸县县城“一主两次”为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力争到2020年,实现10万存量和50万增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当前的60.12%提升到73%。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均等化公共服务,生活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市域东进南进发展重点

(一)统筹城乡,优化市域空间布局

1、城乡空间布局原则

集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规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整合周边要素培育大都市区,集聚发展要素培育县城增长极及城区周边组团,引导和培育小城镇发展簇群、镇级市发展,发挥其对周边地区的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株洲市域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生态优先:以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重点保护水源、林地、湿地等生态资源,梳理开放性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明确城镇建设隔离绿带,防止土地空间过度开发、城镇空间过度连绵,提高生态安全保障。


动态演进:紧抓优势资源与核心发展要素,采用动态推进的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发展重点。近期关注中心城建设与城镇簇群发展,中期关注县城能级提升与都市区发展和副中心建设,远期关注都市区一体化与市域全域发展。

2、市域城乡空间结构

按照集聚发展、生态优先和动态演进的原则,规划形成“一核三轴三带”的市域城乡空间结构。

“一核”:指株醴都市核。株醴都市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株洲市区、株洲县城、醴陵市区及周边城镇联合发展片区和必须协调控制的地区。

“三轴”:指市域整体发展的核心城镇集聚轴,分别为株醴城镇发展轴、湘江城镇发展轴和长株炎城镇发展轴。其中株醴城镇发展轴,以株洲市区和醴陵市为节点,东西横贯株醴都市区,西接湘潭,东连萍乡;湘江城镇发展轴,连接长沙及株醴都市区,作为贯穿长株潭核心的南北向发展廊道,凸显株洲城镇发展水平与特色;长株炎城镇发展轴,连接长沙、醴陵及南部攸县、茶陵、炎陵,作为株洲市域南北向城镇发展的株洲集聚廊道。

“三带”:指市域城镇发展次级拓展及联系带,分别为潭株醴城镇带、衡攸萍城镇带、衡茶吉城镇带。其中潭株醴城镇带,以三门、醴陵市区为节点,作为南部横贯株醴都市区的城镇联系带,西接湘潭、东接醴陵;衡攸萍城镇带,以皇图岭-网岭-新市簇群、酒埠江为节点,横贯攸县北部,西联衡阳,东接萍乡;衡茶吉城镇带,以茶陵县城和腰陂-高陇簇群为节点,横贯茶陵,西联衡阳,东接吉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实施分区发展策略,引导城镇差异化发展

市域不同层级城镇如中心城市、县城、镇、村等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规划按照打造都市区、培育县城、引导小城镇和凸显秀美乡村的原则,将全市分为都市发展区、县城融合发展区、城镇簇群发展区、城乡统筹发展区四大类城乡政策分区,构建市域“1349”的分区城镇格局,即1个都市发展区、3个县城融合发展区、4个城镇簇群发展区、9个城乡统筹发展区。

1、都市发展区

指市区及与市区融合发展的都市区,即株醴都市集聚发展区,包括株洲市区、醴陵市区、株洲县县城及与市区联系紧密的株洲县北部、醴陵中部乡镇地区。着重于全域城市化建设,使区域内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与公共服务。区域内的乡镇鼓励引导成为功能组团,承载城市与区域级职能。

2、县城融合发展区

指县城及其周边发展紧密发展地区。规划明确攸县县城发展区、茶陵县城发展区、炎陵县城发展区3大县城融合发展区,在发展区内培育新的县城发展空间,统筹产业空间布局,提升空间建设品质和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引导分区内居民逐步转化为县城人口。

3、城镇簇群发展区

指城镇发展水平较高、阶段类似、产业分工与合作趋势明显的小城镇区域。规划确定4大城镇簇群发展区。引导分区内小城镇适当整合,建设镇级市,鼓励中心镇发展,使人口和产业向镇级市和中心镇集聚;以镇级市为基础构建产业协作平台,以中心镇分工协作为基础强化产业集群,形成联动发展的小城镇簇群态势。

4、城乡统筹发展区

指工业化基础与条件较弱、农业发展为主或生态较为敏感的区域。规划确定10个城乡统筹发展区,引导以农业发展,保护生态和乡村传统文化为主,分区内选择发展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确定为中心镇,作为服务农民,实现分区人口集聚,引导农民就业与创业的核心载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突出特色,培育县域特色产业

东进南进发展,产业是基础。统筹全市产业布局,突出县域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是未来市域发展的基础。






1、做大做强工业园区

依托市域重要发展节点,构建“两带十园”的市域产业发展格局。

(1)两带:株醴产业发展带和长株炎产业发展带。株醴产业发展带横贯株洲大都市区,串联市区、株醴新城产业园区、醴陵产业园等都市区内部重要节点;长株炎产业发展带主要依托G106国道纵向贯通市域,串联白兔潭产业园、醴陵产业园、泗汾产业园、网岭产业园、攸州产业园、平虎产业园、金星产业园、九龙产业园等重要节点。

十园:强化县城及组团、镇级市产业平台建设与提升。打造株醴新城产业园、白兔潭产业园、醴陵产业园、泗汾产业园、网岭产业园、攸州产业园、腰陂产业园、平虎产业、金星产业园、九龙产业园十大产业园区。

各产业园按照“项目集中园区、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建设”的总体思路,积极引导和协调工业园区调整发展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醴陵经开区争取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做好岳汝高速及长株潭南环线沿线产业布局,提升烟花鞭炮等传统产业,积极承接沿海转移产业,打造高铁经济产业走廊和“中国新瓷都”。

攸州工业园区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构建以园区为核心的产业承接平台,深化发展煤炭能源、新型材料、机械制造、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

茶陵金星工业园区依托建材产业园、中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等平台,引入与本地资源密切相关的产业,重点打造建材陶瓷、有色金属加工、电子电器加工等带动性强的产业。

炎陵县九龙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或资源依托型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由龙头企业带动的农副产品加工集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2、推动旅游业大发展

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旅游的投入将不断增加。依托株洲市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的旅游业将成为未来的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市区与县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缩小市区与县域之间的差距。因此,在株洲市东进南进发展中必须推动旅游业的大发展。

1)合理划分旅游片区

依托市域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人文、“红色”、工业等旅游资源,推进旅游再升温,形成自然山水、文化遗产、城市风貌、乡村生活和主题旅游等旅游片区。


自然山水片区:依托湘江生态风光带、洣水沿岸风光带、酒埠江、神农谷等自然山水景区(点),开发河流观光、湖泊观光、森林观光、峡谷观光、山地观光、溶洞观光等观光类型。

文化遗产片区:依托南宋古城墙、朱亭古镇、阴山古县遗址、炎帝陵以及名人故居等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名胜古迹观光、古城古镇观光、历史文物观光、名人故居观光等观光类型。

城市风貌片区:以株洲市区、醴陵市区、攸县县城、茶陵县城、炎陵县城等为重点,展示株洲现代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历史古城的风貌。

乡村生活片区:串联散布在城市郊区生态农业园、花卉种植基地及其有特色的农家乐形成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体验观光片区。

主题旅游片区:以方特欢乐世界、湖湘文化博物馆、株洲工业历史博物馆、醴陵陶瓷艺术馆等为主,开发以特定主题为展示内容的主题旅游观光片区。

(2)开辟旅游通道串联旅游片区

规划在株洲市域打造东线和西线两条旅游通道,串联市域各旅游景点和旅游片区。

东线依托国道G106、G322和省道S105、S205、S206、S333、S340、S321、S207,串联炎陵炎帝陵景区、东阳水库、酒埠江景区、官庄水库、大京水库、仙庾岭、云峰湖、方特欢乐世界、绿心等景点接至长沙。

西线依托国道G106和省道S210、S339,串联龙凤乡军山林场、朱亭古镇和三门镇等特色镇并至东线。

3、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

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为长株潭城市群提供各类物流中转服务及工业仓储配送服务。

株醴都市区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抢占新兴物流产业高地。株洲“两型”社会的建设,需要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业,而随着芦淞服饰物流园、中南谷物城物流园、湘江重金属物流城、中国南车物流基地、湘江运动休闲产业物流城等均落地株洲,株洲物流产业航母渐成雏形。加快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业的发展,提高物流业的行业竞争力,建成高效便捷、有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攸县要启动县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培育扶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加快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现有零售、批发企业实行业内整合,做大规模,提升地位和影响力。

茶陵县则要推进湘赣物流园建设,培育汽车商贸、小商品、农产品等商贸批发中心市场,培育文化、商贸等消费热点。提升电子商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优化城区商业布局,构建精品市场和特色街区,繁荣商贸消费。

炎陵县积极推进交通物流中心的建设,将公交总站、农村客运站场结合交通物流中心一起建设,促进县域以及湘赣之间物流业的发展,繁荣商贸消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助推城镇发展

1、株醴都市区

范围包括株洲市区、醴陵市区、株洲县县城及与市区联系紧密的株洲县北部、醴陵中部乡镇地区。

1)功能定位

打造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中心,株洲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区域城乡统筹示范区。打造株洲市区成为以区域功能提升和新兴功能培育为核心的现代化城市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空间。

2)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株洲市区人口规模为170万以上,株洲县城15万人,醴陵市区35-40万人。

3)空间结构

以株洲市区为中心,打造“一主核、一副核、多节点”的城镇空间结构。“一主核”为株洲主城区,“一副核”为醴陵市区,“多节点”为株洲十大新城及渌口、南洲新区、天易科技城、株醴新城、东富湘赣合作示范区等重要功能节点地区。

4)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为株洲城市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强化旅游产业多元发展方向,一是主题型观光休闲旅游,如以荷花为主题的仙庾荷塘月色;二是文化型区域旅游,如以神农文化为本底、集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神农城;三是整体引进型旅游,如以主题公园方特为核心的云龙旅游度假区等。

打造新兴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抢占移动互联网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抢占新兴物流产业高地。

2、攸县县城

1)功能定位

湘东南区域中心城市,以煤电能源、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为主导的产业基地。

2)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攸县县城人口规模为25-30万人。

3)空间结构

强化城区发展,培育莲塘坳作为城区周边组团,形成“一主一副”的城乡空间结构。

4)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攸州产业园,加快煤炭产业向煤电和煤化工、铁矿向冶炼和精密铸造方向发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产业集群,引导产业向园区有序集中。高效集约整合并利用特色资源,延伸相关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重点扶持湘东仙竹米业、攸县金湘米业、炎洣神米粉等企业,做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酒埠江为中心,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启动县城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培育扶持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加快商贸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引导现有零售、批发企业实行业内整合,做大规模,提升地位和影响力。

3、茶陵县城

1)功能定位

湘赣边区交通重镇,株洲市域以商贸业、旅游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支柱的历史文化名城。

2)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茶陵县城人口规模为13-16万人。

3)空间结构

强化城区发展,培育马江作为城区周边组团,形成“一主一副”的城乡空间结构。

4)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金星工业园等产业园区,推动建筑建材、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集群发展,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发展,支持电子信息等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依托建材产业园、中国陶瓷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等平台,引入与本地资源密切相关的产业,重点打造建材陶瓷、有色金属加工、电子电器加工等带动性强的产业。

推进湘赣物流园建设,培育汽车商贸、小商品、农产品等商贸批发中心市场,培育文化、商贸等消费热点。提升电子商务、物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开发云阳山、保护和利用南宋古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4、炎陵县城

1)功能定位

以旅游、农林特产品加工、水电为主导产业,以炎帝文化为特色的湖南省重要旅游城市。

2)人口规模

规划2020年,炎陵县城人口规模为6-8万人。

3)空间结构

强化城区发展,培育龙溪、沔渡、三河作为城区周边组团,形成“一主三副”的城乡空间结构。

4)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九龙工业园,发展劳动密集型或资源依托型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由龙头企业带动的农副产品加工集群。

整合炎帝陵、神农谷等周边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依托炎帝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实现精品化、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炎陵文化名片。完善旅游产业配套功能,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依托TOD模式,构建完善的综合交通支撑体系

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带动模式是指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开发建设模式。株洲狭长的带状形状适合采取以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骨架的TOD模式。通过TOD发展模式,引导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带动市域城镇的发展,带动南部县市的发展。

以高速公路、快速路、轨道交通为骨架,构建贯穿市域南北的干线公路网,促进市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加强市域城镇之间的紧密联系。推进莲株公路、醴娄高速、吉邵高速建设,加快建设东城大道、长株攸公路等城际干线通道和娄醴城际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建设,实现“369”快速交通圈,全面推进株洲向东向南发展,促进株醴都市圈融城,带动南部县域发展。

1、轨道交通

株洲市域现有南北向的武广客专高铁线路和京广线、醴茶铁路两条普通铁路线以及东西向的沪昆高铁线路和浙赣湘黔普通铁路线路。

依托高铁、城铁、普铁形成以株洲市区为龙头,以醴陵、茶陵、炎陵等县市为骨干,以群丰、雷打石、三门、渌口、泗汾、虎踞、沔渡等乡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镇融合发展的网络串珠型城乡空间新格局。

1)高铁:依托沪昆高铁、武广高铁、长厦客运专线强化株洲市区、醴陵、攸县之间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圈的联系,通过便利的交通条件、区位优势和资源本底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来带动中心城区和市域次中心城市的发展。

2)城铁:依托长衡城际铁路、“醴—茶”城际铁路和娄醴城际铁路来加强中心城区与株洲县、醴陵市、茶陵县、炎陵县等城市的联系,从而带动东进南进发展。

娄醴城际铁路:连接醴陵东、姚家坝、航空城、七斗冲、株洲西等地区,设株洲西、湘江新城、七斗冲、航空城、霞阳、醴陵开发区、醴陵站、醴陵东站共9处,带动沿线的新马栗雨工业园、湘江新城、枫溪生态城、服饰城、航空城、产业转移基地、霞阳工业园、醴陵开发区等产业园及新城的发展。

“醴-茶”城际铁路:北起醴陵(与娄醴城际线对接),途经泗汾、皇图岭、网岭、新市、攸县、菜花坪、巴集、茶陵,设站9处。可加强株洲-醴陵-茶陵联系,带动沿线城镇带及产业区发展。

“长-衡”城际铁路:北起七斗冲,沿京广铁路至朱亭,再延伸至衡阳,在渌口与地铁2号线换乘,株洲市域内线路全长80公里,设站8处。可加强长沙-株洲-衡阳联系,促进沿江城镇带及产业发展,提升株洲交通区位优势。

3)普通铁路:延伸醴茶铁路的线路至炎陵县,通过加大发车密度、提高运行车速等带动沿线泗汾、皇图岭、网龄、大同桥、虎踞、沔渡等城镇的发展。完成衡茶吉铁路株洲段的建设,带动茶陵腰陂、高陇等城镇发展。

2、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主要承担长距离、大容量过境和出入境交通。株洲市域现有沪昆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公路、衡炎高速公路、长株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公路等。至2020年,市域内规划形成“八横四纵”高速公路网络。

“八横”即沪昆高速(连接龙头铺、醴陵与周边城镇)、沪昆高速南移线(衔接雷打石、楚亭、神福港等城镇)、朱莲高速(联系朱亭、丫江桥、黄丰桥等城镇)、泉南高速(串联界首、茶陵、腰陂、高陇等城镇)、炎井高速(连接炎陵、沔渡等城镇)、茶界高速、莲易高速公路及炎资高速,其中沪昆高速、莲易高速、沪昆高速南移线横贯株醴都市区,朱莲高速、泉南高速、炎井高速与炎资高速横贯市域南部各县。

“四纵”即京港澳高速(连接马家河、雷打石、古岳峰等城镇)、长株高速(衔接长沙与株洲)、长株潭东外环(联系仙庾、白关、淦田、攸州等城镇)及岳汝高速(连接官庄、皇图岭、网岭、虎踞等城镇),其中京港澳高速、长株高速、长株潭东外环纵贯株醴都市区,岳汝高速纵贯市域。

3、干线公路

株洲市域干线公路分为城际干线公路和一般干线公路。

1)城际干线公路

城际干线公路网是城市间快速便捷的交通通道,能够加强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更加紧密的发展。到2020年形成“二纵五横”城际干线通道。

两纵:指长沙洞井铺至株洲荷塘区公路(洞株路)和长株攸快速路。

五横:指时代大道、易俗河公路(天易路)、铜塘湾至霞湾公路(铜霞路)、武广客运湘潭连接线、东城大道。

2)一般干线公路

一般干线公路网是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补充,起交通集散作用,联系城镇带、产业带,沟通境内各经济组团、区镇中心,起高速公路网与地方公路网有效、便捷连通的作用,方便沿线城镇进出高速公路。基本构建“一纵四横”的国道网络和“八纵十三横”省道网络格局。

其中,“一纵四横”的国道网络中的一纵指G106株洲段(醴陵南桥至炎陵龙渣);四横指G320株洲段(醴陵东富至株洲市石峰区)、G322瑞安至友谊关(茶陵界化垄至界首,原S320)、G356湄州至西昌(炎陵睦村至茶陵浣溪,原线路名称为S321和X063)、G357东山至泸水(炎陵槽里至深坳,原S322)。

“八纵十三横”省道网络中的八纵指S204醴陵清水江-茶陵东首村、S323醴陵-湘阴西林(醴陵瓦子坪-醴陵市)、S205平江龙门-汝城铁丝坪、S206临湘定湖至炎陵云里、S207炎陵荆竹山-宜章杨梅山(含原一横向省道)、S209长株攸快速路-桂阳(原S212和长株攸合并)、S104长沙黄兴-衡东石岗坳(原S211)、S210云溪道仁矶-攸县绿田。十三横指S105长沙洞井-醴陵南桥、S330醴陵青平村-韶山、S331醴陵屏山-安化驿头铺、S333醴陵老关-湘潭县谭家山(原省道S313)、S335醴陵早禾塘-韶山白田、S332醴陵美田桥(湘赣界)-新晃林冲、S337攸县长华-衡阳高汉、S339攸县柏市-会同蒲稳、S340攸县龙下-邵阳宋家塘(原S315)、S344茶陵晓塘-靖州星子界(湘黔界)、S345茶陵和吕-零陵岭尾(湘桂界)、S347茶陵华里-常宁、S349炎陵牛头坳-零陵东湘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4、公共交通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城区快速公交、市县快速公交、城乡公交等多方式公共交通建设,保证市域、都市区以及县域等多层级公共体系的完善。

1)市域公共交通

城际铁路:依托娄醴城际、岳衡城际、醴茶城际及岳衡-醴茶城际铁路联络线4条城际铁路,构建联系市域乃至区域的公共交通骨架。

市县快速公交:依托重要公路走廊,规划6条市县公交线路,分别为株醴茶线、长株攸线、湘江线、株醴线、朱莲线、衡茶吉线,在沿线主要城镇均设有站点,作为市域内城市之间公共交通联系的重要补充。

2)都市区公共交通

在株醴都市区范围内,构建以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城区快速公交、城乡公交等多种方式为一体的都市区公共交通系统。以城际铁路为主要纽带构建一体化的长株潭公共交通体系,强化都市区主副中心的联系;以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区快速公交为骨架,联系市区所有功能组团,辐射都市区;以城乡公交联系都市区内所有乡镇及功能节点。

城市轨道: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用地功能布局以及未来交通需求特征,规划4条放射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线网全长132.6公里,设站103处。轨道交通1号线(株洲西-华强综合枢纽),主要覆盖云龙新城、职教城、河东中心、河西中心、武广新城等组团;轨道交通2号线(湘天桥-南洲),主要覆盖河东商业走廊,服务清水塘、河东中心;轨道交通3号线(白马垄-航空城综合枢纽),主要服务服饰城,服务航空城、枫溪生态城、河西中心、栗雨园区、清水塘等组团;轨道交通4号线(金山客运综合枢纽-红旗广场),主要覆盖金山新城、河东中心等组团。

城区快速公交:在市区范围内规划22条快速公交线路,共计333.8公里,覆盖市区主要功能组团,并联系都市区主要节点。

3)县域公交体系

依托重点乡镇形成公交枢纽,加强各乡镇的联系,构建完善的县域城乡公交体系。

醴陵市:规划形成以株洲东站(醴陵)、醴陵站、株醴新城、泗汾、官庄及白兔潭等多个公交枢纽均衡发展的网格状城乡公交系统。

株洲县:规划形成南洲新区、淦田及朱亭3个公交枢纽,强化各乡镇之间的联系。

攸县:规划形成攸县县城、网岭、渌田、酒埠江4个公交枢纽,以城乡公交辐射周边乡镇。

茶陵县:规划形成茶陵县城、腰陂2个公交枢纽,以城乡公交联系县域各乡镇。

炎陵县:规划形成炎陵县城、鹿原2个公交枢纽,沿炎帝陵、神农谷等多处旅游景点形成环状城乡公交网络,辐射各乡镇。

5、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形成4个一级交通枢纽,6个二级交通枢纽,7个三级交通枢纽。

一级交通枢纽为株洲西站、株洲站、株洲东站(醴陵)、茶陵站,以高速铁路站点和国家干线铁路枢纽站为主。


三级交通枢纽有南洲新区站、白兔潭站、株醴新城站、泗汾站、酒埠江站、腰陂站及鹿原站。三级枢纽主要为县域公交枢纽,辐射周边乡镇,并与二级交通枢纽形成联系。
二级交通枢纽为株洲南站、醴陵站、攸县南站、炎陵站、网岭站、淦田站,以城际铁路和国家干线铁路沿线站点为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区东进南进发展重点

《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4年修订)》对株洲市提出了“南向、东拓、北上”的发展要求。其中,株洲市区南向主要指发展天易科技城和株洲县(即南部新区),东拓主要指建设株醴都市区的东部新城。

(一)南部新区

包括武广新城和枫溪港以南,渌枫大道以西区域,包含株洲县的渌口镇、仙井乡、南阳桥乡、洲坪乡、平山乡、堂市镇、古岳峰镇、王十万乡、石亭镇、均楚镇以及淦田镇和朱亭镇的部分区域。总面积约1190平方公里,区域现状总人口50万。

1)定位

南部新区定位为打造株洲重要商贸物流枢纽,株洲新兴产业发展极和湘江沿岸生态新城。

2)空间格局

南部新区沿湘江两岸发展,沿湘江两岸构建“一带五片五镇”组团式的现代田园城市格局。

“一带”:是指沿湘江城镇发展带。

“五片”:是指城市核心发展区内的五个片区,包括西岸的天易科技城,以及东岸的枫溪新城、渌口城区、仙井片区和南洲新区。

“五镇“:指三门、王堂、淦田、朱亭、楚亭镇等五个卫星镇。

3)产业布局

南部新区五个片区实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格局。枫溪新城发展生态型商务产业,休闲旅游、文化创新产业。南洲新区发展以承接市区轨道交通业、风电行业关联产业链的配套加工为主的制造业。渌口城区发展商贸物流、服务消费、科技研发等产业。仙井片区发展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等产业。天易科技城发展轻型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生产服务业。轻型高技术产业主要是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创新型生产服务业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服务、生产服务业、现代农业。

4)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方面主要是构建由武广高铁、长厦客专、京广铁路、岳衡城际铁路、娄醴城际铁路和河西有轨电车等组成的轨道交通体系。

高速公路方面主要有京港澳高速、长株潭南外环(沪昆高速南线)、长株攸高速和朱莲高速等。

快速路包括武广大道、湘江大道、渌枫大道和湘醴大道。

城市主干道形成“五纵九横”的路网结构。横向干道包括枫太路、仙太路、铁东路、东城大道、龙洲路、雷洲路(S333)、王十万联络线、淦田联络线、排古线等,纵向干道包括新太路、湘芸路、S211、南洲大道、航洲大道等。

重点建设渌枫大道、湘江大道、东城大道、长株攸公路、长株潭南环线高速公路株洲县段等交通基础设施,形成贯通南部新城路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东部新城

东部新城建设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湖南发展“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战略定位的重要举措,是打开湖南东大门的重要举措,可以对接上海自贸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进东部新城建设以沪昆高速、东城大道和娄醴城际铁路为轴线,能构建株醴城镇发展轴,打造株醴都市区。东部新城建设是株洲市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战略方向。

东部新城位于株醴城镇发展轴上,是株醴都市区、株洲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部新城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包括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大京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姚家坝乡,面积187平方公里;株洲县仙井乡,面积80平方公里;醴陵市区及其部分乡镇(仙霞镇、新阳乡、板杉乡、黄獭嘴镇、枫林市乡、官庄乡、东堡镇、王仙镇和东富镇),面积933平方公里。区域现状总人口约52万,规划容纳人口110万。

1)定位

东部新城建设旨在打开湖南东大门,建设湖南“一带一部”区域发展创新实验区,实现区域现代化。因此,东部新城定位为区域合作发展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发展带陆线发展节点、湘东赣南新型产业发展洼地。)、自主创新发展示范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省际边境城市发展示范区、混合所有制创新示范区。

2)空间结构

规划总体形成两条发展带,即都市休闲带和城镇综合发展带。

(1)以莲易高速、旅游公路形成都市休闲带,串联形成云峰湖、仙庾岭、大京、官庄四个风景名胜区以及姚家坝、枫林市、黄獭嘴、官庄等旅游休闲小镇。

(2)以东城大道和娄醴城际铁路形成的城镇综合发展带,串联形成航空服饰城、仙井新城、株醴新城、醴陵经开区、醴陵城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六个组团式城市功能片区。

3)产业规划

东部新城主要发展航空、服饰、陶瓷、机械制造以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1)航空服饰城(白关)

面积4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万。

产业定位为通用航空科技之都、株洲服饰之都、时尚创意中心、商贸总部基地、宜居宜业活力新城。

(2)仙井新城(株洲县仙井)

面积2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万。

产业定位为以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宜居宜业新城。

(3)株醴新城(醴陵新阳、板杉、仙霞)

面积2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万。

产业定位为先进制造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宜居城。

(4)醴陵经开区(醴陵)

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万。

产业定位为国际陶瓷文化交流中心,中国陶瓷创新基地,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发展展示区。

以陶瓷、玻璃等非金属制品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融产品研发、商务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型产业新城。

(5)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

面积1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

定位为以陶瓷、玻璃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协作发展示范性园区。

4)交通体系规划

东部新城交通体系规划主要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城市主干道等4个方面。

(1)轨道交通

包括沪昆高铁、浙赣铁路、娄醴城际铁路(渝长厦快速铁路)、醴茶城际铁路。

(2)高速公路

包括沪昆高速、岳汝高速、沪昆高速南线(长株潭南外环)、长株潭东外环和莲易大道。

(3)快速路

主要指湘醴大道、中环北路东延线、渌枫大道、东城大道,四条快速路与中环大道对接。

(4)城市主干道

形成“四横五纵”的骨干性道路网结构,四横即服饰大道、机场大道、湘醴大道、S333等4条横向干道,五纵即千亿大道、航洲大道、官楚大道、姚家坝联络线、106国道等5条纵向干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3 12: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实施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把株洲市向东向南发展战略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内容,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率先成立东部新区,南部新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细则,严格分解落实工作职责,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形成分工明确、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确保重点区域和组团的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各级各部门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意识,严格把握试点实施的阶段重点,制订实施好年度发展计划,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导向,确保试点工作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地得到落实。

2、规划保障

把东进南进发展战略纳入株洲“十三五”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作为重大战略予以重点考虑。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上的职责和分工。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多规统一”,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做好顶层设计。重点开展东部新区、南部新区、株醴新城的规划编制,加快县市总体规划修改和村镇规划编制,加速推进县市扩容提质,进一步深化东进南进发展。

3、要素保障

1)强化资金保障。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镇建设与项目投融资体制和相对集中、稳步增长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积极申请地方政府债券用于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类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鼓励境内外金融机构来株洲市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和省级投融资平台重组、兼并各类投融资公司,通过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向上争取东部新区、南部新城项目的资金支持。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强化项目保障。突出重大项目对试点实施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项目开发、储备和建设。建立向东向南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率先启动东城大道、长株攸公路、长株潭南环线、长株潭城际铁路延伸到醴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实施情况适时进行调整、补充,形成滚动开发机制。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形成项目前期工作的合力。精心抓好项目的调度,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

3)强化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项目规划、建设和管理培训,大力引进各类专项人才,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各重点建设区挂职,增强人才支撑。

4)强化用地保障。优先安排东部新区、南部新城等重点抓手项目用地指标,加强项目用地储备。

4、建立考评机制

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监督考评株洲市、醴陵市、攸县、株洲县、茶陵县、炎陵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履行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7 18:57 , Processed in 0.09142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