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1 23: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莞历来都是岭南咽喉地
作者:刘志伟
东莞作为广东的一个地理概念,或者作为一个地名,背后所涉及的空间变化和行政建制变化之复杂,和其中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之多,是鲜有的。我们做明清史研究的人习惯按照府、州、县的概念来说明行政建制。东莞作为一个县(现在东莞是市)的单位来说,在广东这么多县里,它的历史是很不清楚的。从沿革地理来说,反而给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机会。
1
以今天的行政建制来叙述过去的历史,不管是五六百年也好,一两千年也好,是我们最难处理的问题。我相信如果要写一部《东莞史》,尤其是现在的东莞市,其实相当于一个府的行政级别,那么究竟是写一个府一级的历史,还是写县一级的历史?写的是东莞史,还是东莞现在这个市的历史?都是我们最头痛的事情。
事实上,我们要从现有的行政建制去回溯历史,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历史上这个行政建制的变动。这个变动,一般可以把它理解为或是行政上的考虑,或是政治上的考虑,或是行政级别上的考虑,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变化。这些变动,都投射到我们看到的地理沿革变化里面。
谈到东莞县是建立在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其实是对东莞县的建置沿革很不清楚的结果,实际上也可以讲得很清楚,比如《元和郡县志》(宋代文献)讲得非常清楚,“咸和六年,于此置宝安县”,但要注意文献中有个“属东官郡”,到了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郡,东莞县就归了广州,然后到了唐代,当时建了宝安县,后来改为东莞县,这里用回旧县名。我提的“属东官郡”,但是在后来很多文献里,对于东晋咸和六年置宝安县的记载,是和置东官郡是同时的,(东莞古代本来叫“东官”,有些文献写成“东管”),其实里面已经有一些问题同时存在。究竟这个东官郡是和宝安县同时建立的,还是之前建立的,一直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法,这些我们现在都很难真正搞清楚真相。大体上,对东莞的地理行政建置沿革,就是像《元和郡县志》也好,像各种东莞的县志,包括《读史方舆纪要》,这些在地理上比较权威的著作,也都有一些看上去比较清楚的记载,这个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会出来一些“东莞”、“东官”,还有“宝安”,还有东莞从郡名变成县名的变化?这背后还有很多历史问题可以提出来思考。
首先,我想交代自己对古代设立地方行政单位的一些理解原则或依据,因为这些是理解后面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在西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在边缘地区设立新的行政单位。新的建置背后的理念,对照现代地图常常会造成一些误解,就是好像我们从来都有这样的地图。我们今天现代地图的概念,有边界,有辖区或者疆域,是一块一块的概念,
其实,我认为古代在一些比较核心、开发比较成熟的地区,辖区概念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在边缘地区,主要的概念不是辖区的概念,是一些线和点的概念。古时秦始皇的军队进攻岭南,设立苍梧郡,荆州刺史,扬州刺史,南海郡。当时的南海郡就在今日东莞以东的地方。南海郡管辖的区域,从面的角度上看的话,它管辖的大概就是东江区域的地方(区),延伸到韩江,但实际上我认为是没有的。那边基本上是不知道的。南海郡重要的是广州,即所谓番禺这个点。那边从西江过来,基本上是苍梧郡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它这个路线下来的时候,就把那里面划了,所以西江基本上是苍梧郡的范围。那么北江呢?因为有中宿县,现在的清远,也是一个点的概念,其实清远一直往上,大概现在的粤北,在汉代基本上是管辖不到的地方。所以,它只有这些点的概念。再往上如果属于荆州和扬州刺史管辖的地方(区),那个地方(区)的历史会清楚很多。
所以,在这里我想提出的概念就是:在古代的未开发地区的行政建制,就是越未开发,刚刚纳入国家版图的地方(区),它设立郡县的依据,它的空间概念是个线和点。线主要是交通路线,点主要是交通路线里面的一些关节点,或者是军事上的一些重镇。接下来我要讲到这个变化的转变,由点到线到面的背后的历史意义。
2
东莞建置的历史,现在我们都接受了《读史方舆纪要》东晋时期置东官郡、建宝安县的说法。但在更早的文献《通典》(唐代)中,讲到东官郡是在三国东吴时期置的,增城在汉代是番禺县地,到了三国就置了东官郡,所以当时的东官郡就是增城,增城是东官郡的郡治。虽然这个文献是唐代的,但是我和做沿革历史地理的学者一样,也不认为《通典》里面写的就可靠。我们比较可以肯定的是乐史《太平寰宇记》里面也用了《通典》的记载,但是少了一个“官”字,称“吴黄武中于此置东郡”,也就是说唐宋时期的文献都提到三国时有个东郡或者东官郡,也许《太平寰宇记》里面的“东郡”漏了一个“官”字。但是这个证据也不见得很确切。
比较合理的说法还是南朝《宋书》的说法。何承天在《宋书》里面提到东莞设了一个司盐都尉,到了晋成帝立东官郡,其实就是把这个司盐都尉设在这里来管盐场,大概以广州为中心,是一个负责供应岭南地区的盐场。我认为到了晋朝这个官变成了郡太守,这就是所谓的设郡。如果把东官郡理解为有疆域有辖区,它一直往东延伸到现在漳州地区,现在的梅州地区、潮州地区、惠州地区和河源地区都在东官郡的范围内。但这不是一个辖区的概念,只是在广州东面原来有个管盐的官,后来升级为郡太守,但他管不了那么远的地方。不过,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到了晋安帝的时候,在潮州地区(现在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还有漳州市一部分)立了义安郡,东官郡就收缩到只是东江地区,博罗、龙川、兴宁、惠州都是东官郡的辖区。设立义安郡,也许是潮汕地区的开发开始被重视,而东官郡又顾不上那么远的地方,就有了潮阳、海阳这样的一些设置。这样的一个地理范畴,其实是随着岭南东部的开发在收缩,但是基本上还是汉代原来的那个格局与地理形成设置。
重要的转折是发生在南朝到隋代,一个最简单的变化就是增设了一些郡县,有陆安、齐昌两个郡县。在南方或广东地区的历史,地区的开发其实就是通过增设郡县的开发来体现出来。
广东新县的设置在唐宋以后基本上都是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开发往前发展。所以南朝宋、齐时期增设的郡县,本身就是开发东官郡管辖的地区。同时,韩江流域划分出义安郡。到了齐梁时期,又在惠州和惠州东部地区设了梁化郡。那个时候,我们可以认为现在的惠州也开始开发了。这是岭南地区历史开发折射出来的东西。设立梁化郡以后,东莞郡的地域还在收缩。南朝逐步发展,逐步演变,到了隋平了陈以后,就把东官郡给废掉了,然后东莞,当时还叫宝安和增城,就隶属于广州。
如果说在这以前,从汉代设置管盐官到东晋设置东官郡,其实是一个从广州作为岭南的行政中心看过去,需要设一个官去管东边这一块地方,那么在设立了梁化郡、义安郡后,到了这时,它的重点就不是东边这一块了。东莞已经成为从广州通往海洋的一个门户。它整个设置的考虑重点就不一样了。唐代以前的珠江三角洲是个大致上的长方形,跟现在的三角形是不一样的。这个海湾,是个大致上的长方形,西边就是现在的顺德、中山的一部分,一直到新会,这个部分基本上是浅海滩。这边在交通上没有太大的意义。重要的是广州通往海洋的东半部,所以那时的宝安,和唐代后来用回旧郡名叫东莞,这样的一个地理建置,就变成了广州通往海洋的一个门户,宝安(后来的东莞)就成了广州的一部分。它在整个地理上面的位置是以广州为中心。南海郡就由原来汉代以东江为中心变成以北江为中心了。但是北江那边清远以上还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区域,出了广州,过了佛山,已经不是南海郡的范围了。其实汉代的时候这也不是南海郡的范围,是苍梧郡的范围。所以南海郡设立的主要活动空间,是面对着海上的。东莞的位置,是怎么样一个角色。它其实是广州通往海上的一个重要门户,那么这个门户当然有它的历史渊源,就是我刚刚一再提到的,最早设立行政单位和行政官员是因为管盐,这个“盐”也是从广州通往海洋。通往海洋一方面指的是我们现在讲的海上贸易、海外交通;另一方面就是海上资源,这就是盐。
到了宋代,经历了隋唐后,东莞对于广州中心区域的海洋意义越来越凸显。尤其对外贸易,海上交通这方面,宋代以后的材料很多提到广州通往海外的路线,在这个地区提到的基本上是东莞的地名。东莞是“吾粤中路咽喉地”,广州通往外地,不管是东洋还是西洋路线,尤其是往东南亚,都必须经过这个地方。这个门户的重要性,可以在很多东西身上找到依据,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性标志就是赤湾天后庙(现在属于深圳)。赤湾天后庙的重要性在明代之后凸显出来,也反映东莞作为广州通往海洋这样一个门户的重要性一直在增长。但是这样一种增长,我们看到的后果就是东莞的辖区就一直在收缩。
最早的是香山(即现在的中山、珠海、澳门)在南宋时被割出去:原来隶属东莞,在这里设了一个寨官,有了一个香山镇,但香山的人们都要到东莞服役,后来香山当地的人们认为不方便,就请求自己独立一个县不用到东莞县来服役。这是设立香山县的理由,但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有几个人为了贪图方便就能设一个县,这背后历史的依据其实就是香山这个地方整个社会在往前发展。所以香山设了县,东莞首先是丢了香山这一块。
到了明朝,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珠江口岸有很多的海岛,岛上还有很多未开化的人。随着贸易的增长,这些海岛的人也慢慢开化了,他们经济上也发展起来了,但朝廷还是无法对他们有效地管制,在朝廷看来那些岛民仍是作乱,就得打击,这里盗贼的又增加(明代这里是盗贼遍地的地方),朝廷必须要对付这些盗贼,所以到了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在东莞的南部,再设立一个新县,叫“新安”。望文生义,新安就是新安定下来的一个地方。但是,开发的过程,却是跟贸易发展、海上交通越来越频密,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这时东莞又少了一块,就是现在的深圳、香港。
如果把东莞概念看成地理概念,它丢了漳州、汕头、潮州、惠州、深圳、中山、香港、澳门,应该还有一些,丢了这些地方意义何在?从汉一直到唐宋明,“东莞”是带引号的,我们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地理范畴,或者叫“东官”。“东莞”区位的意义,第一点,它在地理上始终摆脱不了广州作为中心,不管是这里最早设立盐的生产基地,还是后来把它变成一个郡,就是设立一个官来管广州以东的地区,都是以广州中心作为依托。这一个区位的意义是从来都没有变化过的。第二,它是广州控驭岭南东部的一个咽喉地,这个区位意义也是没有变过,但是唐宋以后这个变化确实是因为由线、点的概念到面的概念。这个意义有一点变化,但是基本上是广州控驭岭南东边地区的咽喉。那么到了唐宋以后,更重要的是广州通往海洋的门户。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东莞”的区域一直在收缩,从这些变化我们会感觉有点儿沮丧,怎么“东莞”一直在收缩,而且好像“东莞”的收缩,都是因为别人在发展,尤其是到了明代以后,有了香山,有了澳门,接着有了宝安,更重要是有了香港。东晋时候的“东官”,到了南朝,到了隋唐,到了明以后,“东莞”的区域一直在变化。
陈伯陶在《东莞县志》里面对东莞在交通上面形势的一些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东莞的地位更显重要,当然不能跟澳门、香港比,到了现代,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也不能跟深圳比,但是到了近代,东莞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陈伯陶讲得很清楚,包括香港兴起后,广九铁路建成以后,凸显在石龙。“广州、佛山、陈村、石龙”,广州跟佛山不用说了,陈村作为粮食和金融中心也不用说了,石龙是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东莞在这样大的一个历史区域里面,区位优势更加集中。这些都构成了现代东莞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