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市16日发布《合肥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着力推动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和全覆盖。按照《规划》,到2020年,合肥市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到2030年,合肥市公共服务水平力争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
公共教育:将新建和改扩建137所小学
学前教育:新建和改扩建317所幼儿园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新建幼儿园、利用富余公共资源改扩建幼儿园、接收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资助利用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举办的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园等措施,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规划新建和改扩建317所幼儿园(其中市区范围内266所),增加约12.2万个学位,主城区幼儿园达到779所左右。
义务教育:建设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
推进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统筹调整优化中小学空间布局,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规划新建、改扩建小学137所,撤并6所小学; 新建、改扩建初中75所,撤并1所初中;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利用现有闲置21中开展素质教育,建设合肥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1座。合理增加小学户外体育场地,规模36班以上小学宜建设400米标准跑道。
普通高中:公办高中全部达到示范标准
到2020年,增加约4.3万个学位,规划新建高中12所,改扩建高中12所。积极探索以优质高中为主体的教育集团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效益;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开展示范高中创建工作,公办高中全部达到示范高中标准。
职业教育:8所公办中职学校整合为2所
续建、改扩建中职、高职学校9所,将8所公办市管中职学校整合为2所,建成合肥经贸旅游学校和工业学校。推进市区其它省属、民办中职学校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培育优势教育品牌,加强体制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积极推进各职业学校现有校址的后续利用工作,重点支持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设施建设。
特殊教育:新建合肥特教中心
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规划新建合肥特教中心1座,积极推进三大开发区开设残疾儿童辅读班,改善办学条件。
终身教育:建设社区终身教育设施
完善“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三级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社区层面终身教育设施,包括社区教育中心、社区讲堂。社区教育中心不小于1000平方米,社区讲堂不小于100平方米。扩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大力发展数字化远程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服务网络和平台。
近期(2015-2017年)重点实施项目:
新建项目6个,包括:合肥市第四中学、合肥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合肥特教中心新校区建设、行政学院新教学基地二期、合肥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续建、改扩建项目14个,主要包括:合肥五中风雨操场新建、合肥六中实验学校整体改造、合肥九中体育馆综合楼、168中学南校区新建体育馆、合肥学院、合肥工业学校、经贸旅游学校二期等。
利用存量资源建设合肥市人事考试基地。
公共文化:建设并形成滨湖省级文化中心
规划新建省级重大文化项目3个,建成安徽省美术馆(新馆)、安徽省百戏城和安徽省音乐厅,形成滨湖省级文化中心。新建市级重大文化项目17个,包括合肥市中心图书馆、少儿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设施。
规划四大城区、三大开发区、肥西县城、肥东县城、长丰北城各自建设1座区级综合文化中心(含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群众文化中心)。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应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在政府主导下,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供给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资助项目、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主动建立文化资源有效、便捷服务市民的渠道,如图书馆社区分馆、流动图书站等方式。
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社区层面文化活动设施,包括综合文体活动中心、文体活动室。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建设规模4000-6000平方米,综合文体活动室建设规模400-600平方米。
近期(2015-2017年)重点实施项目:
新建项目3个,包括: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合肥市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
改扩建中共合肥历史馆。
利用存量资源规划改建项目2个,包括:合肥市少儿图书馆(过渡馆)、合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附表:
指标类型2020达到:
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建筑面积0.20以上
图书馆、文化馆区级覆盖率100%
街道、社区文化中心(站)覆盖率100%
区级图书馆、文化馆等级一级馆
公共体育:新建区级体育公园(广场)29处
规划新建省体育中心1座和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1座,集陆地、水上运动和健身、休闲功能于一体,达到承办全国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的设施标准;新建市级场馆3座、改扩建市级场馆1座,引进社会资本建设专业化体育场馆4座。
四大城区、三大开发区、肥西县城、肥东县城、长丰北城各建设1座区级全民健身中心(与区级文化中心合建);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新建区级体育公园(广场)29处,打造一批全民健身户外营地、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健身步道等户外运动设施。加强绿体结合,新建城市公园、广场以及隔离带等,宜建设各球类、多功能运动场和健身器材等公共体育设施,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制定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
重点发展基层全民健身事业,加快街道级、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实现100%全覆盖。重点保障室外体育活动场地面积,社区户外运动场根据服务人口规模,面积控制在1万平方米以内(室外),包括多功能运动场、全民健身苑等功能。
近期(2015-2017年)重点实施项目:
新建项目3个,包括合肥市球类健身馆、合肥市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合肥市水上运动训练基地。
推进合肥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场及附属设施维修项目建设。
附表:
指标类型2020达到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
街道多功能运动场覆盖率100%
社区全民健身苑100%
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100%
基本医疗:将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传染病防治、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分级集中设置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计划生育服务站(中心)等机构合并建设。规划新建市级公共卫生管理中心1所,区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4所。
规划建设合肥市急救中心(结合市级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1个、急救分中心4个。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分别规划设置1个急救分中心,原则上由现有的县级急救中心改扩建。为进一步提高急救体系覆盖率,依托现有的二级以上医院、高速交警大队规划建设急救站43个。
规划新建三级综合医院7座,改扩建3座。在主城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建设4座老年护理院。
加快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社区层面卫生服务设施,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为2500~35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小于300平方米。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病历,畅通转诊渠道。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预警体系,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安全责任链。确保重点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药品抽验合格率,建成合肥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
规划新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3座。
近期(2015-2017年)重点实施项目:
划新建项目6个,包括:合肥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安徽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合肥市级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含合肥市急救中心、人防救护工程)、城东区急救分中心、城北区急救分中心、新建献血屋等。
改扩建项目4个,包括: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扩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广德路院区二期工程、合肥市三院门急诊医技楼、合肥市儿童医院新建住院楼。
附表:
指标类型2020年达到:
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8.5床
平均反应时间10分钟
急救服务半径3-4公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00%
社会保障:将建8座区级示范性公益养老机构
坚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推进省市共建老年公寓和合肥市老年公寓二期项目建设,建设区(县)级示范性公益养老机构8座。
结合社区服务中心(站)建设社区层面居家养老设施,包括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规模不小于1000平方米,居家养老服务站不小于350平方米。独立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其建设面积应不低于750平方米。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依托,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力度,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老年人“居家生活幸福圈”。
推进城市公益性公墓快速发展,为城乡低收入群众乃至全体社会成员身故后提供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存放等基本殡葬服务。规划新建市级公益性公墓1座,新建、改扩建区(县)级公益性公墓5座。积极推行惠民殡葬,逐步免除市民基本殡葬服务费用。
加强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可及性。规划建设7个社会保险征缴服务分中心。
近期(2015-2017年)重点实施项目:
新建项目4个,包括:合肥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合肥市老年公寓二期、合肥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安徽省合肥市共建老年公寓。
推进安徽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改造及内部展陈项目建设。
附表:
项目名称规划指标
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5张
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
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80%以上
各县区公益性公墓建设数1座
公共安全:新建10个区(县)级避难场所
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加大对高层建筑、地下空间、高空危险作业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及火灾事故发生。建设城市消防战勤保障基地1座、市级应急疏散基地2处、地震物资储备库1座,提高城市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健全城市应急避难体系,规划新建10个区(县)级避难场所。
提高气象自然灾害预报准确率,加快新型探测设施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研究,提高灾害预警服务能力。规划新建合肥(滨湖)气象科技创新园1座、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点(六要素)60个。
近期(2015-2017年)重点实施项目:
新建项目6个,包括:合肥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搬迁建设、合肥市公安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大队、合肥市为民服务用房(含合肥市应急体验科普馆)、合肥(滨湖)气象科技创新园、少荃湖疏散基地、紫蓬山风景区疏散基地。
利用现有存量资源规划,建设合肥市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
附表:
指标类型2020年达到
人均人防工程面积2.1㎡
市级中心疏散基地人均有效面积4.5㎡
区级固定应急避难场所人均有效面积3.5㎡
城市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站覆盖率100%
记者 王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