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3 00:5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龙城”是常州唯一的雅称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现存最大的丛书是《续修四库全书》,这两部书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现存文献的概貌。我们借助现代的检索工具,检索了这两套书,结果发现,这两套丛书中一共有14处提到“六龙城”。另外又从郑鄤《峚阳草堂诗集》和常州地方志《万历常州府志》中找到两处“六龙城”,这16处均指常州。我们没有找到一处例外,根据抽样调查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六龙城”是常州独有雅称。
1.最早提到常州名叫“六龙城”的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相李纲。《常郡八邑艺文志》卷12收了李纲的一首“七律”《送梁仲谟尹武进》:“悬想公余留逸兴,六龙城邑郁嵯峨。”这是李纲设想梁仲谟治理好武进后,在巍峨的武进城头眺望无边绿意的情景。这是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例“六龙城”,指的正是常州。
元末明初常州武进县人谢应芳在《龟巢稿》中共有四首诗词提到常州“六龙城”,这充分说明“六龙城”名号在当时已深入人心:
2.《奉陪陈伯大先辈及赵师吕、张伯起、朱月江、金清夫兄弟登金牛台》:“六龙城西吕城东,奔牛古堰卧两龙。”
3.《和临寒食有感》之二:“六龙城郭春如画,那得旌旗带雨扬。”
4.《水调歌头》:“相近六龙城下,只在三家村里,结屋小如舟。”
5.《八声甘州》:“家住六龙城里,有旧家风月,三径苍筤。”(卷十二)
谢应芳是常州人,词中又说“家住六龙城里”,显然这六龙城就指常州。
同样,元末明初常州府无锡县人钱仲益《锦树集》第六次提到常州这座“六龙城”:
6.《送金教授赴常州》:“拜命早辞双凤阙,买舟直到六龙城。”(卷一)他送金教授到常州来上任,诗中“买舟直到六龙城”显然就是指常州。
明代又有大批诗人提及常州,他们是:
7.明景泰年间常州府无锡县人许箎在《剑井虹光》一诗中有:“六龙城下大江东,拭目云霄看彩虹”句,剑井是常州城东的名胜古迹,在今丁堰。
8.同一时期的张弼道经毘陵,拜访常州文人陆简,因为陆简扫墓而未能相遇,于是在陆简家题诗一首,有“云意模糊雪意兼,六龙城下晚风尖”之句,张弼是华亭人,说明常州六龙城的美誉已广为人知。
9.明嘉靖时常州府无锡县人王立道《具茨诗集》卷五《送吕别驾还毗陵二首》有:“绿树清江晓涨平,春帆遥指六龙城。”“毗陵”是常州古称,送吕别驾还毗陵,诗中“春帆遥指六龙城”显然指的就是常州。
10.明万历时常州府武进县人薛敷教登常州东郊太平寺文笔塔作《太平寺登塔四首绝句》,其第二首有:“此地从来孤柱隐,六龙城接五云楼。”
11.明代崇祯年间常州诗人郑鄤《峚阳草堂诗集》卷14有《崇祯乙亥八月廿二日,有龙见于毗陵南郭之汪,为渔人所得,登于郡堂。碧瞳肉角,四足五爪。闻人言则昂首而听,长二尺许,尾称是。太守陈公白庵放之江流,命工图其像,自记其事,而史氏郑鄤为之诗》,开头就说:“秋风云起六龙城,天付灵奇答圣明。”
到了清代,可能是因为明代隆庆六年建了龙城书院,乾隆皇帝又在天宁寺题了“龙城象教”匾,“六龙城”之名有点被人遗忘,整个清代只有一位常州大诗人洪亮吉4次提及“六龙城”:
12.《卷施阁诗集》卷十《辛亥小除夕,避债沙河门侧,因忆里中旧游及诸胜事,爰成十二月词十二首》第五首有“六龙城古龙舟七,城北东西按方色”之句,诗末注:“常州城有六门,旧号‘六龙城’。余所见龙舟有:大、小青,大、小白,及乌龙、金龙、五色龙,凡七。”
13.《更生斋诗集》卷三《云溪竞渡词十二首》第一首:“云溪如画水如油,今岁欢场昨岁留。不肯更将风景煞,六龙城现四龙舟。”
14.《更生斋诗续集》卷五《云溪竞渡词八首》第七首:“烛龙才去水龙还,税额仍分浒墅关。怪底水乡龙出没,六龙城接九龙山。”
15.《更生斋诗续集》卷九《十七日,云溪水榭和友人作》第一首:“晓霞日昨被溪头,三日甘霖始解忧。毕竟岁荒民户歉,六龙城仅一龙舟。”
洪亮吉这四首诗都是因为常州端午时在云溪举行划龙船比赛而提及常州是座“六龙城”。
除了诗词以外,我们还有幸找到一处戏曲提到“六龙城”,那就是明成化年间常州府宜兴县人邵璨所作的《香囊记》,这故事讲的是南宋状元张九成出使金国被扣10年,与妻子邵氏最终团圆的故事。其第41出“酬恩”开头唱道:“六龙城外兵戈地,故老于今有几存?”细考其戏,“六龙城外兵戈地”指的就是常州。
请大家注意的是,我们是查遍了《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还有其它一些书,已经把所有的“六龙城”都汇集在这儿了,一共是16处,一共有10位文人提及,其中9位是常州人,一位是外地人(我们是把李纲算作常州人的),这说明了什么呢?第一,“六龙城”是常州独有的别称;第二,从宋至今,常州人一直在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座“六龙城”,而且还得到了全国的承认(华亭人,今上海,张弼的作品便是其证明)。
正因为此,清代乾隆朝常州文人褚邦庆在《常州赋》中这样写道:“而况城号‘六龙’,恰值六龙频降”,并为之加注:“相传郡城为‘六龙城’。”上面16例便是其文献例证。 |
|